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网络行踪》(修订本•连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6-9-13 10:3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14 10:34 编辑



    第四十八章谈“宗教进步意义”应有的前提

    ……《对hollyholly君转贴《神童中国》一文的回应和补充》




          隐约知道hollyholly君到《另一种存在》后与昨夜星辰君关于宗教话题曾有过一些摩擦,至于“摩擦”根本原因何在,我不十分清楚。但对于昨夜星辰君有些要把一切宗教宣扬全部置之度外的气势,我自己从心里也不赞同。可是,当时又没有更多理由去讲,所以保持沉默了。
          当圣诞节来临之际,我想置身如此氛围中间,一些时尚的人必将会对全球“宗教情结”惊叹不已。而且,面对基督教文化及其这一宗教在地球村中过去和未来的影响,或许有人从感慨到敬畏以至于更加顶礼膜拜了吧。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通过收音机中“敌台”,我开始聆听“基督精神”宣扬。上大学时,有一年多时间,还曾用心搜罗过相关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等知识书籍。的确,那会儿这方面书籍不多见,而我系统学习的第一本此类书,应是《圣经故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年5月第一版)。上大学不久,因我经常摆弄一个高中同学送我的小十字架,或许偶尔还表示出对宗教的关爱。于是,同室同学的姨妈应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可能听说了这事,也可能是同学要求。总之,同学说是她姨妈送给了我一本崭新的《圣经》(新约)。自那以后,有段时间隔三差五的我会到青岛小教堂礼拜。其实,我去的真实目的,主要想听一听牧师究竟怎样讲解《圣经》,即:如何“布道”。大约1984~1985年之后,在上海等较大城市里,年轻人从时髦一切“洋货”的形式和内容以至于公开崇尚“洋节”了。而那时候的我,却因故跳出了盲目和迷信的负累,已经不得不转向关注其它事情去了。
          说上面一段个人生活经历,并非表白我自己对宗教有过多深教养,而只是想提示一下,人在年轻时候如果对于一些困惑问题或社会现象心存好奇或疑虑,既不要一味随从,也不要一味排斥,不妨据己所能去探根索源一番,如能从中获得安抚自己灵魂或能够平息焦虑浮躁的观念和毅力,那就执著己念去恬然而清静生活好了,大可不必到处展示与人,唯恐别人不知道你个人已经修得了正果。当然,若是为了“布道”式传播某种自以为是的真理信念,或就是如基督一样甘愿用自我肉身上折磨而赎罪,那么,更需要有真正的基督“博爱”行为或执着概括为“忍、献、爱、慈”的宗教精神,宽容世间一切蒙昧、愚妄和狭隘,而不能 处处受不得半点委屈,或张牙舞爪唯我独“秀”,稍不如意便血口喷人。
          基于上面一些认识,加之数月来才看到在一些所谓后现代主义奠基人和倡导者之中,都不乏见西方宗教界人士。不过,恰是在西方一些宗教人物言谈话语之间,凡针对西方文明与宗教之间相互影响和彼此联系的研究结论中,确实存在着诸多令人信服赞赏而又情理交融的过人之处。所以,面对hollyholly君楼文,我不免想说点什么。于是,在其楼文后面曾有过如下回复:
          ……对hollyholly君“贴文”读过一遍后,谈一点自我感受,仅供参考吧。
          该文第二章中在一些概念的明确性和分析性认识上,我颇多赞同。如果整体来看该文章,我觉得里面最需要解释和说明的事情,应是文章的针对性,即:其究竟是作为专业性、学院性、论文性文章,还是仅仅面向大众群体一种通俗化的阐述。
          为什么要明确上述情况?首先,对于“宗教”这一概念界定,即使是《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也在学者与百姓之间不容易统一在一起。“宗教”一词放置在西方翻译到国内文章中,从大多数西方作者原有意识出发,其所指代的应是与基督教同宗同源的一类神学观念和信仰模式。也就是说,西方“宗教”一词它不同与东方印度或中国所谓“宗教”内涵,自然和非洲的也有一定差距。但类似宗教感情及其精神性追求上一般模样行为模式,凡人类都是存在过的。为什么要说明这一点呢?因为,明确了这一层意义上区别和联系之后,才能不被西方众多“谈哲学、谈艺术、谈经济或谈科学”等著述中,通常都必须与宗教相联系的诸多事实或话语所蒙蔽,或以至于误入西方宗教模式的歧途。
          是的,文艺复兴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影响和现实意义绝不容忽视,但其初衷和导火索的确是通过对基督教文化性反思、延伸和假借,继而引起了由西到东的社会变革与生活动荡。那么,文艺复兴人文价值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应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个性解放”,这里面“个性解放”不单纯就是“性”解放,更明确地讲应是“人”性解放。为什么“人性”要解放?为什么每个人都有要求解放的权利呢?其实在西方语境中,若解答类似“解放”问题很简单,因为大家都是上帝的“孩子/子民”。当然,在基督教观念中,究其世俗教皇及其教会而言,他们所要强调的并非是这种意义上的“解放”概念,更主要的还要强化另外一些观念,如:将来会有最终的审判;生来既有的原罪说;活着必须要有虔敬和忏悔的行举等等。
          时光到了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西方宗教文化是走向没落的,其被从文艺复兴中引发出来的另一个“副产品”,即:科学思想及其所导致的机器工业发达和达尔文进化论的事实淹没了。于是,进入二十世纪直至今天,即使就是西方神学院牧师们,为了让基督精神重放光辉,也不得不重申:“宗教须与神学区别开来。
          总之,在国内现今语境下,针对“宗教”在人文生活上价值和意义,不管是科学意义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还是一般社会性给予揭示和说明,若不加解释任意宣扬西方宗教在文化上价值和意义,必定是有害而无益的。基督教文化,其对于人之个性心理和人格品行方面的教养价值,尤其相关社会文化进步发展意义上的一切进步性学说和理论,都必然是有其前提条件和环境根由。学习西方文化,不能不了解其宗教历史及其神学宗旨,这一点应该没有错误。
          最后,关于楼文中“中国没有‘史诗’”的话题,我自己也不赞同,但对此不想多谈了。如果谁能代劳把楼文中“史诗”概念定义以及而今学界公认的“史诗”内涵外延都列举清楚,大家便可以展开更深入一些讨论吧。
    2003年12月23日草。2014年9月19日整。2016年9月修于济南。


    点评

    个人喜欢一种说法:不囿于某一个圈子,有宗教家精神就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4 1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02#
    发表于 2016-9-13 11:03:18 | 只看该作者
    “人在年轻时候如果对一些问题或现象心存疑虑,既不要一味随从,也不要一味排斥,不妨据己所能去探根索源一番,如能从中获得安抚自己灵魂或能够平息焦虑与浮躁的观念和毅力,那就执著己念清静生活好了,”
    赞同这关点。支持信仰自由,大多的宗教,只是净化心灵,点燃希望,规范言行,善良人心,有利人群和谐的,有利社会稳定的,有利社会管理的,也有利社会进步的,为什么要禁止呢?有不懂政治,不懂文化之嫌。

    点评

    关于宗教读过一些相关书籍,但一直有意回避这一话题。谈宗教,其实原本进而应涉及信仰问题,但对于“信仰”,我个人更是刻意不在文章中触及。谢谢老党兄评议!  发表于 2016-9-14 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09:08: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14 09:46 编辑



    第四十九章对“文学期刊市场化”的感慨



          “文学期刊将被全面推向市场……”见于《槟榔园文学书院》上“转贴小丸子”君言论。
          其实,这是一个好消息不假。但是,要形成一个健康的能对社会中大多数人生活都“有益”的文化市场,大概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体制以及建立起这种体制的指导思想,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许多能够理解、建立和推动文化进步的活生生的人、人们和人物。
          文艺刊物与其说是不断发现和挖掘优秀文艺作品,毋宁说是培育造就优秀读者和作家群体,或说是引导、探求和找准时代文明高度和进步文化思想的内涵,努力去营造各种流派、学说甚至旨在营造不同文艺帮派相互“咬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在近似经济“自由竞争”一样压力下,给予社会一种人文化的精神依托和力量感受。
          眼下国内无论有何样名流健在,仅从每日荧屏上影视形象之中,所灌输给社会和民众的究竟是些啥玩艺儿!置身这样一种事实下,即可以让某些人物闭嘴且汗颜。所以,每当话题落脚这方面问题时,我个人特意想强调一下的是:每部影视片子的产出,除金钱上大量投入之外,还包含着许许多多有具体人员参与的行政审核、人物批示和“艺术家”奉献。然而,现如今无需专职评论家开口,仅从老百姓自己切身感受来评说,那些所谓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剧目,如《乾隆微服私访记》《神医喜来乐》《环珠格格》等等,这里面与其说是在“说古讽今”,倒不如说是“疯古悦今”。
          本来闲扯刊物市场化之所以还扯谈上了影视,其根由在于而今影视取材不仅仅主要来自文艺刊物与文化书籍,其中也代表了时代性区域化文学艺术所达到的水准。像宣扬黄土地和农民纯朴一直以来为国内某种阶层所崇尚,这确乎已经是约定成俗的国内文艺意识流了;而像警匪片、反腐倡廉、歌功颂德之类影视话题,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有其客观存在理由也是毋庸置疑;但像遗世神功,杀人如麻、残杀恶斗之荧屏血腥刺激,若其真是为了达到惩恶扬善、恐吓威慑犯罪之目的,即使是“假、大、空”一些,倒也挺能让人扬眉吐气。但是,凡这一切文化题材及其内容是否就是真正社会进步、先进文化的全部表现了呢?事实上,仅仅是这样一种在品种上单调、在画面上格外矜持和明显僵硬的事实,足以反映、衬托和说明了我们文化艺术上依旧存有某种“槛”的制约,依然存有严重误区和十分蒙昧的客观现实。
          尽管我自己并非已有了什么较高艺术素养和境界高度,但我仍坚持认为,在对艺术意识和文化思想的进步发展认识上,确实存在着“境界”上的层次差别。如果社会主流文化,不能不断超出并进步到与自己比较而来的较之前更高一个层次的境地。在此,暂且不说,要去与世界最进步文化看齐和超越性问题。那么,类似原地踏步或迟滞不前模样的文化景观,或说没有勇于不断创新和探求文明进步的文化主流市场,像一切大小刊物、各类书籍和影视产品,或直言所有传媒舆论,亦不管唱何样高调,亦无论用何样大旗来包装,其依旧还是落后、落伍、陈腐和没落的,甚至也就是反动的。
          物质生活对艺术/人文思想的藩篱作用,确实不应被忽视,但也不能因此一味俯首听命之。任何文化性质上飞跃,必须有一定物质积累的基础,但这种物质基础,不仅仅就是经济性质上由穷到富、由少到多的必须具备,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性、文化性、思想认识性上逐步清晰思辨和不断有共识观念的形成。
          唯物与唯心,其两者之间的是是非非,在一些“文革”后“学院派”那里貌似已经被当成落后、笑谈的把柄,甚至已经是不值得谈甚至不屑于谈的课题/话题了。然而,时至于今,对于那些还会时常冒出来并纠缠于此的一些不一样心态和不一致认识,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社会生活中很少能见到那种直白而真实性类似“认识你自己”一样“精神分析”性文章,甚至可说正是在刊物发行正常通道上,过去和现在仍不允许像这样一些被视为“唯心”样东西可以自由出现或正常面市相关。
          总之,关于追求和宣扬新型另类“主义”学说的话题,起码在今天,尚没有宽容到可以允许其成为一股潮流。现实社会中,还没有推行切实鼓励追求文化进步的有效行动,依此来冲击、刺激和触动起当今社会中某种“定势”思维的颤抖。
          鉴于有上述一些松散芜杂的现实认识,所以对于“转贴小丸子”君张贴的文化信息,若冠上个“好”字,那是赞赏它在表明一种社会进步的信号,但实话实说,亦不过仅是一个“信号”而已!进而还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如若没有更广泛的民族、地域性不同文化之间比较、反思和探讨上的自由开放;如若没有那些对未来理想社会浪漫勾画与大胆想象的一再涌现;如若没有一段较长时间内类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高潮局面……那么,无论现实社会体制究竟是继续慢慢改革发展,抑或是瘫痪、膨胀、崩溃等状况,像“民族振兴”“文化复兴”的宣扬,且不论说其“空谈”与否,但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类似一些周而复始、惊人相似性东西,不仅必定会在一种低层次水平上出现,并且还将会是一而再三的反复持续出现。
    据2004/1/10《槟榔园文学书院》跟贴整理。2014年9月13日修。2016年9月14日重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04#
    发表于 2016-9-14 10:07:06 | 只看该作者
    文学艺术真正地脱离体制、门槛,全面市场化,为时尚远。束缚之下,条条杠杠不撤,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可能真正形成。土壤板结,怎能结出精神、艺术、思想、文化兼有的果实。

    点评

    今天回头再看当时的直觉感受还是不错的!  发表于 2016-9-14 1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0:3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14 16:23 编辑



    第五十章自然哲学&唯心与唯物的划分



          不久前,在【西祠胡同】社会人文-哲学《另一种存在》论坛上,看到lafayette 君一篇文章,标题是《为什么“自然哲学死了”》。说实话,该文章我没有十分看懂!不过,也就在我似懂非懂之间,却有一种“此文与哲学话题联系密切而不错”的直觉。
          何谓“没有看懂”还会有“不错的直觉”呢?
          一、在这相关“自然哲学”生死一文中,尽管已对“思辨与经验科学、观察与试验、定性与定量、理性与非理性、理论与实践”等概念与定义,都分别给予了不同程度上说明和解释。但在我像榆木疙瘩样子脑袋瓜里,却还是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明白了一般。
          二、我曾经于涂鸦似文章里放肆宣扬过“思路就是出路”“思难行易”的调子。尽管这样子调子或高调不是我的创举,但在lafayette 君文章中,我看到的正是与这种思想格调一样的一些瓜葛,或说质疑、批评抑或是根本否定样式说道。
          三、在一般意义上相关哲学内涵及其史学发展状况,仿佛近代国内一位有独立学说的哲学家叶青先生就有过从“宗教到哲学到科学”的论断。至于叶青先生学说的梗概是什么,以及其与自然哲学话题是否有内外在上联系等问题。我在这方面没有很认真学习过,仅仅只能于道听途说基础上,有一点大概所以然的直觉而已。而像我这样一种直觉的性质,或许纯属于自作多情、浮想联翩、思维奔逸一类“自我感觉良好而事实却谬之千里”之格调吧。
          但凡学术正道而非歪理邪说、混淆视听的话,通常应先从统一并明确概念和定义做起。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学校课本上每一章节前面,通常看到最多的往往就是在讲解概念和定义的原因吧。
          什么是自然哲学?中文权威词典《辞海》上作如下解释:  
          1、西方常用以指现在的自然科学,有时也专指物理学,如:牛顿即命名其物理学著作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指17-19世纪初叶发展起来的一种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试图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学的哲学。19世纪以前,试验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也不能进行正确的说明,因此当时的自然哲学就“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6页)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辩证唯物主义已为自然科学等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后,任何使自然哲学“复活的企图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一种退步”
    引语出处同上)。
          其实,仅通过上面第2点解释,人们便不难得出“自然哲学死了”的结论,而且站在这二十一世纪门槛之上,辩证唯物主义者更应该高呼:“自然哲学早就死了,翻案不得人心!”
          那么,在对“自然哲学”概念给予了如上定义的《辞海》上,其对“自然科学”一词又是如何解说的呢?明确了这一个问题,对于我们如若在此探讨自然哲学或哲学话题时,不但一定会有所帮助,并且还会所受裨益,而且必定受益匪浅哩。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人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它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他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一般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但不同的阶级和社会政治制度对它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新的科技革命给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超前性、渗透性等的特点,成了第一生产力。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摘自《辞海》p2282
           通过上述温习,或讲通过利用《辞海》来界定并划清了“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以后,我们也就不难断定,在这里讨论是否已经死了的“自然哲学”应是指其在辞典里第二种词义。因为,自然科学方兴未艾之事实,注定了我们没有什么必要也没有多少理由去探讨这一在今天和未来仍然活力四射事物之死活。当然,若非要探讨也不是绝对不可以,但实事求是讲,我们当下的探讨还没有深到那个层次。
          如先哲“马、恩”早已归纳总结的“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之自然哲学,其是否属于哲学领域中一个流派啊?假使这样的自然哲学是一个门派而且其特色又如上面归纳者一样,那么,其在哲学及哲学史上是否还有意义?其意义又何在呢?又是否用一句“它早就死了,翻案不得人心!”的话就能让其销声匿迹了吗?
          事实上,当文艺复兴使宗教由对于上帝及上帝代言人(也即是“君权神受”的君王们)从顶礼膜拜、盲信盲从转向面对客观物质性世界,尤其不得不对“人格自我”给予起码公开的怜惜、尊重或敬畏;当“拿事实证明来看”的理性思维逻辑,而使人的眼睛且绝不是狗眼或鸟眼,开始能够肆无忌惮地窥探起宏观和微观的所以然和之所以然后,人类,特别是其中的智人们,不管他/她/他们是否公开承认过,但在事实上,却就是把过去一种逐求帝王权贵“名利色权”的雄心烈胆,逐渐转向钻研开发似乎能点石成金的科学技术上来了。但是,当那些学贯天地、洞察秋毫,或许其中确实存在还能够、可能和已经鼓捣出一些惊人名堂的黎民百姓及其显赫大家们,而他或她却又被或政客或商贾或劣俗玩弄于掌股间之际,或许他们中间也曾经有人发出过“救救孩子!”的恻隐心,而他或她或他们才决意去探索这个世界是否应该首先找准并解决好那个形而上哲学问题啊。所以说,恰恰是在这里,其“哲学”一词,如同在字数上不同与“自然哲学”一样,其所关心、探求和考究的问题,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也绝不等同与后者。
          是的,哲学是个不容易诠释清楚的概念,但从其某些特定的观念出发,它倒是也不难概括,例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过,像这样一个哲学定义,确乎并没有阻断人们兴致勃勃去探寻哲学史上,原本不匮乏学说林立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是否还存在什么特别模样的“界定”至今依然让某一类人们(尤其在国内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并禁锢了他们探究哲学的思想活跃和行为热情,并使从社会到个人“哲学思维”仿佛已经登峰造极了而完全不再需要任何前行进步了一般呢?
          恩格斯在概括、总结哲学发展历史事实后,针对哲学上基本问题,曾经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3页)并还进一步说明了,其问题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什么是第一性问题;(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对第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即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属于唯心主义,反之唯物主义。对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见《辞海》之“哲学基本问题”)。
          我的学生时代,对于上述论断及其相关哲学阵营的划分,确实至今还是刻骨铭心。事实上,不仅我自己,凡是曾和我受过一样学校教育且参加过国内“政治”类考试的同代人,若敢夸口其自己已经拥有了哲学头脑和哲学立场的话,他或她都会毫不迟疑宣称一定站到“唯物主义和可知论”阵营中来,甚至一定还会有人在当时及其后来还会和我一样,针对书本或先哲们描绘成“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者,不仅嗤之以鼻、蔑视鄙夷,甚至禁不住怀疑并质问:“世界上是否真正会存有这种样子睁着眼睛说傻话的蠢驴?!”
          当国门打开,那些被主流文化圈定为唯心主义的人物,如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之流的作者及其著作,或许出于要深入批判或当作反面教材之目的而被摆到公共图书架子上时候,我自己就曾怀揣着做贼心虚一般忐忑和焦虑,避开众目,躲身一隅,审慎地读着、读着、又读着!但是,恰是在那一本本并不通俗甚至就是混涩难懂却洋洋大观著述中,我并没有看到“头脚倒立、信口雌黄”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腔调,反而激发起了我自己对现实世界、人文历史、美学艺术的热爱和痴迷。
          冯友兰先生曾经用“硬心”与“软心”来描绘并区分唯物与唯心主义学者之间不同心态及其理论缘由。尽管我至今不明白,像冯友兰先生作为一名专业哲学工作者,其使用如此流俗般评语究竟出于何样动机。不过,正是读过冯先生诸多相关文章之后,对于哲学类话题,起码我个人于过去和现今却有一种如同今天读lafayette 君文章一样感觉,即:“没有怎么看懂”却会有“不错的直觉”。
         像我这样一种在该文开头和结尾均谈到的读书感觉,若能用一句古诗来描画可能更加形象一些吧。借之,也可以显示我自己这份感觉来由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货色,原本就是“古已有之”哩!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05年6月23日和26日分别见于《另一种存在》[西祠胡同]。2014年重整将两篇文章合二为一。2016年9月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06#
    发表于 2016-9-14 15:47:58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喜欢。赞。{:1_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6:24: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15 12:11 编辑



    第五十一章关于《刀锋网络你我他》


          首先在此感谢“起点中文网”编辑们,虽几经周折和忐忑期待,但今天终于恩准《刀锋网络你我他》可以公开见人了!
          关于网络论坛书写,无论是发文还是跟帖等,原本都是十分个性化且为随意性很强的举止,经常源于个人或社会生活之中由感而发或即兴所为。即便一些书写者在私下里斟酌再三或草草而成文章,都一样会遇到像标题与其内容或自我意欲表情达意上发生偏离、跑题等现象。所以,当初我自己在论坛上张贴文字之际,就乐意在标题之前再加上一个像“书名号”作用的东西,例如:【杂咀稗说】【闲暇随笔】【游山玩水】【城市鲜花】【网络风云】【刀锋网络】等等。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想表明其作品在内容上大致内涵与外延吧。
          “刀锋网络”一词不是我随意性创新,当初大概在“西祠胡同”人文“另一种存在”论坛上,面对我个人2003年前后网络游历感受,尤其遍布那时节网页上诸多“怪现象”,每每因而感慨、交流或抨击之际,我有时便会加上一个【刀锋网络】标记。近来,在整理过去文字中,无论把它们归类小说、散文和诗歌还是归类书评、随笔或日记等,其中许多话题都涉及到近十年来网络论坛上一些常见现象或问题。所以,除了在“红榜”“天涯”和“创世”网站上,我曾经简单梳理并转发过少数几篇这方面内容文章外,单在“起点”《话说其人其书》中间,曾经刻意剔除掉涉及“网络论坛”上文学探讨、网友交流和心得体会等文字。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想把这一部分单独拿出了,去整理成一本可以提供将来人们研究或探讨国内“网络论坛”雏形期间的纪实性资料。或许有人会说:“你也太自作多情而自以为是了吧!现今网络信息如此发达且数据存储如此方便快捷,还需要某个人跳出来翻旧帐、晒历史吗?”是的,即便已经想到会遇到这样质疑、嘲笑和讥讽,但我依然觉得“翻旧帐、晒历史”总是有十分必要,尤其对于当下国内文化事业进步发展上更加需要。
          在我这个相关论坛话语辑本中,其中侧重于网络书写中相关帖文内容、形式以及文艺中相关“纯文学”意义上切磋和交流。毋庸讳言,十多年前刚刚接触“网络”之际,我那份惊讶和兴奋之心情、期望和梦想可能是国内绝大多数人至今也无法想像的。但在一个月前,当我着手整理本书计划时,曾考虑冠名为《网络T型台》,又因为这名字里面“T”字,其实与网络气候及其论坛土壤并不完全相辅相成。于是,为了防止再和其他网站已经注册名著者发生相互冲突,便酝酿出了一个《刀锋网络你我他》的名头。
          总之,《网络T型台》也好,《刀锋网络你我他》也罢,都不过是一个虚名而已,唯奢求本书能够赢得“起点”编审的通行,首先在此深表谢意!
          最后,借此机会给“起点”管理层领导提个小小建议,能否借鉴一下“纵横”网站管理模式,凡文章之中出现了贵处所“禁忌”词汇话语,请即刻在上传时给予提示,最好先由作者自己进行更改或干脆禁止其露面。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因为诸位编辑同志们不妨回头看一看我的作品中是否有太多的“**”删节符号了,弄得我个人都觉得好像某某文学大师嫡传弟子一般。说实话,不管这种管理模式实际效果如何,但像我也一大把年纪了,承蒙上天眷顾还有父母妻儿相伴,真的让他们看到我的文章里面竟是这样一些字形符号时,我实在丢不起那个人啊!
          还有一句话觉得提前声明一下是有必要的。尽管诸多个性网名一般虚拟的与真名实姓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其“网名”后面总是存在着至少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生命吧。所以,凡在此地本书中出现了某或某某网名者,如本人有异议或追责,由此出现后果,完全由我“克谐/kexie/voctoril/响箭6473”个人承担,而与“起点”网站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也希望凡能看到此文此书的编辑、网友和读者不吝批评和赐教。
    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草于济南。2016年9月重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6:34: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14 23:34 编辑



    第五十二章对某君“网络电子图书”的书评



          在“起点中文网”我的作品《刀锋网络你我他》一书后“书评栏目”中,近来连续两天都有自定义“古典仙侠”类电子图书小说《水漫泗州城》之作者龚理成先生的赞评。因为工作上原因,上周五下午忙活着出公差,而且按照我的职业工种及其行政级别,虽说还不需要知道“凡到外地办事只能坐公共交通工具”是否属于党中央“八项规定”内容,但是不管原因如何,大约有一年多了吧,我们这一组织上安排的业务工作,确确实实都是严格落实着“凡到外地办事只能坐公共交通工具”之规定。而且一旦走在路途或于动车上,又因为国内电信还没有进步到各处都有外网信号程度。所以说,凡这期间于一过性信号区见到了网友留言和网页书评,而我个人又加上手机没有缴纳3G流量费用,更是只能干瞪眼而无法及时上网给予回复或互动了。
          我本次出发去的地方那儿外网信号非常不好,当回到宾馆那一小会儿便一直忙活着帖文。期间,虽看到诸君鼎力支持的书评,但没有及时回应。昨晚返回家后和今晨,对于龚理成先生《水漫泗州城》一文,我已经读罢前言和里面不到两个章节故事,原本想通过留言“起点短信”进行私下探讨,但由于阅读龚君文章内容所引起话头一股脑涌上来太多,好再我也没有什么避讳人的反动言论。于是,不妨在此有啥说啥,大不了我又一次被网友们视为“不自量力”而已。
          因为龚理成先生有2000000字数的大作支撑着,我也就斗胆按照我自己感觉上意欲想像的说法去讲了,如有得罪,不妨给予嬉笑怒骂皆可,一定不要顾忌克谐脸皮问题。且不言在其他论坛情况之上,单单在“起点”中克谐那些文字,凡能够瞥上一眼的可能都要替其人其书而脸红了吧。
          如果不是人老眼花的话,对君之
    《水漫泗州城》在字数上是否确凿已有200万数目,按说我不应该一直迟疑不决吧?其实,虽说我自己曾经考过两次大学,但在省城重点高中时数学成绩一直都是不错的,甚至八十年代刚时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时,还被学校里推荐参加过市级选拨赛。但是,活了大半辈子之后,才愈来愈发现我对于数字概念不只是一般情况性差劲,简直就是一塌糊涂,针对类似几里路、几亩地、几平米等一些数据概念,不管是听别人讲还是我自己说,甚至在日常书写或阅读之中,整个脑袋瓜里面其实都是一片空白,总也形成不了明确清晰的概念轮廓或参照物象。所以,从昨天到此刻中间,我反反复复在《水漫泗州城》页面上至少数了五遍了,总算才敢说出这个200万字数。
          一本书能够达到200万字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恰好我手边有一本【法】雨果著《悲惨世界》(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此版书是一部合订本,也就是《悲惨世界》全集本。那么,像这样一部名著,应该说凡世界上文学青年一定有一半以上都该是听说过。但是,即便在听说过雨果该书的世界文学青年中,凡能够把《悲惨世界》从头到尾读完或对整部书只是翻过一遍者,我个人估摸也一定不会凑足三分之一情况下,那么,像这样一本毋庸置疑的世界性文学长篇巨著,它究竟一共有多少字数呢?我照抄手边书上信息如此:“开本850×1168毫米1/32印张32.5字数134万…印数1-5000…定价43.8元
          或许有人要问:与其在上面罗列那些陈芝麻烂谷子还不如直接标明《悲惨世界》有“134万字”就行了呗?干嘛非要像故意表明是在讲真话而不是造假似的并搬出其它故事而故弄玄虚呢?事实上,如果直说,像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人道主义”一面文化旗帜的一个大部头长篇《悲惨世界》,亦不过只有一百三十四万字。那么,像这样一种叙述方式方法,既不能凸显龚理成先生在文学创作上辛劳付出和卓越成绩,尤其对于那些意欲追随类似龚理成先生这样以一部超长篇巨著来完成网络电子图书“签约”目标的人或人们而言,依然无法借助此书而树立“百万字巨著”究竟是一种什么数字概念及其字数在文艺作品定位上的可能价值和意义。其实,即便像上面一种叙述方法方式,亦无论其有何种现实效果和实在意义,其实都不是我来此进行书评的目的所在。
          甲午年春夏之交,我曾经和一家出版中介公司签定了“自费出书”协议。是一部只不过由6个短篇小说和7篇散文组成,而字数不到7万的书本,个人投入则约3万元,还要包销1000册书。在此罗列这样一组数据又在挑明什么呢?其实,也不必再说太多,仅在创世、起点和纵横三个所谓兜售“电子图书”的时尚网站上,就在当前时空下每日每夜每时每分,不知道要有多少人真的都在废寝忘食、不辞辛劳、殚精竭虑地仅仅为了个人作品能够“上架”“签约”目标,而在地球上这儿那里书写文字、捏造篇章。最可怕的是像这样一份艰辛付出和刻苦劳作,对于其个人和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浪费和损耗啊。如若是一名真正爱好文学者并还想把文学创作当成为一种事业而奋斗一生的话,眼下依据国内某些知名文化网站思路而进行“网络文学创作”这条路,其必定将会是一条死胡同和泥沼陷阱。如果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或是一名写手为了出名或挣钱而走上了这样一条路,随之而来的不仅仅将是榨干你的脑髓和精血,而且还会把你的人格、尊严抑或把一个原本有朝气、灵动而活生生的整个人及其生活,都拱手让给了恶魔鬼祟来操纵和驱使,即使这样生活不会导致其早逝或夭折,但在我个人意识上,亦视其为生不如死!
          原本来此处评书,为何说的都是文学作品篇幅字数问题呢?而且再次整理中,又为何还加上了更加耸人听闻的议论网络写作性话语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上面列举的已出版书本后面数据以及眼下一般出版文集时大体费用情况,都旨在让这里朋友们能够明白一个事实,即:单纯为了出书其实不是一件什么特别艰难的大事,但是意欲这样去做的每一个人或大伙儿,必需要清醒知道在社会上“出书”其实与能否挣钱或是否挣得到大钱以及由此能否出头扬名等等,恰似在网络上鼓捣电子图书“上架”“签约”一样,都不是1加1等于2的联系,真正要实现个人像“成名、成家、名利双收、永垂不朽”等理想和愿望,即所谓能够达到“由其道而功名不可逃”的路途,其实唯有一个,那就是必须要拥有真才实学、卓越见识、进步思想和高雅品位。
          上述如此感慨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在上周一位网友私下与我交流,闲聊中我咨询网上签约事情,他提到了“点击要达到5万、收藏需要1千”等之类数据。时下,且不言已经签约此君的言语内容真假,仅是面对一个个标榜着弘扬“中文”“文学”“文化”等光鲜高调口号的网站管理者,究其经营模式和行业标准,真的不单纯貌似“市场化”了,而且在管理水平和文化品位上,亦不过等同农贸市场而已。总之,如同网上惯常见到的一些骂人泄愤的话语,我暂且不再表达了。只想对于那些在这种网站里面干煸鸡、干神鸟的诸位高手和大神们,不妨奉劝上一句:别管干得什么活,仅为了挣工分能够养家糊口就是了,千万别出门后在圈子里面显摆你的工种和职责。若如此,你爸妈的脸都丢尽了不说,上下八辈子都可能扫不掉晦气。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你们公开或暗地里推荐上榜的那些书本吧!看看从中学到大学年轻人当下阅读的流行文学内容吧!看看各个公共场所销售的读物和低头点击的手机页面吧!无需我在此呐喊,苍天有眼,早早晚晚,咎由自取。
          回头还是直言我读龚理成先生《水漫泗州城》的感受吧。泗州对我而言也只有一个大体方位上印象,仅知道其应该在江苏境内,并且那附近有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大湖。仅就这一点知识,也并非是昨天或今天通过对龚理成先生大作一瞥之心得,而是来自一位已经去世的曾经和铁人王进喜在大庆并肩战斗的远方亲戚。大约十年前吧,我在翻看这位老石油工作者所写回忆录上,大致了解到一些他老家在泗洪地界周围的风土人情。龚理成先生
    《水漫泗州城》一书在字数上的优势,未来可能会变成其书于文学艺术价值上的短板。而此书若让我来看,其最一针见血性的缺点,就在于“话多”。当然,“通篇会话太多”这应是一切文学写手,尤其那些自学成才和处于摸索中的文学创作者,尤其又是属于确确实实因为身心内部有一种写作或创作上冲动的人们,凡他们作品在初稿或从第一稿到三五稿之前惯常会有的通病。当然,我说龚先生此书中“话多”,也可能是我仅是读过其一部书中太微乎其微数量文字的原因吧。然而,仅是在我已读过的不长一部分文字中间,它让我感到其中有的人物一段话讲下来,那种思维起伏和心计盘算,即便一个个都是神仙,虽不清楚他们是怎样延续生命现象的,单单从人类都必须活着才能存在下去角度上考虑,凡每个人即便就是在说话期间,也应该出现一些像喝点水、吃点饭、充会儿电啥滴表示吧……难道一个个都是话唠吗?真服了你了!不知道君之巨著之中有没有不说话的大神。
          其实,我原本来此是想在
    “书评栏目”标题上写明:“友情回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紧接下来的内容便应该是:“言语流畅,文笔老道,观气望星,多少胆气雄心在其中。”至于对于本书内容、字数、体裁以及其他方面的看法和建议,自然应该于私下里再作交流才好。但是,我这个人究竟不是专业鼓捣文字者,原本想好的事情,提笔便走成了这个样子!也好,还是用下面一句时髦网络话语来结束此篇“书评”吧:
          “别管干啥,业余的就是这么任性!
    2015年1月11日星期日写于济南。2016年9月14日重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9#
    发表于 2016-9-15 08:59:30 | 只看该作者
    伊人轻舞 发表于 2016-9-10 16:53
    一个人之所以有独到的见解,一定是经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人的修养,也一定是因此及时间的历 ...

    有道理,先生的阅读一定是涉猎极广,不然写不出这么精辟的论点。只是我最近上来的少,您的一些文章我还没有认真读过,但您的文化底蕴我是钦佩的。祝您中秋佳节,阖家欢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11:2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22 11:27 编辑



    第五十三章关于“四季歌文学社区”中转帖“杂文”的一点说明


          一周来俗务缠身,加之《镜湖》剧本改写始终不入门而散漫无序,故一直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唯于这周末,依多年习惯迫使自己浏览一下经常驻足的网页论坛,以免错失学习交流之时机。
          此刻,见上面两位仁兄评议话语,自觉惭愧!尤其“四季歌文学社区”李站长细说,令我受宠若惊!
          多年来我个人每发一贴,一般情况下都是读者寥寥,但曾经也有过一两篇文章,偶或门庭若市样子。所以,上言“自觉惭愧”和“受宠若惊”,绝非戏言谦卑,而是有比较而来的“肺腑之言”。
          毋庸讳言,我个人作为“医学生”的高校生活贯穿1984-1989年。而这五年,即便一直流连国内于当下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者,也不一定人人清楚,在这个时间段内国内文化景状曾经有过对于当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影响、作用和意义。
          单就我个人生活经历:从大学班干部、学生会一员到省级医院内十年临床医生、十年行政干部、五年省内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技术专家,以至于眼下再回归到临床业务工作中,单是这期间,论工作、生活和学习上所涉猎范围,若说事无巨细都已经明明白白,绝对属于自吹自擂、厚颜无耻,而且等同与“不知天高地厚”了。但是,在这期间,若说针对世间万象,特别是一些显而易见的社会性或人性化瑕疵、痼疾和弊端,还曾经有过一些自我思虑和个性探究,则应该算是“实话实说”吧;另外,在这期间,论文学爱好,又应以“家庭网络”普及为界,划分为“前”“后”二个阶段,不过关于我个人书写文字和关注的文艺话题,却是自高中以至于今的“一贯制”思想体现。
          之所以在此坦露上述个人情况,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个人自2002年末上网以来,即便一直于挂名“哲学、文学或小说、诗歌”性质论坛上,但凡我个人创作的散文、诗歌或日记摘抄等,其中已经被删帖、屏蔽或“审核不通过”者,早就屡见不鲜,且应属习以为常了。正因为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所以近三年来,特别是自身工作环境的改变,我才不得已选择了“辑本”“小说集”“诗歌集”或中篇小说以及改编剧本等形式,先后通过红榜个人网页、天涯博客以及大型文学网站像“起点、创世、纵横、榕树下”等公共传媒,甚至借助自费出版方式,来公开自我看法和个性观点。至于为何要如此作为?其中又究竟为什么还要用化名“自费”出版文学性书籍?……类似这样一类质疑,我在此不想再表白什么了!因为仅是在这儿“四季歌文学社区”内,我的一切文字都完全可以作为针对这样一些“为什么”问题的解答。
          事实上,仅是此处上面楼文中关于出版诗歌《轻歌曼舞》一书中先后提交的两个“自序”,也已经都被出版社“否决”掉了,并且出版方间接告知我写“自序”的内容要求则是:“只要说明为何写出这些东西的理由即可,不要涉及其他问题……
          呜呼!我之上文“自序”中究竟涉及到了什么“不可告人”创作因由啊?话到此,我又要特别感谢此社区李站长让我“免得心生芥蒂”的解释!尽管我还没有找到在那儿察看我一篇诗歌在此处被“被屏蔽的原因”。但是,能够针对作者的疑惑不解,尚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明示,业已足矣。
    2016年9月整理自2016/4/15于“四季歌文学社”的跟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0:59: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24 11:08 编辑



    第五十四章与“四季歌文学社区”网友交流文字之一瞥



    (一)

          读思语哲先生此楼文已有些时日,当时读后,即想质疑:“杂文是否必须有灵魂?其灵魂究竟为何物呢?”但我一直不愿被人视为“没事找事”者,故虽有此心思,却未敢随言妄语!
          适逢春季,医疗查体事务繁忙,而我班上时间支离玻碎,像习惯一气呵成的书写爱好,亦无法为继了。故闲来再读楼文,自觉有话不吐不快,所以贸然议论,唯求商榷吧。
          首先,在堪称优良的文化氛围内,“批判”一定不应该只是为了“将某某某批倒批臭,甚至再踏上一万只脚,令其永世不得翻身”,而“批评”更不应该等同与“赤膊上阵、人格侮辱、肆意谩骂”吧。然而,凡是评价、议论某一事物(包括人),起码在国内,惯常难免充斥着类似上述“批评”“批判”样式人性心理和品行格调。那么,“杂文”作为文学艺术之一种形式,甚至把“散文”当作文学形式统称的话,能够与“杂文”并列的应该还有诗歌、小说、剧本、书信等等。总之,凡一切“文学形式”,对于广大民众而言,都不过是利用语言文字来“倾诉、表达和表现”某种思想行为格调而已,在其中能够成为文字内容者,最经常的还是一份自我个性化心愿、认知和观念吧。
          若上述表述没有严重错误的话,那么,无论是谁把“杂文”比作“投枪、短剑、匕首”,而把“诗歌”比作“花腿秀脚”,甚至把小说视为“流星锤、斧钺钩叉”等,不但没有什么致命错误,而且对于此类文章之中某些具备代表类型作品而言,这种用“冷兵器”表述特征的说法,确乎不失为形象而动人的比喻。但是,文章究其文明进步性天职而言,它本身毕竟不像“十八般武器”一样原本只是用于自卫和攻击之目的,而文学艺术即便当作“武器”来使用,究其历史渊源和未来使命都将有着比“十八般武器”更多层面上作用、价值和意义。所以,对于 “批判性是否必为杂文的灵魂?”“杂文是否都是投枪、匕首?”等类似问题,与其说“见仁见智”,毋宁讲“任由自以为是和自作自受”反而更加公允,且有利于“百花齐放”的理性文化道理。之所以这样讲,起码一个原因是由于国内文艺界,多年以来,在所谓“见仁见智”措辞之下,往往亦不过只是“强人、权势者”的“一言堂”罢了;再者,则是最常见到的“哈尔呼西、呼尔哈东”之类“老好人”“合稀泥”或直言“明哲保身”者的匠心独运而已!而在这后者之“匠心”中,最常表象出来的又惯常是维护“强人、权势者”的蓄意运作和一意孤行的单一意向及其目的,究其在文化事业上的进步作用,其实与前者亦不过“同出一辙”。
          究竟什么才是“见仁见智”?为何在文化作为上“凡隶属文艺批评行为”而我更欣赏讲“任由自以为是和自作自受”呢?对此,其实我也仅是一份自觉感受而已,若再深一步细说,不免要捉襟见肘、自曝其丑了。尽管我自己并不真正担心将“自我丑陋”示人,而且多年来一直便是如此行为者,甚至我个人即便再多写什么或少讲啥玩意儿,对国家和个人都无关轻重了。但是,每当我大放厥词之际,不知为何内心总有一种忐忑和心悸……于是,耳旁便会鸣响起来,中学时代读习狄更斯《艰难时世》中一句话:“希望你利用我,不要伤害我。”然而,即便像这样一句经由翻译过来的名言,单单在国人之中,又会有多少人“感同身受”呢?
          呜呼,就此打住吧!
          一时妄言,若有失敬,深望见谅!
    据2016年4月19日星期二跟帖整理。


    (二)

          谢谢单衣君针对楼文的提醒!
          单言“自言自语”一词,其本身应属于中性,按说不关乎褒贬。不过,仅是在我个人意识上,以为其更接近贬义,甚至暗示着:凡整日“自言自语”者近乎存在精神方面的异样吧。
          对于“自言自语”一词,为何我个人会有上面一种心理呢?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一直穿梭在济南东部护城河的两岸。当时,从我家去高中学校路上,经常会遇到两个精神病人,一个是中年妇女,另一个大概是生于五十年代初的男人。若说他们二人与周边其他人最显著的区别,除了服饰上明显“不在节气”之外,再就是每次见到他们,若说二个人一模一样的地方,最显著的就是其嘴上一直都在“念念有词”,若用土话讲,就是“一直嘟嘟囔囔”;若用文辞描述,既是“一再自言自语”了。
          “文革”期间,我父亲曾协助一家精神病院搞科研,具体内容就是用狗骨头做注射针剂。我父亲作为学校工厂内一伙人,曾参与生产了一套“安剖自动封口机”。因此,在那时候,起码有过一两年时间吧,我父亲经常光顾精神病院。可能正是这一因素,当我在外地上学的五年期间,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对我讲:“遇事别想不开,你得什么病都可以,千万别得精神病,那样你自己感觉如何不清楚,但别人会为你痛苦和难堪!
          在医学院学习中,我读过了当时可以借到或买到的所有翻译过来的弗洛伊德作品。而在精神病院“见习”中间,我特意到患者面前主动与他们交流……究其目的,是为了急于解除我自己对于“精神疾患者”一种恐惧而好奇的心理。
          话到此,关于“自言自语”与精神疾患的联系,若再展开随后只能是一些个人不成熟见解了。所以,就此打住,不说也罢。
          总之,关于“自言自语”一词,我自身有一种特殊情结在其中。所以,针对大学毕业后,与工作和生活闲暇书写的这个不过万数字的《自言自语》,尽管公开在网络上也有三五年了吧,但我一直没有认真整理过,基本都还是最初样子。
          近来,反思自身写作经历,重读那时节一些文字,确实没有了当初“舔犊之情”般的欣慰,反而变成了一份对“知难行易”的惊恐了!因为,在这个《自言自语》之后二十年工作和生活经历方面,我个人完全像在体验和重现着当初私下里一直沉思、估摸和思辨抑或预言过的一切!即便曾经有过“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储备,却依然没能逃脱“客观必然”的宿命,进而又令自我深陷入极度愤懑和更多慨叹之中……正因为如此,眼下我打算再把《自言自语》认真整理一下,努力辨别其中的“所以然”和“之所以然”吧。
          再次感谢楼上和楼下诸位网友的认真评议!也希望继续对后面文章,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6年9月整理自2016年4月21日跟帖。


    (三)

          “遗世独立固然不错,随波逐流也有精 ……”一方先生此话读来,令我为之一振,不仅感觉上十分明快,而且心绪上也极其畅怀!然而,在我个人认知水平上,却认为:如此言论,颇合乎常情时态,却正是当下国内外社会生活和文化现实中,之所以乱象丛生的症结所在。
          首先说明,我和一方先生远近都无任何恩怨或利害纠葛,完全是“话赶话”至此。下面我的言论,说“借题发挥”也好,讲“有所感慨”也罢,都仅仅是一种个人看法和思辨。所以,仅供参考,如若“言多有失”,而冒犯或得罪某某或谁谁,深望见谅!
          生活中间,若说“随波逐流”,确乎比“盲信盲从”“追腥逐臭”“人云亦云”都显得格外好听,特别是将其“说”出来或“写”下来,都能够比较坦然,起码在心里面一般不会即刻引起特别反感情绪吧。当然,若一定较真的话,单从字词外形上看,“随波逐流”和后者类似措辞,原本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也自然可以分别对待,或直言就是“不同”了,或谐语根本“不搭界”吧。然而,若认真探究这样一类词语内涵中间所针对的个人或群体行为而言,在它们之间,尤其于性质、过程和结局上,不单是相互交集,而视其为“等同”或“类似”或“雷同”,亦不为过。
          我自己在过去五十年生活中,就是一个十足的“随波逐流”者。仅仅因为高中时节,于私下日记当中便确定下来一个自以为是的座右铭,即:“不自欺欺人”。由此,在学业、专业和仕途以至于家庭生活上,远看貌似“一帆风顺”,近瞧其实“坎坎坷坷”,而实际情况上应该是“生死跌宕”。为何会如此呢?仅依我自己反省的结论,其根本就在于:“随波逐流的行为模样与不自欺欺人的德行追求,始终相互矛盾着且频发冲突的结果。”
          我实名“马承立”,而在这个名字下的专业论文,凡有合作者的一定都是为了晋升职称的借力和杜撰,凡独立成篇的一定是个人经验总结和个性心得体会。以往在我个人的专业论文中,曾经有一篇获国家认监委、司法部三等奖,还有一篇被省级认证协会也评为三等奖。尽管都是“三等奖”,前者奖励不过一千元,而后者三五百元。但是,因为涉及我个人的这两个奖项,完全不存在“人情世故”的骚扰和顾忌,故而也最为我欣慰、坦然和引以为骄傲。之所以在此讲述这一情况,意在解释为何对于我个人已经出版的二本书,一本小说杂文合集《光看别戳》和一本诗集《轻歌曼舞》,确乎一而再三格外刻意标注上“自费出版”之类似理由的姿态、心理和症候;另外,也是借此提醒一些网友或朋友,不仅只是在今天社会环境下,其实远至明清朝代,甚或不妨亦可预言未来,只要有了公开或私下自以为是的即便像“心灵鸡汤”一样文字创作品,在不影响家庭生活前提下,都不妨自己投点资或“等同与”赤膊上阵自己为自己摇旗呐喊一番吧。若进一步追问:之所以抑或为何要如此?别的情况也不多说了!仅讲我个人“自费出版”之体会,确实比一位专业青年作家给我的“远离网络,关注报刊杂志,不断投稿,力争加入文联……”等“出版”建议,则要来的更加舒坦安心和自由自在。
          我女儿四岁从少年宫学画,虽没有拜名家为师,而其绘画基础和中学时所达水平已经屡遭围观和热评如潮吧。但是,在其报考“清华、央美、人大”时专业成绩单上,起码让我这个外行人看来,却都“惊人的相似”……唯有一门“大失水准”距离“入门”及格线仅差一二分,而另两门竟然近乎满分了。而我亲自在首都陪孩子考试之中,耳闻、目睹和亲历的“善意建议”……如此明目张胆而触目惊心之盛况,若说实话,即便不是囊中羞涩,也会像我当时对女儿解释的:一旦随波逐流,随后的考研、入职或岗位升迁都将会是一如既往的“如此这般”了!否则,你就会心有不甘。然而,一旦放任自流,即便随后一生中事事都能“心想事成”,而在心理素质上,若真正再达到“自然坦荡”的境界,大概非“天圣”即“神仙”了吧。
          上述罗列我自己生活中两个实例,似乎与这儿话题无关痛痒!而更像市场上“王婆卖瓜”式自吹自擂。其实,抛开例证,若直言不讳地说,即:任何一个人,在“随大流”的近代“存在哲学”里面,更应该时刻警惕“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祖训。话到此,又经不住让我想到了一位我们当地的父母官,他一边从不吝啬地大笔挥洒“做官需谨慎、从政有风险”的箴言警句,一边从不顾忌自我作风形象而恣意妄为以至于“锒铛入狱”的现实故事。
          综上所述,原本针对“随波逐流”这一话题,单就我个人方面的感觉认识和心得思想,尤其在态度和立场上,都基本表达完整了。但是,好像还有一点意犹未尽!所以,再多一些也无妨吧。
          就一个“文人”而言,在“做人作文”之中,若说“随波逐流”中那个“波流”,对我个人而言,其若仅指“流派”“路线”或“阵线”的话,则从来不是我所热衷的。事实上,对此我一直关注的只是某一有过社会影响的“作品”及其创作者的真实生活,即:相关“名家名作”的真相事实如何。对于此一类文艺人物,单言在近代国内文学界,可谓“不胜枚举”了。然而,在这些人物之中,若仅是“文艺大家”者,民国之前已经“仙逝”的不说,凡新中国成立后,在大陆上的知名人物,无论去世或健在者,亦无论名声与地位是否等价齐观,起码在我三十岁之前都视其为“苍白而悲催的一生”。正因为如此,即便“纯粹愉悦自己”,我理性选择了“求实务而远艺术”的医学职业道路。但是,亦如“个性决定命运”一般,时空阴差阳错地令我自己走到了今天不尴不尬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地步。那么,为何我在青春年少之际,便认定国内文艺工作者必是“苍白而悲催的一生”呢?对此,我不想再多说了。因为,在以往我的《杂咀稗说》像“明湖夜话”之中,甚至就在“四季歌文学社”如《读书杂谈笔录》里面,尽管语意隐晦且含糊不清,但确实已经说了很多。在此,我只想表明,希望文学爱好者们,若追求“遗世独立固然不错,随波逐流也有精 ……”的话,请务必关注这三个国内人物的其人其作,尤其是他们个人的生平命运吧,即: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张岱年(1909-2004)和梁漱溟(1893.10.18-1988.6.23)。
          总之,对于“随波逐流”的理解,我个人可能过于偏狭,但从文学“文以载道”和“志当存高远”上,或言“反映现实”以及“立足文化进步和勾画未来”等方面考虑,我不赞同“文人”的“随波逐流”论,而就近代国内文化现实而言,尽管六七十时代高举语录的“政治文艺”论调似乎消失匿迹,但在岗在职特别是那些拥有权势的文学艺术“家”们,无论传媒言论还是网络闲谈,即便在一些谩骂讽刺的作品中,他们高举红宝书的手其实始终没有放下来过。文学艺术,或简称“文艺”,在当下东西方无论是谁居于文明进步的前列,究其在人类思想解放或言文化进步角度方面,其未来是否或是一片黑暗抑或毫无光明可言?尚若在过去世界文化历史行迹之中已经闪现着曙光和方向的话,那当下一切堪称文化人者无论中外究竟又应该坚守什么呢?
          一时兴致所言,欢迎批评!
    2016年9月整自2016年4月27日星期三跟帖。


    (四)

          上面一方先生于百忙之中四两拨千斤随性之语,颇为达观、洒脱。由此,即刻显出我的婆婆妈妈。
           一直以来,我个人在行文格调上,始终有一种恰如祥林嫂病态样自怨自艾,甚至完全没有国内一般文人雅士惯常具备的视野开阔、人情练达和游刃有余。也因此,又一次印证了我个人私下里一直防范再三,却又始终掩盖不住的自身痼疾和个性缺陷,即:自恋、偏执和狭隘。
          自七十年代末国内普及家庭电视至于今,我时常浏览的电视频道,从中央到地方,最后关电视的时候,一准就是没有了“动物世界”的写实镜头。之所以说起这事,是因为读一方君之上文,在我脑海和心情里面,即刻蜂拥着类似看电视中“动物世界”一模一样感受和情绪,尤其读到君之文中“那悬崖峭壁上,那深山沼泽间,那挣扎探头的生物……”之际,眼前随即浮现出来,或在悬崖峭壁,或在枯枝败叶之间,一个或黑或红或“高级灰”颜色的千足虫,摇头摆尾,行影匆匆。与此同时,仿佛又看到,在亚马逊热带雨林树冠上,一只慵懒、舒缓的树懒正悠然自得地睁开了睡意朦胧的眼睛……于是乎,我禁不住暗自思衬:在大千世界动物群体当中,已经继承了祖宗创造文字的人类,尤其他们之间,那些喜欢耍嘴皮子和舞文弄墨的文人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鲜活生命,恰似那个千足虫或这个树懒一般生活,是否还应该让他、她或他们再去弄清楚和辨别明白,究竟什么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抑或什么又是“随波逐流的白鸦”呢?
          临近“五一”假期,尽管明天才有“路桥免费”的便利,但近三五年来,每每假期内上午八九点钟出家门,而午饭时节却依然拥堵在城郊路途!所以,自去年伊始,为了照料和安慰外地于病中的老人,不得不改变策略而提前启程。所以,围绕此楼文和诸位网友的热心评议,原本想尽早答谢致意,以免失礼。但是,都怨我言语过于唐突,以至于和一方先生的对答,尤其在我的言辞上颇为偏激!为了避免误导读者,唯又再三说明本意所在。好在一方先生宽容仁慈,一番挚诚话语,让我受益匪浅,故再次表示感谢!
    2016年9月整自2016年4月29日星期五跟帖。


    (五)

          谢谢“伊人轻舞”君对《话“广告”》一文的评议!
          此处《话“广告”》一文,较之以往于其他论坛或网页上的原作,改动最大地方就是我斟酌再三后特意删去了最后一句话:“打针吃药,请不要看广告,看疗效!”那么,为什么要删去这句话?难道这话说得不对吗?
          所谓“打针吃药,请不要看广告,看疗效!”此话是有问题的,从现实生活实际情况来看,起码近些年以至于今,其应算是一句会引发“不良效果”的“广告词”!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医学临床角度,对于“什么是疗效?”这一问题,仅是医生和患者在认识程度上,其实存在着“巨大分歧”!又因为,此处相关医生与患者在想法和观念上的“分歧”问题应是一个社会性大课题,不是三言两语即可达成“共识”者。所以,话到此为止吧。
          《话“广告”》一文书写于十多年之前,而其中隐喻和映射的尖锐问题,只是眼下因一位公众关注患者的死亡而凹凸了出来罢了。但是,仅这一篇《话“广告”》中所存在深层次的质疑和呐喊,即便眼下,也不是多数民众或相关人物就已经心明眼亮,并能够自觉给予抵御并剔除干净。
          我一直公开倡导“纯文学”,而且还一再拐弯抹角地宣扬“政治、经济、艺术”的“三位一体”,或说是令其三方彼此“独立发展”而又相互“监督制约”的相对独立地位。且不深究这样一种非为我个人创新意思或理念的来由,仅是在这样一种意识驱动下,凡我的文章,在以往无论从诗歌、杂文还是小说等都是力求不回避现实话题或棘手问题,更非像某些人坚持的以为“纯文艺”就是一味风花雪夜并恪守在自我情欲和个人感受之多寡中间,而主动远离世间政治或经济纷纭,也绝非像某些文艺哲人所坚守的应该“处于什么岗位和权势再说什么话”一般。其实,艺术本身还有一个最大的魅力,而且这个“魅力”既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却不是“文艺复兴”的创造,而是人类有文明进步趋向以来一直就在发展中,并且是其最为难能宝贵的东西……这就是真正的“个性解放”,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真正的“公开、公平、公正”。我们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和一切业余文艺爱好人士,如能理解了上述“魅力”,即便其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依从一种去批判批评或执着一份去批倒批臭的“理解”,对于世界文艺发展依然还会是有极大的贡献,并对于华夏文明进步方面也必定将是功不可没的。现实的问题之在于即便我们中间许多的“文化人”,其实他、她和他们自身从来就没有去分辨清楚如下一类问题:像政治、经济、艺术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在历史进程之中,这三者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社会以至于整个地球村而言,各自的“魅力”究竟何在呢?
          为什么要说上面一些好像十分突兀而莫名其妙的话呢?因为不说这些话,读者无法深入理解《话“广告”》一文内容之内涵。
          “伊人轻舞”君既然提到了当下涉及“百度”广告的热门话题。我在此仅想问一句:在我上文中提及到传媒中那些不同类型的“广告”,其具体每一种每一个每一天每一次“广告费用”究竟是多少呢?如果我们的专业“文人”,或业余文化爱好者,或者是各类别的记者们,一旦都弄明白了其“广告费用”上具体支出的多少。那么,但凡是一个有“良知”“良能”的文化人,且不需要你大肆宣扬,起码对你周围人,尤其是你自己和家人,一定就会自觉抵制“医疗广告”的剥削和残害。另外,一旦谁明了“医疗广告费用”及其实际运营状况后,即刻还会质疑:那些“入不敷出”的医疗机构,真滴全是“慈善达人”,真滴有大财团,都乐意他们一掷千金而不图回报并任由其亏损经营吗?在其瞒天过海的伎俩之下中饱私囊的有谁?而真正亏空的又是谁呢?……呜呼!话到此为止吧。但愿眼下的医疗广告及其疗效引发的“一场风波”,不再是一场过眼云烟吧!若再如此真的“X将不X”了!!
    2016年9月整自2016年5月10日星期二跟帖。


    (六)

          宋刚兄所言当是!
          关于上文“傻子”的故事不应只在山东一地,而是在中原大地甚或大半个中国境内,不敢说家喻户晓,确应是于七十年代之前,凡民间传播非常广泛的一个通俗故事。我对这个故事的了解,除了近来在网络上搜索过一部分信息外,最初确实是听我母亲口述的,其时间约莫在1971年前后。大概去年“母亲节”时,我才有书写此话题的闪念,但一想到后面还有两段旨在表现“傻子”不过就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真相,但其口头语言和涉及场景的描绘都过于粗陋,故觉得若据实书写,实在无从下笔。所以,每次想写却都随之放弃了,甚至一直到上周末坐下来,当逼迫自己必须按时完成之时刻,于提笔之时还没想到解决办法,只能想据眼前景物和思想范围写到哪儿算那而已。
         若说对于这样一个古老故事,我的演绎与“原装”之间存在的最大差异,应该是在中间加进去了一个“老管家”,即“大管家”。之所以加入这样一个人物,因为无论从常情还是据事理,即便把“傻子”不当作“心肝宝贝”,但作为父母和长辈都不可能任由他一个人独自去外面随意闯荡,而且也无论其兜里有钱还是没钱。
          另外,其中“日历簿”的一段则是实情描述。之所以坚持如此书写下来,其实是我自己刻意看一看在文字描写与阅读理解之间,究竟要“写”到何等程度上才能不被“误读”。其实,只要能看明白了其“日历簿”一页纸上仅因为出版者为了节省成本把“双休日”做成了“双日历”,便理解通彻了。
          再者,此文于“时空跨度”上的刻意表现,亦可能是一般读者都不会注意到的一件事。我母亲出生于1938年,而在这一个年月时间段内,我姥姥姥爷尚且健在。在第二节中,之所以说同事的外孙和外孙女,而且故意直言“孙子、孙女”,意在表明“此时此刻”从我这儿往下面算到第三代上,也已经有能够自觉记忆者了。所以,日常所谓“上下三代人”,实际是“五辈子”的人,其在时间跨度上大约正好百年之上。
          中国民俗之中有一种“论五服”和“三代亲”的说法。为何要论“五服”?“五服”在汉文观念源流上,其本身是一种时空距离性判断。而在民俗观念里面,“五服”却暗示着“大约一百年前还都是一家人、还在一个屋檐下、还在一个锅里吃饭哩”。那么,为何说“三代亲”?而到“五服”之外必定就疏远了呢?因为,在这里面,还暗含着人的寿命亦不过“百岁”而已。在我国民俗和民情上,其之所以一般都认同像孰“亲近”或孰“疏远”的理念,而其所依据的判定标准并不就是惯常认为的“血浓于水”之根由,其实这里面关键所在仅仅在于是否还有“健在者的维系和面谕”。由此,一往所谓“中国人是务实的民族”之断言,不应是“扑风捉影”“空穴来风”,虽也可说是凡人类之世态常情,但更应是民族风范之“一斑”。所以,此文所演绎的故事,单是针对一些书本或耳闻的相关“民族”“民性”“民风”等时俗之类的“赞同、抵触或反对”之批评声音,也算是提供了一种意见、看法和分析吧。
         总之,我之所以乐于强调“书不厌百回读”,亦如同“四季歌文学社区”之“散文”版面中我的《杂咀稗说》(修订版)里面,于《大话“学问”》一文内着意说明“原创”与“跟帖”间差异一样,即:一篇“个性”化文章,尤其“原创”作品,也应“不惮于不断修饰、补充和完善”。而如此作为之目的,自私地讲其既可以符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客观规律,而且确实也能够极快并有效地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若若再说的冠冕堂皇一点,如此还可以更好和更明确地传达知识,并利于树立起来某种思想理念吧。
          再次对宋兄的评议,表示感谢!
    2016年9月整自2016年5月11日跟帖。

    (七)

          “伊人轻舞”君对《话“口臭”》一文的直言评述,即便不使用“勇敢”一词称颂,确实也需要有一定的“勇气”!
          九十年代初,伴随《厚黑学》一书的泛滥,首先国内的文人墨客们,从著述到公开话语,用我们当地人土话讲,完全就像“街痞流氓”一模一样的字词话语腔调,一概招摇过市,一直喧嚣尘上。千禧年之后,伴随网络的家庭普及,华夏大地之上凡有人头集聚和话语印迹的所在,无处不“坦荡”着污言秽语。其实,在我的学生时期,因爱好读习文学作品并因而时常琢磨究竟何为“作文之道”。当时,我还曾写下过“隔靴搔痒谈何宜、入木三分骂亦精”的自我指导性意见。但是,许多年来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书写文字之间,即便使用一些最常见的介于中性词汇的网络“谐语”,我也始终难以张口,而若要书写下来更是会思量再三!为什么会如此呢?说起这事,还要不得不说一说我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由于家住在中学校园内,不单是父亲严加管教,尤其我母亲和姐姐,一旦我说话时带出来脏字,他们即刻就会横加呵斥,最经常的就是这样一句话:“看你那个熊样和一个‘街痞’一样!”所以,即便我自家姑娘,有时我与媳妇吵架之际,她都会在一旁特别提醒一句:“老爹,要说‘洁语’啊!
          在文集《自言自语》中,在与一方先生讨论“随波逐浪”话题时,我曾提到“特立独行的猪”和“随波逐浪的白鸦”。前一种人物的特征表述,自然来自王小波先生的普及,而后一个确实受到一方先生的启发。论说一篇文章,自古至今,反正我自己在私下里尚没有认同有“十全十美”者,无论在思想表现力还是文笔色 上,其中相关“深浅、对错、得失、优劣”性质的评判方面,确实“就是”而不是“应是”见仁见智。因此,我个人之所以一再倡导“文艺评论、批评或批判”,绝不是老百姓眼里的“爱抬杠”,也不是以往“流行观念”中认为的“旨在将谁谁或某某批倒批臭”,而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审美取向,营造一种舒心、安宁、温馨或言“和谐”的日常生活和时尚社会。所以说,猪虽为世间俗物,但其依然可持有“特立独行”的品格,而白鸦,尽管世间少见,甚或就是“根本没有”也无所谓,但依然可以认同其“随波逐浪”而行。然而,从文学艺术角度上,恪守“不盲信盲从”和“不自欺欺人”的格调,而且无论这样一种格调,其与那句实际上颇为模糊不清的“实事求是”一词有何差别或出入,它们都依然应该是“其人其作”的根要。
          总之,从以往历史到现实生活中,无论名人大家还是圣贤大德,亦无论是城乡百姓还是地痞流氓,但凡他、她或他们敢于高谈阔论“文人相轻”“文人无德”“醇酒妇人”之类言语或笔墨之后,那么,亦不妨视“其人其作”就是对现实人性及其以往至于今生活的“实话实说”;亦不妨用其各自言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再去衡量“其人其行”;亦不妨鼓励和倡导每一个人都能够坚守自我所理解和认知的“人格标准”,执着去我行我素一生吧。
          在此,一并感谢上面诸位网友的随言和评语!
    2016年9月整自2016年5月12日星期四跟帖。


    (八)

          常言道“说者无意而听者有心”。在日常生活之中,像“闲聊、扯谈、论说、胡侃”,一般尚且如此。那么,一旦涉及“阅读文字”之事,自当依然吧!
          听人言语和阅读书籍,尤其针对具体一些个人或个性化褒贬评议之话语,更经常会是各持己见,而颐指使气,且喋喋不休……其实在此,即便唇枪舌剑、面红耳赤之状态,只要彼此之间确实能够坦诚相见,无论其意见相左各方还是针对旁观者,倒是能够激发思辨和明辨是非的最为快捷,而且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方式吧。
          像一方先生“……生存便是不需要的。生存的确不需要书写。”之解说,确乎也是事实。然而,人生一世,无论黎明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即便终生不著文字,尤其不去鼓捣像著书立说或回忆录之类笔墨,但所谓“盖棺定论”之本意,即在表明:一人一世之作为,亦等同“书写”人生罢了。
          关于“求知悟道”之事,我自己从来不觉得有什么神秘或难度可言。最初,先是在西方文学评论中,因看到过关于柏拉图“洞穴”之知行虚实的评述,而于上大学时图书馆中,又有幸借到了一本民国初期古文翻译的柏拉图《理想国》后,真格的爱不释手,自觉相较与当时所读日本铃木大拙之“禅释”中顿悟或苦修的理念,反而更加容易明白而易懂。其实,每一个人必须有过类似孔老夫子所谓“朝闻道夕死足矣”的颖悟体验,才会拥有一份真正的“敬畏心”“谨慎感”和“量力而行”的自觉与达观。随后,在我热衷读习道、释以至于《圣经》《古兰经》之际,才真正意识到古今中外凡言谈话语之间所谓“境界说”“层次论”,其实不关乎“权势地位之高低”,更与“富贵贫穷”“吃饱穿暖”毫不相干,而仅仅就是一种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上的差距罢了。
          忘了是“旧约”还是“新约”里面,抑或就是口耳相传和杂书稗论上的演绎吧。据其所说,当年耶稣受难钉在十字架上,面对眼前路过围观的人们,或恶语相讥,或唾弃咒骂,或投石泄愤……如此场景之下,亦不知耶稣基督是伤心欲绝还是平静坦然地告慰他的上帝和追随者:“原谅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原谅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像这样一种明智达观样胸襟和醒世警人般圣谕,若拿到今天来讲解或“布道”,或许还必须进一步挑明的完整字词话语,或许就是:“原谅他们吧!他们就是时尚、是媚俗、是存在、是快乐着……
           呜呼!一方先生,除了让我千万分感谢您的直言不讳,我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2016年9月整自2016年5月30日跟帖


    (九)

          首先,特别感谢老党先生展开了评说!
          什么才是文字性“交流、讨论、商榷和批评”呢?若说其必须是相敬如宾、毕恭毕敬、敞开心扉、坦荡胸怀……类似一样的善良性说辞,其姿态模样不能说“不对”,但却近似“玄虚”和“花哨”了。我觉得在这一问题层面上,应该是彼此“有理、有据、有节”地说出个人见解即可,若能耀然纸上则更佳。当然,绝不应该总是一如“过去、现在或许将来”都会不乏见的“压制人言”和“妄言妄语”吧。
          “压制人言”是政治者惯常耀武扬威的手段,而“妄言妄语”则是艺术者最常被诟病的德行。
          置身世界之林,中华民族是否一贯“伟大”呢?对此肯定性的回答或欢呼,我可以跟得上,但就我自个心里所想,在此真正能够肯定的则是:华夏文明从来不缺乏智慧,其中确有“大巧智”,而更多的还是“耍小聪明”而已。
          究竟什么才是纯艺术?对此,若较真的话,像不食“政治”烟火的纯艺术,应该是“不冠名、不填词、不见任何语句说明”的音乐旋律。即便仅是冠名,像《罗密欧与茱丽叶》《蓝色多瑙河》和《梁祝》《二泉映月》等中外名曲,人们在艺术欣赏之中,也必定不再单纯浮想联翩的仅是一些爱情悲剧和山河日月的迤逦,则必会有从作者生平到其作品创作根由中的政治背影之晃动了。
          另外,即便在作者已经署名或给予音乐冠名或进行曲谱填词而具有了文学色 的音乐作品中,在其当时当地的“政治”事实与其如许“艺术”佳作之间究竟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当然,恰恰在此一类问题面前,若笼统地讲像“政治的开明与独裁,决定了文学作品的繁荣与衰落,政治的需要决定了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政治的先进与落后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文学含量的大小……”等文句话语,并若再把《蓝色多瑙河》《二泉映月》举例出来之下,也就愈发感觉老党先生此番断言“确实如此啊”。然而,还是让事实说话吧,单就这样两部,即便去掉了一切文字诠释,仅凭聆听之时刻,但凡古今中外尚且有人性者,亦不难判断孰为欢快孰是悲伤的曲调……且不追究具体哪一个在创作根由上亦不过就是权势荣耀的激励,亦不论究竟哪一个于创作根本中确实就是悲催命运的压榨,而在他们之间最为共性的地方必是个性灵魂得到了完全“自由奔放”及其彻底“自然释放”的产物。那么,在这样一种艺术创作背景下,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是否就是艺术服从了政治?抑或“政治”仅是成就创作条件的环境之一种而已呢?
          从克伦威尔(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华盛顿(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到近代大小国家的政权领袖,只要其尚在权势位子之上,翻阅一下当时各行各界的品论讲评,尤其一些应该属于知识精英们掌控的舆论资料上,逐一逐个地司空见惯地习以为常地从不吝啬地基本都一概把当权者奉承为“当代的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诸如此类任何“意识形态”门类上的“家”或“大家”了吧。那么,时光落在今天,单就上面例举出来了生死年月日的三个人,究竟有谁还能扛得起活着时的那些荣誉名号?究竟还有谁不过就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独裁者”而已?究竟还有谁在高瞻远瞩和祖国发展未来上尚且堪称“哲学家、艺术家”呢?
          什么是意识形态?世界上有没有“意识形态家”呢?
          在中国道德文化观念中有一言:“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关于“道”与“器”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功德效用等问题,国内繁复详实的论述不一枚举了吧!因为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还不十分到位,因而多谈必露怯。不过,若有网友读者看到此处,我还想进一步问一句:卡尔•马克思究竟是政治家还是哲学家抑或是经济学家或艺术家呢?“政治、经济、艺术”与“哲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究竟又是一种什么地位层次和隶属关系?
          七十年代前后,萨特的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在全球性文化影响及其对社会作用力方面,仍是不可小觑者。虽说步入新世纪至于今,或许是因为“否定之否定”的思辨惯性吧,凡在全球人文天地之间,确实有一种忽视“萨特”价值的现象,进而有把存在主义“分割化”的状态,即:将其思想理念分属在不同名姓的像“原创者、原唱者、弘扬者、宣传者”等人物头顶上了。但像“萨特”这一人物,究其生平所为、个人作品和社会影响方面都注定存在不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而其关键点之处,就在于“其人其作必是人类文明进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之方面。
          最后,再一提“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其实无需多说,所谓“是否有理想”和“是否有远大理想(此处远大理想即便就是不可告人或矫情伪饰的“狼子野心”亦可)”等质疑,对于某一个人而言,其不单单就是其个性生命中之“灯塔”的效力作用,其对于一个国家、一些民族以及全世界或地球村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生机力量,或说精神支柱,或言“中流砥柱”,亦可直言为“物质力量”吧。
          欢迎诸位网友就楼文看法各抒己见和不吝指教!
    2016年9月整自2016年6月1日星期三跟帖。


    (十)

          近来,一方先生“……有趣”的话语,令人颇感舒怀、畅快!
          像上文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山无常势、人无常态……”所感慨者,其实离不开“相对”和“比较”。而且,此处的“无常”,若视为岁月匆匆、光阴如梭,或亦如“……抽足再入,已非前水!”般的忽飕或急迫,亦不免令人望洋兴叹,或许徒升一种像“世道无常、人生苦短”一样的悲观无奈之情绪吧。其实,日常生活中,“物是人非”应为一般人最容易感觉和感慨的常识,而像“水形和山势”,或说其是“三十年五十年都不变样”,或讲其为“千万年之前亦不过如此”,原本都不为过。所以,在此不妨说一下我个人对本版诸色“日记”的一点阅读心得、自觉感受和个人看法。
          无论青春年少还是中老暮年,亦无论其心志智巧究竟来自读书思学培养抑或就是实践经验所得。总之,一个人仅是单凭直觉明察,若其人其言其书一直能够坚持实话实说,那么,这其中就一定不乏存在“真知灼见”。然而,人世间诸多类似观念混淆、思想飘忽、意志不坚定或心理上不成熟之类惯常一般性形影或事象,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一个人置身“时空纵横、生死长短,利害得失”之间能否真实感悟并品味得到“有常、不变和永恒”的确切存在。
          去年的此季此时,因参加学术会议,我正尾随名誉上“考察团”游荡在西藏拉萨与日喀则之间。在故去的一年当中,凡我周围同事、朋友或同学已经亲临西藏的人,都已经不是三五七八个人的“小数据”事件了。然而,在这些已经去过西藏的熟人里面,除了一致赞叹西藏的天蓝云淡、山清水秀之外,大概还都会咏叹几句仓央嘉措的情怀诗句;再者,大概就剩下像“高原缺氧、民俗奇特、冬虫夏草值钱、格桑花格外美丽……”一样诸如此类的七嘴八舌和不一而论了。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尽管至今依然说不全面为何西藏归来后整个人一下变得“肃静、沉默和简单了许多”的根本缘由,但起码我认证了当初读习相关西藏民俗和佛学文化时的一些想法、认识和立论。
          究竟什么才是人世间的“真相”“真理”呢?
          因为一旦谈及“真相”问题,尤其属于不一般的人,特别是那些所谓“文化人”,即刻就会神经兮兮起来,更经常地旋即表现出来一类“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智慧姿态和王者风范。所以,即便跟帖、回复或闲扯、漫谈之间,起码在当下还是尽可能回避“真相”一词,那就只说“真理”吧。
          学生时期,尤其在我们那会儿从初高中到大学教育时的“政治”课本及其课堂上,即便为了应付“考试”之目的,关于像“什么是真理?”这一问答题,老师就曾经这样教导过:只要写上“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几个字,就不会得零分。
          话到此,虽意犹未尽,但还是长话短说更明智一些。所以,暂且撇开人们于认识与感觉上“真理究竟是丑恶抑或美善”的思辨矛盾,单言真理的本质特征,其应该在于“永恒”之精神或物质方面,其也是中国“易”之数理中所谓“三易”之道理所在吧。那么,世间所有类似“不易、不变、永恒”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何在呢?我个人以为,其应在于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一旦认准并坚定了“真理”恒定存在事实之后,首先,其不会一直像“无知者无畏”一样狂骄和张扬,反而会逐渐生发“敬畏”之心,尤其在个人生活之中,于貌似“达人知命”一般表象下,坦荡着“生死、成毁、利害、得失”之变换,面对人世间“有常、无常”之芜杂纷纭,从中尽其可能品味到更多些的真性情和真滋味。
          回望一方先生近来评议,自我略有感悟,故匆促答复。若有不敬,还请谅解!
    2016年9月23日星期五整自2016年7月7日星期四跟帖。


    (十一)

           若直言“读书”是否需要“恶补”呢?此问题一旦展开了,说来话长!因为,论说“读书”一事,在其方法方式上,即便模仿韩非子《说难》,例举种种因由途径出来,依然不一定适合某一个人,并可以让他或她养成坚持读书思学的习惯。
           我姑娘上大学之后,曾主动质问过我两件事:一个是:“你为什么没让我多读些课外书?”而另一个则是:“你为什么没让我去学医?”
          尽管针对这两个问题,我的回答近乎就是一个理由,即:“你自己从来没有表现过这方面的兴趣和喜好。”但是,唯有我自个内心清楚,我曾经多么想诱导她尝试去做这样两件事情啊!然而,从幼儿园、小学到初、高中,一直看着她每时每刻都在写作业、写作业还是写作业!我实在不忍心再额外给她增加压力和负担了。
          有人说,学生时代就要博闻强记,凡压力也就是动力,等到了成年时,即便术业有专攻也已经懂得了读书的益处,自然会时常读书自励。然而,对于这样一种思想认识和观念腔调,我一直是不以为然的。究竟为何不以为然?因为,单言自恢复高考之后,历年以来已经有多人参加过高考啊?单就这些参加高考者,即便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博闻强记”,而其中但凡能考上“中专”以上者,只要喜欢读书,只需一本简易的《新华字典》在手,终其一生,就会有读不完的汉文经典。依此推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按说无论官商、穷富、老少,其“读书好学”“彬彬有礼”之貌,早就该蔚然成风了吧。但是,国内现实情况如何呢?就在当下,从“北、上、广”到孔孟之乡的大城小镇,除了那些各阶层各年龄段“硬性要求”下的读书学习之外,究竟有多少人纯粹为了自我爱好和人格修养还在读书?尤其是华夏一族,在从来不缺乏关心形势、善于猎奇和喜好“一窝蜂”干某一类事情的民俗民风之下,特别是每年每月每日在任何单位时间内,若统计读书思学人数应该占居地球上最多份额的当下之中国,又究竟构建了一个何等模样的和谐社会呢?
           别的社会事象,若妄加评说,不免有蛊惑、造谣之嫌。单言我个人经历吧,就是在上周,当完结了我的大学日记之后,那一颗一直忐忑不安的心终于落下之时刻,我竟然暗自神伤并潸然泪下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大学生日记,竟然十多年来屡遭封杀、删除和屏蔽,以至于到了此年此季此月,才得以公开面世。如此这般的人文环境,我是否应该有所感概?但我又能感慨一些什么呢?
           总之,关于“读书”以及“读何样的书”抑或“如何去读书”等问题,单言我个人的看法就是:想看啥书就看啥书,或随缘读书亦可。读书,贵在读的进去,而禁忌不能自拨!再就是提醒一点,凡作为“读书人”都应独立思辨清楚何谓“读书知短、识人知长”吧。
    2016年9月整自2016年7月26日星期二跟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12#
    发表于 2016-9-24 11:51:0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9-13 10:36
    第四十八章谈“宗教进步意义”应有的前提
    ……《对hollyholly君转贴《神童中国》一文的回应和补充》
    ...

    个人喜欢一种说法:不囿于某一个圈子,有宗教家精神就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7 02:43 , Processed in 0.0896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