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网络行踪》(修订本•连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1#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09:2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6 10:42 编辑



    第二十七章对《关于鲁迅》一文的伤感



           我一直很受冷落,尤其在诗歌和小说写作尝试上一次又一次失败中。而我从不讳言这种冷落的苦恼和无奈,更乐意探究其中原因和可能后果。
          
    上网以来,对于网上我的文字,虽常有支言片语的支持和理解,但我自己也清楚,真诚关心汉文化事业者,特别现今内行和专家们,对于“克谐/kexie”其人其文是不容易认同的。其实,针对我个人被认同与否,原本无关大局。但是,如果一种评头论足,是针对影响我世界观成型的思想、学说和理论,尚且还是针对我自己已有所了解并深受其影响的人物。那么,面对这样一种评论或杂说,如若其是公开地立足在一种非学术理论、非精研雕琢、非强权名望或非金条压榨性立场上,且摒弃了帮派禁锢之偏执和世俗泄私愤之狭隘,确乎又有“求同存异”之胸襟,并执着一种每遇见“违心拗情别扭事”便要“口诛笔伐”的勇气和立场上面。毋庸置疑,无论这样的交流、争执、思辨或评说,是否加上“七嘴八舌”“闲言碎语”“杂咀稗说”等名头,亦不管使用散文、杂论、随笔、漫谈、白话、戏剧、诗歌、小说等何样题材文字……首先,我自己在此声明,都特别心甘情愿去读、去看、去想象、去“思”或去“问”。
          上世纪九十年代伊始,花城出版社印发了一套包装精美的“人生文丛”小品文集。它让我满足了多年来,急于想读到一些国学“人物”原创文字的渴望。
          在既往学习鲁迅先生文章时,业已明确知道,鲁迅先生许多言论不是来自凭空想象,而是有所针对性的揭露和驳斥。无论对人或对事,在鲁迅先生或讽刺挖苦、或断臂棒喝、或剖心沥胆模样的由此及彼,抑或殚精竭虑的从古至今等等诸多言谈话语和字里行间,既不乏见常人的固执偏颇,亦不缺少文人大家的严肃慈爱。其中,不但可见到“秀才举人状元朗”或“学士硕士博士”型学者们的钻研精神、思想高度和业绩成就,亦能够领略到地区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坛闯将和旗手们特有的一种高风亮节和远见卓识。
          鲁迅先生给予我个人的最大精神力量,就在于他指出了“名字就叫中国”这个地方总能涌现出一群堪称“脊梁’”的人,他们才是这一区域民族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的希望所在,他们也是社会文明进步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凡人世间,亦无论东西方世界,显而易见的“成王败寇”现象,有着诸多层次原因,也是客观性质的存在。目前,谁敢坚持说“成王败寇”现象就是彻底错误,或讲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完全合理并绝对正确。那么随后,如若开辟出一块地方,按照成败双方任意一方面的单一观念去走一走看一看,究竟其特色化区域又将会变成何种景象呢?至于这样一种实验性结果情况,虽不敢乱讲,但其失败结局是铸锭不会错的,而且其存在时间上也一定不会太长久。之所以要这么讲,因为不管何种德行模样的大能贤才,任何一种简单化一且纯粹洁净的认知事物之能力和见识,也就和一个智残傻瓜相差不多了。当然了,如果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在这里那儿鼓捣“自欺欺人、愚人私己”之学说和理论者,则要另当别论。
          即便最进步的学说和思想,也不总是 事事始终如一占据着时代上风,尤其在社会实践中,也不一定都会立竿见影,或说都能即刻形成某种与其预见和猜想完全符合性局面风貌,并呈现出来既定模样客观物质性壮观景象。例如:圣西门和傅利叶曾做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模式化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即使拿到今天来再实施,也一样会引起周围人们不解和大多数民众嘲笑。但是,类似这样一些事物一时一事失败,却为后来马恩列斯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设想,从理论到实践上成功奠定了基础思路。那么,圣、傅之失败,从社会进步这层意义上看,应该说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
          回头再讲鲁迅先生,还要说到新中国成立问题。在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大陆生涯中,国破家亡是首要悲惨的政事,而妻离子散在民族生死存亡抉择关头上应属于位居其次的凄惨和悲怆。当然,持这种观点者,必定应先排除一些自愿甘当“奴才”“卖国贼”者,而且其中像有一些只牵挂“党国”“君国”或“自我”之厉害者,也应该另当别论吧。鲁迅先生能够在当时民国传媒上一片“义正辞严”痛斥“红区”土匪暴徒之际,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未来和国家希望。不管这样一种说法是“嫁接”的还是实事求是。总之,以我个人见识分析,仅从鲁迅先生观察问题的敏锐性以及它周围学生和朋友为人处事上来看,确乎应该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前十年国泰民欢之景象,甚至到“文革”前的社会人文精神风貌。尽管其中也有不平静和矛盾重重,但可能正因为没有处理好其矛盾,才有了更可悲的未来。但是,应该说凡从那一时段经历过来的人,至今回想起来,依旧会自然而然生发出来一份民族自豪的昂扬高亢之情怀,并会把这样一份心情和感受去溢于言表。仅是这样一点实事上,在华夏文明历史上起码应该是特别令人振奋并十分引人向往的国家大事。
          今日大陆、台湾甚至港、澳,如果从政治、经济、科学和尤其是艺术文化特色方面都“美的已经不能再美了”,那么我想,像鲁迅先生所定义的国人中堪称“脊梁”者,除非不识时务或变态似“捣蛋”或“逗着自己或别人玩”之外,否则她/他应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利人而又利己”的任何行当和事业中去,甚至就应该累死在“利人而不利己”真正无私奉献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既然长了人脑子的人或人物,尚且知道华夏民族集中生活地界上尚且还没有美到那种份上,或形象一点讲就是脸上还有癖瑕急需整容和“倒持倒持”,甚至就是在脸部最美地方长出了黑痣和“雀斑”,那么,你(就是那自认为“民族”“国家”都是他自己家里的也无所谓)认为这正是你的“最爱”。没关系的了!我的审美观有点别样,看着你那个模样就会应激性“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为此,我以一名患者身份,只想给专家、学者或大家们说一说为什么我会出现如此症状的原因,这总应该可以吧?
         针对此刻本论坛上出现的一篇署名梁实秋先生《关于鲁迅》一文,我个人看法如下:
         一、我怀疑其是否为“假借”品。
         二、我对这篇文字的看法,在上面其实基本也算说清楚了。
         三、我还有一点问题在下面还想说出来。
         鲁迅先生身材不高,略喜爱新中国文学的人一般都应晓得了。肖伯纳先生个子高矮是否通过读他的作品就能读出来呢?对此,因为我没读过,也不敢妄言。但我确实看到过
    《关于鲁迅》一文中梁先生提到的那张照片。“哇赛!肖伯纳先生个头的确好高的哎!”如果肖伯纳先生能够知道身高与自己一生作为,尤其与其艺术成就,还有着内在因果关联且还是成正比例关系。于是乎,他一定还要再去“喝增高茶”“吃增高药”“穿增高鞋垫”滴!不单他想,俺都想哩!
         像扯谈别人身材高矮这种无聊之说是否会出自一位“文学大师”之口,我不想再谈了!下面,想说一说民国时期一位诗人徐志摩先生。
         很是偶然1980年左右我就读过徐志摩先生的诗,他的诗是否很美也不谈了!只想谈一下印度诗人泰戈尔造访中国。我至今最多是对我妻子说过:通过徐志摩先生让我知道了一件事,甚至至今惊叹不已!那就是徐志摩先生在经过一夜同泰戈尔先生促膝交谈后,对泰戈尔才华的评语。志摩先生大意是说,他自己也未曾想到一个人知识文化境界能够修炼到如此地步,甚至张口吐出来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晶莹明亮的珍珠。
         无论徐志摩先生对泰戈尔才华评语是偏颇抑或失实,但这话语对于一位伟大诗人的颂扬,应不为过;这惊叹是对于一位为国家民族和世界文化,而莘莘耕耘不辍的文艺大家之钦佩,即便是过誉了,也于事于人无害;这种大呼小叫,作为对一个人能够“格物致知”可将艺术才华和个性魅力造诣到何等程度之判断,即便是错误者,但是任何敢于“盲信盲从”这种错误的人,我认为依旧值得人们去称赞和尊崇。
          如果根本就是孤陋寡闻、附庸风雅、“稀里糊涂地跟着混”的网络文人,我早就想提醒一下:与其在这里面“使劲”,真不如“一边凉快着好”。至于其它可以选择的生活方法或方式,可以这样讲,眼下生活中“自由和自在”之状况,确乎已经达到“前无古人”的“开明盛世”了。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就在眼下,只要想好了就去做的,一般也都能够达到“有求必应”地界,而这绝不是故弄玄虚;如果想不好的还一味去做了,真的就有“死的不明不白”者,而这也绝不是耸人听闻;另外,还有许许多多想不明白者,那么,不妨建议他们应该来“上网”,这话好像也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并想要加入批评者的行列,尤其还怀有含沙射影和指桑骂槐之热心者,我也鹦鹉学舌地奉劝一句:“还是要读懂了和多读几遍原创的东西之后,再公开言论,这样也才好!”
         不过,对于眼下网络上任何如同“多读几遍文字或书本”的呼喊口号或吆喝声音,我自己就不会按照去做。通常情况下,经常是大致翻阅读看之后,仅凭直觉上“不即不离”“大概所以然”后,即刻便四处嚷嚷开了。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因为克谐就是这种德行,请诸位多多包涵!
    2003年5月24日晨针对皮介行君转帖梁实秋《关于鲁迅》旧文而作。2016年8月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62#
    发表于 2016-8-26 15:01:06 | 只看该作者
    克谐老弟真够精力充沛,竟考究起这些人来了,而且较深。真是服气。如果聚精力大部,专研文学领域的某一点,或散文,或小说,或诗歌,或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学史-------估计会有大的突破。

    点评

    老党兄意向和建议,我万分感激,但实践亦非今生可为!其实,整理这个辑本,更多是吸取以往网络体验和其中得失,矫正自我心态和前行路径。当初上网之际,心气孤傲,率性言论,招致颇多尴尬!依此借鉴,取长补短吧。  发表于 2016-8-29 09: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6-8-27 17:12:10 | 只看该作者
    伊人轻舞 发表于 2016-8-20 15:37
    读罢先生这篇,才知道克谐先生还有这等经历。您的文章,思想丰富、哲理性强,有大家风范,想必跟您 ...

    克谐先生您不仅文章写的精妙,理论到位,从先生的日记中,内心也足够坦诚,向您学习,周末愉快!

    点评

    先生说得有道理,言论虽是自由的,但要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任。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还有不计其数的无情打击、冷嘲热讽、甚至谩骂等等。 我想克谐先生的内心修炼,已是我所不能及.向您致敬,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 16:06
    “网络行踪”不同与“日记”,日记自己和自己较劲也好别扭也好,没有谁出来评价,只有自我疏导。网络言论一出,必遭各种有言无言审视,如何对待之?对此心态调整,如同凡出门见人,难免遭人议论,须有心理准备!  发表于 2016-8-29 09: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4#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09:5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9 10:43 编辑



    第二十八章致“另版”上周舵君



        周舵君来到《另一种存在》后所发表文章和言论,尤其是与理源紫光君之间是非明辨,我多数都看在眼里。之所以一直没有正面参与,而是在侧面极力疏导,决非是因我有什么特别修养和德行,或者有坐山观虎斗、静观其变或顺水推舟之智谋;或有借此可火爆论坛之觉察等等,而仅是因为我信奉这样一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
       仅针对周舵君近文《在野谈爱》,无论其是日记般坦言,还是似小说样隐喻影射或潜意识揭示等。总之,我很为有这样一种敢于自我剖析之胆量和举止而敬佩不已。因为,国内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在改革开放后,但凡是一个人,亦无论是男是女,只要有个性和气质总是会让人侧目凝视。而信息世界在人性化彼此相处与交流中(哪怕就是交臂之遇),但凡有个性并有气质者,也总会给人存留下一些较深刻印象和特别记号。所以,正是这样一种“个性化”,才是每一时代人文基调和文艺最强音吧。但是,什么是个性?什么样个性气质才堪称优秀呢?
       我有一篇短文题目是《说“谝”》,其中起码涉及到两种现象。一是存在于知识分子当中,即坚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美,于是 处处不难见到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近似于故作、轿情和虚伪的举止言谈;二是出现在社会旮旯里,即:视强权和名利可以无所不能,并以为粗野和贪婪等同与豪放坦率和求真务实的本质/本性显现,而把土得掉渣看成“即是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了。除这二者以外,在社会个性生活中还有一种问题,虽然我也提及过,但却一直没有明言揭示,这大概就是像君之文章中事情。
          周舵君文章中,有一段别人对文中“我”的看法,也从这一个侧面让人们了解到“我”之个性气质外在模样,以及在某环境下那一个“我”所受影响及其个性成型因由。的确,人之所谓“个性气质”形成,抛开名望门第、天生丽质、珠光宝气等内外在上造就,单言个性培养问题,也的确如君文章中说得:读习钻研各种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圣贤哲人之类传记等,久而久之,往往可以在一个人身上烙刻下某种“长樱在手”一般而更像自在自为一样潇洒和自信。但是,有了这种个性和气质者,论其实际心理素质可能与其外在表现上所追求某些意念人物、理想偶像者的意志能力、判断水平和实际作为,都是完全相背离和彼此脱节的。而且,恰是这种背离和脱节,不单纯在指是否已经“长樱在手”、是否“在其位谋其政”上形势及内容之间即不相符也不称,而关键是一个人认知能力和“认识自己、社会和世界”程度与其社会作为之间,是否达到了真正“名副其实”或起码旗鼓相当之层面。于此,如不能“名副其实”,那么徒有其表者类似某些领袖特性演员一样,虽然可有姿态模样上神似,但在熟人眼里永远感觉矫揉造作而无法等同一般。
       精神疾患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是对某种行为超出了其物种一般性特征后的个性化判断。当紫外线和红外线不被人所认识时候,人们不会相信此类光线也存在和有色光一样“线性”品质。再进一步言,所谓“朝闻道夕死足矣”“天马行空孤来独往”,类似这样一些东西只是天庭之上圣贤神人之行为理想梦幻般个性准则。而在人间,所谓“走道、行车必须要遵守基本交通规则”,这是道德社会一种赖于存在、有助于彼此共生同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道德”规矩或规范。而这里的社会道德,的确是人为的但也是客观的,即是随社会进步而变化的,若要重新建立和打破它,甚至其变或者不变,这本来也都是可以“想”当然的事实。不过,这一切中能够想当然者,如若不仅仅停留“想”上,而要将其转变成共知、共识、共同“乐之”并“享之”的物质化因素。那么,其必须经有个性化一起努力还须社会大众化多数性认同,唯此才可以实现。
         当今世界,经济市场化,使一切物质上贪欲、奢求和不知足,都可以成为某些拥有“权势名利”者目空一切、为所欲为、无所不能的借口。但正是在这样社会背景下,人们依旧不免借助文化媒体来对情爱、友谊、良知和自由精神与个性意志,给予不间断性道德化宣扬。如果“个性化”就是当今人文艺术创新性标示,那么,凡一切形式和/或内容上标新立异、花样翻新,自然都有其发生、发展、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所以,痞子话语、流氓行为、厚黑权术能够招摇过市,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当下现实,也就不是什么不好理解的东西了。
         所谓一些精神上异样行为或异常表现,这在医学界依旧被当做作疾病而在研究并治疗着,这是一个毋庸置疑和无须争辩的事实。记得我在二十岁出头时,追求完美个性,曾经使内在那个自我与当时社会上一切事物,都显得格格不入。父亲曾诙谐地这样劝我:“你怎么着都行,千万别得精神病,那样子你自己很幸福,但我们就将为你痛苦一辈子。”对于这种貌似不负责任规劝,我一直铭刻在心上。所以,在我头脑中虽不乏怪异新奇想象,在个人行为上也不时的出格异常,并且时常与自己或与他/她人一直在别别扭扭,但却始终本着从学习得来的知识,一直谨小慎微做人做事,一再避免堕入那个误区中,别真的把自己弄成“自我感觉良好而自知/制力不全的一个人”。
         在最伟大领袖领导之下年代里,如雷贯耳的谆谆教诲就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对此,我们不去扯谈平民百姓中言行不一的问题本质和矛盾表象,单言国家机器和领袖们伟大业绩吧。从“五七年”大鸣大放,到“五八年”大赶快上,再到“三年自然灾害”是要与帝修反彻底斗争,以至于到今天甚至我自个都不十分清楚因何而起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总之,恰是在这样一些岁月时间段内,凡虚心与骄傲、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否真实存在过呢?若即刻回答“存在过”一定不会错的,但这种“存在过”情况之下,又都是有谁究竟在哪里以及何等层面上执行并体现“治病救人”精神原则呢?近年来,在新兴网络论坛上,也时常会冒出这样那样一些人或事端,而就在他们这样一些像新新人类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类似掩耳盗铃、虎头蛇尾、欲盖弥彰、狐假虎威、专横跋扈等德行,以及他们依然像“自欺欺人、愚人私己、助纣为虐”一模一样手段和伎俩,一点也不次于大中华曾经有过并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的社会行举和个性风貌。
         周舵君在文章中时常表现出来愤世疾俗、忧郁孤独的情怀。我认为不是个别现象,因此我也愿意通过网络便利条件,坦诚心扉,抒发见解,并与有类似情节的网友们,彼此切磋和共同交流。如有不妥之处,深望不吝指正!也希望看到此文朋友,能参与《另一种存在》论坛建设,坦荡个性,与时俱进,共创未来!
    2004年3月6日草。2014年9月21日整。2016年8月29日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5#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0:48: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9 11:01 编辑



    第二十九章从网络跟帖看文艺批评的举步维艰



         下面是在我《也谈“读书”》一文(原文发表在西祠胡同《另一种存在》2004-09-12 12:30:57)后跟帖。之所以想到整理此文,原因是近来在手机“微信”中关于“文学批评”话题虽说有些火爆,但自我感觉上却认为一些关于文学批评的认识偏离了正常发展轨迹,甚至远离了文学批评在社会文明进步意义上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借下面关于社会生活中最大众化“是否应该读书?”问题而引发的讨论,领略一下从中折射出对某一话题在不同人不同角度上的不同反应、感受和建议吧。

    回应人: 倾13°(2004-09-12 21:13:41)……昨天刚想过这个问题,以经验论角度来说,现代人世界,阅读效用是次于那些二维科技产品的。文字,某些意义上是节外生枝了。

    回应人: 般若月(2004-09-12 21:21:19)……“入孝、出悌”不是儒家的纲常伦理,是世间常情,儒家将其总结出来。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工作服从上级,理所当然的事。至今也是如此,儒家论王、不谈霸、“尊君”,是因为在古代,君主制的稳定就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孝主”很少听到,但对君主的遵忠是臣下的责任。而君主的责任,就是完善自身作为天下的表率,并对待臣下以礼,在那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时代,君主的权威与纲常坚固了,社会秩序才能稳定;社会秩序稳定了,国家才能稳定;国家稳定了,经济才能发展;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才能吃饱穿暖;老百姓吃饱穿暖了,才能接受较好的教育,才能逐渐达到“大同”。也许,这就是古人的能人们,大多遵循儒家的原因,而不是“心理变态”。

    回应人: kexie/克谐(2004-09-13 13:22:59)……《也谈“读书”》一文因是间断写的,思路语气上都显得有些别扭。仅对于上面两位的回应,谈一点感受,算作补充吧!
          倾13°君:因为印象中君对“思辨”有些反感情绪,所以有了“阅读的效用是次于那些二维科技产品的。文字,某些意义上是节外生枝了。”的结论,也就可以理解了。对此,无意争辩,还是让事实去说话吧。无论哲学还是艺术上创作者,单凭二维、三维或N维形象“教育”,而没有“读习文字”化的思辨过程,除非其去做影视演技明星,否则我怀疑其一生作为在“文化烙印”上的生命力!
          般若月君:道家“主义”般的思想形成,是与儒家对自然人性扭曲的反拨。而其“和光同尘”的处世态度,显然不同与佛教的理念,确乎更近于“中庸”的折衷、调和吧。从君上文话语间,对于君主政体,或讲封建专制下的孝子贤孙、唯唯诺诺的姿态,颇多欣赏之情!但君那话语“‘入孝、出悌’不是儒家的纲常伦理,是世间常情,儒家将其总结出来。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工作服从上级,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至今也是如此。”之间的“世间常情”之语义中,应该是进了误区。因为,作为伦理纲常的“忠孝节义”应为我们的国粹,而非世间均如此的常情。
         大概上世纪八十年代“国窗”初开,西方影视和话本渐进百姓耳目中,在街道和邻里间不乏有这样议论:“你看外国那孩子,称呼他父亲‘卡尔’!父子俩在饭馆用餐,还要各自结账……”话外之意,大有西方社会变得伦理失常,已向“国将不国”颓废了。然而,当更多人走出国门后,对此种类似“故事”的事实,却不难得出于相反的结论。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的“无情”,有着与文明进步相伴“彼此平等、相互敬重、个性自由”的“情”种。“心理变态”可能语气过重些,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好接受,但至今生活间,每每看到那一些没有原则、主见或个性者,唯有“服从”“顺从”“随声符合”般的德行,禁不住怀疑其“姿态”的是非优劣了。另外,社会之所以称其为社会而不说是一个“兵营”“加强连/排”。这里面应该有更多的理由。千人一面在一个“度”之内是和谐而绝美的景象,且不说人之常情会很快烦厌之,大概老天也会弃绝之。所以,对君之有信仰,吾欣赏之,而对君之理想净土的实现,一声叹息!

    回应人: 倾13°(2004-09-14 00:50:20)……在你回答我的话之前,你对我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种认知就是经验(我所提到的经验论)。当然,可悲的是我们互相认识的是彼此瞬间决定的文字(特别是你对我的认识)。我决不否认文字的重要性与其深远意义。没有人可以否认,除非他不是人,或他是用肢体表达出他对文字的敌视。可我做不到,特别是在网上。我也没必要这样做。我欢快地运用着熟悉的文字挑剔着文字的“问题”。我只是想很沮丧地说:“文字的悲惨在于是人类创造的。”并且想告诉你的是,我喜不喜欢“思辨”并不能由你来判断。

    回应人: 般若月(2004-09-14 10:24:38)……给"kexie"君:非常感谢您用这么多的文字回复末学的文字。实际上,末学不是对那君主制唯唯诺诺,而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这是最适合的制度,无论是怎样的制度,都是为了人们能活的好点吧?如果在那个年代,实行现在所谓的“先进制度”……那就真的是灾难了。儒家无论后人如何去理解、评价,甚至辱骂它,它的本心其实很简单:就是在那个极其落后贫穷的时代,能让国家稳定下来,让人们生活好些吧?让老人与孩子们不至于饿死,年轻人有事可以做,可以得到教育而已。所谓“上天有浩生之德”,儒家总是以承天命自居,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国家的单位是家庭,家庭的单位是个人。所以,必须从个人和家庭开始做起,国家才能稳定。这就是为什么儒家要有纲常。外国人儿子喊父亲名字,各自结帐……这只是习惯而已,不代表他们之间没有纲常。儿子还是儿子,父亲还是父亲。不信您去看《成长的烦恼》,看看里面的美国家庭,上下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和我们国家也没有什么区别。另外,纲常不是压迫,不是无条件的服从。具体的内容建议您自己去参考儒经,我想,看完几篇之后就不会有这些想法了吧。

    回应人: 深夜听雨人(2004-09-14 14:29:21)……我喜欢倾13°的语言风格,犀利、尖锐、明了……对于“读书”,我觉得大脑如同人的肠胃一样,长期的饥渴会使人思想贫乏、语言乏味。有时不一定是抱着什么明确的目的去读,而是“饥渴难耐”了,不读不行了才一定要读的。记得有位文人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文字面目可憎,象个瘪三。(原话不记得了,大意如此吧)我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每读一本书,就会深深觉得自己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读过沈从文,就觉得自己的文字清新自然了许多;读过鲁迅的文字,就觉文字犀利了许多;读过《过秦论》、《六国论》,就觉文字气势磅礴了许多……如果长时间不读书,果然是连话都说不流利了。如果读书是为了吸收知识,学习技术,那当然又不同了,虽然觉得需要努力的、认真的读,但是总是觉得累,如同背着石头上山一样比较吃力。如果为了应付考试、求的功名,那又是另一种滋味了,感觉如同作劳役一般。当然个人兴趣不同,爱好各异,你觉得索然寡味的,也许正是别人如饥似渴的,你觉得如饥似渴的,别人刚好会认为是在服劳役。电视也好,电脑也好,网络也罢,或者别的吸取信息或者知识的形式,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其实质和内涵应该是不变的。这是一个习惯问题,对我来说,我还是喜欢坐在床上看枕边的书,用手摸着舒服的纸张,闻着油墨的香气,悠然自得的翻上几页,心情自然就进入一种状态了……
    2014年10月28日整。2016年8月29日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6#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1:21: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9 11:27 编辑



    第三十章闲说博客与“自说自话”



        那日和女儿一起看电视音乐。虽记不得具体是谁唱的,但记住了这样一句歌词:“……在博客里自说自话”。
        若把“自说自话”说成是“自言自语”的现代白话,或直言等同与“自言自语”。对此,我自己觉得应该不完全雷同。一者,后者在腔调和语境上,确乎透着一份被动、无奈、苍凉、抑郁的情愫;而前者,则更像喷发着张扬、率性、开朗、我行我素的气息。再者,对比这样子两句话:“在博客里自言自语”与“在博客里自说自话”。若反复咂摸,亦可感觉其后者略显乖巧、轻浮、坦然而无所牵挂,但前者似乎透着冷凝、茫然、沉闷且顾虑重重。
        事实上,“说话”和“言语” 描述的原本是一回事,即人的语言行为及其表达能力罢了。仅在字形发音上,两词虽有差异,但于其内容意义上本无区别。此际闲扯这一话题,主要是想谈谈博客话语及其心态问题。
        前些天,和一位喜好书画朋友谈起网络博客问题,并给他看了我自己和我们都熟悉一位朋友的博客情况。而曾经在报章上有书画彰显的他,即刻在手机上浏览了我所提及的几家网页后,虽颇显兴致并有褒贬,但对我建议将其字画文章张贴博客上事情,他便已经“王顾左右而言他”,自始至终只字未提。对此,我虽不愿揣摩他人心思,仅依其事其现象,颇有感怀和说辞。
        现今网络尽管尚未发达到无孔不入、俯拾皆是地步,只要阅览报章荧屏,亦不难发现每天都有来自网络上各类信息,特别相关“文、体、艺”业界中的花边新闻,竟然有许多直接采集于此类行当中某些名流博客上的“裸视”“自虐”或“公示”。眼下,无论像急于露脸扬名、蒙事敛财的市侩商贾,还是如名噪一时不甘寂寞的角色人物,其中但凡想鼓捣点动静或达到吸引眼球、霸占镜头之目的者,最为便捷而格外通俗途径,大概非网络莫属了。不过,如同市场经济下其他商品一样:“物美价廉”多是一厢情愿,“便宜没好货”却是人间常情。因此,相较传统媒体报刊、荧屏、广播而言,目前网络绝不单纯像某些统计数据所言“是有史以来拥有最多受众的大众传媒”,但说其是“有史以来最为直观暴露,最为真假不明、是非难辨、良莠不齐的文化奇葩。”倒也恰如其分。
        关于网络中荒唐、无聊、滑稽、恶搞、八卦、无厘头等所谓虚拟特性,时下最为典型案例莫过于“华南虎事件”了吧!在众目睽睽之下和诸多“事实”面前,从当事人、地方官员、传媒记者、好事百姓以至于政府喉舌,围绕着华南虎照片真伪及其野生种群绝迹与否的争执,真格是乌烟瘴气折腾了个把月以至于到今儿,甚至也没有尘埃落定样的事实真相!而如此场面下,别说让老外即刻见识到网络内外之中国特色,就是国人自己由此也该明白:辨别谎言与真相,过去即不容易做得到,现在亦难!
        另外,网络因其传媒性质使然,任凭某某“自言自语”也好抑或“自说自话”也罢,只要站出来说了做了的事情,都必定逃不过社会性评头论足的运命。即使你/我/他/她在事发前后或于刊头甚至置顶帖中,别有用心特意书写上多少个“自己的、自我的、私自的、隐秘的、搞笑的、逗乐的……”等诸如此类字眼,也正如经书或传统媒体上以往昭示着“凡行为者必遭公议”。所以说,依现代人智商水平和认知能力,一般正常情况下,除了尚需要监护人担责的未成年人外,任何有社会行为能力者,于其举手投足之间,原本应该有与之匹配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力,进而必须有“责任自负”之担当。如此,才是人间正理。
       前天翻阅报纸,恰巧看到一段关于文坛怪杰贾平凹先生开博客的新闻报道。于是,联想那日朋友表现,以及自我对“博客”言行举止的理解和认识。不管上述言词,是否表明了我对任何人之所以“开”或“不开”博客的原由和顾虑。总之,网络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谁亦无论其是否开了博客,事实上都与新潮、媚俗及落伍与否都没有多大干系了。但是,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些执意踏上这块是非之地人们,确乎应该与时俱进地不断向其宣扬并挑明网络的特点和脾性,以免一些不适应者一头扎进来一旦得了伤风感冒还好说,即便不治疗也多能自愈。然而,若是一些不明深浅究竟者,尤其容易肝气郁结而心火上脸之个性,一旦落下个寝食难安、内分泌不调等毛病,单是花钱吃药亦不容易根治不说,通常还会赢得一个“不识时务”之骂名。或许正因为如此,凡长我几岁的老领导或交往多年的好朋友就一直公开或私下里有过类似这种意味的规劝:“上网须谨慎,最好光看别戳……”
    2007年11月22日草。2014年4月19日修。2016年8月重整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67#
    发表于 2016-8-30 15:47:49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不愿辩论,理由是耗神费力不讨好,有卖弄自己之嫌。根本原因是学识不够深广,要争辩还得紧急充电,加班补课,经历和时间保证不了。三是年龄的关系,人老志短,觉得争辩的效益不实惠,明了很多道理固然不错,但空耗许多精力元气,而与己、与世事无补,还是悠闲着生活,没事哼唧几篇小文来得轻松自在。

    点评

    老党兄所言应是肺腑话语,但其中确实也有环境使然的理性选择。 其实人与人之间辩论,且避开社会时政或个人生活性问题,单言围绕文艺性话题的各抒己见和率性作为,不在乎喜欢与否,而是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的快捷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31 1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8#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1:1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31 11:18 编辑
    老党 发表于 2016-8-30 15:47
    我是不愿辩论,理由是耗神费力不讨好,有卖弄自己之嫌。根本原因是学识不够深广,要争辩还得紧急充电,加班 ...

    老党兄所言应是肺腑话语,但其中确实也有环境使然的理性选择。

    其实人与人之间辩论,且避开社会时政或个人生活性问题,单言围绕文艺性话题的各抒己见和率性作为,不在乎喜欢与否,而是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的快捷之道。

    我个人喜欢扯谈“纯艺术”或“纯文艺”或“文艺须有从理论和实践上挣脱政治和经济辖制的独立地位”或“我的文学幻想”等话题。那么,这种近乎被别人视为空谈幻想的言论,其依据何在呢?首先,这种“纯艺术”价值和意义上宣扬,并不是我的发明创新;第二,在我貌似翻唱“纯艺术”老调的表现上,除非是我个人书写表达能力不及和不够,否则,在我个人对此化作文字的言谈话语中间,确实一直刻意标明自我认识、想法和观点的出处和理由,即:源自西方艺术史和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五四”以来新文化思想)的学习和理解;另外,还有一些因素对我影响也很大,但以往却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这其中有一个就是“一个老师和他两个学生”的命运,曾经让我决意远离文学书写和政治生活,而谋求过一种类似仙侠游僧般小日子。

    所谓“一个老师和他两个学生”,如果不是讹传的话,这个老师就是“荀况”,而“他的两个学生”,一个是韩非,另一个自然是李斯。对于中国文学史上的论说文,我个人首推荀况作品,因为特别钦佩其人其文思想辽阔、论说精道、言辞缜密而无故弄玄虚之流弊,更合乎现代论说文“有理有据有节”之标准。究其所以然者,我认定其源自“稷下之学”中百家论战的洗练心得。至于韩非,虽有《说难》空前绝后之逻辑思辨,但局限于时事侵扰,才智不足以立身,故徒留人生诸多遗憾。像李斯者,《谏逐客书》中仗义执言至今读来荡气回肠,而一旦位居人臣,权威智巧堪称凤毛麟角,却落得鼠首两端、尸裂败国之骂名。今日看此段秦亡故事,亦无须翘首以往有过多少巨帜名篇像“过秦论”“六国论”等,单单一个嬴政五十年生平中间围绕其身旁人物逐个命运故事,若看得清楚和想得明白,足以望穿时空,亦无须到西天取经了。

    近来偶或翻阅书本,是一月之前于南京街旁私人书店买的一本现代校注(梁)释宝唱著《比丘尼传》。之所以关注此书,因为忘了是在钱穆、季羡林还是南怀瑾先生著述中,曾提及佛教西来最早在东汉末年三国纷争之际,其依据是由《三国志》成书的《三国演义》中间出现过一段描述僧侣聚集生活的片段。又因为我无心到《三国志》或《三国演义》中查实这一片段故事,所以在读相关“僧尼传”中不难看出,到了两晋南北朝时佛门子弟在中原蔚然成风之事实和因由。又之所以关注佛家事象,若说个人原因,则因为近两年国内有一种文化现象,即从名家学者公开宣讲以至于普罗大众业已认实的观念问题,这就是“中国人没有信仰”,进而甚至出现了“中国没有哲学史”或“中国哲学史是伪命题”的腔调。究竟什么才是“信仰”?究竟什么才是“哲学/哲学史”呢?对此类疑问,并不是我意欲解答者,而我自己只是面对偶尔于网络论坛上或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种姿态,虽然特别鄙视之,而只是不想惹是生非,故保持沉默,但私下里却探求其病根所在罢了。那么,究竟一种什么姿态令我三缄其口呢?或许下面一种言语模样,一般人会不陌生吧:“别胡说八道啊!我是有信仰的人。”

    不知因何而起,但凡一个人言谈话语之间一旦对“耶稣、释迦摩尼、默罕默德”表现出仰慕之情,即刻在其周围人员之中,必定生发出来一份警觉:“这一定是一个X教徒。”其实,单纯读一下欧洲历史,甚至抛开华夏中国而只言欧亚大陆之上诸多国家生生灭灭社会历程中间,在其政教合一或说是政教双规管理体系之下,即便高举矢志不渝“单一信仰”的教廷内部,其是否一帆风顺?其又是否还有过“宗教改革”问题呢?对此问题,我也模糊不清,还是说一点我个人对佛家的点滴认识吧。就在上面《比丘尼传》中,最让我触目惊心者,则是酷爱佛门“三宝”人士在中原大地从落脚之日起,便屡遭黄老达人和儒家名流排挤、迫害以至于残杀。其实这本身也不足为怪,因为佛门信徒一旦读习“法华经”,从中便可看到当初释祖宣讲“妙法莲华经”时才一张口,台下便有“三千”信众离席而去。按说凡敢称“信众”者,必定是追求信仰之人,若不追求信仰原本可以拒绝任何宣教布道之言谈行为,但若是真正有了坚定信仰或一心渴望有所信仰者,也无需拒绝任何宣教布道之言谈行为,反而应该去多方参考取证更有利于自我信仰的笃定坚守和矢志不渝。所以说,仅从“法华经”中,即刻便知道“自称的信徒”与“真正的信徒”原本就是两码事,甚至其二者都不是一张皮上的关系。之所以说“不是一张皮上的关系”,再举个例子,而这个例子应该是季羡林先生某本书上讲的。据说释祖有一个胞弟,当然所谓“胞弟”,并非俩人是双胞胎,具体是同父同母还是同母异父或同父异母,我没有记忆准确,但俩人一定有血缘关系。又据说释祖这个胞弟所信仰的生存理念与释祖宣扬布道者,恰是一张皮上的两面。因此,释祖每每高朋满座、粉丝簇拥之际,其胞弟与其不即不离,又好像季先生书上详述这个胞弟是否有过立坛和释祖唱反调,但据我残留记忆,确乎其人其姿态容貌表现出来全是对释祖的嗤之以鼻。好像季先生书上或者我在别人作品中见到,说是曾有信众建议释祖杀了与其“不同戴天”的这个胞弟,但被释祖拒绝了。至于释祖拒绝理由不得而知,但以我个人私见,像释祖所达境界高度,应该参的透其胞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吧。又据说释祖肉身遗留舍利子之后,而其胞弟不久亦随之而去,但他兄弟俩身后地界上,反而是其胞弟信众愈发多了起来,而释祖的信众则离乡背井都到别处念真经去了。

    之所以在此用如此反复拉杂字句扯淡海聊,其实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当下网络论坛之上,尤其是跟帖中或针对某些帖子言论的争执和论战,且不论对论坛或对社会影响如何,单言对参与者本人,如果其能够一分为二认真对待之,无论当时当初彼此如何针锋相对或内心怎样烦厌异常,但时过境迁以后,若能回头再审视其中是是非非,只要不是一个停滞不前者,其一定能够从中获得人一种类似“质变”样的猛醒感悟或心得体会。仅因此,我才不惮于整理过去网络上争执话题于此,并与诸位网友参考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69#
    发表于 2016-8-31 11:52:09 | 只看该作者
    先生的伤感也好,自说自话也好,还是周舵君,还是文艺批评的艰难,一方只是浅浅而读,但是认真读了先生回复老党君的文章,感慨良多,当然无法评述。记得南怀瑾老先生说过,人,只需要有宗教家的精神即可。每每读到人们提及信仰时,总是会想起这事儿,稍稍有点懊恼。先生的最后一段,一针见血,且有醍醐灌顶之功,读者当醒悟。受教。

    点评

    一方先生所言令我欣慰!起码在你我之间,望宽容我言辞上唐突冒犯吧。上午如上回复中,突然觉得写一出像《一个老师俩学生》或《始皇帝周围的老少爷们》之类剧本,或许会不同凡响吧,但细想却不容易……呵呵!  发表于 2016-8-31 16: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70#
    发表于 2016-8-31 13:51:45 | 只看该作者
    无疑,克谐的努力方向是对的,思想与学问的结合,总是于世有益的。而高度,进步,就是在辨论中,思辨中堆积起来的。我不反对争辩,只是年龄和性格的原因,是自己不愿顾及。

    点评

    谢老党兄直言明鉴!当下我自个更多时候不过抱着一副老顽童的心态,举手抬足确实既不能随心所欲亦没有达到“耳顺恬然”的地步,不过仅凭尚存良知和残存信念而为之!  发表于 2016-8-31 16: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1#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6:35: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1 09:03 编辑



    第三十一章对网络中涉及“主权”“人权”文章读后感



          此时此刻,刚从《槟榔园文学书院》浏览了皮介行先生《没有主权何有人权?》文章,又回到《霍普论坛》继续学习张三一言先生“普法”宣传教育。又恰巧后面文章与前面刚读过文章之间存在一点瓜葛。于是,格外认真读完了楼上张先生文字。
          单从这两篇文章读时和读后感觉认识上,我赞同张先生观点。但就两位先生讨论中所围绕主题,即“人权”与“主权”关系,我自己有许多地方没有看明白或说在理解上尚存在未明确问题,并还有一点个人联想,故而浅谈如下。
          何谓人权或主权呢?能否抛开相关书本上定义,仅以字面上一般意义为基础来讨论这个问题呢?
          近十几年来,在周期性“经济制裁”论据或某种“白皮书”上,大概是主流传媒中能够主动提到“主权”或“人权”最多的时刻。而在其它时空阶段里,好像没有谁更多注意这种“权”力问题。既然上面文章中,起码两位先生都提到了远古,亦不妨在这里先说一说人类于动物阶段时与本话题相关的一点事情。
          单言哺乳动物吧,某一个“活物”一旦出了娘胎,便会有求生欲望和自我活动,既一种渴望自身活下去的行为意愿。而像这样一种活动意向,既是本能,也可看作就是为了其种族繁衍下去必须具备的社会化“道德”服务、义务和天职。所以,从这种基本求生渴望上,或说在这种既利己而又利“族”的生存要求方面,若针对人类而言,此种“生存权利”上要求正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人权”雏形。所以,在这一时节,仅就这一性质“人权”上,即可说其是“天赋”的也是本能的而且是与生俱有者。但是,世界之上,除了更为远古时候当物种多样性尚且处于由单一到复杂过渡期间(即所谓“逐步进化”较早期)之外,一旦等到物种多样性达到一定阶段后,置身于有限空间和资源之中,又必然导致了不同物种或不同种群之间,为了维护“天赋人权”而开始相互掠夺和互相杀戮。于是,世间便进入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时代。当种族在激烈竞争阶段中,一旦懂得了共生共存与团结互助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不同部族之间甚至就连虎、狼、豺、豹都开始圈地为界,并有了先来为“尊”后来为“客”或“盗”游戏规矩后,于这一时节在某一部落或群体所限定疆界之内,正像而今地球上按洲际划分并以国家为单位一样,相互彼此便确立起来一种其实原本由来已久的“规矩”性共识或生存原则,而其若定位在国与国之间则就是“主权”或“国家主权”的雏形或说本体吧。
          如果上述相关“人权”和“主权”概念形成源流的分析基本如此并尚且正确的话,由此反观楼主文中所讨论问题以及有些特别矫情的观点,便让人阅读起来不但会产生困惑质疑甚至就是无所适从了。
          对于楼文我自己有一点不同看法,主要针对其中仿佛都无须解释的一句话,即:“主权高于人权”。请问:其“高”因何而来?其“高”之内涵或说模样又是如何呢?
         当今社会环境条件下,凡提及“人权”一词,若是国家代言人引用它,其所包含的应是全体国民的生存利益;若为某一党派、民族或群体,比如“弱势群体”使用时,多数时间只代表了其一些小团体利益;若某一个人喋喋不休并一味使用“人权”一词说东道西之际,如果没有更加明确规定和特别前提条件的话,则一定会被人们理解为极力维护某些个人的极其狭隘私利。也就是讲,抽象的人权如果不能说一准就不存在的话,而任何思辨“抽象人权”的言谈举止,其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上意义必定是极其有限的。现实生活中不乏在谈论“抽象人权”的人物和团体,如果他们不是别有用心或居心叵测性伎俩,那只能视为在认知能力和思想觉悟上,距离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要求和行动,尚且存有显著隔阂和不小差距。
          在人权中,仅以生存下去要求上,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高级、低级以及复杂、简单或集体、个人等诸多方面上,都一直存有不同标准、诸多要求甚至就是显著矛盾性目的。但是,一般情况下在个人感受、集体氛围、社会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某一时期或某些人物当谈论“人权”话题时,主要还是针对其中“精神文化”层面上“人权”社会性内涵而言,即类似“共生共存”“共同幸福”或“共同富裕”之主题,而且经常又是抓住某一方面不足、缺陷和弊端不放而自说自话,甚至把人权与主权混淆起来而夸大其词。所以,在某一些场合背景之下,无须总是从“权”的ABC讲起,这确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要把一个道理说得明白并还能讲得透,尤其确保认清楚问题所在且有助于找到切实可行结论时,亦不妨从“人权”与“主权”的ABC说起。
          其实,“人权”和“主权”在本意性质上,二者之间不应该存在矛盾。每一个“主权”国家,都应使其国内人权能够最好的并从普通个性出发的“人权”理想而努力和服务。就是说,那些用抽象人权来掩盖其真正狭隘之“君权”“神权”“政权”等类似性质的任何地区和类似国家,历史最终必以“拨乱反正”力量来给予回击。而像这里面一种必然性革命力量,如果不是“自己”主动矫正并妥善使用它,则必将会被“他人”利用来达到其它目的。对此,尚若“自己”始终不明了这其中利害程度,并企图用混淆视听来谋求得过且过的苟且存在,那其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2003年8月10日于《问天论坛》张三一言《人权高于主权正确、主权高于人权没错》一文后的跟帖。2016年8月重整于济南。

    点评

    先生真高人。当然也只有高人才会在跟帖中如此洋洋洒洒,讨论哲人们讨论的问题。一方读起来都是晕晕乎乎的,虽然只是“主权”和“人权”。A都如此,BC是无法窥视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31 17: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72#
    发表于 2016-8-31 17:28:5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8-31 16:35
    第三十一章对网络中涉及“主权”“人权”文章读后感

    先生真高人。当然也只有高人才会在跟帖中如此洋洋洒洒,讨论哲人们讨论的问题。一方读起来都是晕晕乎乎的,虽然只是“主权”和“人权”。A都如此,BC是无法窥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3#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08:49: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1 09:02 编辑



    第三十二章网络论坛心之低语(一)



          作为《另一种存在》版主的昨夜星辰君一直不隐瞒自己的一种主张,即让《另一种存在》远离宗教宣扬和对现政“零点接触”。对于其观点来由和旨在,昨夜星辰也经常在发文、跟贴或回复中,给予点拨和表白。
          我和昨夜星辰君关系,即使是通过留言交流也不过两三次,但我自落足《另一种存在》以来对于他关于这一版面的“规矩和方圆”,却始终“俯首听命、有令必从”。之所以有这样子姿态,是因为我不觉得如此这般便能埋没了我的个性张扬和人格自由,更因为我认同他这样来要求“发帖者”是有客观上理由。
          《另一种存在》寂寞也好风光也罢,即使斑竹一直变换不定、来来去去而习以为常,但其作为一个网络论坛,却始终实实在在一直“存在”着。仅这样一种存在的实事,确实和昨夜星辰颇多良苦用心分不开。
          近来《另一种存在》于人气上扬之中有着十分不和谐气氛,对此我个人觉得不利于该论坛发展和进步。的确,政见不和、观点不一致,甚至在一些根本利害上存在对立,都难免引发口角和争执。如果真正有利于此类事端解决,最好办法就是面对面辩论或把彼此见解,都给予透彻解释与说明。只有这样,不但可以明确各自话语含义和用心所在,而且能够因坦荡心胸来化解人性常有的猜忌和疑恨。但是,网络论坛不具备这种条件,或讲依其公共传媒工具特征,也不一定非要“必须如此”。那么,是否还有其它可选择办法呢?我想出路一定会有的,但无论其出路何在,唯有争执双方回到理性上来,才能达到“化干戈为玉帛”之目的。
          在《另一种存在》上我与理源紫光通过留言来交流的次数最多,这一方面是我们两个工作环境类似;再者,就是彼此的尊重和真诚。下面是我与理源紫光君春节后一段留言和回复。因为没有征求他意见,故未登出他来言,仅有我回语。借此仅希望来此地儿网友们能进一步了解克谐和理源紫光的为人吧。
          “理源紫光弟:近几天因工作上一堆事,加上朋友间交往,没能上网。今日见网上消息,很为小弟高兴!见到留言中你的自我分析和个性坦荡,我也十分敬佩。
          其实,世界之大,即使在一个城市内也难得交上几个知心朋友。这其中原因,并非人不如己或己不如人,而是彼此之间难得有能够深入沟通和敞开心扉的更多时间和恰当机会。
          君称我前辈,是我一直不敢当的!如果把我当成老大哥,我也无须推辞和谦虚。所以,上次对你讲的那么多话,主要是因为在外地看到新网站你推荐文章后一时兴起。一者,从中感到你的热情;二是看到了你鉴赏的方向。其实,而今状态下网站,最需要的是热心人,更难得的是那种有奉献精神和敢于坚持自我主见的人。
         我不知你走入网站目的和方向何在,但就我自己来说,论坛只是我的一个媒介或讲舞台。我意欲借助这一新生事物,挑战自己一生梦想,验证自以为是的认识。
         比较出入大学门槛的艰辛,我能再走出来,其实更加不容易。社会动荡,大学生活起伏以及情感波澜,让我渴望朋友们的理解和温情,也变得不再留恋那种热烈形式。但我也始终没有封闭自己,坚持‘信赖他人而不依赖他人’理念,坚定跟着自我感觉上困惑和释疑的需要,努力走孤独的人生路。
          较一般人的个人环境条件,如:小家庭和朋友圈子等,我是十分幸运的。即使曾有朋友真心想在像成书出版这些仿佛是我最揪心事上提供帮助时,我都一直在真诚回绝着。为什么呢?因为若为了生活和生存,我有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若为了挣更多钱或出名,我可以走其它途径。正如我一直对朋友提出想到他那儿去经商搞实业时,他直言道:‘你真的喜欢吗?这一行你能干得下去吗?’的确,‘旁观者看一些问题往往比当事人更清楚’这话很有道理。
          说实话,我是被多年来形成的书写习惯/毛病束缚住了,现实社会与自我文化见识以及曾经有过的意志冲动之间始终矛盾重重,总使我觉得一些见解不得不说出来;有些火气和感慨不得不发一发;有些明知是自找个性化‘烦恼’不得不想办法解决掉。
          大学时我曾用心于精神病学中抑郁症和偏执狂的学习,对心理学也从专业书籍到文化性著述都曾经有比较的认真琢磨过。就本质上言,我的确依旧是一名医生,只是面对周围社会生活中,尤其表现在文化倾向上的病症/弊端,说出了我个人的治疗意见而已。
          世界上没有两片雷同的树叶,但不乏类似叶子,如果君视我的现在就是君之未来的话,那么,你应尽早做出决定:若有时机就系统去学习自己臆想未来事业所必须要的知识,例如:想从政,不仿自学法律或马列哲学;想经商,现在辞职下海也不晚;想名利双收,而又不太费脑力,那就先要花大钱并肯吃苦,目前出国仍是一条捷径。但是,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可能是任何其他人和‘钱、权、名、势’都无能为助的,唯有自己不仅要敢于去突现‘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人性特征,还更要思辨分明‘人是思维的东西’这一可以让‘灵魂脱离肉体而存在’的人格本质。
          另外,与其被网络捆住手脚,毋宁躲在一旁,一边充实和认识自己,一边寻找并酝酿属于自己的时机。当然,网络出现,尤其这种初始阶段,其本身就是千载难逢时机,只要方法得当一样会达到‘心想事成’目的。
          祝君和夫人早日康复!
          克谐 2004年1月31日于泉城。”
    2004/2/26有感于《另一种存在》的目前现象而作。2016年9月1日重整。

    点评

    坦诚相见,理性而实用。  发表于 2016-9-3 14: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09:04: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1 09:15 编辑



    第三十三章网络论坛心之低语(二)



          “有始有终”是作人做事的好习惯。
          曾经也是在《另一种存在》中,已经忘了是那位MM说过:“男人碰到一起,必有争斗的展示。”其原话一定不是这样说出来的,但其意思基本就是这样。当时,我觉得其这种认识仿佛是从街面上看“斗鸡”颖悟出来的道理。不过,若要细细去品味和想象并用心观察生活的话,对此确乎不难生发出来“虽不中不远矣”的感怀和慨叹。
          近来,《另一种存在》氛围有些异样,但却又是属于许多网络论坛上已经习以为常的症候。我与“迷失在春深处”君曾经有过一段类似网络交流认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晦涩”情节,尽管我俩没有达到“赤膊上阵、面红耳赤”地步,但在心情上应该都有过疙疙瘩瘩和不甚愉快的感受!
          前段时间《话“海德”》一文贴出后,“迷失在春深处”君将“科协”注明为“kexie”后跟贴,让我为之感动,尤其从
    “迷失在春深处”君欲言又止的话语间,看到人性均有的社会良知的仁慈光芒。于是,有了我如下的回复,但始终没有再见到“迷失在春深处”君回声,至于原因可能另有因果。不管如何,我将此段话语引申到此,希望有机会彼此再做探讨。
          下面就是2004-02-25 11:31:54于《另一种存在》中我的拙文《话“海德”》后面针对“迷失在春深处”君跟贴的回复。为了比对方便,我把“迷失在春深处”君原帖附在后面了。
         

           “迷失在春深处”君脾气的来由,我不敢臆测,仅就上述跟贴,交流一下感受和体会吧。
          1、关于年龄,大概不仅在中国,老幼排序相关着礼仪观念中的尊卑地位,依我看这应是人性化社会性的文化内涵。因为,动物中像是也有尊老爱幼的规矩,但除了较高级点的像大象之外,即便就是一般都以为特别聪明的猴子,往往也都是“势利眼”而去弱肉强食,并不会虑及长幼如何。这便是他们的生存本能。当然,这后者也可视为“物竞天择”的一部分。
          虽然已经晓得了上述事实,但就我自己如果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像习惯一样敬重长者、爱护弱小的话,的确是从小父母灌输得来的品行。不过,在我自觉意识上,其实特别不在意年龄大小问题。那么,什么情况下最不在意这个年龄大小呢?例如:大家探讨空泛的社会知识或交流彼此深浅不一的某一领域的文化思想和生活体会的时候。其实,我这样说是有理由的。就在近来《另一种存在》上,标榜着生于八十年代的人,却坦荡出来如此那般老辣、深邃洞见!不是说我怀疑之,而是令我愈发坚定了自我一种认识,即“才高不在大小,秤砣可压千金,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倚老卖老不是我的脾气,更何况我也尚不到需要卖老的那一大把年纪。
          2、关于“三味书社”,我的确不知君意何指!但知道鲁迅先生有个“三味书屋”,至于是哪三味,我也是懵懂的。但是,若君言所指的是八十年代“知识爆炸”之际,社会上,尤其是大学校园中活跃思想和自由言论,我是有所感受的。八十年代考大学,无异于登天,尽管各地区入学分数线高低不一,但能挤进去的决非等闲!但问题在于又是什么使得这一大“波”子人们没能成为国内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进步文明意义上的“新”而非盲信盲从“赶时髦”的“新”)的实践闯将和自觉建设者呢?我个人尚没有答案,或者说已找到了答案,却尚在犹豫不决!
          3、君是初来也好,穿着“马甲”也罢,单就君过去谈“官”的那篇文章,从我直觉上感觉其出发点有些“歪”了。当然“反讽”是后现代主义学风的一种作派,甚至也是一种唤醒自觉自识和文化启蒙的方法方式,但这里面是否就是国语上“歪打正着”呢?对此我的学习也浅的很。所以,无法进一步辨别,只能就事论事的把一份感受说出来罢了。
          4、“农村调查”好像是畅销的一本书名字。前两天,我的一位朋友已告诉我买了一本,他本想送我的,但我没好意思张口要,电话里只说等他看完后再说。对此,我们以后再探讨。
          至于像语言和行为以及“实名”上网与否的问题,我想有些事情“急不得”,甚至几个人急得都上了吊,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不妨尽己所能做一些个人力所能及,并且能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益的事情吧。
          不知上述回答能否让君满意?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迷失在春深处”君跟贴原文如下:
    “kexie 关于这个问题,我不敢说,按我的脾气一说就反动,但是看了很多国内看不到的一些东西,觉得,其实中国还是在好转的,虽然烂事一箩筐。kexie 肯定知道三味书社,如果比我大的话,下面的话不说了,很怀恋以段过去,那时大学生都还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命运,现在基本是找工作,大学又扩招了,学术又腐败了。看了中国农村调查,还是有点感动的,网络让我们太能说,太少作,而且这种不用真名的说,非常没有战斗力,更何况,我连反动的话也不想说,没有意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5#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09:38: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1 10:29 编辑



    第三十四章与网友论坛切磋之一瞥



    (一)与玩世浪人君关于“中国大众引导者”的答话

          面对玩世浪人君质问“你认为对中国大众的引导已经到位了吗?”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1、“对中国大众的引导”指的是什么?是指人还是某些认识和观念?
          2、如果君言所指是人的话。我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更尤其是未来,从来就没有过那一个人能够一身一世成为了“中国大众的引导”者。孔子的伟大,尤其是其伟大思想的形成和传播,认真学习的人应该明了是由于如下因素造就的①是其所处时代中,工具升级换代、人性觉悟提高以及物质相对富裕和社会残酷争斗的背景;②是其所从事的而且是有“春秋”和《诗经》可编的工作,以及众多业已存在的文史资料,再加之当时“各持怀抱”许许多多优秀思想/家的群起争锋;③是其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和人格品行的价值趋向,以及众多仁义志士的理解和支持;④是诸朝诸代,善于通过“依托假借”来“立功显名”的奇能怪才人物,不断地粉饰装潢“孔子”所造成的影响和结果;⑤是必须要有“拉大旗作虎皮”客观现实统治上的需要。甚至即便就是在弘扬儒家思想上立了大功的董仲舒,历史“实事”也不就是靠着那样一本《春秋繁露》,来说服帝王并引导了那一时代的中国大众思想趋向而已。
          3、如果君意旨在某些认识、观念和思想理论的话。的确,每隔一段时期,总会有一些“不合潮流的话语和文字”,又仿佛每时每刻始终都会从貌似“不合潮流”的潮流中脱颖出来。其实,这些言论思想性玩意儿,也就和那些人物一样,同样是时代物质性的产物。不过,每当类似产物出现时,社会最初表现出来的反应和现象,有些个“那个!”罢啦。哪个“那”呢?就是要看是“谁”首先站出来,并说出了或第一个指出来了时代“根子”性的问题所在。
          所以,如果要讲“改革”并还要讲“与时俱进”的话,首先应从认真对待这里面的“那个!”开始。至于原因吗?确乎简单得很!如同《皇帝的新装》所启蒙的:“难道天真无邪的稚童说的话,就不能是真理了吗?”
          不知上面说明和解答是否令君满意?如果这样的“话”还弄不懂!大概也只能用“大棒子夯”才能出现“升华”了吧!
    原帖见于2003年6月7日《思想之约》。2016年9月1日修整于济南。



    (二)对曹小旦《汉之崇儒更政》一文格式的疑问

          曹小旦君的热情、文采和善于思辨,大约半年前我刚到“思问”时便有所觉察。不知曹君现在何处高就?是谋生还是求学?我想在“思想之约”,你可能会感到我话里面一些个别意思,就是针对你文章说的。仅就你上面这篇帖文,我还是想直说一下自我感受。
          你在文章每句话后面都注明了有所出处,且不厌其烦“引经据典”。这是作“秀”啊?还是有所影射呢?或者旨在表明,非如此这般则不足以表达出来对传统文学及华夏学说的喜爱和尊崇吗?如果说为了展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特别的敬仰之情;如果要表达对那一本书拥有极其特别的喜爱心意;如果想说明那一篇/段文字对于自我感触上有着极其特别的深刻印记;如果就是渴望别人也能从某些学说和思想中,同样获得“升华”的启发和力量;如果也就是因为类似“晋升职称”,或者某些为了表现自我“学问”水准上的特殊需要;如果就是想让别人知道,所谓“吃饱了撑的人”除了念念不忘自家事情之外,也不乏“广泛读书、妄谈国事”的人/人物存在;如果上述的“如果”中,还没有包括君想要通过字句格式和注解诠释所意欲表达的自我心意,反而确系另有高深莫测的文韬武略。那么,曹君最好能有“自我见解”样文字,望不吝加以说明一下吧。
          凡撰文著书,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无论是否存在“网络”的书写或帖文模式。只要是一个人针对不同需求或简或繁用心费力组织出来了一篇文字后,如果其作者能够达到让别人/读者不曲解自我写作目的之要求……那么,事先这个作者本身,必须要有多读、多学、多看、多练等等知识思想性的储备,以及达到一定写作能力上的培养。然后,才好用心、放心和敢于去书写、去倾诉、去表达、去展示。我想从这样一个角度出手著文,不管是谁亦不管写出来的是什么和怎样,都应属于“目的纯正”的东西。而其中的思想可以有深浅,而其中的观点可以有对错,但其出发点和写作的基本路数,却应是没有错的且其“心”应是向善的。单从对传统文化作品特别喜爱角度上,下面书写一段关于我自己读古书时的一点感受和心得,仅是针对一本我个人觉得应属于能够显示中国之学问个性堪称具备了“博大精深”的一本好书,即“六韬三略”。
          大约不到两个月之前,妻子从“大润发”搬回一摞书,其中就有一本名曰《六韬三略》。对这样一本书,过去读书时曾有耳闻,还大概知道多数学者认为其不过是后世之人的冒名习作,故而一直没有认真对待之。但是,此时此刻,仅是随手一翻,也就在“猝读”之间,猛然感到当年诸葛亮在卧龙岗爱不释手的“隆中对”,如果不就是这一本书,起码也应是类似这本书意思的原创或演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仅这样一本书,单是一个智商中等之人,如果给予简练揣摩和融会贯通并“吃深吃透”之后,一旦战火蜂起,真格地自个儿“赤膊”上阵不一定能行,但是,如若在“帷幄之中”或躲到大后方,像出个“鬼点子”或鼓捣点“坏主意”,或充当一个类似“小诸葛”“神算子”“张/李半仙”什么的,应该是不成问题。又为什么这么说呢?又因为,读了这一书之后,到了那个时候,像是“火烧联营”“坚壁清野”“空城计”“美人计”等等诸如“二孙”兵法、三十六计之类的大智慧小计谋,更加能够举一反三,亦更加能够游刃有余……真格地任凭着她/他“甩开膀子”去耍吧。又又因为,反正是到了那个时候,什么污染环境、保护森林、怜惜生命、“自由、民主、博爱”、“公平、公正、公开”……谁还管你怎么叫唤呼喊,仅以“保护国家、为了民族、普渡众生”之名义,甚至都已经可以“拿石油当烟雾弹用”了!
          时下,我个人暗自琢磨:“像‘韬略’这一类书籍,是否应该任由其在社会上流传呢?”反正,在帝王君主朝代里,像这类书籍绝对属于“秘而不宣”的东西。又又又因为,就连笨得像我一样的“猝读”之后,即刻都有了这样一份“小天下”的精神劲头!要是让那聪明的知道了,可怎么得了啊!!!
    原帖草于2003年6月7日西祠胡同《另一种存在》论坛。2016年9月1日修整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6#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09:4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2 10:30 编辑



    第三十五章与网友锡兵跟帖交流之一瞥



    (一)

          “作品一旦完成,作者的身份就消灭,作者立即成为纯粹的读者,而且是第一个读者。”(网友锡兵语
          如果每个人对于自己书写的东西(尤其是公开的)都能以这种心态去面对来自周边“有形或无形”反应,确实会是再轻松不过的事情了!的确,我从没有这样考虑过这个问题。锡兵君这种说法,可视为书写者自我“慰籍”最佳“偏方”。然而,无论是现实主义抑或浪漫主义的作品、产品或商品,凡生产者于一般情理中不容易自然而然萌生这种超然而达观的心态!尤其当这一作者在言论、措辞和某些认识或说观念上遇到一些“不同声音”之际。
          尽管,经常十分自信凡自我谈吐中一些想法和看法绝不是空穴来风。但实际上,我个人内心中一直十分忐忑不安,主要是不自信这些“看法和想法”是否合乎“真理”。而这种实情,也是为什么要到处投稿,为什么还要上网、要聆听、要观察、要争辩的理由和原因吧。
          是的,凡事若都要讲动机,则不单纯是从事艺术创作,甚至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的“跳槽”行为中,究其目的若单是慕求“名、利、色、权”者,不管其是自觉或不自觉,亦不管其直言或悄悄地说甚至就是不说。总之,像这种情况者应该不在少数,而且我自己从来也不反对这样想法和做法。眼下实际情况下,若说怪也好,或说别人不好理解也罢,我个人的问题,起码在文学写作上,反而正在于不愿意去追求“名利色权”东西。近两年来,伴随家庭电脑普及之后,我写的东西打印出来并送给不同的人看过,的确反应竟然是“惊人的相似”,即:“看不懂”。当然,其中也有一看就懂的,且一般会提出许多类似建议,例如:“多看看报纸,看人家怎么写的,小报抄大报,大报抄……”“你文采不错,多写一定能发表,挣个小钱花花没问题。”
          其实,我小日子过得不孬,之所以还念念不忘而心里老有放不下的东西,尽管不敢和时常挺身而出的某些领域精英们相比,但是在我诸多貌似“狭隘个人主义”的字词话语中间,我坚信自我意欲宣扬和刻意传播的东西决不“卑鄙下流”。如果没有这样一点自知之明,可以讲我根本活不到今天。
          对君之对“作品”和“产品”的划分,因为英文(high-teach与high-skill)“根意”上,我理解的不准确。所以,也就不说什么了吧。
          谢谢你的跟帖!

    (二)

          对于锡兵君针对我跟帖回复中问题的耐心讲解,首先表示感谢!
          关于机器工业(尤其现代者)的优势与人能动性高下与优劣。君之例证,尽管精尖并不通俗,但极具说服力。而对于艺术形式(指文学、绘画、音乐等)及其有不同社会影响力的看法,我也基本上赞同。如果要说实话,我觉得我们之间分歧可能是这样的,即自八十年代至今,在新的有文化个性的知识分子言谈话语中,存有两种极端现象(当然我也是极端化去说的):
          其中一种就是未经弄清楚中国今天社会现实的成因及其内在的主要矛盾问题,便被西方社会滋长出来的主流学说或说(在西方)已成影响的理论所折服。于是乎,信誓旦旦地大段引用过来并极力鼓吹之。其实,像这样一种脱离实际的问题,如果有谁不以为然的话,我想不妨请一位世界一流思想大师来中国呆上三年两载,最好能够到各处都转转,这时他/她再说一说感想和思路,抛开怀疑主义者会认为“老外”一样可以被“收买”因素之外,大概像这样的大师再讲出来的言语和思想,不管是谁再引用之,大概对于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方面都更具有说服力吧。然而,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老外”?就是有这样“老外”即便今天到了中国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看得清楚呢?其实,类似质疑和困扰也是另外一些方面的实际问题。
          再一种就是“国粹”主义。在这一问题上则是更加复杂而多样,并在不同层次中都有一些典型性表象。单说在哲学领域,孔孟之道和老庄道学这是许久以来中国“政教合一”的思想权术,也是帝王将相和圣哲显达颠来倒去却也始终难以逃脱的“宗”。儒家学说好不好?我说好!而且还要说起码在中国领土上有时比“社会主义学说”还要好。那么,现实情况又能怎么样呢?我今天单从“思问”论坛上便感到一种苗头,就是在哲学上一味宣教某种“主义”之“博大精深”之精典说。其实,任何事物起码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任何单纯划一的认识、观念和实践都不可能永远正确并保持久远。这在哲学理念上应是起码的常识。
          可以讲,尤其八十年代,凡我能看到、听到和遇到的并被人引用过的名人名说,都曾经尽力搜索并用心阅读(数量上自然很有限)。而我上面认识也正是类似学习经历后得出的结论。其实,上面两种问题之所以归类出来,只是因为特别有害于青年人的学习和思考,也是我自己一直努力多读和多看,而不敢轻易说出个人观点的原因。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否定一切了吗”。不!我倒能接受被说成是“怀疑一切”。从本心上说,我是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但是,面对今天生活现实来言,似乎已经到了不破不立时候了。尽管,“立”什么尚不清楚!不过说一句得罪人的话:那些仿佛什么都已经搞清楚的“雄才大略”就真能立起来吗?尤其还再喊“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上帝出来”者。如果事实成了那样,我想说:“中国至少再走三百年弯路!”而且这都有点乐观的遐想,甚至到不了那时候就已经没有了“东方自大狂”的“中国”,而成了今日埃及或“两伊”了吧?
          再者还想说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基本摊牌了。的确深浅就是这个样子,诸位如不嫌弃,有兴趣请多到这一版面来,尤其连“傻话”和“疯话”也想听一听者,亦不管抱着何样目的而来者。

    (三)

          我一直在寻找能概括“后现代主义”精髓的一段话。锡兵君在文中所谓“否定唯一的存在,选择多元的后果。”可否视为“后现代主义”分析现象和思考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吗?
          对多元共存的思想,我一直有所思考。但感觉它与“一统”思想,正是作用于一个事物身上综合力量的两个极端,如同物理学上分析合力时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而这个“事物”就是客观现存的社会形态。
          无论国家政体选择何样形式,如:共和、宪政、君主、帝国等等。就依今天思想认识水平而言,首先要从自由原则出发,必须要争取和维护言论自由;再者,就是从理论水平上,确立这样一种意识:即“政治、科学、艺术”之“三足鼎立”。至于三者的分工,可简单地说:政治司管理,科学司发展,艺术司方向。至于政治管理体制内部,是否还有行政、司法、监察等三权分立情况?那将是政治管理上的具体问题。
         理论问题最终还是要落脚在人的问题上面。其实,科学和艺术在其个性品质上,从宇宙观仅是“天、地、人”视野上来看,只有科学和艺术“独立的起来”才能够使人类更好、更合理的进步和发展。那么,一旦科学和艺术领域相对的从政治里分开来后,最难处理的或许是从事于科学和艺术的那些人如何归位问题。其实,纵观过去历史,统治者都清楚地知道科学和艺术方面人才一直就有“另类”的特性。那种对人才赎买、挖掘、偷和抢的招数,即使在最残酷战争年代极端对立阵营中,也不乏这种只有小孩子才不好理解的宽容。如此层面思考,其实极近“大同”理念世界之合理性推理和理想化想象之依据吧。
          上面两点认识,即:自由言论和“政、科、艺”珠联璧合。如果能够赢得相对性“独立”权限和广泛理解后,再深入浅出探讨并研究政治、科学和艺术上的规律性……反正我自己想到这里,就感到格外的轻松和自然了。
          不知道我的这种表达是否清楚?赞同或反对无关紧要,只希望读后不误解就行了!

    (四)

          锡兵君不至于这样无奈吧!其实在上面“政、科、艺”中有个漏洞,就是没有提及“经济”。经济在社会中应处于何样地位呢?是决定性的物质基础/力量还是仅为一个杠杆?抑或仅仅是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已?或者就是社会巨变以及各种矛盾激化的根本所在?
          其实,一个人在“德、才、学、识”上面,并非一定要修炼的像“神”一样人物,才能够开始交流和探讨类似上面一些问题。因为,人之生活各异,在其所思虑问题和认识程度上,必然会各不相同。现实中有些情况就是“当事者迷而旁观者清”。
          另外,一个人如何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正常人心态?其如何能获得一种正确看问题的方法和方式?怎样才可以时常使自己于各种原因而来的悲观失望情绪中解脱出来?像这样一类问题,对某一个人来讲,有时可能要比确立理想和具有远大抱负或需要执著地投身于某种事业还要难,而且也更加实际和重要!
          之所以说这些,因为随便看了一下你在别处的诸多跟贴,感觉上锡兵君也属于“思维奔逸”类型。就是说,无论是读书而来还是生活经历坎坷所致,甚至就是做学问使然吧。总之,你极力在寻求某种解脱,或是想尽快能明确下来一些问题。我虽然是瞎说,但绝不是“算命先生”般玩弄伎俩,只是从锡兵君支言片语中朦胧着这样一种感觉。
          其实,共产党有一种认识是非常英明的!这就是“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的确,人一旦要对人生和社会问题都“认真”起来,其精神和干劲极近乎“病态”。而这种认真的人一旦发现被“蒙”和“骗”之后,那种应急精神状态就近似“疯狂”了。在这种疯狂中,没有死掉的人,或者继续执迷不悟;或者转向理智而更有助于实现理想和目标上的努力;或者就变成为自我当初最蔑视和切齿的一种人,并且能够更加出格地游刃其间或变本加厉。
          什么人物最可怕?既不是新“左派”,也不是极端自由主义者或虔诚的教徒。而是这样两种人:一种就是一切看得很透,而居心叵测,并觊觎着一私己利的人;再一种就是蒙昧而盲从的人。因为后者极容易被当成工具,而这工具是没有分辨力的,它可以向任何人或任何事物攻击。就我自己而言,所努力去做的只能是不失时机提这个“醒”吧!不管结局如何,只要有一个人能够明白这样一种目的,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去“生”或选择“死”。
          “笑长天给我思,哭天地容我生。”这样一份极端张扬的伤感悲怀,并不是辛弃疾老先生所吟诵的少年“愁滋味”,而是被世俗压榨的特痛苦而几乎绝望的控诉。那么,向谁控诉?谁又能解救这样一种痛苦的生灵?上帝吗?我去找过,大约有过不到一年时间,逢周日晨九时便到教堂,忍着周围异样眼光,跟在那善男信女后面,一起听一起唱一起祷告,但我自己却没有被感动。因为,听着神父宣讲《圣经》,看着自己手里书本上内容,我所找到的感觉确实和读其它书本获得了一模一样的启示:“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去解救得了自己。”
          要说“经书”,中国传统“经”书,要比《圣经》《古兰经》《金刚经》等更富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在他们之中都不乏思想精华和警世醒人的箴言和绝句。无论过去或现代什么样学说,也不管标榜什么样主义,无外乎一点就是让现实人们能接受得了其对届时世界现象及其问题的说明和阐释罢了。其实,在这一层“目的”之下的社会性价值,还在于这种“说明和阐释”所启发和唤起的民众数量,确实是随时代变迁在逐渐增多着。这也就是其历史进步意义之所在。由此反过来说,一切所谓进步的学说,也不过就是过去“经”书的现代解释而已。
          总之,现代主义也好,后现代主义也罢,能够让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更多的成为自觉自识一个人,而不仅是一个又一个有人脑子的“动物”;再者,能够让现实社会,无论以何种国体格局立世,应是可以给予凡提出合理要求和自我疑问的每一个人,有一个相对满意的答复体系和能够解决掉问题的管理程序。这才会是符合人性和民心的理想国土。
    2003年5月《霍普论坛》针对锡兵君于《从诗到小说》一文后跟贴的回复。2014年5月修。2016年8月重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7#
    发表于 2016-9-2 16:06:04 | 只看该作者
    伊人轻舞 发表于 2016-8-27 17:12
    克谐先生您不仅文章写的精妙,理论到位,从先生的日记中,内心也足够坦诚,向您学习,周末愉快!

    先生说得有道理,言论虽是自由的,但要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任。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还有不计其数的无情打击、冷嘲热讽、甚至谩骂等等。 我想克谐先生的内心修炼,已是我所不能及.向您致敬,问好!

    点评

    一个人之所以有独到的见解,一定是经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人的修养,也一定是因此及时间的历练慢慢形成的。先生的观点有看点,见解独特,相信许多人读后,都会有如我这般茅塞顿开的感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0 16:53
    “内心历练”若等同“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的话,确实不能单凭读书思学培养而来,还需要一定个人生活及其社会实践的摸爬滚打、跌宕起伏才行!一个人若没有那么复杂生活经历或社会阅历怎么办呢?论坛上死缠乱打亦可!  发表于 2016-9-5 09: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78#
    发表于 2016-9-3 14:21:32 | 只看该作者
    大多的人,能在温饱之余,沉下心来,学习些东西,思考些问题,或到论坛上解疑释惑,或者一展专业知识,对众人予启蒙,教化,相信国民素质会加速提高。

    点评

    与老党兄愿望一致!但是,若回首十多年来网络事象,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望吾辈有生之年可以坦然入眠。  发表于 2016-9-5 0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9#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09:35: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5 09:43 编辑



    第三十六章也谈“心灵火花”



          读过“勤庸一笑”君几篇文章后,颇能将人带入到一种对生活进行疑问及沉思样子的情景氛围中去。  
          人区别与一般动物者,就在于语言和思想。据记载,人类语言和文字最初仅在于传达某种生存技巧和各自生活体验,进而成为了人类情感、欲望和行为的表达和展现。人落生于地,一旦有了自主感觉和个性思想后,即遇到哲学和宗教常指出的苦恼/烦恼,如:死亡的必然命运、性冲动、食欲、富欲、爱欲等自然性困扰;再者,就是人类相互依存中社会性要求上的“道德束缚”。  
          古人云:“衣食足才能知礼节。”意在说明人只有在自然需求达到一定基础后,才能屈从于较高的道德要求。但是,自然或说生存本能所需的“一定基础需要”的标准和尺度又是何样呢?这必然还要牵扯上社会分工不同带来的所谓“阶级、阶层、等级”差异,及其与之相伴的“文化、思想、认识”上的不同需要。所以,“一瓢饮”是一种文化境界,在“达”与“不达”者之间,相隔的是道德修养和思想认知能力上造成的差距。其实,世上人人尽管都可以泛泛引用类似“一箪食一瓢饮”的话语,并借以表白自我追求和梦想境界。不过,这种志向和追求无论多么纯洁神圣还是根本玄虚无聊,因为藉此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成为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众望所归”。  
          一个人,若抛开其出身贵贱、学识高低、功德尊卑等方面因素对其认知能力成形过程的作用和影响,那么,真正能够使其人性苏醒并成为“颖悟者、觉悟者”,并使其“从自由王国步入自在天地境界”的压力、动力或讲“法门”,其中最常见的又会是什么呢?在“勤庸一笑”君前面文章中,曾探讨过理性和实践性冲动对人生影响和实在意义。其实,人一生一世不管一味沉溺于理性思考,抑或总在为实践四处奔波,只要其能迈过一道“坎/槛/台阶”,对于某一个人而言都是有等量齐观的意义。其中问题之在于究竟是什么“原动力”能够促使其人去找寻、去发现和去跨过这道“坎”呢?我认为这一“原动力”就在于人性中普遍存有的对时空无限而人生有限的“悲悯情节”。无论是谁只要有了一份“质疑命运和真理何在?”的认真劲;有一种敢于摆脱苦恼缠身的殷切要求;有一种权衡各种关系得失利害后,还能有胆气执着去揭开这些困扰情节是非对错优劣的品格精神……其人必能获得世人所称赞的思想和智慧,并终能品味社会生活中“颖醒”“悟道”“升华”所带给人们的一种真实而“另类幸福”之觉察。  
          子曰:“朝闻道,夕死足矣。”
          一个人一生中,能够品味何为“颖醒”“悟道”“升华”。仅此,虽也可以讲是人生一种极大满足和某种生活夙愿的完结。但若为追求社会人生更广泛内容及其生存上的价值和意义。若达到此样境地,却应仅是一种新生活的开端和起始。在人文艺术和社会伦理道德中,所谓还有高尚和卑鄙之分,亦说尚有优劣美丑之别。事实上,恰是在这样一种高度层次上,还会有一些不同与一般社会化层面的认知标准和行为姿态。于此,暂且不去分析和探究其之所以然的原因、理由及其复杂或简单与否。总之一点,一个人由生至死,若能够去为社会整体利益和公益事业服务,并从“小”到周围环境“大”到民族与世界文明进步角度着想,且还能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狭隘性欲求,而能以尊重个性自然需要为其人生理想基准的话,像这样一种即便不是人格品行中最高尚者,但也决不会是卑微的个性心理和人格情怀。
    2003年8月27日西祠胡同《另一种存在》对网友“勤庸一笑”《心灵火花》等文章浅评。2016年9月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80#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09:44: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9-5 09:58 编辑



    第三十七章与日凝君探讨《缺少艺术的中国人》



          接近农历春节,此刻空气中弥散着愈发凝重的忙年情绪和对偶发不良事端的顾忌怀恐。
          近一段时间来,从《另一种存在》话题中汲取的知识营养,远多于因新锐措辞或不同观点而来得沉思与慨叹。今读日凝君《缺少艺术的中国人》一文,其中一句话“我们缺少可以站在艺术前进的顶点上接受嘲讽和怒骂的人……”如此声音,让我于一种触目惊心模样撼动中,却又觉得似是而非。于是,禁不住浮想联翩,跟在楼主文章后面,闲谈如下: 
          在社会生活中,艺术作为一个领域,首先在理论上,其崇尚的是不断探求创新的精神本质。而且,这一本质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它通常是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方向相顺应。若能够认同这样一种思想性或理论性认知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首先应明确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或前提条件,即:时光不可逆转性。因为,世界时空在这个既定前提条件下,只要人类凭借自我力量,尚不足以把有史以来的文化“斩草除根”,或使各路知识性认知都能够在一个即便是相对固定时空之间完全达成“一致性共识”层面之上。那么,艺术型文化运动,就应该始终可以在社会现实之“前面”“上空”或说“远方”等,进行一些近似模拟化“正反、左右、上下”性质的探求,或说是不断创新性进步和发展。 
          在上述摸索、探求轨迹中,无论此种行为是否冠名“前卫”“先锋”“超然”“乖戾”或者“不合时宜”等称号,也无论他们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否一定会是背离思想主流之外的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抑或与各种潮流混杂而来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总之,其如若堪称“文化艺术性行为”,则一定不会是一种完全静止不变的状态,甚至也不可能会是一种持续简单化的雷同往复和停滞模式。
          另外,伴随着时光永动和单向性运行,人类在大脑智慧和身心欲望的驱使调控之下,也将注定了全球性文化思维和社会实践必然是纵横比较、传承借鉴而来的组合和融化。在这种相互影响中间,必定顺应地出现了世界上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艺术格调、道德品位和生活景观。 
          其实,上述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去看待并分析艺术行为的办法,既不复杂也不玄虚。然而,其正确与否呢?尽管在此仍然允许人们去说“见仁见智去吧”,但在这种态度和认知中,若是始终执着那种模棱两可态度者,其必然会有惊恐、惧怕、犹豫、怀疑样心理和行举。而像此类不确定性人物或说飘忽不定环境,甚至直言如此更多属于反“动”性心态行为之中的个人或社会,惯常最终会陷入混乱、迷惘、盲从、盲动、迟滞或被动挨打的局面和结果。
          所谓“我们缺少可以站在艺术前进的顶点上接受嘲讽和怒骂的人……”的话语,毋宁说成是“我们缺少站在艺术前进的顶点上,去宣扬、扶持和鼓励艺术创新个性的社会氛围。”因为,这样一种“缺少”“短缺”的原因,除了某些个性上软弱外,就国人而言,更多应该从文化上(理论/哲学层面)和生存环境中(政治、经济状况)中去寻求答案。 
          此刻,再回头看上面即兴跟帖时,我自己也感到其中思维有些过度奔逸和跳跃了。在上面某些观念、思路和话语中,明显存在含混不清毛病。所以,此时除了找出一篇旧文章《漫谈“艺术人生和文学艺术”》重新整理张贴出来作为补充说明外,还想再一谈点似乎和此处话题不相干的闲话。
          前几天,几位朋友聚在一起议论目前宣传颇已到位(暂不言花费几何)的《十面埋伏》,并质疑其又为何在世界顶级奖项“奥斯卡”上折羽而归呢?尽管类似这样一类诘问,在国人心目之中每每会引发出来“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或“某国某些人物轻蔑、敌视华人”的愤慨,但就我自己看法,我们不妨到那些影视画面内容上多找些原因出来,或许这样可能更为积极而理智一些。
          近十余年来,古装武侠剧愈演愈烈,而充斥其间血腥残忍、独断蛮横的“英雄主义”格调,假借现代科技手段的点染美化,尤其是人为蓄意的献媚吹捧,不仅是辉煌炫目已久,且足可谓登峰造极了吧。我们可以不用所谓西方人道主义理念来衡量这样一些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及其价值导向。而仅仅从我们生活周围那些若没有师传和神授而其一生注定窃不得秘籍,也就无法获得盖世武功、腾云驾雾本领,但他们却又都是有血肉、有父母子女、有生存欲求的大多数普通民众角度出发,禁不住追问:像那样一些优美画面里的英雄故事、情感世界和心理满足,究竟是谁的理想、现实、幻觉和梦境生活呢?就中国人现今艺术生活而言,我们传媒主流影视大片、文学报刊和舆论导向,的确让人们不敢恭维!这里面所存在问题和原因,不可否认与社会文艺批评不通畅、不健全,又由于“文艺批评”本身确实软弱无力,而引不起公众性关注,并从根本上无法起到引领文化潮流及进步方向性价值作用和社会意义密切相关。总之,在上述种种原因或理由分析中,始终都维系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人为因素,那就是现有的一些无论何故已站在国内艺术顶点人物,且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确实最为稀缺的正是缺乏文艺批评精神和宣扬艺术真理的热情、勇气和胆识。
    2005/1/31草。2014年7月整。2016年8月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0 20:07 , Processed in 0.11099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