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网络行踪》(修订本•连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41#
    发表于 2016-8-19 17:41:42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8-19 10:50
    谢谢一方先生推心置腹的话语!

    其实,我一直不掩饰一份尴尬、孤寂和自我挫败一样的不良情绪,而这种情 ...

    克谐先生一客气,一方就不知所措。

    先生洋洋洒洒数百字,一方小心翼翼地捡出两个:知音。的确,知音难求,千古真理。不说先生曲高和寡,但知道如果能势均力敌,人间至美。曾经,十几年前吧,一方刚上网时,有一个交好的小一方10岁的小女人,她打字的速度很快,和一方交流往往是几十比一,就这样,我们也一直交流着,一方虽然累,拼命地咬紧牙关地跟着,好在一路下来,到终点,回头也能见到,也能相视而笑。一方但求对先生的理解,能达一二。

    点评

    一方先生谦和随言,不知为何让我内疚和惭愧,心头掠过一丝忧虑。 近两年,逢周末,时间多用于处理家务或陪家人出去转转。自觉意识上,故意远离网络,迫使自己落脚现实生活中间。今日,昨天报道有暴雨,原本计划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09: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42#
    发表于 2016-8-20 04:32:37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8-18 10:16
    第十三章2002年“网络论坛”感言

    “在自然界中,昆虫由幼虫到成体需有多次的蜕变。那么,一个人如若执意自我理想和个性筹划,其必须置身于当下地位环境之下,在仿佛被人言、众论或社会成见等世俗庸常认识完全定型/定格了的自我形象中,再去蜕变、挣脱出异形色 和别样身姿,才会有耳闻、目睹、体验的新的境界生活。”
    这段精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43#
    发表于 2016-8-20 04:34:48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8-19 14:06
    第十五章对拟古武侠文学的一点看法

    “空泛或偏狭地谈论民主与自由,不是我个人所热衷的东西。但是,在一些极端网站积极参与中,我也从不回避且不断在里面扯淡这一话题。究其目的,亦不过臆想让大家能够理性而客观地认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在现代社会中存在价值和实在意义罢了。因为,从东西方文化历史以及近代任何一个进步和发达社会中,都明摆着包含有这样一种文明精神,否则,如同“二战”和“冷战”中某些国家一样,貌似强大无比其实是一种畸形的发展轨迹。”
    赞同这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4#
     楼主| 发表于 2016-8-20 09:55: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0 10:08 编辑
    一方 发表于 2016-8-19 17:41
    克谐先生一客气,一方就不知所措。

    先生洋洋洒洒数百字,一方小心翼翼地捡出两个:知音。的确,知音难 ...

    一方先生谦和随言,不知为何让我内疚和惭愧,心头掠过一丝忧虑。

    近两年,逢周末,时间多用于处理家务或陪家人出去转转。自觉意识上,故意远离网络,迫使自己落脚现实生活中间。今日,昨天报道有暴雨,原本计划带老人出门,便取消了。但阴沉着天空,雨水却一直不见踪影。不想出门憋在家里,恰好姑娘刚走一周,便坐在又属于我自己的“书房”电脑旁,像跑顺了腿一样来到了这里。

    在我过去生活经历中,说“得罪”也好,讲“伤害”也罢,确实曾经“对不住/对不起”一些同学、朋友甚至好友。之所以提及这事,似乎社会生之中每个人都难免有过得罪/伤害/对不住别人的事情或行为。但我这里讲的这种“不恰当的个性言谈举止”,其前提一定不是有意/故意/蓄意,尤其不是像国人惯常赞赏的一种事前“运筹帷幄”过的算计/盘算、捉弄或陷害;另外,我这里所谈的“不当行为”,还必须是无论别人已经当面指出还是通过自我反省后,已经意识到自我“存在错误或不足”的一种生活情况。那么,如何对待生活中这样一类生活现象或个性问题,或问:究竟应怎样去对待一般人在心理和本能反应上都会有意回避和刻意逃避的类似“隐私”一样尴尬事由呢?对此,任何一个人在私下里无论怎样选择各自路径或自我说辞,其实都应该有其个人的生活道理、知识理由和文化格调,甚至在此选择上也就注定了他或她类似宿命一样子的人生过程及其生命结局。然而,恰是在这一点上,若放置在社会性大众化文艺性话题或精神文明层面上,又应该如何去选择和怎样回答才是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呢?其实,话说到这里,我想一方先生能够谅解在文字交流之间我个人一些过于自以为是的言辞姿态或一些不恰当的比喻说明。

    关于网络论坛,有一种认识或观点,我想大部分读者或许不理解或不赞同,但我只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思考,即便算我个人强词夺理,只要有助于提高认识,亦可。这就是,凡在文化网站的文章或跟帖中,尤其是在跟帖中像“对话”一样思想文字交流中间,凡对话双方,若是在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读者与斑竹、作者与斑竹以及斑竹与斑竹等之间,即便就是一模一样措辞的对话,但针对其行文中字词语句的内涵和深意,按说没有必要一定去找出像“本意、隐喻、映射”等引申意义上夸大或渲染而来的差距。但是,就客观实际上情况而言,不同身份者之间的对话,即便是于行文标点上都完全相同的一句话,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文化含义,而且这里面“不同”的产生,不单纯因为在论坛中“权势”之位置或名头上的差别,也不单纯因为彼此各自生活学问和社会资历的高下,而经常不过是:对话双方与读者/观众三方之间,因所处“责任”位置及其“视野”角度上,针对公开化的“声音”(即交流性信息、观点或判断等),再加上环境条件或四周氛围的因素,而产生出来的不一样的回响、回音和效果,或说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和心得体会。

    用如此拖沓晦涩的表述,或许依然没有说清楚开头中我之“忧虑”的原委和理由,但若就事论事,我想还是和一方先生直言明说比较恰当,即:前一篇我的跟帖回应,其中心议题,不仅有“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影踪,究其根本意向,是想通过彼此探讨性话语,让更多以往、现今和将来必会在孤立、寂寞和坎坷之中探求钻研“立人、立德、立行”者,应明白一个道理:其能够承受“孤独寂寥”多久,只要这种“孤独寂寥”不是病态或惰性的好吃懒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偷奸磨滑等类似时下经常被视为“负能量”的行为姿态,那么,其一份“孤独寂寥”付出时空时限的长短、轻重与缓急,恰与其个人生命存在中无论谋求何种模样的价值和意义,都将是等量齐观而相得益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6-8-20 15:37:48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8-15 11:13
    第八章话说“曾经有一天”

          读罢先生这篇,才知道克谐先生还有这等经历。您的文章,思想丰富、哲理性强,有大家风范,想必跟您自身的修养与涵养是分不开的。
          网络的确方便快捷,但也如您文中所说,若想把讲坛办好,众版主必需有责任心以及奉献的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水平。每篇的评按,需要的是短小精悍,一语到位。克谐先生绝对是有能力的人,向您学习,祝周末愉快!

    点评

    克谐先生您不仅文章写的精妙,理论到位,从先生的日记中,内心也足够坦诚,向您学习,周末愉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7 17:12
    君之所言,我自觉惭愧难当!对于网络文学论坛,我个人的热情关注确实超过了自身能力!尽管如此一直尽己所能,唯求有更多朋友尤其是网友们,能够把彼此坦诚相见,营造更多更顺心如意的论坛环境或文化氛围吧。  发表于 2016-8-22 10: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46#
    发表于 2016-8-20 20:25:22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8-20 09:55
    一方先生谦和随言,不知为何让我内疚和惭愧,心头掠过一丝忧虑。

    近两年,逢周末,时间多用于处理家务 ...

    明白克谐先生的意思,也许只是一方简单的,就自己的意识地明白,其实没有真正明白。谅!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一方浅,只能用感受二字,凡是知性,抑或理性,与一方这样的人是基本上绝缘的,所以,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请克谐先生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0:31: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2 10:35 编辑



    第十七章浅析“现代文学与网络文字”

     

          《小说月报》1929年第20卷10-12月合刊本,大约在1995年是一位朋友相送。当时应该读过,因为以往随笔中曾提到过老舍先生的《二马》,即源于此。而今又看了一眼老舍先生这篇小说,却没有找到多少印象着东西。由此可见,当时不过是草草翻阅而已。
          对于这个《小说月报》合刊本,近两月来,每到父母居所,尤以夜深和周末时,拿着放大镜对其中语句段落格外仔细地看着,从中获得了不少文学见识和启发,例如:郑振铎先生的“北、南宋词人”,戴望舒先生译著《小说与唯物史观》,特别是一直想了解的沈从文先生小说作品,其中数篇,读来颇多感慨。  
          西方十九、二十世纪文坛上风起潮涌,主要源于法、英、德、俄、美,进而波及于地中海、南美和非洲大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当社会动荡起伏不定之际,凡人性觉悟无不伴随着文学思潮的活动和跳跃。而在这种文艺繁荣之中,更重要的是涌现出许许多多被社会民众崇尚和拥戴的艺术闯将。这些艺术创作者,在其地位、威望、作品以及个性品质和行为模样方面,虽然各有千秋、参差不齐,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一位卓有成就者,都不是简单的模仿者,或者仅是单纯的读书匠。更为发人深省者,还在于他们文字中间无不闪烁着对艺术天性的热爱与执着个性追求的光辉。
          在影视出现前后,在专业并成名的作家们之中,每每用更为精妙、华美的笔调,并用异常犀利而敏锐的目光及其卓而不群、独出心裁的头脑,通过十万言或百万言的长篇巨著,向世人展示个性才智和思想认知的博大精深。但在今天,仅就网络文学而言,上万言著述已很难留住读者的目光,若渴求读者能反复或连续地阅读某一作品以达到理解作者匠心独运的所在,若没有一流见识或周围评论的引导,这种场面是甚难再度出现了。所以,短篇文学,控制在一万以内五千字上下者,则是达到思想表达、文字所需和心理承受三者和谐一致的较佳篇幅。当然,如能让读者自然而然并一气读罢两万字以上的作品,除了某些个性需要或整体性猎奇的“投其所好”以及某种偏爱的“如获至宝”样满足以外,其中必有名副其实的引人入胜的话题。
          无论随笔、散文或小说,于网络论坛出现时,力求短小精悍,尽可能用简洁文字涵盖臆欲表达的行为体验和人文哲理。文字形象化的目的应在于务求普通和专业人士均能理解得“懂”和“通”。
    2003年9月草。2016年8月重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8#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0:3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2 10:58 编辑



    第十八章扯谈“诗词和长短句”



          先扯谈一段我在“天涯”的经历,希望来此论坛的人,像老百姓说得“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吧。
          大约2002年10月左右,借助家庭宽带,我开始接触网络。到了2003年初逐渐被网站论坛的个别文学栏目,邀请当斑竹。大约在2005年左右国内清网十分彰显,凡是搞得热火朝天,类似有点扎堆、成群、抱团模样者,在每年某些时段,特别当坛子里冒出来想要找地儿面聊或商讨苗头时,很快就会找不到网址,而有的过几天可能恢复,但有的不久后,或改头换面,或站点在海内外乱转悠去了。总之,我最初接触的几个论坛,经常是每次刚扎起架子、立上招牌,甚至才挂出论坛方针或公告宣言,随即便找不到踪影了。所以,那时候上个文化网站,尤其是喜欢发帖子或忽悠发言者,经常被折腾得十分狼狈和郁闷。所以,在这样一些论坛之上,从发帖子到跟帖或灌水者,火气也特大,口无遮掩,脏话满天,气势汹汹之模样,俨然司空见惯,也就习以为常了。
          如果记忆不错的话,在我没有在“红榜”自建免费网站之前,除了西祠的《另一种存在》,我曾经注册过“天涯”。印象中天涯的上贴频率特别高,虽然当时在几个版面中有几个网友名字特别熟悉,但明显看得出来,不管是什么质量帖子,所谓跟帖或灌水的完全没有前期文化网站类似交流、切磋或针对性争辩的氛围,反而变得像“文革”大字报一样,也分不清究竟是良莠不齐还是黑白颠倒,反正都在那儿“里愣歪斜”着一大堆乱糟糟的文章,看着是挺热闹,其实缺失了文化艺术应该有的舒缓和优雅,进而也就别奢求什么雅量和礼貌了。因此,我那会儿在“天涯”顶多发过两三篇文章,随后没再登入,甚至都不愿意过来浏览了。
          2009年左右,因我个人工作和生活上出了一些问题,尽管始终没有放弃网络书写,但对于《另一种存在》的承诺难以兑现,慢慢的彼此也疏远了。大概在一年之前,因为《另一种存在》已变得门可罗雀,我便于2012年8月以“响箭6473”重新入驻天涯博客。要说目的,一般人不会相信,亦不怎么好理解。不过,我也不避讳说出来,就是我的“文学幻想”还没有彻底放弃吧。此刻,分析再次回到“天涯”的原因,一方面是相伴手机短信、飞信和微信而生的网络博客,在孤寂中也有了比较宽泛的自由自在之特色;再者,考虑到“天涯”在华人网络中影响力,一直想把自我文章整理后登载于该博客上。不过,后面想法,也仅是今年春节后才开始落实。
          话说到这里,却还没有扯落到本文题目上。这“扯淡”也就“扯”得可以了。所以,下面书归正传。
          关于“诗、词、歌、曲、赋、长短句、骈体文、新体诗、先锋诗”等,凡可归于韵文的书体,的确属于文学艺术一个类别吧。但对于当下华语世界的诗歌,究竟如何去定位?我觉得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应明确现实状况,也就是和目前国内文艺事业一样,与其说百花齐放,不如讲群魔乱舞!我之所以这样评价,绝非信口开河,而是有理有据有节的观点和诉说,而这些观点和诉说就在我的“杂咀稗说”中间。关于当下作为韵文的诗歌,或讲新体诗、先锋诗、现代诗,我自己认为其若朝向“文意、韵律、节奏和字句排列的长短句”目标发展,不单是有利于时下创作、方便流行和改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培养个性情操,因而可能是比较恰当的理性选择。也正是出于此种考虑,眼下在此讨论韵文之际,我刻意把标题定格在“诗词和长短句”上面。
          需要进一步解释一点,我这里所说的“长短句”不等同于以往国内文学中特指唐诗、宋词、元曲或专指宋词类别内的“长短句”,而是真正在字数、韵律和名目上,没有具体、明确或已经约定成俗像“词牌”样的限制者。之所以要这样解说,并非暗指那些五律、七律、四六句,或类似词牌“采桑子”“菩萨蛮”下的诗词,都该摈弃或枪毙了,而只是想表明与其挂上这样名头,而在“平仄”“韵脚”或“对仗对偶”上已经远离了经典格调的模仿者,确乎没有多少必要可言。至于为何要强调这一点的理由,其依据在于仅是近代中国境内无论清官话、民国语还是普通话,更不要说华夏世界的南腔北调了,依此时此季之话语腔调和字词文意,再去追求旧时代的风尚、才学和酸腐,即不伦不类,也就没有多少实在意义。
          最后,再说下我被推荐并跻身“天涯”斑竹行列的事情吧。近半年来,于“天涯”博客之外,我所转贴或书写的东西,的确应是有针对性。究其原因,源于在这里确实汇聚了国内无数爱好文学艺术的才子佳人。仅从《诗艺园林》到《水晶城堡》等微论版面上,我也切实感受着并看到了一批真正热衷诗歌文艺网友们的热情和文采。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凡华夏文化中这样一种名称分类法,虽有封建腐朽的味道,但直到今天却也不乏合情合理以及确乎如此的真实内核。所以,我自己是否有“德行才气”或有什么样的“德才学识”先放到一边,仅从自我经历中当下还可以问心无愧地讲:从幼儿园到今天,在我以往为人处世中,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是偏离和远离某些人群,但却又是自觉和有意识地努力寻找和不断尝试着融入一种能够让心灵可以温馨、舒畅、欣慰的环境、人群,甚或就是团体、社会及其世界。
          话就到此,再多说,亦无益。
          预祝“天涯”论坛越办越好!更期盼网络天地,伴随国人物质生活提高,能够促进和实现中国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性飞跃!
    2014年9月22日夜于“天涯”。2015年5月15日整。2016年8月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9#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1:06: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2 11:14 编辑



    第十九章相关诗、小说和纯文学的一点联想



          关于诗的文字特征,大致觉得读念起来,必须要有韵律和节奏,也就是常说的“抑扬顿挫”吧。
          学生时代,对于古人如何创作唐诗宋词,私下里一直感到十分神秘。记得父亲在学校图书室清库时,曾捡到一本手写教材,大概是解放前某教师的讲稿。该手写本子有现在A4纸大小近10厘米厚度,其通篇在说明做诗时应该如何合仄押韵,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之类规则要求,而其中“平仄”上大致对应汉语拼音一至四声的音调。然而,对于汉语拼音,我从小最头疼就是“读声”找不准调门。所以,那本书始终没能读下去,面对古诗词,即便模仿,也都不敢去想了。
          小的时候,多少也背诵过一些诗词歌赋。因此生活中,当情绪上感到特别压抑和苦闷之际,也随手写出过类似古典诗词或现代诗歌一样的文字,但那些文字是否堪称文学艺术的“诗歌”。对此,我一直拿不准。
          文学作品无论何样体裁,究其原因,“有感而发、文以载道”应是成文初衷。至于体裁上如何选择,关键之处还是其体裁能否将作者意向、目的和诉求,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所以,涉及到为何创作“小说”问题,我觉得小说可以融合一切旧有文学体裁及其格调,尤其不必拘束于格律诗中像“平仄”呼应一样硬性要求。因此,在小说创作中行文近似随心所欲或完全可以口语化的自由自在应该是其文学体裁上的一种进步和优势,且是文艺从形式到内容上发展与进步的现代需要。
          笼统地看,今天创作“小说”,甚至完全可以像某些诗歌一样,成为一种单纯体现朦胧和韵律美感的东西了。但在这里,其朦胧和韵律上的结合度,又不能完全跨入了音乐区域。尽管文学与音乐同属艺术范畴,两者或许可以交相互错,但客观上它们始终等同不起来的。因此,一般也不宜追求小说写得仿佛和音乐一样,没有行文义理上的明确,任凭伸展自由想象的翅膀,仿佛挣脱了地球引力一般而自由飘扬。
          说上面话之目的,旨在说明而今文学创作,若作为一项艺术事业来看,任何内容或形式上的创新和尝试,都应得到提倡和鼓励,并且还应该择其优者加以宣扬和批评。其实,像这样一种做法和思想,也正是纯文艺价值意向及其社会意义的部分要求。
          近来,重读郭沫若先生文章。从中不难发现,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因,在倡导“革命文学”之中,郭老在其惨案前后的文艺观点变化,应引起而今关注文艺者自觉认识和客观省醒。解放后,郭沫若先生对“纯文艺”的解释,则仍是目前主流文化的见解和认识。的确,郭沫若先生对纯文艺的解释,有一些始终是正确的,例如:不慕权势,要成为反映最大多数人民心声的文学等。但是,究其人物社会实践和当下文艺现状又如何呢?既然事实上,许多民众的意愿和倾诉,不能借助正常文艺通道而反映出来,甚至建国以来文艺事业根本上就没有真正体现而更没有达到“纯文学”诸多目的和崇高要求。那么,查明原因,探寻其中究竟,找到真理性文艺思想、出路和前途。这在今天,依然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客观价值。
          在我个人认识上,应该倡导严肃文学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在这里面决非单单要求恪守“写实”的问题。其实,这里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要与社会现实紧密性结合起来,这种“紧密”就在于:一要有文艺历史的反思和总结;二要有文艺未来的展望和警醒;三是要有文艺客观现实性了解和认知,即要了解地区局限性条件和特色,又要有不局限性的全球化视野和世界性思想/头脑,而这一点上类似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吧。
          该文源于槟榔园文学书院,读罢老枫先生《诗是形象与音乐合一的最高级的艺术形式》一文后,随之涌出如上杂芜感想。未加深思,即跟贴之。请不吝批评指正。
    2003/12/29草。2014/3月整。2016/8/22 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50#
    发表于 2016-8-22 12:39:05 | 只看该作者
    文学作品无论何样体裁,究其原因,“有感而发、文以载道”应是成文初衷。

    “现实主义”就是要与社会现实紧密性结合起来,这种“紧密”就在于:一要有文艺历史的反思和总结;二要有文艺未来的展望和警醒;三是要有文艺客观现实性了解和认知,即要了解地区局限性条件和特色,又要有不局限性的全球化视野和世界性思想/头脑,而这一点上类似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吧。

    ——受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51#
    发表于 2016-8-23 04:41:33 | 只看该作者
    郭沫若的不慕权势论,恰恰是说做不一,他是想尽一切办法讨好国家解放后当时的当权者。

    点评

    不过,在承认他的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理解他在那种环境下,为了生存而放弃一些东西(真理,或对的道理)的做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3 10:48
    老兄所言正是!所以说,一再强调“人如其人”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愈是“时时事事世世皆透明”之后,世道人心,生途各异,若成就一个“完人”,愈发难求难得!  发表于 2016-8-23 09: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09:31: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3 09:44 编辑



    第二十章漫话“海德”



          《启蒙论坛》又开张了。这一次,版主查克君鼓励大家“可以”各处宣传一下。
          凡作为版主或分栏斑竹,一般都渴望读者光临浏览自己论坛和各自栏目。这本身像好逸恶劳和喜褒恶贬一样,是再平常不过人情心态。但是,大约不到一年前,《启蒙论坛》不明原因被关闭,当重新露脸时,换了一个名字叫《霍普论坛》,据称“霍普”即英文“hope”之意。而且,随之版主冒出来意味深长告知网友们:“本论坛只作为内部交流,不必四处宣传了。”
          在《启蒙论坛》有一块天地叫“海德论坛”。是否其他论坛上,也有这样凸现“海德”地方呢?对此,我不十分清楚。不过,像这地儿“海德”二字,应该取自世界上饶有名气“海德公园”吧。
          海德公园又是怎么回儿事呢?中学时期,也不知究竟在政治、语文还是地理或历史课堂上,约略知道地球上有一个国家存在一个允许自由言论的公园,即指“海德公园”。据说在这个“海德公园”里面,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表达反对或支持某人物、某党派、某团体或某宗教之言论。至于这个“海德公园”具体方位在哪儿?这倒不是我最为关注所在。不过,我一直最想弄明白的是:那些“海德”言论自由者,于宣讲侃谈之际,究竟是心平气和、温文尔雅呢?还是暴跳如雷、脏话连篇?更进一步还想要了解的是:那些自由言论者,即使在“海德”公园内部,完全不必顾忌枪杀、镣铐和绑架,若一旦走出“海德”公园后,是否必定会遭到盯梢、跟踪和暗算呢。
          朱自清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有过“旅欧见闻”系列散文。其中,在《公园》一文中,开篇就提到了位于伦敦的海德公园(hyde Park)。其文中是这样讲述的:“每逢星期日下午,各党各派的人都到这儿来宣传他们的道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从耶稣教到共产党,差不多样样有。每一处说话的总是一个人。他站在桌子上,椅子上,或是别的什么上。反正在听众当中露出那张嘴脸就成。
          在朱自清先生上述文章中间,还可以了解到那时候海德公园很大。那么,其能够大到什么程度呢?文中是这样描述的:“车门九个,游人出入的门无数,占地二千二百多亩,绕地九里,是伦敦公园中最大的,来的人也最多。”恰是这样一段具体描述信息,着实让我吃惊不小。因为,依我个人见识,如若不得已非要提供给那些不知天高地厚者,宽容他们任意发表自以为是、自由言论的场所,只应该安排在人迹罕至地方。至于其地方具体大小方圆,若时逢必须像添油加 或锦上添花式宣传报道之时刻,只要能够拉出来一个人物全景之分寸程度,业已足矣。唉!这老外办事也忒认真,竟然把一个自由言论场所,不单是弄到大庭广众之下,还非要整进了熙熙攘攘之中。难道他们中间没有谁会担心在那里面鼓捣出来像“扎某些人眼珠子”“戳某人死脑壳”事情吗?难道就没有人害怕一旦妖言惑众引发出来类似“非典”症候吗?真格弄不明白当初一拨英国政治家们是怎么来的这样一种设计、盘算和想法呢?
          从上面所引用文章段落中,我特别留意到还有这样一句话:“每逢星期日下午……”由此看来,即便在高歌“自由、平等、博爱”国土上,所谓“言论自由”也是需要预约时间并有确切钟点才行。否则的话,真有不识时务而又分不清黑天白昼人们,即使在海德公园里胡吹乱说一气,大概遭到像“掌嘴、驱赶、蹲局子或杀戮”一样惩戒,依然属于合情合理合法吧。
          或许雷同上述之缘故。所以,在新开张《启蒙论坛》上,便有人积极主动站出来再三强调“理性”之重要性,尤其“海德论坛”之斑竹,更是一再呼吁严格限制发表相关“主义”学说。由此看来,随时光流逝,这“海德”精神之内涵和外延,也就愈发清晰透彻,并更加具体而明确了。
    2004年2月草。2014年4月修。2016年8月重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3#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09:53: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3 10:00 编辑



    第二十一章西方文艺及其戏剧和世界未来文化



      在《另一种存在》论坛上,淡儿三秋君对于“红学”等文艺话题漫谈,很有道理。而昨夜星辰君所言“勇于阐发个人观点”意思,更是说到了点子上了。
      在社会生活中,“枪打出头鸟”和“礼让三先”都不乏道理。不过,对于谈天论地、各抒己见这样的事情和场合,若人人过于自谦,不利于明辨是非和找准“真理”所在。我始终赞赏鲁迅先生针对文字写作和阐发自我见解时说的话:“即便是浅吧,清澈见底……”是的,今日我们生活环境中,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清澈见底”般纯朴和坦荡。
      近来,在电视和广播媒体上,不知又因于何故高度颂扬着希腊悲喜剧,其实如同朱光潜先生早就指出的(大致意思):“西方文艺的(四次)繁荣都和戏剧代表人物和剧目的出现相关,其原因有两个:1、西方舞台戏剧的形式与民众比较贴近,这有利于文艺的传播和促进。2、戏剧融合了文艺的姊妹艺术,如音乐、绘画和雕塑,所以带动了人文艺术的整体进步。”其实,以此类推,影视艺术的出现是延续了戏剧发展的特性,而且包含着更多艺术形式和内容。但是,对于中国来说,人文艺术发展上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轨迹,国人对于文化和艺术的热爱更多是缘于政治上自我功名利禄的需求。国学典籍“六经”大约在宋以后彻底变成了“五经”,而流失的并不是不好理解的“易经”,反而是颐养耳廓老幼皆益的“乐经”。这里面之原因,本身很说明一些问题。起码国内舞台艺术,如果有西方如此早的综合艺术形式出现并能为社会所推崇的话,大概曾被达官贵人尊崇的经书不至于有如此结果。然而,当舞台艺术直观而颐养耳目的功效,在历经影视艺术发扬光大了百余年之后的今天,就连美国媒体也已经感到了这种艺术形式弊病,就在于致使人类原本独立思考的大脑,因“用进废退”而僵化了。
      所以说,尽管中国没有经历西方戏剧极大带动了社会文艺繁荣昌盛的历史事实,但在中国三千年书本文化之中,却实实在在凝集了唯脑力劳动而得来的多方面、多层次、多品味的思想成果。因此,在真正了解了东西方人文思想及其艺术形式的进步轨迹和利弊得失之后,今天与其不加分析地宣扬西方文明的根和源,毋宁首先认清自我民族文化进程中的优势和缺陷,进而跨越东西文化的有形或无形障碍,去实现和促成一种在着眼点和境界上,比当下世界更高一个层次的新文化和更丰富艺术形式出来。
    2003年8月26日“西祠胡同”《另一种存在》于“亮晶晶的眼睛”一文跟贴。2014年9月16日夜整。2016年8月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4#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0:0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3 10:49 编辑



    第二十二章社会同感、艺术品位和人格性情



        于“天涯”微论“水晶城堡”中,在我拙文《“大学日记”摘抄(1989)》下面,因有国文书法方面颇有造诣的lfbifenban君跟帖,并曰:“虽然和您有一定的年龄差距,但您所记录的点点滴滴尤其是您的所思所想,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握,问好。
        鉴于我自己曾经夸下海口,网络论坛中凡我个人帖子里面一旦有“来言”,我则必须有“回语”。所以,恰逢周末在家,针对原文章思路,附会网友上述跟帖,曾有过如下回复。而此刻,因整理独立成篇之故,略加充实。
        “lfbifenban老弟这份感受,起码我自己不觉得意外。因为,在年龄上我们虽有差距,但总是生活同一时代里面。就在现代社会时段内,尤其近三十年来经济生活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而这里面却有一种一再迟滞或言一直没有根本转变性东西,特别自九十年代初至于今应该始终如一。那么,这里面似乎‘始终如一’东西究竟为何呢?不妨直言,即:思想禁锢。那么,在这种专门针对‘思想’的所谓‘禁锢’,或说为‘束缚、桎梏’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或者问:其‘禁锢’表现究竟是有形还是无形?其‘
    束缚、桎梏’’表现为蓄意营造还是虚张声势抑或无中生有呢?其实,诸如此类疑惑和质疑,只要生活于我们这个时代,凡能够认真思考过类似一些问题者,也就不难从现实生活中遇到并发现一些‘相通’‘类似’或归位于‘英雄所见略同’一样看法、见解和认识。那么,应如何看待周围生活中类似诸多感慨性问题和存在中现象呢?对此,若仅是空泛说教,必定毫无意义。故下面举例说明吧。
        针对上面‘禁锢’话题,我个人觉得能够比较真实且容易想象且较为形象例证,莫过于清覆灭后民国初年时节,所谓‘五四运动’为标记的新文化浪潮及其具体社会影响和引领人物形象了,尤其这一文化浪潮带给华夏大地一种有史以来最富有朝气和鲜活生命力的艺术进步和思想解放性质的群体化社会实践风貌,应该最值得国人继往开来和发扬光大。因为,像‘五四’社会实践活动,虽普及的不是完全彻底,但也确实算是具备了一定广泛性群众基础。而且这一实践活动巨大成果,以我个人看法,未来社会文明一定会给予更加客观而实际性评价,但其评价一定不会像今天一样:一方面切齿痛恨封建专权的蛮横和残暴,而另一方面却欢呼雀跃朝代更迭之后,不加掩饰地吹捧和神化某些革命人物类似历来帝王将相般的奇才异能。甚至可以预见,在未来文明史册中,最可能浓墨重 的会是廿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涌现出来了一大批各种领域思想者以及各门类诸多艺术精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另外,虽说自古以来,任何社会中主流眼光和文化主题,总是围绕并主要聚焦在权势争斗的军事或政治舞台上面。但是,历史地去看,好像有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确乎一直真实存在着,即:愈是在所谓纷争战乱、风雨飘摇年代里,往往才能够产出艺术佳作和人文典范。而像这样一种确乎表明艺术总是与政治、军事或经济状况,甚至与科学发达水平,都不怎么协调合拍的现象问题。其究竟启发并昭示着什么道理呢?事实上,这一切也正表明了人类社会中艺术行为有其独特的创作性规律。由此,再进一步探究,亦不难发现在相关‘艺术’发展独特规律中必须‘个性化’的因素和条件,才是其特点、特征和本质所在。其实,关于艺术必须要个性化和独立性的本质特征,则完全可以通过每一时代经典作品内容及其作者行为举止来加以诠释,并给予分析、说明和证实。所以,恰是从这一角度和层面上,进而断言:一切人文艺术之活的灵魂,也就是艺术的生命力,也可说艺术作品之所以产生时代性文化进步价值和社会发展意义上问题,根本性解答和正确思路必定在于抗击一切没落、腐化、愚昧、懦弱和僵化的物质或精神性枷锁,其必定旨在唤醒人们追求光明、自由、公正、祥和之个性理想和社会生活的激情、热血及其行动。由此,亦不妨直言,艺术从来就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甚至从来就没有离不开过神仙皇帝或说一切富贵权势者的青睐、资助或迫害。但是,一切伟大艺术佳作及其创作者,在其精神和骨子里面,也从来没有投降或屈从于任何来自世俗压力,尤其是来自权贵者好恶或名利上诱惑。而那些艺术大家及其作品内容,甚或作品中人物,也一定总像天马、神仙一样超越了时空限制在天地、苍穹或银河、宇宙之间自由徜徉、指点江山,抑或如同幽灵、病毒一般穿梭于自然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在物质、精神或宏观、微观之中明察秋毫、挥洒自如。
        是的,历史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儿所谓‘不可能’,不仅仅因为社会前沿性人物的艺术思想高度如同其他领域的智慧头脑一样,即便在个性化思辨程度和理论水平上已经达到了‘圆满’高度,但在区域群体思想甚至社会整体物质或精神程度层面上,却不会因为思想家头脑中‘一厢情愿’而在一夜之间全人类都达到相应水平高度。所以说,地球上必然还会在局部区域地界中出现文明程度上反复波动、复辟倒退和类似戏剧样式‘历史惊人相似’场景的重复演出。针对这样一些貌似历史倒退的社会事实,如果人们总是把其不良后果和懈怠责任一味推卸在过去人们的行为或思想上面,而不是科学分析其中客观性因果和根源。那么,针对这种群体文化思想的性质和程度,如果不说是‘极其反动和错误透顶’的话,也一定是处在一个十分低级的认知水平当中。
        最后,因从lfbifenban老弟书法作品上,单凭我个人直觉,虽说不出君之艺术道路究竟有过何样跌宕起伏影踪,却能够看到令我由衷钦佩的超乎一般人的坚守、毅力和韧劲。所以下面,谈一点过去闲扯过的关于画家陈丹青先生所关注的‘民国范’话题。
        当前,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接触过大约出生在1890-1920年之间的一代人,即:那些身心经历过‘五四’风潮直接或间接深刻影响的一拨人。那么,其若不是亲眼所见而是单凭个人想象,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去把握历经‘五四’运动一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尤其不可能由衷赞赏他们通常仅是历经私塾、学堂、教会或各类识字班教育或有过拜师学艺、登门造访等传授所成形‘文化人’或‘工匠型’的性格品质和人才特征,甚至都不好理解或不能够真正体会出来凝集于他们身上一份固执、倔强、恬淡和坦然,或可说是一种骨气、傲气、涵养、洒脱、自负和自信样子的姿势、心态和气度。而像这样子一类个性品质,起码在‘文革’前后各单位中较为常见的‘军转干部’,或近二三十年作为社会佼佼者的‘学员、学生、学者’领导人物身上,都不容易得到见识。在新中国,尤其眼下基层领导者,所能够给予人们最‘高大上’形象,如果不再是‘大老粗’或阳奉阴违的做派,也就剩下除了凡大小‘一把手、一支笔、一言堂’者一贯颐指使气之外,再就是‘服从、服从、绝对服从’或‘先圆后滑、再又圆又滑’的榜样力量了。
       今晨起,见老弟跟帖,一日忙活家务,抽空书写上文。此刻斟酌再三,故贴之。诸多偏见,切磋而已。”
    2014年11月8日草于天涯《水晶城堡》。2016年8月整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55#
    发表于 2016-8-23 10:48:52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6-8-23 04:41
    郭沫若的不慕权势论,恰恰是说做不一,他是想尽一切办法讨好国家解放后当时的当权者。

    不过,在承认他的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理解他在那种环境下,为了生存而放弃一些东西(真理,或对的道理)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56#
    发表于 2016-8-23 10:51:5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接触过大约出生在1890-1920年之间的一代人,即:那些身心经历过‘五四’风潮直接或间接深刻影响的一拨人。那么,其若不是亲眼所见而是单凭个人想象,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去把握历经‘五四’运动一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尤其不可能由衷赞赏他们通常仅是历经私塾、学堂、教会或各类识字班教育或有过拜师学艺、登门造访等传授所成就了‘文化人’或‘工匠型’的性格品质和人才特征,甚至都不好理解或不能够真正体会出来凝集于他们身上一份固执、倔强、恬淡和坦然,或可说是一种骨气、傲气、涵养、洒脱、自负和自信样子的姿势、心态和气度。而像这样子一类个性品质,起码在‘文革’前后各单位中较为常见的‘军转干部’,或近二三十年作为社会佼佼者的‘学员、学生、学者’领导人物身上,都不容易得到见识。在新中国,尤其眼下基层领导者身上,所能够给予人们最‘高大上’形象,如果不再是‘大老粗’或阳奉阴违的做派,也就剩下除了凡大小‘一把手、一支笔、一言堂’者一贯颐指使气之外,再就是‘服从、服从、绝对服从’或‘先圆后滑、再又圆又滑’的榜样力量了。”——有见地,精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09:41: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4 09:55 编辑



    第二十三章对“名人和不同思路”一点认识


    注前:该文系“霍普论坛”中于班布尔汉君《挚友殊途终同归…胡适与陈独秀》一文后跟贴。

          关于“五四”前后引领文化风骚的名人名作,中学时曾拜读过李大钊先生文集。其中活跃激情、跳动思想和极富感召力的革命呼唤,至今印象颇深。然而,今天能够记得那本书里一句话,仅剩下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在班布尔汉君文章中,关于“胡适与陈独秀”两位前辈在理想分歧及其私交友谊上的叙述和情状。无庸置疑,其后者令人钦佩有加且值得弘扬,而相关前者的是是非非,亦不过“是是非非”罢了。
          一种事物由幼小到成长再到衰老以至于死亡,这是自然规律。客观地讲,不应因其注定要衰老就连幼小和成长过程都视为必定性错误。这如同“因人注定要死甚至连出生都说是错误”一样。大千世界之中,针对类似“既然必死何苦要生”一般的看法、认识和理念,尽管完全可以奉为圭臬。但是,凡拥有这样一种认知者,若其一生一世,真的执意往“死”里胡作非为,甚至针对任何事物,包括像天王老子帝王爷抑或生身父母全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如此模样的个性张扬、自由品格和独断德行,终归不是解决社会及其人生问题的阳光大道。
          这几天一直在深思张三一言先生于《霍普论坛》上文章,即关于“民本”思想的诘问。其实,张先生文章我曾用心去读过,但没能读得进去。所以,几次想说什么,却未敢轻举妄动。
          孔子叹春秋之际“礼崩乐坏”,立志沿用“仁、恕、孝”思想来规化民风,以求复原或实现“礼教”道德社会。而孟子倡“人性善”“以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慕求“王道乐土”。至于墨子、荀子等刑名法家者,虽个持一端,但究其希求梦想,还是渴望建立一个自我理想化的完美世界。总之,在他们彼此之间,虽然于思想认识上存在冲突和矛盾,甚至是不可调和矛盾,但不能否认他们各自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相得益彰的积极作用和价值意义。
          自秦汉成型的中国传统社会模式及其思想观念,其究竟给华夏大地带来了什么模样的人情格调和社会局面呢?暂且不论在历朝历代王姓更迭前后其中惨不忍睹的沧桑悲凉和残杀恶斗之故事,仅是立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方面一幕幕一桩桩所谓“丰裕、败落和迟滞”之事实,单凭现有文字记载中诸多人生、人性、人身感受而言,“大”到帝王将相“小”到黎民百姓,若能够耐下心来读一读看一看,在那里面又有多少真实明朗的人生快乐?又是一些什么样子的人性哀叹和身心悲痛呢?
          西方社会远的不谈,仅从法国成就“人道主义”的火爆到英国成功“工业革命”的浮躁,再从全球性宗教残暴和封建专制到欧洲式政治经济、军事战争和艺术文化运动的一次次洗礼。恰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轨迹中间逐步确立起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公平、公开、公正、独立”等人文精神和社会基调,的确就是所谓“西方”模式的生活理念和精神主导。
          其实,即使让我们用批判性眼光并用辩证法笔墨来描绘未来理想国度的模样,那么,这其中也必定要“吸纳、借鉴、扬弃”过去人类社会中一切优秀品质、美好人格和人文画面,更尤其那些在今天还能够亲身可感且无论何方神圣或何处领土生产出来后,确实能够令大多数人们得到愉悦、顺心和宽慰的直觉、知识和理念或直言“文化成果”吧。
          事实上,像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即便在今日中国并没有得到根深蒂固,更远没有成为我们国家民众的人文思想和行为指南,甚至此时此刻也没有多少人敢去宣扬学习日本人“拿来”西方模式社会理想的勇气和言论。所以,近代中国之问题,若集中起来进行宣教,像封建专制确实是一个社会问题,但绝不是唯一问题。特别是若把“敢不敢说真话”视为解决社会任何难题的一个前提条件,或说其才是“社会最大问题”的话,而在此前提之下,再像“敢不敢什么样话都能够沉下心来静听一会儿或聆听一下”之问题,则更是一个特别基础而且还是尤其重要而必要的先决条件吧。事实上,唯有在这样一些“问题、大问题及其前提或条件”等事由上,能够达成一定共识并有了较为明确的立场、态度和视野,才有可能针对七嘴八舌且琐碎芜杂的任何话语和诸多言论,都能给予其是否切中时弊及其能否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价值预判和意义评估。
    2003/08/01草于“霍普论坛”。2014/4重整。2016/8/23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8#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0:17: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5 11:01 编辑



    第二十四章对网友文章“跟帖”一瞥




    (一)


          “读书,如能在深山峡谷之间,将是多么惬意啊!”面对一位网友在论坛上抒发出来置身山谷林涛中读书感受,我在其楼文后面有过下述慨叹:
          曾经,偶然从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绕窗岚光三径客(路),满帘风雨一床书。”虽说,当时仅是阅读中一瞥,但一份仿佛只有在荒郊野外或松山林海中,唯赋闲读书,才能获得的惬意胸怀和诗情画意,却在我头脑中滞留了近廿年,一直存在于今天。
          古人待人接物,尤其所谓儒雅智士达人们,热衷追求“相识无白丁”生活情趣。其实,这本身正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误区,也是我们生活中某些不良时尚风气并造成诸多心理隔阂的缘由。
          “生活处处有学问”这话一点都不假,而在传统文化理念中,闪烁着类似“物有所短、人有所长”的真知灼见,亦是无需争辩事实。之所以突然如此感慨,并引出如此话题,源于此处论坛中正在谈读书;又由于谈读书,进而说到山间读书;再由山间读书,让我想到上面那一句诗。恰是想到那句诗之际,又让我想到了当年为何要将那句诗中的“客”字自以为改为“路”更为合适。其实,之所以写这些,真正原因是在《另一种存在》读了熏之风君“风中的思绪”一文。

    (二)

          下面是我在论坛中对另一位网友文章的跟帖:
          “草本植物难免不随风,真正不随风的时候,已经有了树的风格。”君之言,可谓妙语!
          想当年,报刊上曾经针社会“媚俗”现象及其话题,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如同当下社会上难免不被“时尚”吸引目光一样。其实,媚俗也好,时尚也罢,若论说此类问题中“得失利害”,其根本还在于“当事人”自我感受和个性心态。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可悲或说无奈,如果因为自我心理和意愿上一直不愿、不想、不应该去做的事情,却缘于人情世故真得去做了,起码还可能好受一些。但是,一个人于理性、道德、信念、正义等所谓道德学识方面有所省悟之后,如果自知不该再有一些像“助纣为虐”样子的言行举止,但拘于环境形势和生存压力,而又不得不去做了。这后一种状况,才是人生可鄙、可悲、可怜的经历和姿态。
          高中时,课堂上学习课本中“莎剧”,我们语文老师曾经问在座同学们:“什么是悲剧?”当时,台下悄然无声。只见授课老师转过身去,在黑板上用白色粉笔,快速写下了四个大字“美的毁灭”。
         “美”本身定义明确了就不容易,但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狭义或广义的“美德”被毁得一塌糊涂后,就摆在这儿那里……彬彬有礼,敌不过粗口泼皮的张扬;温文尔雅,屈从了钱权的“高贵”;中华美宴,演化成挥霍的排场;生猛海鲜,满足不了欲望的异样……有时看到、想到、谈到了类似这样一些问题和现象之后,起码在我个人心里着实不好受,但却又无力去争辩,甚或一直弄不清楚:我们社会理想生活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眼前的一切究竟应该视为悲剧性“哀叹”啊?抑或应该是喜剧性“滑稽”?

    (三)

          和上面两篇跟帖一样,对于该论坛上另一位网友文章,我曾经给予如此评说:             
    《朝暮里的小草花》

    (作者:徐志摩)

    这岂是偶然,

    小玲珑的野花!

    你轻含着鲜露颗颗

    怦动的象慕光明的花蛾

    在黑暗里想念焰 、晴霞;

    我此时在这蔓草丛中过路,

    无端的内惑、怅惘与惊讶

    在这迷雾里,

    在这岩壁下思忖着,

    泪怦怦,

    人生与鲜露。

          不知为何!读君之文字,在我脑海里回荡起了这首“志摩小诗”。又因背不下来,翻出来纸张发黄的一个笔记本。那是刚上高中时,按照老师要求做的。老师说:“遇到好的诗词文句应该记下来,不厌百回读,还应该明白它好在那里。”
          君之文字意境,给我直觉感受上的确与志摩此诗一样。大概在两者之间,若说有什么不同,仅在于人们更多的知道:“在徐志摩先生思想里面,背负着更多一些沉重性内容吧。”
          嗨!你想知道我这旧本子第一页上面写的是什么吗?它就是“不要怕风险扬起你理想的风帆”。在今天如果让我教育高中前孩子们,我绝不会选用这样一句话,而会让他们首先弄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应是什么”之后,再去“疯”,再去“狂”,或再去品尝任何称为“险”的滋味。

    (四)

          阅读君之楼文,禁不住想说: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更多时候弄清楚这一点,可能要比读懂一段文字内容里面是否存在“真理性思想”还要重要。尤其当回头审视历史上人文大家们之时刻,审视他们那高亢激昂的热情、沉云涛涌的气势、虚怀若谷的胸襟,若将其都看成是神仙降临或空穴来风,若不是被愚弄了,一准就是后天性弱智。因为先天性弱智,看什么都乐,尤其不会被学说或谎言弄得在自我感觉上似乎“自己什么都不该拥有唯有奉献的本份”一样。
          事实上,起码我个人始终坚信,中国不缺乏思想者,缺乏的是思想之间相互宽容或包容,尤其缺乏的是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学者名流,彼此之间应该知道并学习如何去相互敬重,而不是盲目尊崇抑或相互抵触以至于彼此诋毁。
          “位卑言轻”这是我通过个人生活观感,于高中时节,特别刻骨铭心的一个成语词汇。当时我一位朋友是全国十三所重点中学之一名校的佼佼者。彼此多年通信之间,我始终对她自视很高的文学才能“泼冷水”,并一再唱着一种仿佛历经沧桑“流浪文英”“落魄才子”之悲曲歌调。此样姿态,自然不容易得到对方理解,并导致了彼此分手。
          此刻,当我看过君之几页文章和跟贴之后,脑子里始终印象着如下三个人的名姓。一位是李慎之先生,也是近来通过网络论坛,在特别留意后才开始熟悉者;而另外两位,一位是顾准先生,一位是朱学勤先生。关于后两位先生的大名,以往虽都听说过,但确实又很陌生。提出这些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呢?想要说的是:对于中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对于现代社会,亟需真实民主和公正自由的客观性要求;对于人格上自尊、自爱、自重和自我完善的渴望和苛求,以及相关个人或社会于未来理想方面都应提倡大胆勾画和任意想象等诸如此类意见和建议……仅就类似一些判断、论点或观念,根本不需要必须表明“某人说过、某某人曾说过、某某某人又说过”之后,才开始把它当成切实可信的问题、话题、事实或理念,并由此才开始重视并实践起来。其实,在我本意上,就是想让那些真正有自信的人耐得了寂寞,首先从“文、史、哲”等历史典籍和大家们著述入手,使自己头脑中困惑不清的思维困扰抑或自我有所创新或标新立异的思想观点和生活认识,无论是受何种影响而来,但必须有“根”性探寻,进而使其在自我头脑中逐步成形并树立起来的观念、思想或学说,才可以具备能够容许来自任何方面批判的基础和根基或言胸襟和底气。而且,任何一个人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所谓“文化”性质东西,不仅应是围绕现实难题的探索成就,更应该勇于挑战时弊并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见地。
    2003年11月据“槟榔园文学书院”上跟帖整理。2016年8月23日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59#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0:1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5 10:48 编辑



    第二十五章致“占有焰的人”君的闲话



          一直以来每逢年末岁首,各种考核、总结、评比蜂拥而至,特别是民俗习惯还要给孩子和老人买礼物或添新衣,而且亲朋邻里间更需要礼尚往来等等。所以,每每还没有进入年终“实战”阶段,而我个人经常已经心烦意乱的不得了。一旦临阵时,也想过推托、逃避,但看到年迈父母忙忙活活,一副根本无法超越“过年”情节束缚的样子。于是,只好随波逐流了。
      “占有焰的人”君驾临《另一种存在》后,从发文到跟帖可谓特立独行、咄咄逼人,尤其“情书”和“回忆录”,结合起来拜读,更给我颇多沉思、启发和警示。
        那么,
    “占有焰的人”君的文章令我沉思什么呢?其实,在我于医学院学习之初,书本上或老师们就在讲解现代医学理念的转变,即:由“单纯治疗身体病症”转为“社会心理和身体疾患的综合诊疗”。与此同时,国内对于心理学的关注和宣扬,正如日中天,像弗洛伊德“恋母情节”和“梦释”以及“气功”为代表的特异功能等等,凡过去甚至现在一直被视为“唯心”的理论和行为,悉数重又粉墨登场,并被炒作的纷纷扬扬,以至于混淆视听而真伪难辨了。正由于如此吧,时之于今能够把“心理分析”“心理研究”“心理教育”当作一种科学性质的知识或理论,抑或将其积极适用于治病救人和完善社会健康环境的工作策略、具体方法或指导方针,既得不到主流宣传也见不到有效性提倡。所以,像这样一些理论和学说,虽然在西方社会已经普及开来,即便在东南亚或非洲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都像打针吃药一样应用于民生身心健康的治疗措施,但在我们国内通常无从见识,或说仍不被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可。由此,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最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现实生活周围有无数个人正被一种“无名”或“自以为是”的烦恼、忧郁、痛苦、愤懑或不满一直缠绕着,进而又有这样那样异常极端的行为表现。而在这样一些对个人或社会都极具伤害和颇具危险的不正常行为表现中,其性质多数可归属于机械的、非理性的、宿命式的、盲信盲随一样的愚妄之举。
      “民主、自由、博爱”作为一种文化理念,作为世界范围性的社会进步现象和本质,已经存在于过去和现今任何堪称文明且追求完美的社会、国家或群体及个人的思想观念之中,并自然而然地受到全球大多数人们的尊崇和热爱。而且“民主、自由、博爱”在社会进步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不仅是在国外就是在中国近代发展历程中,都是毋庸置疑的客观实在。但是,无论今天还是未来像宣扬这样一些精神力量,若仅是停留在名词概念的解释和举例说明上,而没有适宜于个性需要或能够使社会中意见分歧、各种风气和多样志趣都朝向一种“持久而良好稳态”的方向迈进的远大抱负,甚或没有政治、经济、文化或军事上具备“保障手段、有效举措、确切理念”的相得益彰。那么,此种状态之下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必然会处在莫衷一是、纷争不断之中。如此人文风貌和社会状态,则极易使其国家和民众落入被遭“凌辱、蚕食或自戕”的境地。或许正是在这层意思上,怀特海先生在肯定了“哲学是一切知识活动中最富有成效的一种”时,又进一步强调说:“它在工人还没有搬来一块石头以前,就盖好了教堂,在自然因素还没有使它的拱门颓废时,就毁掉了整个的结构。”然而,又因为在具体事物运动中,其环境条件限制因素一直是无法回避的实在问题。所以,怀特海先生又极其冷静而又心平气和地抛出了这样一句貌似耍滑头且又是相对客观的理论性论调:
    人们可以预期太阳东升,但风却可以随心所欲地刮。
      那么,针对“占有焰的人”君文章,其对我个人启发并需引起我个人警戒的还有什么呢?对此,我觉得应是在个性成因上一些看法吧。
          抛开现今网络上一般会遭到屏蔽的“背景”话题,尤其像以往个人生活经历中颇受影响的具体事件,单言一年多来在网络论坛上有过一些亲身遭遇和实践体会后,我今天依然坚信一点:在社会上,更尤其在网络上,都应该坦荡心扉,更需要真诚待人。
       现今网络之上,尽管像生活中在其他场合一样,也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或“一言不合便破口大骂”的现象和德行。然而,你我他或她一旦经历过与别人针对某些具体话题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争执交锋后,一般便不难体会到“话不说不明”的好处。“占有焰的人”君曾经委婉地指出,在我的语调口气中有一种凌驾他人之上的姿态。其实对此,大约数十年前在我的家人、同学或朋友中也曾指出来过。有一次和我姐姐吵架,她毫不留情地说:“你瞧起过谁啊!”我当时确实为之一振,事后反思自责了许久。事实上,我一致认为自身最缺乏的就是勇气和自信。所以, 处处执著“礼让三先”姿态,平日生活中从来就不是个性张扬的人。不过,唯有和我相处很久的人,可能会感受到“这人不好惹是无礼也要找三分的主”。其实,我觉得别人对我的这种看法,虽有其理由,但并不完全正确。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像家境贫困以及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曾经遭遇屈辱、难堪和不公正或身心上有过一些切肤之痛苦等等。对此,如果说我自己从来没有抱怨过且都能够自卑自贱或一直奋起抗击的话,亦不全是事实。若实话实说,多年来确实不单单是像“忠信节义”“仁义恭谦让”或“XX主义”“XX代表”之类道德或政治理念,使我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着事,反而最直接因素应是家庭和周围亲情鼓励,使我努力兢兢业业且比较认真活着而已;另外,再就是先哲仁人的个性品德和思想魅力,令我数十年痴迷其间,并一直求索不止罢了。
      大概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有过一句话,大致意思:“一个人自身无论取得何样高度的知识水平或文化高度,其不足以被称谓伟大,而能令周围的人或社会上更多的人们都提高了文明水平和知识高度者,其足以堪称伟大了。”我想这样一种语句格调,应该属于个人理想化的东西不假,但其决不是冠冕堂皇式的虚情假意,更不是一种虚无而狭隘的形式主义和个人主义。或许有人会说,伟大有什么好?孰不知在每一个伟大人物脚下不都是累累白骨和屈辱身躯吗!是的,历史上的确不乏这样例证,但人们更应该进一步弄清楚这样一些事实问题:在任何一个时代里面,所谓“伟人”又究竟因何以成为一位伟人的?在其中那些前赴后继的抛头颅洒热血者何以会有那样一种无怨无悔的英勇姿态呢?难道他们都单纯是为了军饷和荣誉吗?若究其人类自然和社会历史,凡东西方为何会有一波接一波志士仁人非要执着文明前行并且始终不渝地崇尚社会进步的理想方向呢?
      学生时代我写过一首自由诗,标题就是《我追寻我自己》。为什么今天已经不完美的我,依旧还会如此大言不惭再谈及这件事呢?因为,我觉得一个人不在于你做过什么或者遭遇到什么,关键在于对“自我未来”或说对“未来自我”有何要求和企盼。尽管,世界人民都在蔑视那种极易忘怀过去并不屑于反省过去的个性和民风,而好像这样一而再三鼓噪喧嚣之后,并没有立竿见形地随处都能见到惩恶扬善的完美效果和典型例证。但是,青山无语,沧海无言,冥冥天空自有法眼,自古至于今凡不善于反省、不懂得珍惜今天、不敢于正视、憧憬和实践未来的个人和民族,都必定是没落者,其下场必将是卑下、悲痛和惨烈的结局!
      如同开头我说过,每当年终临近春节之际,总会有那么一种烦厌、抑郁情绪一样,近来在这万物生机盎然之际,不知为何我个人又生发出来了一种类似低沉、抑郁、忧虑的情绪和格调!好在还有《另一种存在》上诸位,能时不常的逼着我来此地方,一再磨牙唠嗑。这也算于此季此时,在我不自在之中,还有着一份不得不面对的自在吧。

    :《我追寻我自己》(摘自1986/7/3日记)


    追寻我自己
    因为他
    是那般天真稚气
    为了一丝薄情
    任凭伤心泪儿流尽


    追寻我自己
    因为他
    那样倔强毅力
    漠视冷热讥讽
    依旧沉静理智的思虑


    追寻我自己
    因为他
    如此怜惜生命爱怜美丽
    即使自身形残浅陋
    依然勤勉于真善美的寻觅

    追寻吧
    永远地追寻
    延续往昔的足迹
    把一切的烦恼惆怅疑虑
    踩在这歪歪斜斜的
    脚印里
    2004年4月16日午草。2014年9月17日整。2016年8月25日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0#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09:13: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9 10:37 编辑



    第二十六章读《谈谈良知问题》一文之感受



          对于黄玉顺教授于四川大学哲学系“思问”系列哲学讲演之五《谈谈良知问题》这篇演讲,在论坛“儒学新教化”版面中,也曾看过。但在这儿琢磨着读了几遍,如下理解不知是否恰当?
       对阳明心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由于没有读过其著作文字,本应只有洗耳恭听的份,不该越雷池半步。但在论坛“思想之约”对这两位哲人高姓大名,不但如雷贯耳,业已习以为常了。特别是读了黄玉顺教授文章后,仅想由此文章入手,谈谈对这类“时尚哲学”存留下的一点印象。
         首先,黄玉顺教授讲演,以自我个人认识,似乎在探讨哲学中认识论范畴上问题。
       “世界是可知的又是可以认识的。”在这一点上,不应再存有疑问而该能够达成共识了吧。那么,如何去认识世界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又要先明确:是谁(似乎用哲学话语应称“主体”)去认识谁(这个“谁”应是“客体”吧)。然而,某一个人若作为主体,当自觉去了解其外部客体事物,其所凭借的又是什么呢?在此,也就是借助头脑中的意识和思维上的能动性。话题到此,按说应该表明一下,在这里仅谈人类认识,不涉及其他物种及其他可以获得认识后如何去表达上问题。好像正是在这层意义上,黄玉顺先生应用阳明学说中“良心”和胡塞尔“先验现象”,来说明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先天”(不知为什么始终不用“本能”这个字词,或许是担忧陷入“性善性恶”泥潭还是另有原因?不得而知。)上的“认知”能力,例如:“恻隐之心”。除此以外,黄玉顺先生在感慨世道变迁、滋情稗志丛生都使人性中“羞耻感”和“敬畏感”丧失殆尽之后,又提出了再去认识这个世界时,就须凭借“良心”和“先验”去把道德社会已经成形的旧“良能”暂时“悬搁”起来,再去解构/重建/也就是重新确立新“良能”的世界景象。像这样一种认知事物的方法和方式,才是能够产生正确“良知”的哲学观念。
          面对上述建立新“良能”一种思路,若说实话,我自己觉得,这里面的“良知”不应仅是“知善知恶”,还应有更丰富内涵,但我思想到这里,却已经深不下去了。
          针对上述关于构建或确立“新良能”的思路,尽管我个人在理解和把握上不知道是否准确到位,但是仅凭以往读书思考而来的直觉而言,类似这样一种哲学思辨与我平素想象和时常“呓语”说明的某些困惑,仿佛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好像有的先哲们类似思路和哲学思辨,确乎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吧。
        不过还想多说一点。任何一个人都不会生活于真空中,无论是谁即便是用想象或通过其他手段,如:“悬搁”或“禁锢、桎梏、闭关锁国”或“欺骗似蒙蔽”等等,借以来避免“有形文化”佐佑和影响,但在其身上仍然会有类似“感染”后产生“抗体”一样,还会不时地起着作用,甚至这“抗体”即便像“出生既带来”一般,却依旧是“旧文化”刺激后的产物。而这里的“抗体”,即可归位于“良知”甚至“良能”里面。
      除了上述我所理解源自医学道理而来“良知/良能”思路之外,确实黄玉顺教授演讲中也提到了,还有一种传统认识事物方法及其重构/重建新“良能”世界的思路,即:“传承”学说。
      常言道“英雄造就世事而时势造就英雄”。那么,这个所谓“有头脑”的英雄,其认知能力和改造山河气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活中间经常还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巨人/伟人/英雄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之上”。而且像这话中的“前人”究竟又是如何情况呢?尽管其“前人”具体状况经常不会再引起人们重视甚至更少有人真正在乎他们真实存在过,但是像这里面那一个或那一些拥有“担当负重”肩膀的“前人”,则即可能是巨人、伟人和英雄,亦可能是平民百姓或劳苦大众,甚至还可能是腐朽帝王官宦、反动思想权威和任何性质的堕落坏蛋分子。而且用历史眼光去看,像这样一些说法,不仅没有什么不好理解地方而且就是客观事实。所以说,“传承”在过去一直就是成就社会新“良能”人物及其作为的主流事实或学说、理论罢了。
          “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应是“传承”式认知论和世界观的一种哲学性论述。究其本身,把“传承”明确为“辩证发展”“否定之否定而螺旋上升”的具体说明,其本身应该没有谬误、错误和误导。但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之所以确实出现了“误导”“误区”现象问题,究其根本原因,除了排除有意混淆和善意“逆反”思为之外,更多问题却在于只讲“继承”,而不用积极态度和进步眼光去对待“发展”上面。当然,即便唯物史观中针对“究竟怎样才能发展”问题上面,所谓“质变必须有量变积累”的思路本质,亦如同化学反应中不同性质“量能”转化一样,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质变”,除了元物质积累外,催化“酶”或“酶”载体,正是伴随人类认识程度提高,而使其转化速度加快的关键所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由于文化艺术、社会媒体、哲学理论和科技经济,甚至民族个性、宗教理念等等,都充当着即是“元物质”而更类似“媒体”“催化剂”性质的“关键”作用,由此才又造成了如今世界格调鲜明的社会文明程度上差距、多样和不同。且不论眼下东西方文明孰为优劣或孰为高低,仅以“传承”观点来看,首先应敢于倾诉自我感觉上是否存在“不舒服”“不快乐”,进而再分析其因果和可能前景或选择……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只是一味地颂扬和称赞“而今已经多么多么幸福了……”那么,如此这般模样的清楚明白,其中存在问题和潜在危险不但显而易见,而且这种简单化一的理论思想、行为逻辑和管理策略,无论使用多么华丽悦耳的言语辞藻来描绘和去吹捧,依然不会站稳脚跟,而其实践后果,亦可想而知了。
          读习黄玉顺教授演讲,我之思绪纷繁,如此跟帖更可能不得要旨,近似一派胡言。不过,这份感受无论深浅,确实是我个人的学习体会。
          其实,接触网络论坛以来,我十分在乎这样一句老话“巧者不过习者之门”。若说原因,不单是因“孤陋寡闻”而怕“丢人现眼”,主要是虑及由来已久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即:像文艺事业中“流浪艺人”征象一样,暂且不去分析其落魄姿态和尴尬处境是否为自觉自愿,究其社会形象而言,与其说“流浪艺人”给予文化艺术进步发展上确实做出了许多贡献,毋宁说“流浪艺人”地位处境和命运色 更多损害了公众对文化艺术的期盼和热望。
      如今网络带来了新的文化形式和社会风貌,由此也令人联想到上世纪初“白话文”出现的机遇和风光,当然更希望它有更加光明前景和文化辉煌吧。
    2003年4月24日据网络跟帖整。2016年8月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5 14:07 , Processed in 0.0911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