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网络行踪》(修订本•连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21#
    发表于 2016-8-13 10:43:21 | 只看该作者
    克谐先生博览众书,善于思考,擅长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文章,篇篇都精 ,每个观点有理有据,闪耀着思想的火花,细读,能收获无数的知识。支持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22:22:54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6-8-13 05:58
    感觉男人多感情,女人多理性,用情女人专深,男人次之。

    老党兄所言之意,近乎“道”矣!

    不过,相关这个话题,我自己认为这儿所说的“男人与女人”,仅就当下社会状况而言,不应再是生理性别的区分,而应是针对人类个性心理上,为了更容易理解、分析和探讨,而进行的一种“比喻性”的大致分类。

    生理上的男人或女人,在以往社会历史中,主要因为受“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发展水平及其认识能力的局限和束缚,从而使与之相对应的“政治、经济、文艺”等社会文化/德道意识,从形式到内容上逐步造成过去一般性或言普遍性上,所表现出来的或男或女于生理性别所注定的行为和思维常识。但是,近一千年来,尤其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政治权势集团中的性别表现及其社会整体文化形势变迁,特别是再对比类似情况下中国封建王朝的个案事实,都不得不说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之一,不仅是在家庭理念上,更主要在社会舞台之上,凡男女性别区分以及与其两者能力之间,所谓由于性别造成的差距,必将逐步趋于在缩小之中而愈来愈模糊不清,最终会在各个领域都旗鼓相当起来……这起码是我个人一种直觉上的认识吧!而在这种认识之下,当下国内“伪娘”“女汉子”之风貌,确乎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但这种外在“时尚”风貌之下,实质上不过是一种跟风、盲从和随喜的本质……由此也注定了当下最为时尚一拨人的悲催命运。至于其悲催内容是何种内涵和形式,其实无须再去给予耸人听闻的预言,现实周围生活中一幕接着一幕的表现或演出,会愈演愈烈,也会有愈来愈多的人看清其实质和之所以造成如此的根由和原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3#
    发表于 2016-8-15 04:48:35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8-14 22:22
    老党兄所言之意,近乎“道”矣!

    不过,相关这个话题,我自己认为这儿所说的“男人与女人”,仅就当下 ...

    赞同科谐老弟自社会贡献角度的男女见解,社会发展确实呈现如此之趋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08:32: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5 08:45 编辑



    第六章对网络论坛“关门现象”的思考



          自本周一(2003年4月7日)起,网上“思想之约”论坛先是荣升为VIP,随之很快便消失了。
          自去年末,由搜索哲学类网站,寻到“思问”论坛,又因注册要求,来到“西祠胡同”。屈指算来不到半年时间,于其网站各论坛上发帖文,我个人累计不到40篇。虽然仅是一种个性化网络尝试,但从中看到和学到的东西,则是十分真实的,特别对于近20年来私下默默思考和运笔筹谋的一切,应说是初露锋芒,一种真实的生活演练。所以,如果说面对其中诸多网站论坛不明不白的“关门”现象,而我个人根本没有什么惋惜的话,那一定是“自欺欺人”的故作掩饰和麻木不仁。这几日我内心中一直愤愤不平,于外在及心理上,实在有一种悻悻和蔑视。若说其中最让我惋惜者,则是大家营造了这样一种文化氛围,确实来之不易!好在于这之前,已经反复阅读过已贴出的全部文字,当时虽未发现有什么“偏激”或“不宜”的内容,而面对眼下如此事实,却让我不得不深层思考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以及如何能够更好地完善文字表达上的问题了。
          昨晚,注册“榕树下”,仅从其发文形式上,虽较刊物松散,但其需要等待审阅才能认同的过程,必定使许多个性化文字不能够自由进驻。由此,我想到可否制作一个自己的网页,适时慎重地公开多年来自我意向和理想作为。不过,眼下流连一些如此作为者的版面,并未达到自己所能想象的文化效果。
          读习张炜先生《随笔精选》,从中透出这样一层意思,即散文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实颇具现实意义。的确,就松散的作家群体而言,甚至就是诸多研究和探讨像哲学、艺术和社会理想的人们,通过他们一些散文随笔样式的感想抒发,或许正是最终形成个性学说以及达成思想共识的捷径和方便之门。因为,所谓专业性或“经院式”理论研究中的文章或专著,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于个性环境、日常精力和生存现实的客观要求之下,许多“专业性”东西是不容易一下子把握准确和容易成行。所以,若能求得一种文化生活繁荣和社会思想意识水平的整体性提高,尤其从“普及”角度上,通过类似“随想、体会、心得”似的文笔倾诉及其适时的反思总结和综合论述,可能会达到理想化“普遍性提高”的效果。
          无论上述张炜先生作品,还是王力先生的《匪夷所思》(《另类思维》摘要版),其中最为明显的缺憾,就在于经过审查后的正规出版物中,少有“另类”思想的展示、分析和宣扬,最多的仅是局限于各自工作及其生活层面的深层性思考和社会化探讨,而其真正针对国家政治、哲学、艺术以及国际环境下民生问题与民族精神性的思问,则显得明显单薄而又费解。起码,他们还是在而今“文艺理论”框架下,未能将文艺跳出时事政治的禁锢,或没有将民族文艺拿到全球人文精神世界的创造性、独立性、建设性高度上,加以宣扬和塑造。
          政治、科学、艺术无论在理论上如何界定这三者的关系和地位,单就现实世界的事实和形势来看,在所谓现代化的社会或国家里面,都已经越来越使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业已将以往“依从附庸”而转变成了“珠联璧合”。所以,在追求时尚和顺应潮流的现在社会现实中,它们三者之间,虽然已经明摆着有类似“相辅相成”的倾向性,甚或已经成为“相互独立运作而又彼此牵制”的事实。但是,如若没有在哲学层面或直言理论思辨性质上,给予三者进一步明确关系和确立地位之下的积极宣扬与主动督导,那么,所谓划分政治、经济、艺术在社会文明发展中能够彼此起到“等量齐观”或说“珠联璧合”作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所达到的客观价值及其现实意义上的进步前景,将会有天壤之别。
    2003年4月11日摘抄自日记。2014年12月修。2016年8月重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09:04: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5 09:31 编辑



    第七章致“自由中国论坛”一封信



    尊敬的《自由中国论坛》各级领导及在此贴文的贵友:你们好!
          想当初,追随著名的陈幼苗先生在《思问》之声音,来到了半封闭的《霍普论坛》前身《启蒙论坛》。因上帝的意愿,让我出生在六十年代,于是,当看过诸位之导师样高谈阔论和气吞山河般众多“启蒙”话语之后,便怯生生地落脚在“启蒙论坛”中“生于六十年代”讨论版内。于此,间或贴几篇自鸣得意的生活私语和闲暇随笔。其中,虽无恣意妄为的张扬,却有抛砖引玉的翘首。
          有那么一天,应该是“生于六十年代”斑竹繁星天先生,推荐我加入了“启蒙论坛”斑竹/版主行列之际,从来没有主持或管理过“论坛”事务的我,着实兴奋起来!臆欲一展身手、大展宏图,想把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之栽培,有过“五年生育高峰”之热闹,见过“十年文革”始末的六十年代生人的眼珠子,全都吸引到《启蒙论坛》之“生于六十年代”之中,高歌云上,抒发胸怀,自由畅想……而我自己更是暗自期盼,在这一文学天地中间,愚贤毕集,举杯换盏,幻想类似“地球村”般剪 之后,由此聚首,欢歌华夏文明五千年的自在,重唱社会主义事业丰功;与此同时,还可以倾诉彼此情感的郁结和愤懑,间或坦荡个性的狭隘和不足。
          然而,春情初萌,壮志未酬,SARS的热风侵染了BBS孱弱的肌体。“封杀、讳言、隔离、草木皆兵、闻风丧胆、虚张声势、独断专行……”诸如此类,凡人世间由来已久的原本针对瘟疫惊骇而来的人性本能手段和可能性防御措施,霎那之间,全都抛却了人文力量和科学精神,又搬弄出来变成了最原始抑或最有效的隔离工具。于是乎,“启蒙”让位于“霍普”,而“希望”成了苟且者的星宿。有一日,在“霍普论坛”上,一直就爱听书唱戏的查克先生,留言鄙人。留言之中,查克君坦露“启蒙”人马已经转战“自由中国论坛”,并询问我是否愿意到其文学版块协助“妙妙”先生的管理事务。然而,“自由中国”及其“中国的自由”,起码在我个人脑袋瓜子里面,一直以来是不敢当真的,即使偶尔也喊上一两声类似“自由、民主、博爱”一样的话语,与其说是随声附和,毋宁讲不过就是“时髦”的虚荣心作祟。但是,即便就是虚荣心作怪吧,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异样的进步力量和创新勇气,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乎,我即刻犹豫蹒跚而又当仁不让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俗话说的好:“受人之托,善人之事。”自从入住《自由中国论坛》的“文学天地”后,且不言我自己的一份岗位任务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亦无论其工作效率或社会成果上又究竟如何。但是,此时此刻,我自己觉得非常有必要着重讲一下,在如何去寻找《自由中国论坛》网址问题方面的尴尬、无奈和愤懑。
          其实,即使当下在“3721”高级搜索功能中,也不会找到网页上还有一个什么《自由中国论坛》。仅这一点上,当初在《霍普论坛》那会儿,我已经晓得了根由。所以,刻意把一个乐意浏览的网站收藏起来,便成了习惯上网者的一种网络常识。不过,仅有这样一种常态的技巧手段,对于“自由中国”是根本无效的。于是,平素必须经常的、想方设法的、土法上马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捉摸或四处打听:那个据说红客们经常光顾的“XXX论坛”又搬到哪里去了呢?
          大约近一个多月以来,因为出现在《自由中国论坛》身上那种飘忽不定、大道无形的征候,已经让烦躁、肤浅且还不懂得什么是刚柔兼及的我,简直由无奈到气愤以至由郁闷到抓狂了。于是,瞧准了一个空子,在登入网站并可以连续贴文的时候,便把我自己能够找到的新旧不堪的拙文,“零售兼批发”样式一股脑张贴了一批上去……一直到荧屏上显示出来“不要灌水”的警告后,我才长长地吐出了一口积攒已久的短气!
          “克谐疯了吗?”禁不住自言自语的问。
          “看来快了!”似乎也是自言自语的答。
          好在自我医学专业经历中,已经对“发疯”有过较为明确的认识和界定。在医学常识中,凡是“疯子”者,一般情况下都是认识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病症,若用专业术语来讲:“他们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但始终自知力不全。”
          呜呼!一切只不过如此而已。
          此致,预祝《自由中国论坛》越办越好!
    克谐谨上,2003年10月19日草于泉城。

    附注:该文原有副标题《克谐疯了?》。2014年12月整。2016年8月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1:13: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7 10:13 编辑



    第八章话说“曾经有一天”




          曾经有一天,女儿在电脑上玩腻了碟盘游戏,从早到晚一再念叨着:“楼上谁谁家里上网了!同学某某有了电子邮箱了!班里谁和谁在网上聊天了!同位XX也从网上下载了图片,班里XX自己制作电脑动画交给老师了……”
          平时生活和工作中间,经常有同事或朋友们在传播着这样信息:“害怕影响孩子功课,家里一直没有买电脑,甚至买了电脑的也一直没有联网……”
          正是综合上述因素,电脑进了家门一年多之后,思量再三,我家才缴费接上了宽带。
          曾经有一天,在网络聊天室大屏幕上,看到了两个人的一段对话。他俩热谈着某人在某论坛上发了新帖子,正邀请谁谁或某某一块儿去跟帖等等。于是,我循着这一信息,便来到了现在已经忘了名字的那个网站。由此,才发现网上竟然还有这样一种地方,竟然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展示各自想法和内心欲望。
          曾经有一天,我自己拿出已整理在软盘上的文字,一再犹豫并揣摩着:“像这样一些不合时宜的个人言论,一旦公开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影响呢?”因为有此顾虑,所以在最初尝试发帖时,仅仅贴出来一些学生时期的诗歌和工作闲暇的短文。然而,面对自我帖子中那少得可怜的人气和跟贴,即刻让我不愿再键入注册的名字,甚至都不敢再翻看自己帖文了。就这样,现在甚至忘了最早去过的一些网站,只是在偶或搜索其他信息中,有时还会看到一些最初张贴的文章,但竟然记不得当时在网站注册的密码了。
          曾经有一天,在“3721”中找到香港一家华人文化网站,因其规定先将文章传上去,须经审核通过后,才能再贴出来。于是,我便将往年多次报刊投稿,而始终杳无音讯的一篇文章,给予复制、粘贴、发送。大约一两天之后,于个人邮箱中见到香港网站一篇措辞委婉、语意热情的斑竹回复“信”,上面评价是:“……观点新奇,已经上榜了。”
          按照信箱中网址链接,我急忙点开一看,网页上有简体和繁体两个版本,尽管可能是传送中漏掉了一些文字,并用一连串“?”号代替了,但文章读起来,大致完整,意趣尚存。于是乎,心中油然升起一种上网以来还未曾有过的满足和快意。
          正是有了上述“快意和满足”感受之后,我开始浏览网络上冠名文学或哲学性质的论坛,并开始各处张贴自以为是的贴文,且不遗余力地为自己文章招徕的五花八门跟贴,而去表白、应答或辩论;同时,围绕论坛话题,或单凭直觉或以往读书学习和工作经历获得的文化浅见,一直不断地发文、跟帖和论说着。
          今天,浏览西祠胡同的《另一种存在》,突然看到我的网名被列入了斑竹行列。对此,确实让我颇感意外!因为,就在不久之前,我曾拒绝了《另一种存在》版主“如梦茶苑”君的邀请,其理由只是强调,我个人尚且明了自己个性,主要担心会由此纠缠其中而挣脱不出来。像这一推辞理由,给人感觉上,的确既矫情且又别扭!然而,这其中确实有我自己的感受和理由。
          有言道“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仅针对这样一句话,单纯在国内也近似家喻户晓了。无论别人怎么理解和认识这话里面的道理,但在我个人一直视为日常做人做事的一种“真理”。因此,多年以来,凡言语行为上,在有一些方面虽然我完全可以不说也不去做,但是一旦说过并开始做了,必定会全身心投入,并且执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般的追求。
          毋庸讳言,当下网络论坛,不仅版面繁多,而且所谓的斑竹们,更是多的快如繁星了;另外,现今“网论”上帖文,貌似随心所以、胡言乱语的一派乱象,但是,若一个人不是人云亦云或人为亦为,而是怀有提高认识、开阔眼界、修养自身或增进友谊的信念,那么,其确实应该努力寻找一种地方,在那儿可以敞开心扉、坦露胸襟、交流探讨一些个人兴致或社会关注的话题……如果能够实现类似这样一种设想和盘算的话,当下势头猛劲的“网络论坛”,不啻是最适宜、最廉价、最方便又最快捷的天地所在;再者,单言一些从感情或志向上历来热衷于“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都关心”者,在今天社会环境条件下,确乎也只有在网络论坛上,才可以有一种相对而言并比较宽泛一些所谓“畅所欲言”“为所欲为”的自由与自在吧。所以,网络论坛状况,虽说繁多而芜杂,但究其现在和未来会有的生活价值和社会意义方面,若把一个论坛真正办好,起码在斑竹之间须有一些非同寻常的认识水平、责任心和奉献/风险精神。
          对于“网络论坛”,源于我个人已有如上认识,再加之还有过很短暂且不顺畅的斑竹经历。所以,从心理上自我十分谨慎而又惧怕再当斑竹了!不过,既然这儿“老”朋友信任我,我将尽己所能把这份“工作”干好。在此,也真诚希望浏览过《另一种存在》的每一位读者,欢迎不时再回来,甚至更长久地来这里坐一坐或聊一聊,大家携起手来把这儿营造成为一个温馨、快乐、理想的大家园吧。
    2003年8月8日夜草。2014年中秋节整于济南。2016年8月15日修于济南。

    点评

    读罢先生这篇,才知道克谐先生还有这等经历。您的文章,思想丰富、哲理性强,有大家风范,想必跟您自身的修养与涵养是分不开的。 网络的确方便快捷,但也如您文中所说,若想把讲坛办好,众版主必需有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15: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08:5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6 09:04 编辑



    第九章致昨夜星辰君的信



    昨夜星辰君:你好!  

          首先为君创立《存在》网站,表示钦佩和敬意!  
          我看过网页和新近告示了,因为对于“网站技术和建立规则”一窍不通,所以没有成熟的意见,也就一直只是关注而已。  
          既然很荣欣能加入其中,我提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如果新的站点能独立存在,我的网名请用汉字“克谐”。对于负责哪一版块,我服从分配,并尽己所能地往好里去做。至于版面的命名以及背景、图案、音乐的选择等,我听从尊便,或运作起来以后,看看再说吧。
          在上学时候,每逢假期,只要有机会,我喜好到处游山玩水。而且还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规则,就是每到一座城市,事前便给自己定下了必到的几个地方和需要做得事情:一是书店,买一两本书,而且要求盖上书店的图章;二是买一份当地报纸,观察该地市民的趣味和意向;三是到影剧院或录像厅看一场电影或录像,感受一下民风和习气;四是到洗澡塘(当时是八十年代家庭浴室远未普及),体会其中设施及其服务情况;五是逛一下商场和游览当地名胜古迹。
          其实,我很早就想参与办报纸或刊物,原因并非有什么更高尚目的和狂妄野心,只是由于上述游历中,每每看到报刊文化里面有太多的雷同和清一色,总觉得其现状不仅是浪费笔墨纸张,且是一种陈腐落伍,甚至更像蓄意“毒害”“愚弄”民众。当然,也知道自己徒有一份感慨和愤懑,却无能为力,故而不再用心于此,只好一味读书、学习和思考,或者在有意无意之间,随手涂抹些文字而已。
          经济手段在现今社会和国家里面,无论其发达与否都是杠杆作用,它是典型“双刃剑”式事物。一者要看如何去拥有,再则就是看拥有者如何去使用,其三可能就是会不会用和能否用好的问题。
          君之“我有一个梦”。我认为是一个光明的梦一个美丽的梦一个崇尚文明的梦,更是一个追求理想未来的梦。敢于呼唤实现这样的梦想,在今天也是需要勇气的。
          我并不十分在意我个人能否辅助君及其同仁们如何去实现这个梦想,而是十二万分企盼和憧憬着如此美梦,能够在这一美丽地球上成为事实!但愿所有真心疼爱这方热土及其民众的网友们都去拥有这样的梦想,并为这样梦想的实现“举起自己的双手”。

    此致,祝好。
    克谐2003年10月18日于泉城

    附注:2014年10月6日整。2016年8月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09:1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6 09:24 编辑



    第十章“另一种存在”搬家和尼采



          网友昨夜星辰君主打的《另一种存在》论坛,由“西祠胡同”转战“博客西祠”将近月余。关于该论坛为何在人气尚旺之际要做“阵地”性转移问题,当初在《另一种存在》上新老斑竹的讨论意见,我没有认真聆听和学习,但就我个人看法,应该是“西祠胡同”自身毛病太多闹得。
          说起来在自家电脑上锁定“西祠胡同”,已有两年多了。俗理“久处必生恋情”,然而不管两年时间可否算得上“久”,对于这个“西祠胡同”,我不但没有生出眷恋的情感,反而早就厌倦了!
          对“西祠胡同”的厌倦,最初源于其中不明不白删帖和所谓VIP限制。尽管我个人帖子被删的不过一二,即便通过交费成为“贵友”,其实也不是什么负担不起的“大事”。但在一些个性文章身上,尤其于国内某敏感时段,必定见怪不怪且不出所料地发生类似防范“非典”样的症状和征候。这着实让一些尚晓得“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道理之人们,若苍蝇入喉,恶心不已!
          其实,像是删帖、论坛关闭、网站被“黑”等类似禁锢现象,原本不是什么难以理喻或不好辩解的问题。不过,若硬说其为“中国特色”,则有些偏颇和离谱了!因为我也曾耳闻:当今世界,在文化、经济、科技上,无论是“发达社会”还是“第三世界”国度,其内部类似查禁或封杀之类防范性举措,甚或就是拘役或灭口,均不乏见,甚至属于亘古至今的惯例。
          是啊!单就报刊、影视、广播、网络等诸色大众传媒而言,其中如果出现了特反动、特低级、特无聊、特不是玩艺的东西,尤其还是在某一特定地界或特殊时限内,仍然不知趣而收手,还非要冒出一些超越了游戏规则之外的言谈行举者。于是乎,负有某种岗位责任的某类管理者们,即刻裁决之,这也理所当然,亦无可厚非吧。然而,上面奚落“西祠胡同”的“小动作”,通常是发生在标榜“社会人文—哲学”话题下的一些探讨、闲聊或仅仅只是议论性栏目上的文章或跟帖,而且在这些栏目中某些真正够得上“煽动、反动、大逆不道”的言谈说辞,说实话,若放到其他更经常屡遭“消灭”的论坛或网站中,简直不过属于点滴皮毛而已,甚至连一些机灵人爱卖弄“点到为止”“隐晦影射”样子的鬼把戏都靠不上!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温不火的坛子(网络论坛的俗称)里,还时不常的要闹出一些似技术故障、似恶意作为、似响应召唤、似迫于形势需要一样的无法登入、无法跟贴/发帖、无法浏览等症候……如此业举,仿佛凡来这儿的人们不是天生孱弱就是病夫愚妇,若不如此“下黑手”悉心照料和格外保护,你、我、他/她必定会中毒,必定会受到伤害,必定会再遭摧残了一般。呜呼!如此幼稚、自作多情、老好人的心态和故作,怎能不让人厌倦和唾弃啊!真诚希望在新天地之“博客西祠”中,不会因循“西祠”名字,继续沿袭那些让人们嗤之以鼻的陋习和毛病吧。
          关于《另一种存在》因故“搬家”的感慨,按说发泄到此,似乎这篇文字也应该结束了,但乐于留意标题的人必定会心生疑惑:“这里面哪儿有尼采的事啊!”
          是的!我的本意是想借这会儿忙里偷闲时间来说一说尼采的。那么,又为何突然联想到尼采呢?若说具体原因,就在前段时间我与一位网友有过如下样子的一次对话:
          “你看过尼采的书吧?你能概括一下对尼采的看法吗?”对方如此认真的问询我。
          “尼采的书看过几本,如《悲剧的诞生》《瞧!这个人》《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等,但要让我来概括尼采的思想,除了感到他对艺术创作者仿若鬼使神差般创作冲动给予真实描绘和极高赞颂之外,别的我实在说不上了!”我如此作答。
          正是源于这样一次令我十分尴尬的对话,近半月来闲暇之际,又把书架上那本[丹麦]乔治•勃兰兑斯著述(安延明译)《尼采》(1985年第一版1987年第四次印刷本)拿出来,再次认真读了起来。看到该书里中横竖笔划和折过印迹,禁不住暗自思量:“这本书应看过三、四遍了吧。但为什么对于这位偶尔还挂在嘴边的奇异思想者,却不能说出更多一些评论话语呢?”
          丹麦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乔治•勃兰兑斯(1842年2月4日—1927年2月19日)与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也是卓越诗人和散文家的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本是同一时代的人。通过乔治•勃兰兑斯不知出于何故而撰写的这本《尼采》小册子,不仅让当时和之后的人们,进一步明确了尼采的个性思想及其存在的社会意义,而且也展示了作者本身所拥有的睿智眼光和卓越鉴赏力。尽管,以往读此书时的感受与心得而今荡然无存,仅在眼下这一次快速温习中,却让我获得一种不会再遗忘的对尼采的认知。
          记得1986年前后在大学校园内,特别是那会儿在高校之间流传颇多的校刊上,类似“摒弃传统”“以世界公民自居”“高歌自私既不丑陋也不是罪恶”等等奇谈怪论,即使今天看来也格外叛逆的说辞,已经跃然纸上。事实上,像这样一种坚持割裂传统,尤其貌似要与过去一切民族性和区域性文化进行彻底分裂并坚决一刀两断的观点和倡议,近两年来在网络论坛中也曾出现过。对于这样一种我个人尽管不敢苟同,并觉得行不通的近乎“全盘否定”的思潮,过去因为难拂抵触性情绪,所以始终保持着抵制性的自觉。但是,近来就在重读这一小册子《尼采》之中,却意外地感到,其中赤裸裸的针对一切文化传统给予果断“否定”态度,确乎将会是今天乃至于未来社会飞跃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事实结果。  
          尼采基于对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无情批判,使用“文学”化笔墨和“超人”般口吻,针对沿袭而来且已约定成俗,并且在常人、权贵甚或学者们看来确乎都不可能再改变的那些道德禁忌和价值观念方面,给予了大胆否定和新鲜而创新性诠释。
          “……我羡慕这样一些人,他们生活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而又从不失却对于自己的信仰,从不迷信什么‘人性’‘婚姻’‘财产’和‘国家’等……”(摘自尼采致勃兰兑斯的信1888年3月27日)
          类似上述思想话语一样,凡尼采所得出来的种种否定性结论及其对未来世界的狂放预言,或许在相当长时间内依然无法割断历史传统的筋脉,但他的批判精神和给予个性认知上的哲学思辨,都将会是其身后的任何时代必然还要涌现出来的思想代言者的魂魄与品德。
          从《另一种存在》搬家的现实问题以至于扯谈到相关尼采书本的观瞻感受,恰于这两者中间,在我直觉之上,却好像有什么东西维系在里面。
          “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呢?”我一次次拍着脑袋,喃喃自语着。     
          “唐吉诃德、唐吉诃德、唐吉诃德……”突然之间,耳畔隐约出现了这样一个名字。  
          “啊哈!原来是你这个老家伙!”我心里这么想着,嘴角掠过一丝不容易被人察觉的笑意,并赶紧结束了这冗长而乏味的文字。  
    2005年6月4日草。2014年重整。2016年8月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9#
    发表于 2016-8-17 08:38:32 | 只看该作者
    克谐,我上网有五六年了,感觉是言论自由是相对的,官方控制是严格的,也是单调,偏狭的。只有《爱思想》能看到理性,理智,实话的轮廓。可惜,我的能力、资质,只能有看看学学的权利。但这一点,足够满足我思考的需要,和心理上那点探索世事的渴望。看您的一路网事风云,思考和反省,获益不少。您的思考层面、深度、广泛是我望尘莫及的。学识的贫乏是根本原因,启迪我,还真得静下心来,读几本书。

    点评

    老兄过于谦虚了! 我虽不敢自诩网络论坛经验有多丰富,但确实十多年来,无论单位工作和家庭生活如何起伏波动,一直没有真正间断过网络索求。说实话,在网络论坛中,做一个斑竹不容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斑竹会很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7 09: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09:35:41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6-8-17 08:38
    克谐,我上网有五六年了,感觉是言论自由是相对的,官方控制是严格的,也是单调,偏狭的。只有《爱思想》能 ...

    老兄过于谦虚了!

    我虽不敢自诩网络论坛经验有多丰富,但确实十多年来,无论单位工作和家庭生活如何起伏波动,一直没有真正间断过网络索求。说实话,在网络论坛中,做一个斑竹不容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斑竹会很纠结,而做一个认真回帖、跟帖和随时应对解答的斑竹,则更难,甚至会身心憔悴!甚至还会影响某些工作前途或某种家庭生活!

    仅从老党先生文章中窥见所感上,我称“老党兄”应该不错吧?其实,在文化论坛中或讲在文章里,无论是否为文艺网站之上,凡称兄道弟或论大说小,原本不必拘泥实际年龄如何,只须各抒己见、就事论事、以理服人……{:1_235:}所以,我自己的看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文艺这个行当中,像逢人话多、热情待客之流,虽貌似喜庆,但不一定必会都成为知己至交,反而有的不置一言、握手之意,却可能是一生一世的伙伴和同仁

    总之,当这个“连载”成为“精华”后,我反而心有余悸,再上传文字时,每一篇都愈发审慎小心起来!不过,我相信,在这个“四季歌文学社区”中只要有过几年文化论坛经历者,都可以从中看到或嗅到一点现实社会之中没有硝烟的雾霾场景和刺鼻味道。

    点评

    我是55年的。老弟所言甚是,欢迎多发大作,有看的,有要学习的,这每天就觉得充实一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7 09: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09:4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7 10:01 编辑



    第十一章 尼采、康德和哲学论坛



          “从你站着的地方挖下去,一定会涌出水来。”……尼采。

          曾经大学假期之间,在与朋友来往信函中,一位同学曾经引用了尼采这样一句话“从你站着的地方挖下去一定会涌出水来”。至于这位同学当时何以要引用这样一句话并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此刻的我极力揣摩,估计那个时候他认为我有点个别,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依旧雷打不动地窝在集体宿舍床铺上,读着一些漫无边际闲书吧。
          工作后,也忘记从哪儿又一次看到一位作者在引用尼采这句话,意在强调做人做事的韧性顽强和矢志不渝。
          今天,再次回味尼采此话之际,我个人不禁心存疑虑,而且完全没有了最初读思尼采类似话语时打心底油然生起的一份慷慨和一种激动。但是,究竟何故让此时的我失去了曾经有过的对于“执着”理念而不屈不挠者的由衷敬畏和公开赞许了呢?沉思良久,自觉如此转变只能归咎于随时光流逝和生途磨练后,整个人完全变得乐意平庸而追求务实的心态或姿态吧。
          其实,学生时代泛泛读书之中,对于报刊书本上时常会遇到的一些称谓“哲学家”的人物,在我至今存留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并不是“马恩列斯毛”,反而是康德。不过那时节,对康德这一人物的认识,只是通过他人书本上的讲解、介绍和评说,甚至我自己还没有真正读习过康德的著作。大学毕业前后,我曾经特别留意和查阅过康德“三个批判”的大概内容,却没有弄明白其著述的主旨所在。就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略晓得了这样一个信息(不知准确与否),即:康德一生中没有到过很远的地方,经常步行的区域不过是一条街道,但其人其作品中的文化思想竟然影响了整个世界。正是由此,在我脑海里时常回旋着这样一个问题:“康德又有何德何能以至于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呢?”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在整个学校教育时期,一直没有间断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培养。正因为生活周围有太多地方,都可以读到听到像这样一类谆谆教导:“学习XXX著作,评价XXX人物,千万不能违背马、恩、列、斯思想和毛主席语录。”又因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还会听到看到更多类似语录话语以及必须要忠诚于此种“主义和理想”的明令要求,尤其在学校氛围或家庭环境教育里面,甚至都要比书本上宣扬并要求的更加苛刻且严格一些。于是,青春期惯于逆反的心理,一再鼓动我不仅开始怀疑,并再三有意拒绝“迷信一切人物和主义”,而且在内心中逐渐确立了只认同和赞许“必须经过自己比较后的是非判断”;与此同时,在日常举止言谈上,却掩饰自我内心想法,依旧人云亦云或人为亦为着。
          康德著(庞景仁译)《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买回家已经半年了。其中的个别章节反复读过多次,至今仍不敢说读懂了此书。但是,在自我感觉上,却认为此书应是打开康德思想的钥匙,也是走近康德,进而了解西方承前启后哲学进步轨迹的方便之门。
          农历甲申年,即公历2004年3月9日中午。当时,西祠胡同《另一种存在》斑竹们初次进行版聊中,在无声而用文字表达心意之间,那气氛也颇迎合了一句老话:“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虽然,作为《另一种存在》的斑竹一员,单从我个人理解上,一直以为“论坛斑竹”只不过就是兴趣使然的一种业余义务劳动而已,既然借助网络论坛平台,让大家聚在了一起,而且共同心愿着做点文化事情,也自然应该朝着“真、善、美”方向努力吧。
          之所以写此文,并冠名“尼采、康德和哲学论坛”。因为,在《另一种存在》初次版聚中分配到一项任务,是让我尽快上传以往在本版上属于哲学类别的文章。事后,我到论坛“文章仓库”里看了几眼,却才发现那里面虽然合乎宽泛哲学话题的文字不少,但真正不仅有哲理性而且紧扣哲学概念的作品,在我看来也只有原斑竹像“江上浪”君等极少数人,每每揪住哲学话题的小辫子不放一直在里面哼叽沉吟不已。
          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呢?恩格斯是这样讲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若由这一认识引申下去,并通过对这里面推理问题的不同解答,进而划分出所谓“唯物与唯心”的哲学派别。在国内哲学类书本上,康德的学说基本上被归位于“唯心主义”阵营。但是,国内外也有学者,把康德学说及其人物观点划归于类似“谁也都不得罪”或像“老好人”样式的折衷派别之中。不过,二十世纪以及当下哲学流派,仅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者的思路来看,唯物与唯心与其说是“针尖对麦芒”一样势不两立,毋宁说仅仅是在认识程度上存在差别,或就是在个性体验上处于不同层次罢了。
          从文化常识上看,凡“学院派”的学术性哲学著述,一般须有专业术语或时代语境上的相对统一。唯有如此前提下,才可能于专业层面上展开更广泛哲学性对话、探讨或钻研。眼下,作为网络论坛,即使标榜“人文—哲学”性质,但我自己觉得其定位如果不局限在民间漫谈性质,也只能是民间与学界的杂合。就是说,在这块地方上相关与哲学类话题,可以是“纯”及“不纯”的混淆,也可以是在门类划分和层次角度上都比较宽泛的大胆假设和真情想象,例如:类似上面提出来“康德又有何德何能而让众多思想大家敬佩之致呢?”之问题。其实,围绕针对康德其人其书的类似质疑性言论,无论是谁并将会说出一些什么见解出来,其必定都更接近哲学话题吧。所以,以此类推,针对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洛克、萨特、胡塞尔;老子、孔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朱熹、王阳明、冯友兰、梁漱溟等等,诸如此类被人类冠以“哲学”家/学者的其人其书的类似疑问和评价话语,不仅是作者,即便是读者,通过钻研学习和阅读思辨之后,不仅能够从中明确种种哲学观念的不同含义,而且还可从中获得唯有哲学性思维才可以给予一个人,甚至某个群体,在个性素质和社会化人格培养、意志力量方面的逐步增进及其生存质量上的真实提高。
          毋庸置疑,哲学并不神秘,但也不是特别通俗。一切哲学家的崇高,只在于他们规范且系统化地说出了一般人们也能感受到,但经常却没能表达清晰或不知如何去表达的直觉感受和思想知识。哲学家的伟大,只存在于其学说及其理论作为真理被揭示环节上一个不可缺少“结”上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任何存在于“主义、理论、学说、思想”上面的某些个人名姓,无论其肉身究竟鲜活着抑或已经死去,对他们最大尊重除了活学活用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之外,原本完全可以如同日常生活中闲聊俗话一样:“瞧那德行,好像离了她/他地球就不转了一样。其实,一旦换了别人,地球转得可能要比现在更好哩!”
          总之,世界如果存在着真理,或说,若人世间一直存在着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理念。那么,摒弃迷信,放弃崇拜任何姓名、称谓或概念的习惯,真正去弄通弄懂所谓“理想、主义、理论、学说、思想”之具体内容及其明确定义。那么,这样不仅仅是一个人走向更接近真理和拥有正确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群体社会所达到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
    2004年3月10日夜草。2014年4月20日整。2016年8月16日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32#
    发表于 2016-8-17 09:50:38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8-17 09:35
    老兄过于谦虚了!

    我虽不敢自诩网络论坛经验有多丰富,但确实十多年来,无论单位工作和家庭生活如何起 ...

    我是55年的。老弟所言甚是,欢迎多发大作,有看的,有要学习的,这每天就觉得充实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16:11: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7 16:40 编辑



    第十二章网络行踪



          “哎,BBS是什么意思啊?”下班路上,我悄声地问微机房的一位同事。  
          “就是网络论坛。”他回答后,接着问我:“怎么想起这事啦!”  
          “哦,随便问问,我刚上网,有些不明白。”我敷衍着说道。
          那是两年前冬天的事情。电脑买进家门一年多了,除了偶尔用它打点资料或是写写日记之外,再就是陪着孩子玩玩计算机游戏。因为经常听周边同事叹息在网上聊天和玩游戏会影响孩子学习,而报刊中相关上网的负面报道,更是屡见不鲜。所以,尽管宽带线头已牵到家门口上,电信业务员多次登门宣传上网好处和优惠条件,但我自己却没有一点在家里上网的想法和念头。
          我家还上小学的孩子有时回来说,语文老师要求上网查找所学课文的背景资料,而且她不时还会拿来同学从网上下载并打印好的文字,向我灌输上网的实用价值。又因为面临职称晋升,单位下通知说,以后必须通过计算机考试才有资格评职称,并强调相关政策条款都可以到网上查阅。于是,我才下定决心,并着手交费上网了。
          从上网到落足网络论坛,我个人经历了这样三部曲。第一步就是忙活着注册电子邮箱和挖空心思取网名,当有了网名和邮箱后,下一步自然是经不住诱惑,寻觅和浏览五花八门的网站;再后来,便是顺理成章地看影像、打牌和聊天了。
          可能是年龄、职业和个性的缘故吧,唯有网上才容易见到的一些像“淫奢画面、争强好胜、插科打诨或奇谈怪论”等页面,确实勾不起我持久兴致。于是,便由察看新闻,再到浏览古文经典,直至从中发现了可以转帖发文的论坛(BBS)。
          其实,本文开头一段对话,并非是我矫情姿态的造作,而是最初见到网络论坛时,自我一种新奇急切心情的真实写照。因为在此以往,单从生活周围所接触的报刊影视上面以及曾和已经上网的同事朋友交流之中,或许仅是我个人没有特别留意,但是,确实没有听到过任何一个人宣扬或鼓噪相关网络论坛上的信息或看法。
          自从知道了网络论坛后,大约不到两个月的功夫,我在近十个诗歌、文学、哲学和社会话题性质论坛上,尝试着发帖文,应有数十篇之多。由此,我逐渐熟悉了一些论坛规则和不同论坛的格调与定位,更尤其为了我自己还能在有生之年,领略到社会生活中存有这样一番天地,而禁不住纳罕、惊奇和兴奋不已了。于是,我开始调整生活心态,并着手准备矫正、设计和实施一些以往私下里时常有过的盘算和妄想了。
          为什么“网龄”只有半年多时间,而我个人却被地域和背景完全不同的四家文化网站邀请担任斑竹呢?又为什么在经常遭到网站关闭以及文章或网页被删帖、被屏蔽甚至遭到人身攻击等令自我心情特别不爽和极端愤懑境遇下,而依旧徜徉其上而不轻言放弃呢?因为,在我看来,网络论坛不仅仅像电视、传呼、手机等家用电器一样,是用于联系社会、交流生活的一般信息工具,而且还是现代社会另一个用来展示个性梦想和人生追求的社会大舞台。
          论说我自己,因为学生时代喜欢阅读闲书,特别是“文、史、哲”之类名著典籍,只要能够借得到或买得起的一览无遗。在小学时,学校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日记,但那会儿写日记如同家庭作业一样,都要上交老师批阅。其实,一直到了初中三年级即将考高中之际,我才开始自苦自乐地间断书写若“心灵鸡汤”般的私密日记。我的医学院五年时光,全部集中在八十年代之内,而“八十年代”又被视为新中国“知识爆炸”的岁月。是啊!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内“左倾”幻想的破灭,“文革”流毒的清算,闭门锁国的不能,改革开放的激进,都使新中国在整个八十年代中间变成了绝非“打开窗户难免放进几个苍蝇”的社会精神风貌,而是一种如同在笼中经久禁锢或于此孵化出来的小鸟,当飞向蓝天、海洋、旷野、森林、山峦之初,鸟瞰六合八荒之中瞬间万变而姹紫嫣红的世相万千,令其目不暇接、心花怒放之下,更使其惊慌失措、忐忑不安甚至辨不清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的个性生活场景!
          于情窦初开、激情似火的青春期,当爱情降临之际,尚若一个人还不能或不敢甚至还没学会用曲意奉承、献金赠银或放荡行骸来应对应答时,她或他尚若还有一点舞文弄墨的潜能或素质,通常一定会去率性模仿或随心所欲地借助诗歌、散文或小说的文字形式,来抒发胸襟、坦荡情愫、展示壮志。大学时节,伴随读诗、爱诗、写诗的潮流和季风,曾经唆使我鼓足勇气往某诗刊投过稿,当回信要求付费发表时,却激起了我个人的异常愤慨、极端郁闷和十分不解,因而嗤之以鼻,且弊帚自珍
    。跨入九十年代,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依旧自娱自乐写下了一些读书感悟、闲暇随笔,甚至自我冠名小说的东西。大约十年前,尝试着又把苦心杜撰的一篇小说投寄报刊,但结局却是石沉大海。也就是这样点滴的写作经历,寂灭了自我“文学幻想”,并让我不再奢望去公开那份庸人自扰、杞人忧天般的业余臆念和个性狂妄了。
          今天,当网络话语越来越多地充实于报刊、影视、书籍等传统媒体之中,人们也不得不承认网络天地还不能堪承社会媒体和文化主流的大任,它还有更多的潜能和优势尚没有拓展开发出来,更急切需要社会团体及无数个人必须“无私”奉献似地去呵护发展和辛勤耕耘。因为,如同任何新天地一样,这里因纷繁而杂芜,因自由无序而浅薄浮躁;因习惯思维和传统文化的藩篱,而跌宕起伏和举步艰难……但是,这儿大舞台框架已经搭起,进一步完善和更精 的表演,已经翘首可见,并指日可待了。  
          如果说对现今网络论坛上会有什么个人要求和个性奢望的话,那还是引用我个人在某家论坛作为斑竹时的一种看法,来结束这篇征文吧:
          “真诚希望有上述同感的朋友和与上述认识相左的贵宾,来此处不拘一格、畅所欲言,在宽容和理性氛围下,探求自以为是问题,争执不同管见是非。吾(kexie/克谐)相信这儿没有偶像的崇拜屈从;没有自封、公认或拿学历/学位来证明的权势傲慢;没有党派、小团体中惯常攀龙附凤、唯利是图的要求与压力;没有富贵尊卑、地域背景的偏袒和维护。唯寄托未来事实,去见证其中得失功过,唯渴望进步文明,来评判究竟孰更接近真相和真理。”
    2004年7月11日首发于《西陆文学芳草论坛》“我与网络”征文。2014年整。2016年8月17日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34#
    发表于 2016-8-17 17:20:08 | 只看该作者
    这段精 —“毋庸置疑,哲学并不神秘,但也不是特别通俗。一切哲学家的崇高,只在于他们规范且系统化地说出了一般人们也能感受到,但经常却没能表达清晰或不知如何去表达的直觉感受和思想知识。哲学家的伟大,只存在于其学说及其理论作为真理被揭示环节上一个不可缺少“结”上的价值和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0:16: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8 10:57 编辑



    第十三章2002年“网络论坛”感言



          当思考者用文字表达自以为是的构思、联想、观念及其各种各样意见和建议时候,尤其这些东西属于久郁心头、压抑难忍而不得不一吐为快后,一份倾诉的畅快和释放的愉悦则是人生经历中一大快事。但是,随后而来的将会如同泄气皮球般的松软和空虚,却又会使生活中如此样的自我旋即陷入一种懦弱、虚脱、寂寥样恐惧以及时而相伴的阴郁、痛苦和折磨之中。
          记得学生时代,曾经痛心疾首并急于挣脱一种自我心理或个人能力方面的束缚,即:语言落后于思想的繁杂和推理,而行为/行动则又落后于语言的果敢和张扬。就是说,当一个人于“思想、语言、行为”三者之间还不能和谐一致起来时候,处于这样一种矛盾中的个性身心,必须要承担一份自我烦厌、前途迷茫和矛盾纠结而有的困扰难捱之类情绪波动和心态纠结,由此即可迫使有的人为了逃离内心折磨痛楚而谋求令身心舒缓的其他所在,而有的人却会愈挫愈勇,藉着内心中仿佛唯我特有的压力或阻力,反而会变成了不断去求知、质问、探索、模仿的策动力。恰于此种时刻,无论最终选择是退缩抑或进取,凡有如此心理活动和思想纷扰的一个人,若能够拿起笔来,学习用语言文字去表现其个性觉悟及生存信念时,他、她或他们都不难勾勒出来一份唯我样子的心理活动、情态事象和人格表现,并能由此使其“思、行、欲”, 在不断渐进、逐步更新或脱胎换骨式思维与行为相互胶着和彼此挣扎中,促使这样一个体或群体从身心到头脑都逐渐成熟、长大、老练和世故起来。
          在自然界中,昆虫由幼虫到成体需有多次的蜕变。那么,一个人如若执意自我理想和个性筹划,其必须置身于当下地位环境之下,在仿佛被人言、众论或社会成见等世俗庸常认识完全定型/定格了的自我形象中,再去蜕变、挣脱出异形色 和别样身姿,才会有耳闻、目睹、体验的新的境界生活。而且,在这里面任何不同境界的根本转变,所依籍的必须是自我的品格力量和内在动能,更需要是唯我的个性才能和天命驱施。否则,那种点石成金、乌鸡变凤凰之类妄想式执着、固执和偏颇,则会使其人其行走向非疯即狂的歧途。
          正是基于源自读书思学或医学生经历而来的上述认知和清醒之下,以往生活中一直努力克制自我内心焦虑和性情浮燥,尽力读习、钻研和沉思一些哲学思辨和文艺理论上的话题。就在当下,国人精力和大众目光都集中在“春节”将至的庸常琐事之际,吾独处一隅,静下心来努力去思考、审视并筹划着“天、地、人”在过去、现在与未来已经有过以及或许还会再有的“所遇、所行、所求”。虽如此这般,于年末岁首异样环境气氛下,却拥有着一份格外自娱自乐而非狭隘更不卑鄙的窃喜、情趣和逍遥。
          “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对于民生幸福和大众生活的社会影响力及决定性力量,在今天无论是中外思想家还是每一个单纯生存者,都是不难认同的事实。那么,“艺术”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是否就是一直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呢?关闭影视、广播和书刊等媒体途径和信息通道,人们可能不仅只是感到寂寞难耐,也会对再没有“艺术”形象能够引起身心娱乐或思维骚扰的生活,而变得机械、乏味抑或生存不下去了。所以,“艺术”在丰富个人或社会化生活色 方面,绝非仅仅是一种锦上添花,而是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真实索求和客观需要,亦可直言“艺术就是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的!没有生活的艺术和没有艺术的生活,都只能是一种相对短暂的人类现象。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艺术价值的取向,都不会局限于“狭隘、单纯和相对性小的可怜样子”的一类艺术作品和某一种生活景象之中。历史文化的社会价值,似乎始终倾向于针对反映整体利益需求和全体社会行为而来的史诗般大手笔之作者及其创造者的颂扬和褒奖,对此原本无可厚非,其中亦有文化进步的价值意义。但是,如果据此而来的社会主流思想,在为艺术现实和社会理想宣传和造势之中,完全都是当权者或某些既得利益团体的传声筒与扩音器。那么,这样场景和如此局面,亦不过是另一种简单、单纯、枯燥和鄙陋,而且绝非是进步文化的应有征象。
          农历“马”年(2002)已近尾声。近段时间,有线电视放映的《揭秘》,从中透视出来平凡生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方方面面。毋庸讳言,仅是通过人类直觉或个体感受能够被意志和心理所左右的试验,即可揭示历史和现实社会中许多仿佛无法解释的奇异事象和极端问题,例如:各朝历代领袖人物犹如神助的威慑力,或像“二战”“文革”中如同“妖魔鬼怪”附体般的集体疯狂等。事实上,如同哲学界惯常论述“由点到面”逻辑关系一样,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位人物身体上所发生过的一些奇异现象,于群体民众之中,也依然可以如法炮制。究其原因和根本,问题之在于一般人于传统意识上总是以为“集体性力量一定能够超越个性化局限”。然而,当群体选择了错误并陷入危机时,其破坏力和欺骗性相较某一个性化行为所造成者,是根本无法比拟,亦不能等量齐观。正如中外许多民族和国家社会历史轨迹业已证明的一样:“群体相较个人而言,反而更容易被周围环境或某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形象所操纵;群体比个人而言,甚至更容易,被显而易见的虚幻伪善样子的东西,所迷惑和蒙蔽。”
    2013年孟春据2002年日记整理。2016年8月18日修于济南。


    点评

    “在自然界中,昆虫由幼虫到成体需有多次的蜕变。那么,一个人如若执意自我理想和个性筹划,其必须置身于当下地位环境之下,在仿佛被人言、众论或社会成见等世俗庸常认识完全定型/定格了的自我形象中,再去蜕变、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04: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36#
    发表于 2016-8-19 08:35:50 | 只看该作者
    一气读了先生多篇,所谓版主所谓论坛,并不陌生,而且所接触的或者说所做的,与我之行为思想相距不远,给某君的信也能很好的同步,说到尼采、康德这些德国的世界伟人,对我就是一种极大的折磨,单凭一种信念支撑:无论如何要对他们有丁点儿了解,哪怕是支离破碎的,也要。就这样鼓励自己读着您的这些大部分有关哲学的文字,而且,仅仅是读读而已,说是不能或者无法说出来,哪怕是一丝或者一毫的。

    点评

    谢谢一方先生推心置腹的话语! 其实,我一直不掩饰一份尴尬、孤寂和自我挫败一样的不良情绪,而这种情绪、心态或心理的由来,也不全是自我没有信心或缺乏信念的支撑,以至于时常妄自菲薄。这其中原因和根由,确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9 10: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0:50:15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6-8-19 08:35
    一气读了先生多篇,所谓版主所谓论坛,并不陌生,而且所接触的或者说所做的,与我之行为思想相距不远,给某 ...

    谢谢一方先生推心置腹的话语!

    其实,我一直不掩饰一份尴尬、孤寂和自我挫败一样的不良情绪,而这种情绪、心态或心理的由来,也不全是自我没有信心或缺乏信念的支撑,以至于时常妄自菲薄。这其中原因和根由,确实来自周围环境影响,尤其是一些好朋友直言不讳的劝解和评说,特别是在我生活圈子内某些文艺专业领域之专业督导者的姿态。若实话实说,年过半百之前,即便不是数十年如一日,但基本时断时续吧,却没有停下关注文艺的脚步,尤其对文学的探索或摸索。那么,力量来自何方呢?真的是家庭鼓励、好友欣赏、工作压力吗?起码这三个方面因素有一定原因,但不是根本所在。究其真正内在动力,却是每当我决定放弃私下爱好或自我狂想而甘愿游刃有余于环境现状之际,恰是在翻阅以往个人日记或闲暇作文之中,又一次次重燃或激起我个人的“文学幻想”信心、意志和热情,一而再三地尝试后失败,而失败后再去尝试。毋庸讳言,没有哲学书籍的学习,尤其若没有在大学的坎坷经历和那会儿前后对于冯友兰先生《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学术文集》的苦读,我不可以走到今天这种依然尴尬的生活地步。冯友兰先生早就断言,在“立言、立德、立行”之人生实践当中,与你同行始终不离不弃的人,唯有你自己一个人而已。这句话的意思,绝非倡导“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说明一个人在逐级逐层逐步上升个人思想觉悟和行为立场过程中,一定离不开每一时段人际关系的各种各样的辅助和激励,但始终都是某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人/人物的扶持和赞助,即便有可能也不是“辛”事,因为在冯友兰先生的理念中,一个人做人、做事或做学问,到了一定境界时能够与之同呼吸同思为同患难的一个鲜活人/人物还在身旁齐头并进的话,近乎是天方夜谭!事实上,这样一种哲学认知上,必须详细论述和亲身体验才能确认的“真理”性。也不是什么“创新”见解,但却是比较清新的诠释。因为大概在《古今小说》或《东周列国志》中,有一个“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恰是最为形象立体的例子吧。

    点评

    克谐先生一客气,一方就不知所措。 先生洋洋洒洒数百字,一方小心翼翼地捡出两个:知音。的确,知音难求,千古真理。不说先生曲高和寡,但知道如果能势均力敌,人间至美。曾经,十几年前吧,一方刚上网时,有一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9 17: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0:59: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9 11:13 编辑



    第十四章性情与论坛



          丙戌年(2006)农历闰七月,且不言古历或老辈俗话,身处其年景之中,虽已迈进了秋季门槛,但室外天气却热得不次于盛夏。说起已去日月,这“狗”岁的春夏,给人留存印象最深者,应算是暴风骤雨频仍。那取名奇特的台风巨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弄不清其生腾于何处,亦不知其将奔向何方。
          中东的腥风血雨与国内“和谐”热潮,真格的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他乡“斩首横尸、哭天号地……”而我处“超女劲舞、靓男纵歌……”
          网络上西祠胡同《另一种存在》,当下无愧是国内沧海般论坛中,似乎格外有情调的一滴水。尚不论其质清浊,单就其眼下的僻静,倒不失为喧嚣世界中一种个性存在。
          昨夜,昨夜星辰君留言,表示已返回论坛,谋求《另一种存在》再发展,并问询我对这一论坛建设性意见。说实话,即使没有公务缠身,对于网络论坛事业,我已经热情锐减,没有了当初朝气。这种情绪起伏和心理变化,表现出来的虽不再是公开抱怨“网管”的德行,或暗地责怪“网友”的慢待,但坚持“思难行易”的我,依旧难免于网络行为和张贴文字中间,从不掩饰一份“事与愿违、天命不在”的郁闷和纳罕。是的,我不隐瞒自我的失意,无论在《另一种存在》还是曾参与过的其它几个论坛,亦无论其“红火、冷落、消失”与否,此刻都不再是我个人所关心在乎的事情了。眼下,真正让我关注并郁闷者,一个是通过这种交流和宣扬,其究竟达到了什么效果?二者如果由此沟通而相处的少数人,且不能为某种社会理想、人生信念或个性好恶,而去共同营造一份温馨和谐的氛围及园地……那么,这样一个论坛无异与鱼龙混杂的庄户会、聊天室、酒吧间或野摊子。
          毋庸讳言,像两性话题、异趣情缘、风闻怪癖之类一般不容易或不愿意在实名与公开场合下畅谈的话题,却是当下多数论坛中最吸引眼球子,也是最容易引发火爆的内容。而这一现象,只是人类“羞涩好奇、争胜好强、偷窥怪癖”等个性多样化的必然实在。所以,一个论坛若能以迎合某种格调而横空出世、长久不衰,如欧美热销的某些杂志或网络上某些火燎站点一样,也就无可厚非了。但是,作为一个标榜“社会人文或哲学先锋”话题的网站,却不能依此作为噱头,来招揽写手、读者、观众或游客。那么,其如何去生存发展呢?单在我个人观念上,其方法可有无数,但应树立和可依傍的原则,大致可有这样几个方面吧:
          一者,要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潮涨潮落”的心态,能够冷静客观分析论坛的参与人员、浏览人数、帖文内容上的变化实质;
          二者,尽可能凝聚在兴趣爱好上“相似而不雷同”的骨干力量,维护论坛的主流方向;
          三者,也是关键所在,就是能够围绕论坛的个性文化,勇于“旁征博引、登高望远”,敢于“唯我独尊、一马当先”。
          或许有人会说,本文标题用“性质与论坛”要比用“性情与论坛”更合乎行文之目的和意志。其实不然,凡经历过网络论坛的人,都不难理解网络“虚拟”的特质。因为,网络论坛没有一般传统媒体无法忽略和挣脱的“官、权、名、利”的禁锢与羁绊,故而也就没有了具体由谁来负责并承担其兴衰盈亏的沉重;又因为没有急功近利的“奖惩”刺激,故而无需遵循市场规则或恪守社会道德操守。所以,关于网络论坛的性质和原则,虽不能说“就是没有”,但其却更像水性杨花的女人或性情中人的浪男,在我行我素之中,若能“行”出风采,还能“素”成风范,除却真正拥有超凡的内质品德外,尚需空间、时间和天命的惠顾与垂青。
    2006年8月13日草,2014年3月2日修。2016年8月19日重整济南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39#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4:0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9 14:21 编辑



    第十五章对拟古武侠文学的一点看法



      时下,或许因为《另一种存在》人员调整,也可能由于大江南北高温炎热愈发让人疲倦而慵懒。总之,此一处论坛确乎变得格外寥落而寂静起来。
      一周多来,急于想拿点东西出来,充斥一下《另一种存在》版面,好让关心该版的朋友,在烈日炎炎之下,尚能找到一处解热避暑的地方。但是,又苦于无从下笔,只好空自叹息!于无奈之中,考虑到读写小说时一些零星而颇为个性观点和私密见解,故整理后姑且贴此,贻笑大方。
          下面是前些时间和西祠一网友的文字交流,因这位网友新创作了一篇在我看来类似武侠而更像是仿古版的现代故事,特别是其中古典诗词的引用与创作,加之对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知识的渲染,都让我于佩服和欣赏之余,总觉得还有自己的话要说。于是,在其帖子后面,妄加评论了一番。事后总觉得话没有说的十分明白,虽知道彼此不可能因颇为随意的聊聊数语,以至于造成误解而影响网友写作。但是,既然意识到我的失礼和不足,窃认为进一步解释一下或许更好一些,故有了下面留言:

    xx君(名姓略去):你好!
     那日一时兴起,随口说说而已,事后我想,还是等你写完了以后再谈吧。
     你我之间,虽谈不上有多少了解,但仅是以文会友而言,总是有一年多时间了吧,彼此探讨过一些读书认识和写作感受。所以,我说话经常没有遮掩,想必你也能理解。
     中国文化史上的“美文”可谓数不胜数,而中间极其优秀作品,尤以诗词歌赋中单纯韵律、词藻华丽和引经据典者,无论让古代君子还是当下庸人,都不得不时常对之赞不绝口,甚或于羡慕之余还可能倾诉诸多“今不如昔”的说词。然而,我自己却经常会这样想,今日中国文艺“沙化”的持续景观,社会现实中始终难以达成“人心向上”的良好局面,其问题究竟何在呢?自古以来,凡中国之内,所谓“文人、达士和悟道者”最不乏见。但是,即便如此,也始终没能赢得更大多数民众在自由思想和民主觉悟上的显著性提高,这其中问题又究竟为何?
     空泛或偏狭地谈论民主与自由,不是我个人所热衷的东西。但是,在一些极端网站积极参与中,我也从不回避且不断在里面扯淡这一话题。究其目的,亦不过臆想让大家能够理性而客观地认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在现代社会中存在价值和实在意义罢了。因为,从东西方文化历史以及近代任何一个进步和发达社会中,都明摆着包含有这样一种文明精神,否则,如同“二战”和“冷战”中某些国家一样,貌似强大无比其实是一种畸形的发展轨迹。
     武侠式演绎文学应是当代以“中国影视”为代表的全球性文化特色。作为文艺爱好者,若依傍流行时尚或谋求名利而盘算与设计的话,立足现实,投其所好,不但颇有道理,亦无可厚非。但是,仅从目前影视文化内容和社会形象来看,所谓“武侠或格斗式演绎文学”,其发展水平实际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所以,未来文化的潮流必定会是直面现实、坦荡胸襟、实话真说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未来幻想式的自由浪漫文学”的天地。
     新中国文化弊端,其中最醒目者,莫过于‘假、大、空’之本质。究其原因,则是历次政治运动铸就的文化畸形,也是政治专制之下所必然出现的社会状况和文艺辉映而已。打破某种坚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今日世界,即使文艺事业中存在现成、成功作品以及典范模型摆在这儿那儿,但每一个地区和国家的文化飞跃,还是需要通晓其民族历史的人们,来推动和实现它。这一点在中国更尤其会如此。
     上面话语依旧含糊其辞。先这样吧!近来读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结合多年来对清朝考据成果学习,自觉颇有些心得。但其心得又不知怎样去表达才好!此刻,打开网页,见到君之留言,泛泛而谈,姑且听之。
       祝好。

          近来,“西祠胡同”可能响应国内清理“黄色”网站和不健康内容的号召,而今文字审查愈发审慎和更加严谨起来!好在我至今仍然属于举双手赞成“稳定压倒一切”之拥护者。所以,上文初发没能成功后,即刻深刻检讨自己,刻意删除其中敏感字词二三个,虽想发送但又顾忌再遭“不爽”。于是,“截断”分批次张贴于此,也算是“存在”的“另一种”格调吧。
    2004年8月9日草。2016年8月重整

    点评

    “空泛或偏狭地谈论民主与自由,不是我个人所热衷的东西。但是,在一些极端网站积极参与中,我也从不回避且不断在里面扯淡这一话题。究其目的,亦不过臆想让大家能够理性而客观地认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在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04: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4:59: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20 10:09 编辑



    第十六章对“网坛帖文篇幅”一点看法



          看到某君对《雪域龙门阵》(长篇小说98000余字,作者:蛮马。)的评述,我将其小说copy后,于浏览之间,未曾想真得读了进去。当初,从书名到目录上,直觉像一部现代版武侠小说。而对武侠类文学作品,一直以来,我个人都是敬而远之。
          读“蛮马”君这部小说,又让我联想起最初在网络上发文时一些看法,即关于网络文章篇幅一般多“长”为宜的问题。
          凡网络论坛,仅从斑竹角度,一般都希望人气多多,而且能有读者积极参与进来,并共同言论探讨才好。但在网络荧屏阅读的特定条件下,如何能让读者在匆匆浏览中抓住文章主旨?如何使读者尽可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向?像这样一类问题,其实是一个网络书写者应该用心的地方。一般情况下,网名多是虚拟的,即使是一位著名作家或专业写手,除了其圈子内的人们以及对有过宣扬的网名特别熟悉并倍加关注者之外,对于大多数网络阅读人员而言,一般不会有那份因慕名而来的忍耐心和意志力,能够对于无论篇幅长短的文章,一概都能做到字斟句酌。所以,单就网络帖文上,对于大部分人和大多数论坛而言,其中如何把握文章长短上的“度”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于散文,无论其为议论还是说明,即便像一类无论在行文之“神”或“意”上都“散”的恰到好处的新潮文章。若其字数能够控制在一千到两千左至,从表情达意的文字需要以及读者一般心理承受力和思维习惯上,应该是较为适宜的尺度。
          关于小说,且不言时兴中“小小说”之优劣,单就网络上冠名“小说”者,以我之见,一般保持在五千到一万字上下比较合适。当然,这里没有否定中长篇小说存在的艺术价值及其社会性用心,仅仅是就“网”论事。
          其实,在网络没有出现之前,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已经给予传媒业及其文艺创作者在文章字数长短上提出了诸多浅显易懂的理由与顺应时空的要求。如果说“内容需要远胜过形式上的苛刻”则是无需争议的硬道理。那么,在思想内容和故事情节上,即便文笔表现都堪称“颇佳”的东西,也不就是“再长也不为过”吧。
          回过头来,再讲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一篇/一部小说。其的确更像是散文故事,而亦若纪实游记,且在其不错的夹叙夹议之中,多了一些调侃韵致和嬉戏格调。但在我看来,就其所谈西藏话题上,其中确乎少了“沧桑”性质的稳重和庄严。
    2004/9/4草于“zyzg”之“文学天地”。2016/8/19重整。


    附注:本文标题原是《关于“网论/坛帖文的篇幅”一文的解释》。在此原文之后曾有如下补充说明(补充日期: 2004-09-05 11:51:19)
    从小学开始命题作文,到高中开始散漫随意的日记,以至于三十岁左右有感而发、寄情寓意的写作。在我自己虽已有几十年经历,但对于文字写作这玩艺,还是觉得缩头缩脚、不得要领!
    在网络上帖文,粗算也近两年了。无论有意地去了解周围人,还是单纯在网上观察,当初那份对这一天地新奇兴奋激情,现如今渐渐变得茫然了!为什么呢?沉思良久后,却找不到能够让自己认可并满意的理由,思忖着确乎与这样一种诗情画意有些类似吧:“十年磨一剑,拔剑四顾意茫然……”
    我曾经用心过小说篇幅问题,像千字左右小小说、万字内短篇、十万内中篇以及万万言的长篇等等。为什么注意这个问题?大致因考虑到在小说篇幅与内容结构关系中,尤其相关文字繁、简、详、略表达上,预先有这样考虑后,才能在下笔时,无论是布明线或设暗线,力求前后有所照应。
    通常人们(甚至名家)在论写作时,也有这样说法:“兴于当兴,止于当止。繁与简,贵在恰当。”但是,在当下社会生活快节奏和眼花缭乱现实中,虽说也可归于“媚俗”性文化需要,然而人们对于阅读材料上要求,一般还是希望:“文笔简洁明快,启蒙或揭示的直截了当。”
    事实上,除了某些专业清规和癖性嗜好外,像一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又臭又长,丽句怪词堆砌,引典据经反复,且套话、空话、假话连篇而无一主旨或不置褒贬……”等类似模样作品,即使在今天强调并弘扬“个性文学”时代,即便冠以“改革、创新、XX主义”的招牌,仍应遭到公众抵制和知识良知的反击。正是基于这一层意思,对于目前网络帖文是否需要注意篇幅的问题,在上文网友举荐并由我加以评述的一部长篇小说后面,发表一点个人看法,贴出以求探讨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0 02:55 , Processed in 0.09668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