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42|回复: 1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网络行踪》(修订本•连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11:2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0 11:29 编辑



    前言



          大学暑期,姑娘回家。但其陋习不改,一如既往,每日不分周末、礼拜天或星期几,一概晚睡晚起。这个假期,姑娘归来,若说与以往最大变化,即不再像前些年,不管暑期还是寒假,一旦从上学的外地返回济南,三天两头总是和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时的同学,或聚会就餐,或四处游玩。姑娘自从有了男朋友,好像一下子家庭意识徒增,起码这一个多月来,除了每天抽出部分时间与爷爷奶奶聊天之外,午饭和晚餐,一般都是奶奶坐在一旁指导,爷爷帮厨,而由她掌勺做饭。
          开头便谈即将“读研”女儿的暑期情况,确乎与此“前言”不搭界。其实,若不是上述缘故,原本这个《网络影踪》系列会再晚些时日整理,而不是于此季此时此刻。
          丙申年伊始,仰视俯察,尤其回首近两年网络足迹,唯有2014年春夏,似嬉戏玩笑般写了一个中篇《城里人》,应算近年新作,而其他行文,更多不过都是“炒冷饭”而已。所以,年初暗自盘算,无论今年网络行情如何,务必先完成“大学日记”的电子文档,至于当时运作中的诗集《轻歌曼舞》和杂文《漫话其人其书》,唯求体貌完整,否则,即便违约赔钱,亦不再一味迁就。
          年度时光过半,年初计划逐一实现,特别是一直踌躇不决的“文学幻想”,竟然意外落实。于是,真格大喜过望之后,情绪瞬间跌落谷底,瞻前顾后,失却了踌躇满志之雄心;思人鉴己,突显着自惭形秽之俗念!
          老少三代,五口人家,三居室一百多平米空间,究其居住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然而,女儿回家,平素我的天地成了她的闺房,以往每晚乐得自在的行文梳理,而变成客厅内品茗观屏。自上周搁置《我的文学幻想》,意欲远离网络一段时间,赶紧把床头读了大半年的几本闲书了结,待姑娘返校,重操旧业。然而,立秋之日,奥运风起,夜观女排,腰肌受寒,行卧难堪。上班两日,远离网络,于迎来送往之余,颇感手足无措,而落落寡合。于是,决意将往岁在网站上整理过的《刀锋网络》《网络T型台》《网络你我他》等,重新修饰一番。究其实际内容,冠其名曰《网络行踪》吧。
    2016年8月10日草于济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11:3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5 08:49 编辑



    第一章为何要来“哲学”论坛


      大约在2002年秋冬季节,家庭电脑连接宽带后不久,当我开始涉足网络论坛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探讨“哲学”话题的版面上看一看。因为,在此前生活中,曾读过一些标明“哲学家”写的书籍,并于读习和思辨这些论著所关注话题及其相应的解答之中,时常可获得一种异样心情和特别醒悟。而像这样一些感受和觉察,通常是读习一般文学作品或大众化读物所不能得到的。
      就我自身而言,高中是理科生,大学在医学院学的医疗专业,但于毕业后,却一直没有放弃对古汉语的学习。从诗、词、歌、曲、赋到诸子百家散文以及各朝代的名家著述等,只要是能够借阅或买得起的,尽己所能,于日常生活闲暇之间,一览无遗。实在地讲,传统文化典籍给予人们思想和精神上的熏陶及影响,潜移默化,亦步亦趋。然而,论其在叙述方式和思想内容方面,诸如字词文句及其所指代的具体概念、明确定义和对应范畴以及据其来甄别知识门类等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确乎游刃性太大,尤其存在“字义语意”上的飘忽不定、玄虚空幻及其话语中极端性和模糊化的东西,实在太多太杂。这一点应是华夏国学的短处。
      白话文成为官方通行文书,在中国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仅是置身这样一种事实下,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时俗观念?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对过去的词语、概念、观念等进行重新解说?如何保障现行说辞就是古人思想的真实再现?像这样一些问题的解答,恰似改革开放后,针对诸多由翻译而来的国外学说和西方理论一样,有必要理清思路、明确认识,并且还应该有更多的办法,来克服并解决不同文化背景下相互交流中的差异性和主观武断,进而才有可能不断提升民族性或区域性文化知识,使彼此相互借鉴,共同跻身世界文明的前列。
      学生时代,我初读柏拉图《理想国》的版本,是由吴献书先生翻译、1929年出版、1957年再版。虽说其通篇是文言文句式,但当时读来颇感生动形象,并对之如痴如醉,尤其关于如何能够正确认识真实世界时,其文中颇为声名遐迩而用“洞穴”来比拟的一段描述,相隔十五六年后,至今令我记忆如新。前段时间,我特意在网络电子图书中,搜索到现代白话文版本柏拉图《理想国》,并用心查阅了那一段落描述“洞穴”的文字,但从中获得的认知,反而较前茫然了。再譬如:英国作家威廉•毛姆的名著《人性枷锁》,我也曾读过两个版本,直觉上他们之间差距也很大。在此,我无意强调不同翻译版本之间的孰优孰劣,旨在说明随时代变迁,或许伴随“字义语意”上诸多差异性,由此造成了即便对一些经典名著的转译和诠释,也一样会出现误读、错落和异议的问题。
      俗话说“先入为主”。或许我上面举例的认识和看法,仅是因为一个人往往感觉童年时期的生活特别美好,所以对于最早使自己树立起观念的一些话语或教条,经常会始终耿耿于怀和念念不忘。那么,像这样一种仿佛惯性化的行为特征和思维模式,其究竟是好是坏呢?另外,人们又能否挣脱并超越这样一种惯性束缚呢?对于类似问题的解答,或许应归于社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但我自己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纠结于这样一些问题,而且自以为眼下已经从中挣脱了出来,并找到的能够不断让自己可以“释疑解惑”的办法,那就是必须静下心来去认真读习一些冠名“哲学”性质的书籍。
      在网络哲学论坛《思问》上,我曾经公开提问过:康德的学说何以被认为有破坏性呢?尽管直到今天我个人仍然没有找到充分且完整性的答案,但于半年前,偶尔从郭沫若先生关于康德的一句评语上,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事理。
      郭沫若先生是这样讲的:“在康德以前,一直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而康德以后,自然却变成了人的产物了。”
      且不论郭沫若先生的这种说法是否只是在嘲讽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野和依据,也无须去追究其是否就是针对认识论上某种学说的误判和白话。但是,这样一种说法之所以能够在某些大人物的头脑中树立起来并且向外传播,足以说明康德的学说,起码在人类思想认知的某一关键点上,赋予了十分重要的革命性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如同郭沫若先生话里话外的隐喻一样:“康德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于人类过去已有的一切人文知识和思想观念,给予了全面的质疑,甚至是根本上的否定。”
      康德先生作古已久。即使当今流行着的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代表人物,也瞑目于上个世纪了。眼下,无论议论康德,还是宣扬后现代主义,都不排除有人抱着更为高远深邃,甚或就是居心叵测的初衷和目的。因此,无论基于何种利益,任何组织或个人原本没有必要公开或暗地里,刻意于阻挠、限制或干扰与哲学相关的言论自由和观念宣扬。我自己确信,无论是针对内在还是外在的事物和现象,只要确实是自我身心存有的疑虑与困惑,就应该到周围生活或现成书本中,努力去探求答案。哪怕这种“探求”的努力方式,仅仅就是信口开河地提出一些自以为是的疑惑、质疑或看法。但是,像这样一些各别做法或社会行为之本身,对于个人、他人或公众的学问增长及其判断力的提高都一定将会是有益而无害的。
      徐志摩先生在一首小诗里讲过:“悲观是时代的时髦,怀疑是知识分子的护照。”这诗的后一句话,在今天仍是有意义的。它不单纯富含哲理性,而且是社会进步的理性揭示。因为,就在笛卡尔、康德或马克思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论述中,也不难发现:“怀疑…敢于怀疑,勇于怀疑,提出怀疑的观点…这绝对是知识性的人格行为。它是理性的,而不是非理性的,更不是粗俗的和狭隘的。”
          一个开明、进步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社会,必须有极富号召力的时代性最强音。这一最强音的出现和存在的理由,应是在众多不同音律的共存中,甚至就是要在莫衷一是、议论纷纷的嘈杂声音之间,才得以凸显出来。同样,当面对时下的纷繁世界,毋庸置疑地依然存在着专横、野蛮、狂躁、残忍的集体性或个性化行为之际,要找到匡扶正义的有效理念和可行办法,其突破口必将在“哲学”里面,而通往其理想社会“哲学”高度的必由之路,只能是继续解放思想、鼓动探索和激励创新。
    2004年4月23日草。2014年3月修。2014年12月17日夜整于济南。2016年8月10日再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板凳
    发表于 2016-8-10 15:40:56 | 只看该作者
    大作又来,真是欢喜,栏目甚幸。但我读来颇为费思耗神,尤其涉及哲学,看这两个字头就痛。至今不知道国内外哪那位先生的哲学,或哪一派哲学体系,能指导政治家治国理政最为有效,失误最少。在学校,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自己的对,批判了好多别家哲学,而马的哲学,又是别家观点的取舍集成。粗浅接触别家哲学,又觉得有道理。所以觉得头痛,学着,活像看了一场两位目不识丁的妇人吵架,各有各的理。就某一点,某一局部而言,确实不乏颇有思想光辉,救世箴言的东西。综合践行起来,谁对谁错,确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许,等一代一代的人艰辛探索后,会摸索出一部大体上,效果较好的能指导社会顺利进步的理论体系(谓之世界观和方法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地板
    发表于 2016-8-10 19:06:03 | 只看该作者
    又见克谐先生,甚是开心!
    一直喜欢周国平先生的话,也常拿这话给自己找借口:“女人搞哲学,糟蹋了女人也糟蹋了哲学。”由此知道,哲学,基本不与女人(其实只是我这样的女人)搭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5#
    发表于 2016-8-10 20:36:3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克谐老师的文章,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细致认真学习。欣赏,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19:02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6-8-10 15:40
    大作又来,真是欢喜,栏目甚幸。但我读来颇为费思耗神,尤其涉及哲学,看这两个字头就痛。至今不知道国内外 ...

    老党兄所言哲学,在国内应是于六、七、八十年代受教育者的切身感受和普遍看法。当时,一般政治课本内所谓“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的说法,还是十分到位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上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在方法论上是唯物辩证法。究其辩证与发展的观点,在学术理论方面,也确实是客观而科学的哲学观。然而,在社会实践之中,尤其在如何“批判/批评”过去以及当下不同哲学性认识方面,或是如何对待/看待由于层次、角度和立场的参差不齐而存有的各类各样哲学观点上,时至于今,国内外都一直存在着争执不休甚至残杀恶斗的不良世态。这样一种社会现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人类文明史上,所谓理论与实践及其局部与全体中,必须要相互协调,并在不断平衡之中,谋求进步与发展的常态事象。

    举个真实例子:关于基因重组,单在国外实验室中,我的大学同学已经不是一个或两个人,在从事这方面科研及其开发事务,且不言他们已经有何成果和达到了何等学术地位,单言其中有一位前段时间内,曾经极力宣言“基因重组无害论”。对此,我自己仅是持一种观望态度,并提出来我所了解的国内在粮食改良方面某基因实验室有一些十分严谨审慎的操作程序,进而提出:“基因重组的得失利害,一定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问题,但其必定逃不过利害参半的物质本质。”于是,那位同学直接丢给我一句话:“你被洗脑了!”

    之所以举上面一个例子,由此可见,即便已经融入西方社会的一名科技工作者,而且是高级知识分子,其在哲学思维方面,或说于看待事物的理性思辨上,也并不都是坚守“科学、客观、辩证”的立场和观点,反而流于通俗和庸常,表现出固执一端,容不下不同看法的存在,并且一言不合,即刻摆出来“扣帽子、打棍子、舞棒子”的架式……而这样一种事态现象,在国内一直是司空见惯,而在国内“文革”时,或在国外“二战”中的德国,则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社会典范。

    大千世界,所谓真理或真相其实只有一个,但看法和说法,确实有无数。像这样一种哲学观,其究竟是唯心还是唯物,我个人尚不明确,但在这样一种世界观和认识论之下,我坚信是最接近“真理和真相”的捷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7#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41:57 | 只看该作者
    一方 发表于 2016-8-10 19:06
    又见克谐先生,甚是开心!
    一直喜欢周国平先生的话,也常拿这话给自己找借口:“女人搞哲学,糟蹋了女人也 ...

    一方先生总是十分率真的说法,我只能会心一笑

    男女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单从医学解剖角度,起码在脑部结构方面彼此共性应该占第一位滴。当然,就在当下有一种认识,好像就在“香港有一只蝴蝶振翅高飞便能引起美洲海洋风暴”的风闻之中,意在强调某些节点/关键点其实应是某种客观事项的动因。像这样一种近乎流行开来的世界观和认识论,若放在过去年代,应属于“虚无主义”的本色。所以,落脚在今天鸟瞰世界时,以往应该批倒批臭的“虚无主义”观点,其实也有其合理内涵/内核{:1_235:}

    历史地去看,确实没有听说过某位女性大家冠名“哲学家”的头衔,但这是否就证明女性的逻辑思辨能力必定不如男性呢?对此,反正我个人不以为然,单凭私下个人体会上,其原因可归咎于女性比男性在理性的“务实”方面,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8#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53:55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6-8-10 20:36
    拜读克谐老师的文章,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细致认真学习。欣赏,问好老师。

    谢谢云上云上君的热情评议!

    其实,像我这个《网络行踪》,其中主要内容,应是在网络上与网友们彼此交流的话题,而实质上,确乎有点自吹自擂的嫌疑。之所以还要一再张贴不已,我个人一直觉得里面透视出来的一些过程和话题,对于现在或将来参与网络论坛活动的网友,能够从中有所借鉴吧。

    再次感谢出面言论,更欢迎不吝指教!

    点评

    克谐老师太客气了,您的文章哲理性很强,需要反复细读方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欣赏老师佳作,受益匪浅,问好,祝周末快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2 17: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9#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5:55: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4 22:01 编辑



    第二章关于《启蒙论坛》之“生于六十年代”


      网络《启蒙论坛》上有一个“生于六十年代”栏目,大概是由繁星天君创建。因为进入其版面之上,即可看到繁星天君的版头弁言,据其所称:开辟此版没有文化范畴上的明确定位,旨在体现“生于六十年代”人群的风发意气和酸甜苦辣。
      大约2003年初,吾(kexie/克谐)于四川哲大《思问》论坛中,跟随某君宣扬,来到了“启蒙”天地。因出生年月的负累,只好落脚“生于六十年代”栏目,揣摩主题,谨慎发文。未曾想,不过才张贴了几篇往年习作,而繁星天兄亦仅是点滴留言,便顺水推舟将整个版面推卸于吾,随后他自己悄然归隐,未再见其踪迹。吾虽自知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但当初已经慨然应诺,故不顾此版的惨淡,承蒙坛主的默许和同好厚爱,不得不努力支撑下去。
          若论说“生于六十年代”一拨人,的确是“春秋各异”。出生居上者,曾经亲历过“上山下乡”的热烈;适中者,时逢“改革开放”“教育改革”的热风,必定体味过所谓“知识爆炸”岁月的熏蒸;而收尾的,不但对“文革”恍若隔世,甚至对于整个八十年代波浪式的高校风波,也不过似懂非懂而已。
          “生于六十年代”一拨人,在新中国算得上是一个特殊群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容易沟通前辈人们的生活艰辛和知识渴望;还在于他们,即使通过父母一代的启发教育,也能回忆得起在神采多能的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之下,中国社会曾经有过的大是大非和利害得失;亦在于他们,不得不在学习、生活和人生职场之中,反思、比较和衡量社会现实与领袖语录和书本宣扬之间的真相或差距;更在于他们,在改革浪潮和信息革命的波澜冲击之下,必须要亲历繁杂芜菁的知识性洗礼和实践性磨练。
       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若在少儿启蒙教育阶段,如果有谁朗诵背记的全是“三、百、千”的话,那在其脑海骨髓之中,也就播下了孔孟礼教、忠臣节孝的种子,进而决定了其必有“保守、落后、反动”的阶级立场和人格品行。同样,对于“生于六十年代”的一拨人,起码在其整个受“义务教育”过程中,满脑子灌输的全是党、社会主义和共产国际的宏大理想和伟大抱负。然而,华夏中国在近代社会之中,恰恰正是“生于六十年代”的这一拨人,置身于“国门打开、人性袒露、实话实说”的社会实践中,又最能够体味出来何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相互背离的痛苦、滑稽和荒谬。
       传说西方社会寄希望中国的深刻变革,将会发生在新中国之后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然而,若是中国社会能够超越他人的预设和猜想,真正走出一条令世界侧目钦佩,让国人安然坦荡的大光明征途,如若舍弃了“生于六十年代”一拨人,大概也就坠入了人云亦云或屈辱轮回的民族宿命,或许真的不得不听天由命,重新归入封建遗少们曾经鼓吹宣扬的“大一统”了吧。而且,那样一种未来的“大一统”局面,若不是华夏文化的黯然失色,必将会是炎黄民族始终仰人鼻息的客观事实,甚至有可能不用等到数百载后,反而需要依赖异域文化来认证和苟同东方汉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甚或类似巴比伦、古印度、美洲玛雅或非洲文明,虽都曾经有着超然个性,却不能自保弘扬一般。
       伴随信息革命浪潮,鸟瞰时下网络论坛,的确已有了精 纷呈的浩瀚规模。但在国内网络论坛主流之中,也确实充斥着颇多的低级趣闻和偏激狂谬的各种腔调。面对此番无须掩饰的景象事实,静观网络论坛的生生灭灭,反思网站或网页一个接着一个真格恰似肥皂泡一样的色 和命运。对吾而言,却依旧固执着初见这一媒介工具的感觉和意向,一直梦求这一人文天地,能够给予那些渴望求知,并期盼醒悟的灵魂;给予那些苦寻倾诉,并渴望沟通的胸襟;给予那些贫富尚敢忧国忧民,即便身残病痛,尚言匹夫责任的诸色人等,能够提供一个耳濡、目染、口述的场所,提供一条尝试、验证、体味的舞台,提供一个即使是灰色暗谈且不乏希望光辉的窗口。唯如此,才能够唤醒并激发不乏聪慧而又多灾多难的炎黄儿女子孙,从此立足世界文明前沿,与其他区域民族携起手来,敞开彼此心扉,放开个性喉咙,唱出时代最美最强的声音。
      在新世纪第一个甲申年的又一个六月天里,吾决意重申这一版面宗旨。真诚希望有上述同感的朋友,或与上述认识相左的贵宾,来此处不拘一格地畅所欲言。在宽容理性的氛围下,探求自以为是的问题,争执不同管见的是非。吾相信和保证:在这儿的“生于六十年代”天地间,没有偶像的崇拜;没有自封、公认或拿学历或学位书来证明的权威傲慢;没有党派、小团体惯常随声附和、阿谀奉承一般必须服从样子的要求与压力;没有富贵尊卑、地域背景的偏袒和维护。在这个“生于六十年代”文化天地之间,唯寄托未来的事实,去见证其中的得失功过;唯渴望进步的文明,来评判究竟孰将更接近客观真理上的是是非非。
    2004年6月3日草。2014年3月修。2014年12月17日夜整于济南。2016年8月11日重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0#
    发表于 2016-8-11 18:36:49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8-11 15:41
    一方先生总是十分率真的说法,我只能会心一笑

    男女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单从医学解剖角度,起 ...

    率真吧?嘿嘿,克谐先生这是表扬一方吗?一方就权当是表扬了。一方真的没有一个很好的理性概念,务实嘛,一半一半。想起夫子的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点评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若这话真是孔丘先生所言,仅说明孔老夫子是有生活的纯爷们而已!!!  发表于 2016-8-12 09: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09:48: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2 10:14 编辑



    第三章对“启蒙论坛章程”的一点看法



          街头小摊上,刚买了一本原版蒙学影印丛书之一的《三字经》。在该丛书再版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蒙是蒙昧无知的意思,发蒙则是开始教育处于蒙昧状态的儿童识字读书。”由此,我联想到“启蒙”;由此,又联想到《启蒙论坛》;亦由此,再联想到在“启蒙论坛”上我个人刚当上斑竹的“生于六十年代”栏目。
          按说世上绝对的蒙昧无知,应该是没有的。因为,即便新生儿刚一出娘胎,尽管尚未睁开眼,但那小手小脚比划着,而小嘴拱拱着,一般还会伴着哭声,且无需旁边人给予任何点拨指导,都会主动且积极地寻找奶子(“乳房”的俗称),并且一旦找到了,那吸吮的满足劲,煞是可爱。只可惜,现实中的这“第一吮”,常常是没奶水的。于是乎,那孩子闹得更加凶了起来……或许有人会说:“这叫本能,与‘蒙昧无知’毫不相干!”
          那么,什么属于“蒙昧无知”呢?是否只有儿童才有“蒙昧状态”?是否现在的成年人都根本不需要启蒙抑或都堪称“明白人”和“文化人”了呢?
          眼下,若能登入《启蒙论坛》,即刻便会看到有一个征求“《启蒙论坛章程》的意见稿”正挂在上面,而这个“意见稿”中如此阐释着该论坛之成立目的:“……网友思想争鸣与学术探讨的自由平台……自我启蒙、自我教育的园地。”
          “思想争鸣”能够达到启蒙的目的。按说有这样一种心知肚明者,仅依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两个汉语成语已经家喻户晓的客观事实,起码在华夏中国绝对不应该是一个小数目群落。但是,恰是在中国大地之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敢于“开宗明义”直接这么喊的情态状况,不能说始终没有过,但通常情况下,不过都是一些像大中小机关、单位、厂企或团体、部门、科室中权势人物(基本等同“一把手”的代名词)的工作风貌,而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姿态模样,亦不过就是“风声大雨点小”或“犹抱琵琶半遮面”或“心照不宣”似的举止言行而已。至于那些“位卑言轻”者,无论置身职业环境内部还是立足社会大舞台之上,即便让他、她或他们一个一个都拿着大喇叭头子(“手持扩音器具”的俗称),满大街的到处呼喊并宣贯“思想争鸣”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单凭当代国内“文化人”的明白程度和聪明劲头,即便出现了如此格调和可能模样,充其量也就算一个“景点”罢了。
           论说“学术探讨”,如若还能够达到“启蒙”之目的。那么,像这样一种“启蒙”的对象水平和境界高度,绝对不会等同与从旧社会“蒙馆”中或现代普及性“业务教育”学校内培养出来的一般人。好像“能够从学术探讨中获得启蒙目的”,也不是一般私塾、学馆或学校教育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吧?!所以,一旦上升到“学术探讨”层面,在这里面的参与者,确乎已经雷同与“经院人物”和“经院学派”之氛围及其所要求的水准和境界了。
          再者,既然已经是一个网络性质的“启蒙论坛”了,却在阐释其成立“目的”之中,再加上一类像“自我启蒙”和“自我教育”的说道词。仔细琢磨,虽也不费解。但感觉上,说法欠精道。既然名字已经取了,不妨就概括性的直说:“…是为了启蒙和教育社会中尚处在蒙昧状态的人们。”尽管,像这样子的言谈语句,有些刺激并伤人自尊。但是,对于那些弄不明白“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虚荣”者,这种类似“棒喝”式的刺激、警示或“伤害”吧,恰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负责和博爱。
          一篇文章通常应有一个与其内容相称的标题。然而,有的文章标题就是“无题”。在这貌似矫情中,有一些确乎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而今的作文时尚,有时还需要“摘要”“关键词”之类的“抓重点”。若是像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论文,涉及到必须交代清楚其原因、结果、来由等要件,也确实有这种“内容详实”“突出重点”的必要。然而,单就网络而言,如果依样葫芦,究其原委,无外乎想强调一点类似“委曲求全”“趋利避害”和“抓大放小”的精明和灵活……那么,像如此做派,在我看来,更像是在特意照顾那些因另有其他事务正忙着又不得不来此地段看上一眼的主儿(某些负有特殊岗位职责者如坛主、网管、编审之类的俗称)。
          当下,仅我个人意见,关于《启蒙论坛章程》征求意见稿之瑕疵,论其主要毛病还是过于追求形式,若以此行事,将来有可能会损害一些作品的韵味和深意。事实上,《启蒙论坛》的名字非常“酷”,甚至无须再多添任何诠释性名言丽句,一切内涵深意已经尽在其中了。
    该文草于2003年4月《启蒙论坛》上“《启蒙论坛章程》争求意见稿”一文的跟贴。2014年3月整修。2016年8月12日重整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0:41: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2 11:09 编辑



    第四章有感于《槟榔园文学书院》关闭



          我倍感荣幸!大约一年前,经网友推荐来到《槟榔园文学书院》交流社区(下面简称“槟榔园”)。
          初到“槟榔园”时,内心是惴惴不安的。在本意上,我个人只想“多看少说”。为什么会有如此个性“本意”呢?因为一踏入该社区之后,第一眼便看到在这里面有许多当时论坛上频繁出来“高谈阔论、颐指使气、志峋气昂”者的名姓,如:皮介行、东海一枭、张三一言、槟郎等等诸君。当时,对于一直自视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的我而言,置身如此高朋满座的园地中间,历经陆续发文与偶或跟贴之后,才逐渐熟悉了“槟榔园”的氛围,尤其进一步了解到现今国内外尚散在着如此之多像上面诸君一样“国事、家事、天下事” 世世都关心的人儿……仅是这样一种眼见事实上的认知,着实令我为之一振。
          “言论自由”尽管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程度上的解释及说明,但也正是因为存在着如此诸多莫衷一是的说明与解释之状况,恰好表明了“言论自由”在我们今天社会之中,依然既有需要性的渴望,也有抵触性的障碍。所以,针对“言论自由”的理论性探讨和社会性实践,也必将不是一帆风顺,也必会遇到诸多的坎坷、波折和险阻。
          “槟榔园”含糊其辞的说要“关闭”,这应是第二次了。近来,对于网络论坛一再被“黑”、被“查封”、被“不明原因的消失”之现象和事实,起码我自己基本视为惯例并习以为常了。当初,“槟榔园”第一次说要“关闭”时,我就连讽带刺地讥笑它“关闭”的不名誉。因为,尽管而今建个网站或搞个论坛,不过是“小菜一碟”。但是,如若像“槟榔园”这般的有诸多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年龄段和诸多社会阶层的人们,还能够有这样一个,相互彼此之间,或畅所欲言,或自言自语,或痛斥谩骂,或束缚牵制,或取长补短样式的文化天地,决不应该不加以“认真”的分析、说明和解释,只是说一声“致歉”、道一句“惋惜”、定一个“时间”,即刻便“关门大吉”了。
          叶公好龙和虎头蛇尾,是常被世人嘲笑或被外族戏弄的一种民族劣根性。窃以为,作为一个一直倡导“大中华”民族气概和“龙凤”人文精神性的时尚网站,其无论因以何故要关闭,都应理性而客观的给予斑竹和读者们一个“实事求是”的交待或说明。
          鲁迅先生曾说,最不愿意以“恶”的心来测度文明人或权势者。同样,对于“槟榔园”的关闭,我自己觉得,其唯一可能性的理由,决不在于“社区特使”所解释的“没能建设好”方面,而是“槟榔园”的气氛,已到了非要“串联”“集会”或“结社”,否则不足以显示其“志同道合”、其“关系融洽”、其“群情激昂”等等目前一般公共场合所能被容许“热闹程度”之极限之边沿上了。
          类似“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一样的生活话题,究其社会道理或人文德行,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应是家喻户晓,亦不难理解。但是,“宴席好摆,宾客难请。”像这样一种存在于人世间的尴尬局面,却不是人人均能体会得到,并且都还能体味出来其中的痛心、感伤或悲哀。
          尽管对“槟榔园”即将关闭,颇感惋惜和愤懑!
    但就我自己而言,由衷感谢“槟榔园”曾经给我提供了一个人生舞台……在这里,认清自己、结识朋友、了解社会、瞻望未来。
    2004年5月3日草。2014年5月整。2016年8月12日重修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3#
    发表于 2016-8-12 15:08:50 | 只看该作者
    克谐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立思考,有不少可赞的见地。不知您当个政治家,理论家,文学大师,哪一样更合适,总之,无论什么家,都要比医生这个职业,更能闪耀思想光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6-8-12 16:32:09 | 只看该作者
    先生的文章,越发感觉其涉猎之广。一是令我大开眼界,二是学习到很多知识。老师辛苦,伊人万分敬佩,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5#
    发表于 2016-8-12 16:36:59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8-11 15:55
    第二章关于《启蒙论坛》之“生于六十年代”

      网络《启蒙论坛》上有一个“生于六十年代”栏目,大 ...

    去年买来《三、百、千》的合订本,补课。小时候家里没有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7:10: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上面诸位先生、朋友的评议,暂不逐个答谢回复了!

    因临周末,多发几篇,见解颇为偏狭,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7:1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6-8-12 17:12 编辑



    第五章“zyzg论坛”之“文学天地”


       提起“zyzg论坛”,当下处于国内网络论坛近乎泛滥成灾的现实中,说其“名不见经传”,应属于“实事求是”吧。因为,即使在3721中,也不会搜索到它的行踪。但是,就在这个近似隐姓埋名的“zyzg”论坛上,有一个名曰“文学天地”的闲话栏目,是经网友推荐后,让我作了许久斑竹的所在。不过,前一段时间,可能是这个论坛换了柱子(建立网站者或俗称“坛主”的更俗称呼),旋即我就被撤了下来。但仅仅过了一周,不知为何我被重新启用了。此时此刻,于窃喜之余,还是想坦荡一下,我对这个“zyzg”论坛中某些现象的一点个人看法。
          就在上面谈“看法”的文字写罢,于随手张贴出来之后,默念再三,虽自觉意犹未尽,却也道出了久有的郁闷。故将其再转帖于此(西祠胡同的“另一种存在”),说借故张扬炫耀也可,或算是弊帚自珍也罢,其实都不为过。(补充日期: 2004-08-29 14:43:18于“另一种存在”)
          其实,我原本不想对这儿“文学天地”说三道四,而更愿意坦然一下对于“zyzg论坛”一直心存的郁闷和不愉快。然而,又考虑到在“zyzg论坛”管理层面上,应不乏网络时尚人才,且我自己向来矜持着“勿喧宾夺主”的德行。故仅从恪职尽责的角度上,谈一谈我自己对“zyzg论坛”上“文学天地”的某种个性认识吧。
       应是一年前,查克君与方应看君尚共同致力于“自由中国”论坛建设。当时那会儿,应该已经有了这块儿“文学”闲地,但其具体栏目名称及其斑竹尊姓大名,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只是有一天,应该是在国人中某些高明人士都特爱关注的一个敏感日子前后,已经改名为《霍普论坛》的《启蒙论坛》又再遭被“黑”了许久,查克君给我留言,问我是否愿意参与“zyzg论坛”一处文学苑地的管理,并直言原来此处的斑竹忙活其它事务去了,且允许我按照自己想法来确定这块场地的名称。好像就是在这个留言中,查克君提议名曰“文学天地”,当然也可能这儿对外“名称”原本如此。总之,我即刻表示赞同。因此,当我入住时便挂出了“文学天地”的招牌。当查克与方应看的矛盾公开化之后,“zyzg论坛”与“启蒙”班底,简直成了两个对立阵营。其中各路人马“四散分离”不说,相互之间攻击性言论,也愈发尖刻了。因略知二十世纪初,在那“半殖民地半封建”万恶社会的旧中国,即便都宣称为了民族光明事业而浴血奋战的革命组织中间,一旦出现矛盾激化而陷入残杀恶斗之中,凡不同帮派或意见相左者,当意欲置对手于不义死地之际,总会言之凿凿的指责对手是“密探”“汉奸”“卖国贼”“XXX的走狗”或“暗地里接受卢布/美元赞助”等伎俩。于是,受好奇心的唆使,我也暗自探寻过诸位公开倡导精英文化者的名头及其背景。但是,看过几个论坛上相关议论后,便兴致索然了!
       (美)房龙先生著述的《宽容》一书,大概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便传到中国,历经八十年代重印,而等到九十年代诸多新旧译本一起频现之后,国内对此书的微词或贬其不合时宜的声音,却依然此起彼伏,甚至至今不绝于耳。但也正是在《宽容》一书上,针对专制残暴、愚昧劣根和偏颇固执的社会危害及其错误举措所给予的深刻痛斥和透彻揭露,应该是相当淋漓尽致,而又极其浅显易懂。所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凡是“知识阶级”“进步人士”或所谓“现代文明的倡导者”,也都不难通过此书,来理解并认知“宽容姿态”“自由言论”“民主思想”等诸多现代文化理念的社会价值及其进步意义。
       如果说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和决定了人们在行为和思维上的偏狭,进而还必须依赖政治手段上的束缚压制和有效督导。那么,在文化艺术方面,或说单指在作为思想先锋阵地的文化领域或文学天地中,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都需要此时此刻以及未来的中国,出现更加“宽松、宽容或直言更加自由”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旨趣。因为,惟如此,才有可能出现书本和理论上从不掩饰而每每宣教、赞美、高歌或梦求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蒸蒸日上”的一种新社会的光明景观和美好事实。
          近来,“zyzg论坛”由台湾“水电工”君监管后,其中的“文学天地”依然保留了下来,并继续让我和林若水君一起管理。对此,在倍感荣幸之致后,也颇为惊讶,禁不住暗自思衬:为何水电工君一来,这“zyzg论坛”就可以正常登入和顺利发文了呢?
          当下,在诸多网络论坛惨遭封杀状态下,“zyzg论坛”能够脱颖而出的靓丽风景,足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实在!因此,也更应该倍受网络论坛文化爱好者的极力珍惜和用心经营。但是,就我自己而言,却还有一份担忧或说关心,也可说是一种希望,即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不要再出现这样一类疑问和措辞:“zyzg论坛”的参与者是否都为拿了美元/卢布/人民币/新台币的XX或某某吧?”
       总之,在我个人认识上,无论立于何种舞台或平台之上的“文学天地”,其都应旨在宣扬、探讨或争执国内外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性话题,其只应是用来坦诚彼此个性化见解并成为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文明社会环境的新兴媒体形式而已。所以,还是欢迎和真诚希望各层次、各派别的网关及其监管们,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浏览一下此处的网页内容。如果你们不能公开地提出批评意见或督导建议的话,我们也甘愿接受“第三只手”的骚扰,但千万别故作的和“三脚猫”一样,即使有似“飞熊”般的作为,但终会摆脱不了病态的骂名、诅咒和短命。
    附注:“zyzg论坛”即《自由中国论坛》。
    2004/8/29草。2014/3/7修。2016/8/12整于济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18#
    发表于 2016-8-12 17:41:46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8-11 15:53
    谢谢云上云上君的热情评议!

    其实,像我这个《网络行踪》,其中主要内容,应是在网络上与网友们彼此交 ...

    克谐老师太客气了,您的文章哲理性很强,需要反复细读方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欣赏老师佳作,受益匪浅,问好,祝周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9#
    发表于 2016-8-12 21:47:14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精华。理由是:有独立思想,更准确地说有独立思考的文章,读来收益多,咀嚼更有味。请各位版主推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0#
    发表于 2016-8-13 05:58:11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6-8-11 15:41
    一方先生总是十分率真的说法,我只能会心一笑

    男女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单从医学解剖角度,起 ...

    感觉男人多感情,女人多理性,用情女人专深,男人次之。

    点评

    老党兄所言之意,近乎“道”矣! 不过,相关这个话题,我自己认为这儿所说的“男人与女人”,仅就当下社会状况而言,不应再是生理性别的区分,而应是针对人类个性心理上,为了更容易理解、分析和探讨,而进行的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4 2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0 23:53 , Processed in 0.08774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