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听圃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江文波的一组诗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41#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48:22 | 只看该作者
    黄耀武  摘自 林语堂《中国人》----

        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己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的情绪,那些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的生活之上点缀着的漂亮补钉,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的情绪。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它时而诉诸于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于这个辛勤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于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感情,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们的心灵。它教会他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缕缕升起并与依恋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径上的朵朵雪白的百合花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会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受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

       
    窗外 三首

       窗外.夜空

    树梢,
    停在夜空,
    纹丝不动,
    鸟儿都睡了。

    有几只蟋蟀,
    叽、叽、 叽、
    在树丛里,
    空鸣......


       窗外.清晨

    你总是那么勤快,
    在幽幽的黑暗里,
    一声, 两声, 三声,
        ----悦耳的啼唱。

    你总是那么准时,
    在密密的树丛中,
    一点, 一片, 一面,
        ----满山的共鸣!

    天空开始发青, 发亮,
    生出一天的清白。

    啊!
    你唱醒了黎明!


       窗外. 周日

    一树黄花郁郁,

    满山翠竹青青。

    林中蝉鸟齐唱,

    谁家钢琴共鸣?
    --------------------------------------
    文波老师好 刚看到你转来摘自 林语堂《中国人》---- 哈哈 这帖我是一字一字用手写笔抄下来的〔别见笑 我上网4年没学打字〕 这段文能引用在此帖让我感到非常开心!谢谢!
    我住深圳翠竹公园旁边 公园的小山树林在我窗外50米 自己常想为能有这美好的环境而唱唱赞歌 哈哈----自我感觉良好!〝窗外 三首〞是我近年对自己家窗外3个景象的直述 〝周日〞是两年前写的 另两首是今年写的 平时写作的灵感常有 但文学基础知识没学好 有请老师给予修改意见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4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51:05 | 只看该作者
    诗歌,最简洁的语言
    江文波  
       ——评来自山区的夜猫:《痛》

    妈妈的头发 散在枕头上
    我小心地
    撸了撸后
    死命地 盯着那面
    白色的墙



        文学都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历来被称为是文学中的精品。一个“精”字,就要求以最简洁的语言,塑造形象生动优美、内涵丰富的意境,给读者在联想中获得美的体验。

        夜猫诗友的《痛》,即使超越凤凰诗社来看,也可称的上是一首优秀的,可以选入“中国年度短诗选”的作品。诗作表现的是儿女面对病重的母亲,那种发自心灵深处、难以言表的痛感,但作者在写作时,却“过滤”掉所有背景、环境、过程等生活情景,甚至心理活动和情感本身,只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的细节,便完成了一首精粹、耐读的作品:
        “妈妈的头发/散在枕头上”: 这是个令人心灵一颤的画面,读完全诗,就感悟到“妈妈”病了,她睡在床上,头发散乱——可能,她已是形容憔悴,表情痛苦……
        “我小心地/撸了撸后”:“我”帮助“妈妈” “撸了撸”散乱的头发——虽不着一字,但我们通过这一温馨的生活化的细节,不难感受到母子的亲情之深……
       “死命地/盯着那面/白色的墙”:“我”几乎不敢再与“妈妈”对视,“我”情不自禁,死命地盯着那面白色的墙,内心的苦痛无以言说;而在“白色的墙”这句诗里,作者特地突出“白色”,其中暗示的意义不难理解……
       
        作者按时间的先后,“剪裁”出这三个细节,其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因为这样的生活与情感经历,一般的读者都有体验,所以不难自己“补白”,这就是大量“留白”的主要依据。而读者“补白”,就是联想与引发共鸣的过程——在读者体验诗作意蕴的过程中,最后真正完成一首诗歌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4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55:25 | 只看该作者
    理闻:

    冒昧恭请江老师不吝赐教……
    ---------------------
    【老孩流浪】两极信


    晨雨淅沥游车停,
    “抱歉驴友们稍等,
    我要给家寄信,
    纪念旅游加报销凭证。”

    “最简单的平信,
    也得两元八一通。”
    两支各一元的鸟票,
    一个超大号的信封。

    框内填572006
    海南三亚市区河东;
    收信人写大字,
    要对老伴尊敬;
    黑龙江漠河北极村,
    165803编码签名。

    招来旅友照相,
    把信塞进邮筒;
    溜达访亲回家,
    已过半月行程。

    莫非见了鬼?
    昨晚海祭亲宗;
    还是见了鬼!
    归来鱼雁传情;
    屈指一算
    二十一天整。
    诗歌的写实——评理闻:【老孩流浪】两极信

        新时期的诗坛,对于诗歌要不要“写实”(直接书写现实),如何写实,一直是有争议的,一说诗歌必须面对现实生活,要有生活气息;二说诗歌必须离开生活表象,有的甚至不屑一顾……众说纷纭,不一一列举。
    但我们应该承认一个事实,古今中外的传世佳作中,写实的诗歌,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即便当今诗坛,也仍然有一些写实佳作,受到好评。

        理闻诗友的《两极信》,显然是一篇写实的作品,甚至有可能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我” 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旅游,给在家(居海南三亚市)的老伴写了一份信,但在“我”回家一周后,这封信才完成这次从北到南的旅行,总共用去21天……
         诗作以一个荒唐的实例,揭露了我国邮政系统的弊政,语言朴实、流畅,音韵和谐。

        相对而言,叙事确实不是诗歌所长。理闻的《两极信》,引起我对诗歌如何写实的思考。我觉得在新的诗歌语境下,诗歌写实要注意“选材”,要尽可能选择那些与生命息息相关,能激发人情感、联想和思考,本身就富有诗意的“情节”和细节。另外,要有深度的发掘,并以诗的方式表现出来,虚实有机结合,要留些“空白”。

    多谢老师不吝赐教!
    学习领会中……
    -----------------------------

    就邮政官商事故说个故事:
    1997年春节前夕,我工作的银行经办的一批43笔国际光票托收,超时限全部丢失!
    涉及这些等待美国亲人汇款的顾客们,非常焦虑亲情关系并追索责问我行经办……
    我行组成专门小组去美国挽救补办,历时三个月才实现这批业务。
    邮政系统也查出是国际函件分拣中心滞压并丢失。
    我去和邮政有关领导交涉索赔和诉讼时,人家一句“不可能赔偿”并展示一批法院判决书:
    “你看清楚我们邮政赔过谁?输过谁?”
    我行只好认账吃个哑巴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44#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57:13 | 只看该作者
    真情如歌
        ——评君心可晴的情诗 (之一)

          诗歌,是生命的歌唱——它动人的音符,便是情感的浪花。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便是诗歌的血液。
         没有血液的花朵,无论多么好看,也是塑料与纸做的,没有生命,没有体温,没有感人的魅力。
          只有具有真情实感的诗,才是活生生的,饱满动人的,才能打动读者心灵的琴弦。

          人有“七情六欲”,而真正的爱情,历来是人类“七情”中最激烈、最动人、最美丽的部分,她与生命最近,与心灵最近,与欢笑与泪水最近,甚至与死亡和再生最近——因此,她与诗歌最近。
          天地万物,离不开阴阳的和谐,有白天就有黑夜,有阳光灿烂就有风雪雷鸣;遍布大地的植物,有雄就有雌,动物的大千世界,每天都不可思议地上演着,感动人心的爱的活剧!
          爱,可能是天地运行的法则;爱,是生命繁衍与伟大的动力!
          诗歌,是人类情感的历史,精神的花园——多姿多 ,风景万千,韵味无穷。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诗!
          诗歌,是人类的骄傲。
          情诗,古往今来,就是诗歌园地最鲜艳迷人的花朵——或激情四溢,或委婉回环,或春光烂漫,或清莹如水……如果没有情诗,人类的歌唱,会是多么地单调乏味!
    古今中外,有多少情诗创作的大师,多少流芳百世的杰作,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在那些青春岁月,多少人吟诵着美好的爱情诗篇,放飞自己爱的向往,走进爱的天堂!
          因此,热爱生命和诗歌的人,都会喜欢情诗——一个人无论如何贫穷,只有拥有一份真正的爱,就会容光焕发,充满生的希望;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如果生命里没有一份真情,那也是了无生趣,心境苍白!

        君心可晴给我们带来的情诗,在我的眼里,是我近年来很少看到的优秀的爱的乐章!读过她的近十首情诗,我联想到的意境是,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或一道奔泻不止的洪流,或一片幽兰静默的湖泊——这是她情感的流水,而水面上,是一片片纯净的月光,或一朵朵散落的花蕾,或一阵冷风,一瓣雪花——这是她作品的意象;她笔下的意象,是情感流出来的,流出了一个个诗的意境:纯洁美好,婉转低回,打动人心,甚至催人泪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45#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58:28 | 只看该作者
    真情如歌
        ——评君心可晴的情诗 (之二)



          君心可晴的情诗,最鲜明、最重要的特色,就是真情实感,诗性地流露。而这恰恰是情诗的灵魂——没有真情实感,一首情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们强调真情实感,这里涉及四个诗学问题:
    一、        怎样才能有真情实感?一般来说,诗者要有直接或间接的,类似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在创作时,心灵要沉浸在这种情感的氛围里,那种“空灵”、“通透”的状态中……
    二、        怎样表现出真情实感?当然要诗性地表现,最重要的是,你的表现方法要与所要表现的情感内涵相和谐……
    三、        要表现什么样的真情实感?不是所有的情感,只要是真实的就可以入诗,诗歌作为人类文化的精品,她所要表现的情感,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至少是健康的,真切的。
    四、        如何判断一首诗是否具有真情实感?除专业人士外,一般读者在阅读一首诗时,他总是带有自己经验的和情感的评价,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是不难判断的。
       
          君心可晴的情诗,在情感表现上的主要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        诗作基本上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书写,直接表达“我”对“你”爱,具有鲜明的典型的情诗特色。她的作品多半一开始就进入爱的咏唱。

    如《为了更安静于你》:

            再下一场雪
            我就可以变得比你更安静   还冷淡
            玲珑的雪精灵穿行于你我的灵魂之间
            曼妙起舞
            舞出了一片爱的洁白

    如《为你写诗》之一的开篇:
           灯火阑珊
           照亮沉沉幽幽的每一寸黑暗
            淡雅的樟树香携着对你的思念
           弥漫在我触手可及的
           每一个夜晚

    二、        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状态,是丰富多样的,有的强烈,有的缠绵,有的执着,有的徘徊,有的幸福,有的忧伤,有希望的憧憬,也有失望的隐痛……是一部丰韵、华丽的情感交响乐。
          如《假如有一天我失忆》,诗者为抒情主人公假设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失忆”——“我”的灵魂深处,有着一个刻苦铭心,永难忘怀的相思,但“假如有一天我失忆”——诗者将“我”放入了生命的“绝地”,但即使到了这里:
            假如有一天,我真的失忆
            迎面而来的你我
            擦肩后背离
            当我转身,回首
            你的笑容陌生而熟悉

            你相信吗?
            即使真的想不起来
           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你
           我也一定会义无返顾地
           再一次爱上你
           作品将一种强烈、执着的情感,表现得多么淋漓尽致,令人心弦颤动。

    再如《为你写诗》之一:

            当你沉睡时
            我正徘徊在记忆的巷口
            渴念着对你的爱和忧伤
            并且
            在深深浅浅的泪痕里
            轻轻地
            抚着你不变的容颜

            总会有一天
            你会在这其实很孤独的灯下
             翻阅我依然疼着的眷恋
    …………
             在这里,诗者为我们呈现的情感状态,是深沉的,含怨的,仿佛是从一双美丽的眸子里,无声滴落的点点泪光……
            三、君心可晴的情诗,所表现出的情感内涵,虽然忧郁甚至苦痛,但都是纯洁的、美好的,感动人心的,如《为了更安静于你》:
                   为了更安静于你
                   我任由雪花的层层覆盖
                  任由刺骨的寒冷一寸一寸冰冷我的肌肤
                  僵硬我的躯体
                  厚厚的白雪在我痛苦的挣扎中
                 一点点的融化
             为了“你”的“安静”,“我”宁可忍受寒冷与痛苦的挣扎,这是一种无私的,富有奉献精神的情爱,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读后让人动容。
            还有《痛》:
                我知道所有的爱情
                再也  再也回不去
                别了  我的爱人
                让我再看一眼你熟悉的脸庞  

               流着泪儿对自己说
               用一生的时光
               忘记你
               忘记你......
           虽然这样的“忘记”痛彻肺腑,但生活不能重来,“我们”已经承担了各自不同的责任,就只有牺牲自己,成就生活的和谐。
            君心可晴的每一首情诗,都闪耀着中华传统道德的光芒。因此她的作品是美好的,温暖的,具备一种高尚的品格——这就是人格在作品中的反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4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59:20 | 只看该作者
      真情如歌
          —评君心可晴的情诗 (之三)

           情诗,一个是“情”,一个是“诗”。我们已经简析了君心可晴诗作的“情”——她的作品,表现出了浓郁、丰富、健康、美好的情感状态,守望了中华情爱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但情感的价值并不等于一首诗的质量,如何诗性地表达,仍然是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君心可晴的情诗创作,在艺术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并且正在走向成熟。读过她在诗社所发的诗作,感到最主要也最难能可贵的艺术特色是,作品基本都是因情而生,依情而作,无论是意境和意象的塑造,艺术结构和艺术风格的选择等,都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因而能一气呵成,自然和谐,没有刻意雕琢之痕。因而读过她的作品之后,你只会为“情”所动,甚至感觉不到“写”的存在——真正的艺术,是在“无形”之中。
    一、        开放的艺术结构。可晴的情诗,虽然也有“构思点”,如“假如有一天我失忆”、“读你”和“为你写诗”等,但这都不是具体的物象或事象,不会对诗的内容产生一个“预先”的“规定”,因此她的情诗呈现出一个开放的结构,诗者可以相对自由的抒情,完成了一段情感历程,全篇就自然收尾。
    二、        由情感主宰“意象”和语言。在可晴的情诗里,时有新颖生动,令人眼睛一亮的“意象”,但你读起来,会感觉这些意象,是随着诗作的情感自然流出来,就像情感的河流,时而激起的浪花,鲜活自然:
                      当你悄身隐去,在我的世界里久未出来
                你会看见一朵牵牛花,
                点亮一丝不挂的眼神,敞开翠色欲流的细胞
                憋出一生的语言
                朝向一个人的天空
                温柔的咆哮
                        ——《为你写诗》之三
               这节诗里的主要意象,是“一朵牵牛花”“朝向一个人的天空,温柔的咆哮”,更简洁地说,是“一朵牵牛花”朝一个人“咆哮”—— 根据人们的一般阅读习惯,到这里很有可能发生“梗阻”,但由于诗者根据情感的流动,层层推进——点亮眼神,憋出语言,然后“朝向”,最后“温柔的咆哮”……这样就使得我们在自然流畅的感觉中,接受了这个“意象”所带来的浓厚诗情。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诗的情感推进,仔细品味一下,就感觉到非常符合人的心理规律,这就是真情实感的力量。
                同样,可晴诗作的语言,也是随着情感的流动自然而出,所以显得清新、生动,别有韵味:   
                            还能写些
                   怎样的诗句给你呢
               这个秋天承载不了太多的别离
               我的文字哽在落叶的枝头
               摇曳着
               一树秋日里的花语
                            ——《谢幕》
    三、        由情感律动的节奏感。现代诗没有韵律的硬性要求,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韵律美,有内在的节奏,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读起来流畅和谐,能获得某种看不见的音韵美感享受。可晴是根据情感的律动来书写诗歌,因此读起来起伏有致,张弛有度,语境和谐。

        我对可晴的情诗创作前景十分看好,希望作者进一步开阔视野,将爱情放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下,进行深度的感悟,充分发挥现代诗的长处,不断写出形式更新颖,内涵更丰富,更有个性特色的情诗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4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0:03:13 | 只看该作者
    窗外 三首

       窗外.夜空

    树梢,
    停在夜空,
    纹丝不动,
    鸟儿都睡了。

    有几只蟋蟀,
    叽、叽、 叽、
    在树丛里,
    空鸣......


       窗外.清晨

    你总是那么勤快,
    在幽幽的黑暗里,
    一声, 两声, 三声,
        ----悦耳的啼唱。

    你总是那么准时,
    在密密的树丛中,
    一点, 一片, 一面,
        ----满山的共鸣!

    天空开始发青, 发亮,
    生出一天的清白。

    啊!
    你唱醒了黎明!


       窗外. 周日

    一树黄花郁郁,

    满山翠竹青青。

    林中蝉鸟齐唱,

    谁家钢琴共鸣?
    --------------------------------------
    文波老师好 刚看到你转来摘自 林语堂《中国人》---- 哈哈 这帖我是一字一字用手写笔抄下来的〔别见笑 我上网4年没学打字〕 这段文能引用在此帖让我感到非常开心!谢谢!
    我住深圳翠竹公园旁边 公园的小山树林在我窗外50米 自己常想为能有这美好的环境而唱唱赞歌 哈哈----自我感觉良好!〝窗外 三首〞是我近年对自己家窗外3个景象的直述 〝周日〞是两年前写的 另两首是今年写的 平时写作的灵感常有 但文学基础知识没学好 有请老师给予修改意见 谢谢!!!


    听觉里的大千世界
                ——简评黄耀武的诗作:《窗外》(三首)

           诗情来自我们的心灵,但我们心灵的诗情,又来自于大千世界在我们心灵的沉淀。人类以视、听、嗅、味、触等五觉感知世界,因而世界才显得丰富多 ,玄妙动人;因而我们的文学艺术,才显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因为人类主要习惯于以视觉观察世界,因而在诗歌艺术中,对视觉形象的描写,历来占据主要的位置,但对听觉世界的再现,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每一个诗歌时代的作品中,都有描绘听觉的传诵佳句,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月落乌啼霜满天”等,甚至有以描写声音为主体的不朽杰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声音,在人类的感受里,是有情感色 的,或兴奋,或沉郁,或喜悦,或忧伤,甚至是有色 的,有温度的……打开我们的听觉世界,并巧妙运用“通感”等修辞手法,会使我们的诗歌意境,更显得有声有色,丰满生动。
          
            因为黄耀武诗友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想必也具有一副音乐的耳朵,对声音的感知就可能更敏感,更深切,更有形象感。他的组诗《窗外》,写“夜空”“清晨”和“周日”的风景,主要表现的是鸟鸣和虫吟,如《窗外.清晨》:
          
          你总是那么勤快,
          在幽幽的黑暗里,
          一声, 两声, 三声,
               ----悦耳的啼唱。

           你总是那么准时,
           在密密的树丛中,
           一点, 一片, 一面,
                ----满山的共鸣!

            天空开始发青, 发亮,
            生出一天的清白。

            啊!
            你唱醒了黎明!

        “天色”是这首诗的视觉背景,从“幽幽的黑暗”到“发青, 发亮”直至泛白的黎明,树林里的鸟鸣,也由“一声, 两声”到“ 三声”,再由“一点”到“一片”、“一面”,直至满山的共鸣。
          时空的转换是由远及近,由暗变亮,鸟声是由少至多,由点到面,视觉和听觉的变化和谐,层次清晰,能给人带进一个充满自然风情的意境之中;特别是最后那百鸟齐鸣、唱醒黎明的景象,能让读者的听觉,生出无限的美感。在当今的生存环境中,这种天然、纯净的山水画,无疑令人神往。
         这首短诗,运用的主要是白描的艺术手法,语言清新、简练,但如何做到既简洁,又能使作品意象饱满,诗意深厚,这是一个需要努力把握的尺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48#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0:04:53 | 只看该作者
    -22 23:36
    435楼 解读江文波《荒芜》(四首)
    荒庙

    一些亡灵随秋声凋零
    时间三缄其口,寒雁恸哭
    我们的神庙渐入荒芜
    千里之外,那些骨头失重的人
    迷失在现实森林

    梦境高远,雁影孤单
    我们的上方,忧伤漫天而下
    古旧的城墙上
    魂灵正在找寻归家的路途

    荆棘丛生的古道
    一些字迹模糊的石头
    指向的地方
    启明星依稀闪亮
    燃一柱檀香
    三月就会随雨水降临

    解读:坍塌的地方,始终有那些神圣的种子在顽强地生长。

       做梦的木头

    一堆木头正在沉睡
    它梦见绿色的春天
    丰盈得滴出水来
    相思鸟开始对唱
    云 从天空飘下
    聆听生命拔节


    斧头和火柴是一丘之貉
    夜晚与印章密谋
    在阴暗的角落里
    将梦想付之一炬


    那些远去的梦境
    一路泣不成声
    无法抗拒的过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
    那些灰烬将作为大地的见证
    万木齐喑,疼痛越堆越高
    将成为埋葬一切秘密的坟墓

    解读:事物就想是弹簧,重力越大,反弹也就越大。在大地面前,所有的秘密终将无所遁形。人还在,梦就在。

          草帽

    生前的故事,就像那片无名的树叶
    在山坡上悄无声息地腐烂
    更多的叶子将它掩埋
    血汗的气息,烟消云散

    弥留的时候,是谁沧桑的容颜
    在守护花季的芬芳?
    荒年的风霜与焦土上的烈焰
    组成了朴素的思想

    黄土坡埋藏了多少岁月的风雨
    一顶行走的草帽历经灾难
    遍地的禾苗在汗水里连接远方
    午夜的星光组成汉字,沉思冥想

    解读:悲悯的乡土情结如鲠在喉。存在的价值不会被漠视,都会被文字记录,包括那些微不足道的树叶。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树叶才可以组成森林。

           芦笛

    一根芦苇被秋风折断
    正好碰碎了诗人的忧伤
    沉睡的湖水依然清凉
    秋风吹起了点点泪花

    一只芦笛复合了死去的植物
    面对萧瑟的原野
    悲悯的歌声掩埋了芦苇的一生
    诗人在寂寞里细数芦花
    秋风秋雨成为一个季节的晚餐

    前世的苦难是一枚种子
    将在来年的春天里从新发芽
    那些飘荡的芦花载满希望
    一个诗人艰难地收集着散落的阳光
    他最终也要入土为安

    解读:生命在轮回中充满痛苦,但生生不息的令人世间有了希望,有了温情。我们可以采用某一种方式作为生命的见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49#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0:05:50 | 只看该作者
    简说现代诗的解读


    真正诗学意义上的优秀现代诗,如何做到“优秀”的解读?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我们又不能因为困难而望而止步,只能探索前行,个人的体会是:

    一、
    明确解读的目的

    解读一首或一组(集)现代诗,主要是为了:
    1、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作者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
    2、总结创作实践,分析成败得失,为现代诗的创作积累经验,进一步推进现代诗的发展;
    3、引导读者阅读,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更好地理解作品,促进作品的美学功能和社会作用的发挥……

    二、
    现代诗解读的困难

    现代诗的创作范式,整体上并没有远离诗歌的创作规律,但在创作方法和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传统诗歌相比,确实有了一定的变化:
    1、诗作所体现的内容和主旨,不一定象传统诗歌那样具体、直接,比如,可能是呼唤人文精神,表现生命的悲悯意识,对人类未来或文化的终极探寻……就是说,可能是抽象的,模糊的,甚至是不确定的——因为生命的体验,经常是不确定的。
    2、诗作的表现方法,可能主要以意象和修辞语言来表达,其意象和修辞语言,更可能具有个性化的体验特色,不像传统诗歌语言那样直白,意义那样单一,需要读者的感悟、联想,即第二次创造,其中免不了存在一定的障碍。
    3、优秀的现代诗,虽然每首都应该有主旨和内涵,但并不是每一个意象,每一个诗句,都直奔主题,在情感与意识流动的过程中,局部可能是暗示、烘托、隐喻等,意义上可能就有某些不确定性,甚至游离于主题的附近。这种创作的特定性,也给解读增加了困难。

    三、
    如何解读

    明确了解读的困难之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克服困难:
    1、不要按传统的阅读方法,一定要在每首诗里,找出一个具体的主题,如:爱国、爱家、爱情,批判什么……等等,没有找到就认为没有读懂,不是的;
    2、诗歌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形象,一个意境,那我们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悟她,我们只要获得一些美感,一些体验,一些共鸣,对一般读者来说,就可以了,不要认为自己没有读“懂”。
    3、对于专业的解读来说,我认为自然不要解读过粗,过粗可能就达不到解读的目的,但也不要过细,过细就可能使诗意流失,败坏了读者的胃口。


    没有模糊,就没有艺术。
    “诗无达诂”,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欣赏的主流美学原则之一,并且已经流传千年,几乎没有异议。今天,我们还需要讨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50#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0:08:43 | 只看该作者



    多少诗情月中来—— 评巴山秋叶诗作:《敬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轮明月,美丽皎洁,如诗如画,高挂苍穹,受到全人类的喜爱,但相对而言,由于东方的文化特征,可能中国人对月亮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古往今来,表现月亮的诗词散文不计其数,并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佳句。在中国,稍通文墨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至于李白的《静夜思》,夸张一点说,几乎家喻户晓。现代作家写月的作品,也是名篇迭出,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直脍炙人口。月亮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丰富宝藏。
    巴山秋叶诗友的作品:《敬月》,以拟人化的手法,怀着敬畏和崇敬的情感,诗意地演绎着月亮文化的内涵,以及中秋之夜,作者对月亮的那一份感怀,如:

    不知有多久了
    你 伴随着我 一步步走出 远古的华夏
    不知从何时起
    你 细数着我 一程程游历 沧海与天涯

    着眼浩远的时空,表现月亮文化的深远;以“我”对“你”倾诉“的方式抒写,蕴藉着亲切的情感。
    圆融时
    你 静听 人间的合家欢喜
    弦影下
    你 侧看 世间如雨的泪花
        描写月亮文化已融合进华夏民族的生活、情感,特别是中秋的习俗之中;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你 启示天堂的信使
      传递着 远来的音讯
    你 嘱托人间的神灵
    悄悄 收发着 心与心的问答
        进一步开掘诗意的深度,表现月亮文化中那些神话传说,以及相关的美好内涵,赋予诗作更深刻的内涵。
    巴山秋叶的《敬月》,主要特色是表现出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美好情感,内涵比较丰满,语言相对洗练,结构完整,具有一定的美感。但年年中秋,岁岁写月,在诗的构思、形象和内涵上如何出新,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51#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0:14:40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辛苦了!

    贴上近作一首,请老师给点评一下。不着急,待老师空闲时


    相逢是首歌

    海诚楼里话真诚,

    议论诗词赋比兴。

    缕缕云烟一缕雾,

    青青世界满青藤。

    悠悠曲水恋悠情,

    淡淡香茶倚淡评。

    不觉夕阳西下晚,

    依依惜别望君行。


    歌唱美好的情怀
    ——评轻轻山风:《相逢是首歌》
    诗歌,是从心灵深处流出的声音,免不了有孤寂、彷徨、幽怨、痛苦或愤怒……但是,人类从自身的前景出发,还是一直提倡人们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是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的核心内涵。因此,诗歌的主流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歌唱美的生活,美的生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成千上万的人每天都在擦身而过,而真正能与我们“相逢”的,确实是少之又少,不说是前世姻缘,至少也是今世的修炼。
    因此每一次相逢,都是生命的节日。
    对于每一个有缘相逢的人,我们都要心存感恩。
    心怀感恩的心情,每一次相逢都是一首感动的歌声。
    在当今世风如下、物欲横流、人情淡薄的现实环境下,如果以“诗歌”的名义,诗意的相逢,无疑就是美好的盛会了。轻轻山风的现代古诗《相逢是首歌》,以清新的笔触,喜悦的心情,为我们描绘出一次令人神往的诗人聚会:
    海诚楼里话真诚,
    议论诗词赋比兴。
    作品的开篇两句,简洁地描绘出这次相逢的人物身份、聚会的内容与地点,“真诚”一词,表达出作者对这次诗人相聚的高度评价——在这个真诚失落的社会,诗人在捍卫真诚。
    缕缕云烟一缕雾,
    青青世界满青藤。
    悠悠曲水恋悠情,
    淡淡香茶倚淡评。
    作品继而展开了这次相逢的情境,在“缕缕云烟”、“青青世界”、“幽幽曲水”的诗情画意之中,诗友品茶谈诗,淡淡交流,其情浓浓……
    不觉夕阳西下晚,
    依依惜别望君行。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语投机不觉迟。转眼就是夕阳西下,诗人之间依依惜别……这样纯洁无暇、充满诗意的聚会,是生命的芳华,生活的乐章,总会令人依依不舍,回味悠长。
    作品给我们带来了诗人相聚所体现出的那种美好情怀。同为诗人,读过作品之后,心中总有那么一种无言的感叹,以至于不想再找出艺术上的瑕疵,怕影响了诗作给我们带来的那一份好心情——
    海诚楼里的真诚,
    青青世界的悠情,
    品茗谈诗的优雅,
    诗人惜别的身影……
    ————————————————————————
    附:


    江文波:
    耀武,海诚楼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与青青世界是什么关系?我在看轻轻山风的那首诗:《相逢是首歌》……
    黄耀武:
    海诚楼在深圳南山区南海大道中段 那现是高层及人口密度世界第一的路段 有两诗友住那附近 那天我约了几个深圳诗友在那喝中午茶吃广东茶点,青青世界是南山区南山山下赤湾港边上一深圳很好的一景点 我们一帮诗友下午转去那游玩吃晚饭。
    可参看我的《相聚》帖。
    南海大道诗话长
    青青世界飘花香
    鹏城诗友喜相聚
    悠悠南山恋夕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5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0:17:56 | 只看该作者
    缘分天空江老师,久未谋面,握手!送上小作一首,望老师雅正!    徒:黄晔 于午夜

    秋的思量
    像叩门的声音
    在寂静的午夜
    我站在你的门前
    以蹦蹦跳跳的方式
    扣你的心门

    夜己封门
    我只在想象着你
    及你的情人
    热烈中带着热吻
    在赤裸的秋风里
    无需加热
    无需冰镇
    钟点一分一钞的走过窗头
    赤红的意象漫山遍野

    这个时候
    我看见
    有羊群们啃着枯草
    有西风落叶
    有收获的夜场
    “这一个”秋天
    —评缘分天空《秋的思量》
        或许时空的变化与转移,更容易触动诗人敏感的心弦;或许是诗歌的创作,更多需要借助自然的景象,所以古往今来,描写季节的优秀诗作便比比皆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木飘零的时令,有九九艳阳,也有瑟瑟的西风……我们在品尝新一季的果实,但远方已开始下雪。秋天很容易拨动诗人的情怀。翻开唐诗宋词,或现代诗歌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到处是秋风秋雨,秋夜秋月,秋天的吟诵,秋天的感怀……




        诗歌独特的艺术规律,决定了很多“题材”被描写千年,比如写秋天的作品就是汗牛充栋,那么后人的创新从何处找到出口?江山依旧,秋色常在,我们从自然界的本身可能难有新的发现,“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但不同的是人的心灵,每颗心灵走进秋天,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真正从自己的心灵出发,才能够找到与众不同的“这一个”秋天。






       缘分天空笔下的《秋的思量》,是一首有一定个性特色的诗作。由于作品跳跃很大,特别是缺少一定的过程与“交代”,所以有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我的解读只能是一个“角度”,当然我希望是最好的角度:



    像叩门的声音
    在寂静的午夜
    我站在你的门前
    以蹦蹦跳跳的方式
    叩你的心门




        在寂静的秋天的午夜,我以“蹦蹦跳跳的方式”,敲叩着“你”的“心门”,恍惚中我似乎听见了那“叩门的声音”。


        这节诗并不难理解,关键是“你”是谁?这影响到全诗的解读。这里有多种可能,但我从诗歌本身出发,认为“你”显然不能指秋天,也不能理解为生活中某个具体的人物(即使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可能有一个具体的对象),但诗中的这个“你”,因为过于抽象,只能解释为是一个抽象的指称,甚至就是作者的另一个“自我”。


    面对寂静的秋夜,作者一个人在敲打着自己的心魂。
    夜己封门
    我只在想象着你
    及你的情人
    热烈中带着热吻
    在赤裸的秋风里
    无需加热
    无需冰镇
    钟点一分一钞的走过窗头
    赤红的意象漫山遍野



    这个秋夜,作者脑海中呈现出的意象是:与“情人”在“赤裸的秋风”中“热吻”,这一份“热烈”,不是太热,当然也不是太冷,就像秋天的温度,平和适宜——人至中年那一份醇和、高远的情怀:“赤红的意象漫山遍野”——这是秋天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深度的激情,为人生带来的那一片成熟、热烈而醇厚的风景……


    这个时候

    我看见
    有羊群们啃着枯草
    有西风落叶
    有收获的夜场

        秋天,作者感受到“羊群们啃着枯草……西风落叶”的苍凉、萧瑟,以及蕴含其中的那份悲切、悲悯的情怀,但另一只眼睛也看到“收获的夜场”,这里有生命的欲动,欣慰、快乐与满足,但那斑驳陆离的色 ,也含有忧郁、失落和无奈的情愫……


        作者对秋天这一份感怀,其实就是对生命与人生的一次感悟,这应该就是这首作品的主旨与内涵。当然,如何表现的更好——这是诗者永远需要努力的课题,同时也说明作者的创作,还有很大的腾挪、上升的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9 21:10
  • 签到天数: 21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53#
    发表于 2013-4-26 11:04:58 | 只看该作者
    抽时间慢慢品~: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54#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09:47:31 | 只看该作者
                                                     馨月华音
                                           《那一刻,我背过身去》


                                            背过岁月镂空下的白
                                            与一个昨日之日说一声再见
                                            且再去与离别道一声珍重
                                             明天,我将悄悄启程
                                            我将披风而去,踏晨曦杳星的启明
                                            翩飞


                                            当所有黯淡都已黯淡过了
                                            就让风雨把那些泪落的圆荷
                                            一一折起,在七月
                                            在与诗与酒与明丽都无关的
                                            岁月之外
                                            云倦了,有风扶着
                                           风卷了,有海托着
                                           可海倦了呢?心倦了呢?


                                            那一刻,我背过身去
                                           背过所有为梦想为执着而纯粹着的眼睛
                                           头也不会的,走
                                           走向黄昏里的故乡
                                           走向梦中母亲安详的
                                           -----微笑.


    评读馨月华音的诗作:《那一刻,我背过身去》

        生命很短暂,又很漫长,因为生命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而环境不可能是完美的,同时因为生命本身都有与生俱来的弱点,所以人生的旅程不会一路阳光,总有风雨坎坷,陷阱泥泞。因此告别昨天,走向明天,仿佛是一个宿命的轮回,总是与人生相伴。
        诗歌,是心灵的声音,生命的历史。因此“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 ”的信念、情怀或类似的主题,也就在古往今来的诗歌作品中,留下了声声咏叹。馨月华音的诗作:《那一刻,我背过身去》,以一个痛苦而执着的“转身”,再现出这样的生命情境。
        作品的第一段,直接进入主旨:“那一刻,我背过身去”,与昨日说声再见,道声珍重,我将走向明天,然而我是“悄悄启程”,体现出一份轻淡、优雅的情怀。但诗歌进入第二段,读者便能感悟到这一次的人生之别,所蕴含的那一份苦痛与失望:
            当所有黯淡都已黯淡过了
            就让风雨把那些泪落的圆荷
             一一折起,在七月
            在与诗与酒与明丽都无关的
             岁月之外
          这是一段“黯淡”的日子,泪水如雨水中的荷叶,这一定有一段梦想破灭、情感惨烈的经历,让人联想。第二段结尾的几句,新颖生动,耐人寻味:
    云倦了,有风扶着
             风卷了,有海托着
             可海倦了呢?心倦了呢?
         作品最后一段,以“黄昏里的故乡”、“母亲安详的微笑”等意象,表现出生命的再一次追寻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全诗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情思细腻,蕴含也较为丰富。不难看出,作者是用心创作这首诗的,希望达到自己所想象的艺术境界,但在创作中一定也遇到了难度,因为诗作的主题常见,如何在语言、修辞和意象等艺术方面,更加出新——这是诗歌创作永远都会面临的难题。
        比如最后一段,能否能超越常规,创造出更新的意象呢?

    馨月华音
    谢文波老师品评。
    结尾似归宿,也似梦幻。难道真的能背过一切苦痛,难道追寻真的又有结果。顾城一样清澈的孩子...............
    但那又怎样,那又怎样。一切都已烟云,生活还得继续,是苦痛,是挣扎,是无可奈何,是绝望,是逃避,是憧憬..................
    就让最最绝望的故事在美好里收束,因为有些生命还卑微的活着,有些什么还没被放下。

    另外就是我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不自如,没到想表达就可以达,信手为诗歌的地步,很是惭愧。所以也许文中意向的张力还不够。

    再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想请教,就是我的诗歌很倾向于表达。而表现方面被忽视。我总先入为主,以强烈的情感示人
    烘托主题。而且我认为诗歌,与写作更多的是情感的表达。这样很纯粹,但会失掉很多意想的张力与空间,我可能受
    台湾的诗歌影响较多,也不太知道该怎么写。请老师指点下,老师辛苦。

    有人说杳星指黄昏,这里用错了。请老师分析下

    江文波:
    反省自己,能如此坦诚,非常难得。
    你可能是在有情感冲动、有思想需要表达的状态下开始写诗,本身这是良好的创作状态,但如果“先入为主”,直奔主旨地写下去,出来后可能未必是一首好诗。
    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思,首先就必须是诗,诗歌需要形象和意境。所以,在构思一首诗的时候,脑子里要有仿佛触手可及的形象,然后展开形象思维,完成作品的创作。
    这可能与你自己的创作习惯以及创作、学习经历有关,那只有试着改变,从形象入手,或从情感、形象同时入手……改变,很难,需要一个过程,贵在坚持。
    你提出的问题,可能具有普遍性,今后我还会继续讨论,如有兴趣请继续关注本贴。

    至于“杳星”的问题,翻下词典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55#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09:51:55 | 只看该作者
    象征主义诗歌:《候鸟和空巢》      
                      诗妖剑公子
           候鸟      候鸟在温度计上
       努力地拔取一颗针


       它相信
       女人的头发
       会刺痛另一个女人


       在风雪来临之前
       狐狸已经躲起来了
       候鸟很无奈


       候鸟拍打狂风
       风无所谓
       远方很远
       近的距离
       在翅膀之间


       很多时候
       候鸟看着风筝
       悄悄地落泪

          空巢    一直渴望
       冷在外边
       暖在里边
       于是,巢
       画地为牢


       掌控温度的
       不是人
       而是气候


       一只觅食的鸟
       永远存在
       翅膀上那颗针
       一直隐隐作痛


       摄影家说
       空巢之美
       是等待
       空巢之丑
       是空

    这是一组象征主义诗歌,也许先生可以详细解读。为了跟大家交流,以后我将逐字逐句给大家解释。这里非常想听听先生的高见。首先致谢,辛苦了。问候金安,遥祝快乐。创丰。

    诗妖本人对诗作的诠释:
          《候鸟和空巢》释义

       一:候鸟。一种迁徙动物。为了生存,候鸟不得不被迫地适应环境,随季节迁徙。这里喻指我国数目庞大的民工潮。他们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为了妻儿,背井离乡,却不得不往返于故乡和他乡之间。
         首句: 候鸟在温度计上 //努力地拔取一颗针
           其实是说:没有一个民工是愿意这样像 候鸟一样飘泊不定的。他们需要改变现状。所以,要拔掉那颗“针”。而这颗“针”就是现实制造的障碍,就是这种迁徙的距离。而这种距离,就像一颗针,时刻刺痛着他们牵挂的心灵!
         第二段的句子是这样: 它相信 /女人的头发    /会刺痛另一个女人
          这里我变化了叙述的主体,让诗歌的主体更加明确了。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来自男民工心灵的声音。家乡还有妻子在苦苦等候自己。虽然打工的生活很艰苦,很寂寞。但必须坚持对家庭负责,对爱情负责。否则,女人(指情人)的头发会伤害另一个女人(指妻子)。
         第三段:在风雪来临之前 /狐狸已经躲起来了/  候鸟很无奈
         这里进一步扩大诗歌的视角范围;既然有候鸟(底层弱势群体),当然也有上层的强势群体。那些贪官污吏就像狐狸一样贪污了人民的血汗钱,在没有被抓(暴风雪来临)之前,已经叛离祖国,到国外逍遥去了。作为一个底层的民众,对这个社会多么失望,多么无奈啊。
         第四段:候鸟拍打狂风 / 风无所谓 /远方很远  /近的距离 /在翅膀之间
        释义:打工的生活充满困难和坎坷(狂风),候鸟需要付出血与汗的代价与狂风对抗。当然,狂风是不会迁就这些卑微的民众的。(所以风无所谓)。远方很远:指打工的路途多么遥远,多么艰难,然而,我们这些打工者都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争取幸福的生活,百折不饶。因为我们坚信,美好的生活是通过我们努力奋斗最终获取的。这就是“近的距离,在翅膀之间。”
         诗歌第五段:   很多时候 /候鸟看着风筝 /悄悄地落泪
         其实这一段是非常简单明了的:候鸟和风筝都有共同的命运。所以会同病相怜。风筝始终有一条线牵着它。就像我们这些打工者,遥远的故乡和遥远的家就是拴着我们的一条线!看着风筝在风中挣扎的命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动容,为之流泪呢?
          这首诗歌真实呈现了当今中国民工们的生存状态。它将作为历史的见证。本着一个诗人的良知和责任感,使命感,我们有责任从我们文字贴近现实,反映社会。
          下面那一首《空巢》是指中国当今的空巢现象,与我前一首《候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不再一一解释。说穿了就太没有意义了,还是给喜欢我诗歌的朋友们一点思考的余地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5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09:5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82楼  的帖子:

    评诗妖诗作《候鸟和空巢》暨本人“自评”

      自从开贴评诗以来,我基本上以激励为主,着力挖掘诗友作品的优点,我个人感到需要商榷的地方,一般点到为止。之所以这样,主要因为:对于写诗经历不长的诗友来说,以激励为主,效果可能要更好些,不足之处,很多诗友自己也清楚,点到即可。
    更何况,诗有百解,见仁见智的现象历来存在。
    这次遭遇诗妖的诗作《候鸟和空巢》以及他对自己诗作的评析,我商榷的意见,可能要多一些,主要原因是:
    1、        诗妖本人:是相对成熟的青年诗人,但有可能正在走到某个拐点上,更高层次的批评,对他可能更有益;
    2、        逐步推进诗社科学、良性的批评之风,促进诗社专业水平的逐步提升。

    一、“象征主义”与象征

        象征主义:是二十世纪前后,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最先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
        象征:艺术创作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表现手法,我国诗歌古已有之。
        诗妖在诗作前贴了一个标签:“象征主义诗歌”,感觉不太妥当,但对于诗人来说,这是小节,可能他要表达的是:这是运用象征手法创作的诗歌,提示一下,方便诗友阅读。
        既是小节,我又要提出来,实际上我想说的是:诗歌就是诗歌,不是特别需要,尽量不要前面加标签,后面加注解……诗歌是一门讲究纯洁的艺术。

       (临屏写作,待续。在本次评论未完全出来前,请诗友们暂不要跟帖,以保持贴面的完整性,方便诗友阅读。)

    我的评点:

    就《候鸟》这首诗歌的文本来说,虽然如诗妖其他作品相比,不算上乘之作,但在网络诗歌中,还是一首不错的,值得一读的作品。但经作者的自我一评,我却感到需要讨论一下:
    诗人用“候鸟”的形象,象征在我国数目庞大的民工,将“狐狸”象征贪官污吏等等……我感到有点牵强。
    将一物象征另一物,以及读者由此及彼的联想,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和心理基础的。在这首诗的语境里,作品没有任何铺垫与引导,要使读者将“候鸟”想象成“民工”,将其中的“狐狸”想象成“贪官污吏”,将诗中的“一个女人”想象”成民工的妻子,除了猜测以外,没有足够的诗学基础。
    联想需要可能,这就要求诗人在诗中做足功夫。
    诗妖兄弟在创作中,如果实际上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创作的,建议调整创作方法……
    另一首诗《空巢》,我在下一节里,拟按照诗歌的文本进行评点

    三、评点:诗妖诗作《空巢》
       巢,鸟雀的窝,动物的穴,也可联想为人类的居所——从形而下的层面上来说,巢就是安放、庇护生命的场所。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联想呢,大地可是海洋的巢,天空可是日月的巢呢?是否,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巢呢?包括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文化……是否,万事万物彼此为巢呢?
      但诗妖给我们带来的却是一个“空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空巢呢?请看:
            一直渴望
           冷在外边
           暖在里边
           于是,巢
           画地为牢
          在寒冷的环境里,便生长出一个长久的渴望:让寒冷在外,温暖在内……这是本能,也是梦想,于是,巢,不经意之间,“画地为牢”,几乎走到它的反面。
             掌控温度的
              不是人(巢)
              而是气候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现实不服从理想,气候无法掌控,巢,依旧寒冷;巢,在画地为牢之后,可能就成了“牢”……
           一只觅食的鸟
          永远存在
          翅膀上那颗针
          一直隐隐作痛
        那些离开窝巢,外出觅食的鸟雀,一直在承受苦痛,就像飞翔的翅膀上,被命运扎进了一颗针,一直没有拔出,所以只能在苦痛中轮回……
           空巢之美
            是等待
            空巢之丑
            是空
       巢,是空的,但始终在“空”中等待,始终承载着美丽的梦,和失望的忧伤……

       所有的生命,为了生存,都有需要离开巢穴的时候,去承受生存的痛苦和无家的孤寂,而那些“空巢”,一旦进入诗人的灵魂,可能是找到了最终的温暖。

    诗妖:关于江文波先生对《候鸟和空巢》的解读,我的回复:
         首先感谢文波诗兄对拙作的精读精解。您辛苦了。问候金安,遥祝快乐。
         非常遗憾是事,这个帖子我早就回复了,在发表成功后,转回来我居然是游客身份,帖子被吞了,所以今天不得不再写一遍。真是郁闷啊。

         毕竟,江诗兄是诗坛精英,一眼就看出我的《候鸟和空巢》不是我的上乘之作。在这里,我解释一下我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吧。

         当下的纸质诗歌(主要是官刊)由于粉饰生活,远离人民审美情趣已经走向没落。而网络诗歌百花齐放,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我觉得网络诗歌中质量普遍不高,大多以娱乐为主,离拯救当下荒芜的精神,流失的人性和良知,引导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主旨相去甚远。所以,作为一个宿命的诗人,我不得不尽一份微薄之力,竭力用文字呐喊,还原社会原貌和人性的真实。从这一点来讲,《候鸟和空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由于我力求在艺术上全面发展,所以,我在写作小说,随笔,古典诗词,歌曲的同时,亦尝试各种风格的诗歌写作。象征诗歌,是我初次涉猎的范畴,所以还不能得心应手。这正好印证了你的“没有足够的诗学基础”的说法。我从来不是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所以我能坦诚接受您的意见。但是我的对象征主义的理解是:两种在某一方面具有相同意义的事物,可以通过具象达到互通的。

        江诗兄在诗评中说:“作品没有任何铺垫与引导,要使读者将“候鸟”想象成“民工”,”感觉有些牵强。我觉得这个观点推翻我诗歌中的形象证据不足,起码,两者都属于因为适应生活而不得不漂泊的,本质上是相同的。现在的网络中新名词层出不穷,比如:啃老族,月光族,闪婚族,隐婚族等等。把民工族称作“漂泊族”“候鸟族”亦未尝不可。我觉得一点也不牵强。但是把“狐狸”象征“贪官污吏”这里的确是不妥当。因为“狐狸”只是“狡猾”哪有“贪官污吏”的凶狠和残忍?这里确有商催之处。     

       象征主义诗歌一般都写得比较隐忍的。正是这样,我在《候鸟》的文本中加大了意象的断裂,删除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意象粘连。这是我惯用的手法。我觉得,很多诗歌枝叶太多,反而遮盖了诗歌的内核。适当放宽意象之间的距离,可以扩大诗歌的意境和读者的想象空间。诗歌本身就具有朦胧性模糊性。但是,江诗兄的“联想需要可能”确是金玉之言,愚弟必将铭记在心,并深表谢意。

       江诗兄对《空巢》的解读是比较到位的。基本上与我的构思和主旨是一致的。中国的“空巢现象”对我有切肤之感。在西部农村,简直是十室九空。为什么呢?这得请教中国的社会学家了。不过,看来中国是一个缺少社会学家的国度。“候鸟现象”和“空巢现象”是一道中国独特的风景。不管我的诗歌是否会流传下去,但我毕竟忠实地记录了社会,我已经尽到自己的责任!

       最后,再次感谢辛苦解读的江文波诗兄以及凤凰诗社的诗友们。是你们,在引领中国网络诗歌的潮流。所以,我们应该为诗歌,为我们的后辈留下一些值得纪念的文字。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5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0:04:44 | 只看该作者

    541楼 白云甘做无名氏--敬答江文波先生书

    文波先生大鉴:一种思想加上另一种思想,就是两种思想,一种思想碰撞另一种思想,就有可能产生二三种思想.........乃至无数种思想,因为思想碰撞出来的火花,谁也不能预知它的数量与方向.
    白云感动君子高论,几乎拜读过君子专栏中的所有批评文字;毫无疑问,文波先生是新诗批评领域里的的权威,行家里手,写诗评诗,一身而兼数任,是那个时代杀出来的诗坛黑马,仍然不满足于曾经创造出来的辉煌,乃至时至今日,同感文化倾颓,忧心道德沉沦,孜孜不已于诗歌文学事业,这是大情怀,大观照,大视野...........这一份不迷失于商业时代的人文情怀,即是从事寂寞痛苦乃至贫穷的精神生产事业的人们手里之大本钱,直接指向未来,并一定预示着某种可能性的.自然包括奇迹的发生与出现...............
    在我们中华民族这片苦难的土地上,千年传统文化,文心诗心一脉,薪尽火传,绵绵不绝,中华文化的自生力--生生不已,历久弥新,乃世界文化系列中之少有者.即如现在之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精神流放审美失常,娱乐时代裸体时代权力时代金钱时代..........仍然肯定有一批精神担当文化传承沿革革故鼎新,道德重荷民族更生不灭奇迹辉煌光耀者.像蚯蚓一样默默地耕耘于黑色的泥土之中,以它们在黑暗的地下王国里默默生产的精神产品,经过沉潜,窖藏,过滤........然后提炼升华,沸腾,飞跃于人类智慧之星空,以它们永恒之质地,给后世子孙以永恒之精神之光耀,道德洗礼,灵魂升华,艺术审美,和全新的灵魂能量,与作为灵魂载体的诗歌样式,以及德才学识美之五宗,浪漫理想以及现实人文之享受的...........
    至于在那闪耀的精神星空中,后人们即我们的孝子贤孙们究竟看到了谁的辉煌与光耀?则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厥初生民,多少人未能留下他们创造的名字,他们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无名氏!文波先生,就让我们携手并肩加入伟大的无名氏之行列吧?古诗19首乃文人五言诗,无名氏集体创作,谁能否认它的伟大呢?我们寂寞,我们贫穷,我们孤独,但我们快乐,我们富有,我们感应中华民族后人美丽的眼眸,含泪的理解,会心的微笑,砰然心动以及楚楚动人之脉搏..........这就足够了;这就足矣!除此之外,夫复何求?每个诗歌子,除了诗歌,夫复何求?岂有他哉!也许,这份伟大的人文情怀,这个甘于寂寞,坚守贫穷的人生角度,正是一切文化艺术生产者生产精神粮食的沃土........只有默默无闻的辛勤劳作,才可能有伟大的令人大吃一惊的丰收!当代谷神袁隆平先生的人生也许就是对此之最好之阐释........佛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许,在宇宙万有中,不是有,而是无,佛中之空,空,才是最高和最后之境界吧?
    先生留言中之观点,不才白云或许不尽相同,君子和而不同乎?容后再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正乃吾辈所盼,不亦古君子之乐乎哉?!真乐乎?真乐也!
    白云遥祝文波先生文安,著安!
    不才白云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58#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0:06:06 | 只看该作者
    石一 :   读诗,要建立正确的阅读理念,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诗歌,本身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我们首先要感受形象 不是逻辑分析 不是每首诗歌,一定要有个具象的主题 诗歌,可以表现具象的主题 像巴河的三声爹娘 表现对父母的亲情  但也可以表现抽象的思想 比如人们对天地万物、生命价值、我是谁的感悟 自己的体验、感受、思考,有些可能是形而上的 诗歌的逻辑,不同于形式逻辑 首先,一首诗歌,他建立了一个独特的语境 如何阅读诗歌,对自己诗歌的写作很重要
    我在这里说的是现代诗 以上,我说的意思,可以这样概括 我们可以试着改变一下方式、理念,去读一些诗 我们可以先以肯定的心态去读 每个人的阅读,是有习惯的 我们可以不依赖这个习惯 阅读一旦形成习惯 写作就会僵化 至少可能 然后按自己的习惯,看自己的作品 大家,都是在自我否定中成长的 是否可以,有时否定一下自己
    肯定一下别人 海纳百川,方成大家 不断吐故纳新 一切就会改变 写作,不仅是技巧问题 还有心态、理念、学习等综合因素 可能你改变一下,就感到天高地阔 可能你基础很好,知识丰厚…… 但一个理念,一个心态,一个方法,一个习惯,就可能使你的才华 不能很好的发挥 我们有个词,叫“点拨” 就那一下子,一个转变,一个转身,你看到就是新的风景 而他一直就在你的身边
    是江老师讲的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59#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0:08:59 | 只看该作者
    热情的锤子 :文波兄长好  弟子  呵呵  突发奇想  譬如诗可否研究出来个  情感体什么的   干脆就是情感的喷薄
    妄图摆脱文法和修辞的束缚和局限  又主题鲜明  不藏着掖着  让人一目了然   适合今天迅速的生活节奏


    江文波:回复 500楼  的帖子:
    突发奇想,智者常有;忘乎所以,诗者状态。
    锤子老弟是否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创造出一个名为“情感体”的诗歌,以相对直白、好懂的语言,直接抒发的艺术方式,表现浓烈的情感和鲜明的主题。
    我的看法是:
    1、        名称叫“情感体”需要推敲,因为所有的诗歌,原则上都是要表现情感的;
    2、        你所说的这种“不藏着掖着”的表现方法,过去、现在都有,也有一些作品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这些作品,一般都有自己的某些特色,在比较直接的方式中,实际上也有自己的艺术技巧。
    3、        诗歌历来讲究含蓄,所以“藏”一点、“掖”一点,给读者留下联想与回味的空间,是必须的。一般来说,一首诗,如果读者看一遍,就完全掌握,根本不需要再去看第二遍,或者回味回味,那至少不是上乘之作。

    我理解你的未尽之言,你可能是想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但是,我建议兄弟把这件事放在以后……

        问候锤子!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60#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0:13:36 | 只看该作者
    江文波:最近,有位在诗歌创作上颇有成就的诗友,给我发了一个短信:

    “江老师,最近有些彷徨,不知道能不能这样写?是退步还是进步了,还是在原地踏步?……有时对于诗歌的理解反而更加迷惘了。”

    读过这短信以后,我有点诧异,但思考、分析之后,觉得不仅正常,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放到这个楼里,来做个简单的讨论。诗友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一是已有一定创作经历和成就的诗者,对自己的创作方向与成果,难以做出令自己肯定的价值判断;二是,正因为如此,对诗歌的理解出现迷惘,说具体一点,在当下的诗歌语境里,到底什么诗才是好诗?
    这实际上是两个有关联的问题,为方便表述,我先讨论第二个问题。

    一、        到底什么诗才是好诗?

    特别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思想文化思潮和诗歌内在动力的驱动,我国的诗界逐步出现多元化的倾向,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网络诗歌阵地的大量涌现,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主义”、“流派”和什么什么“体”,主流诗歌仿佛缺失了,确实容易让人迷失,好像没有了评价标准。那怎么在这“乱象”理清自己的思路呢?
    商业化的大潮,无疑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就是说文学也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但一种“主义”、“流派”和什么什么“体”,即使艺术质量不高,但只要获得一定人群,特别是已经习惯“文化快餐”的人群的欢迎,传统和网络媒体,就会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去迎合,以争夺这部分的“眼球”,作者也可能因此“成名”。还有一种是因为体制内文学界的某种阶段性“需求”,也给某些读者提供了“成名”的机会。这类的作品,多数是泡沫化的,生命力一般不会太强,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被慢慢淘汰,但作者可能比较容易获得当下的“利益”。
    实际上,主流的诗歌价值,一直还在那里。这类作品沿袭着两千多年中国乃至世界诗歌文化的优秀历史,反映出诗人生命的真实体验和真诚的心灵之声,燃烧着人文精神乃至普世价值的火炬,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出诗人高尚、严肃的探索和追求,不断给诗歌宝库增添新的智慧财富。这类作品可能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但在当下有可能默默无闻。
    所以,诗者应从这样的高度和角度,去理解什么是好诗……

    二、        如何判断自己的创作?

    如果解决了上面的问题,如何判断自己的创作,就有了一定的诗歌美学基础。当然,诗歌创作与鉴赏是有区别的,一个优秀的诗歌批评家,自己的创作未必惊人,同样一个优秀的诗人,未必擅长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自己的创作,可能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这也是常见的现象。
    诗友不要把阶段性的迷惘,看的太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诗歌美学思想,或者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这种情况就会逐步改变。同时:
    1、        对自己暂时把握不好的作品,不要急于拿出来,可以先放一放;
    2、        多听听他人——你认为能够帮助你做出判断的诗人或诗评家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7 06:07 , Processed in 0.1106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