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9|回复: 2

[原创] 浅思《大学》的时代意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21 12:34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4-11-30 22: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锡兰哲学家L·A·贝克在其《东方哲学简史》中讲道,“每一个人的人格都要经过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八个步骤,一个人就会首先实践自身的完美,然后就会在自己的家庭中自然而然也显露它的美德,就像太阳普照、哺育万物一样地去影响,教育别人。”
        《大学》相传由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西汉时被戴圣编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由北宋司马光开始,到二程将其与《论语》、《中庸》、《孟子》相配合,南宋朱熹据此撰《四书章句集注》,至此乃成四书,且备受历代儒者重视。究其根因,除曾为科举的必考典籍外,其对于个体明了扼要的要求,贯穿始终的步骤想来也是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由隋、唐起,面对释、道思想的强势崛起,传统的儒家面临势微的境地,亟待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这从韩愈的《原道》中即可窥得分毫,“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在如此背景下,宋儒学者力图恢复在唐、五代时期毁坏的伦理纲常,自然也为宋代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但背景之下,关于如何入得儒学之门,《大学》被关注也自然成为了必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首先在广义上肯定了“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可能性。诚如北宋的程颐所讲,“《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南宋的朱熹对其亦极为推崇,在治学上,他认为“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朱子语类》卷十四),又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同上),又说“《论》、《孟》、《中庸》待《大学》贯通決洽无可得看后方看,乃佳”(同上)。
        在继承二程“天理论”的基础上,以“理”为宇宙的本体,他讲道,“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朱文公文集》)。而对于如何穷得此理,朱熹把目光投向了《大学》,他说,“《大学》说格物,却不说穷理。盖说穷理,则似悬空无捉摸处。只说格物,则只就那形而下之器上,便寻那形而上之道。(《朱子全书》卷四十六)”冯友兰先生对这段话的解释简明扼要,“理是抽象的,物是具体的。要知道抽象的理,必须通过具体的物。”《大学》经文有“致知在格物”,因传文中缺了关于“格物”一章的内容,朱熹采用程颐的观点作了补充,这就是《大学章句》中的《补格物传》。在这篇传中,朱熹论述了自己对于格物的看法,“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又说,“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明代王阳明起初信奉朱学,“格竹子”的失败使他对其产生了怀疑。遭权宦刘瑾陷害,被贬西南的龙场驿后,受《大学》的影响而得以“龙场悟道”。《大学》对他的影响,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的一段话说得很精妙,“顿悟的结果,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会,根据这种领会,他重新解释了这部书。就这样,他把心学的学说完成了,系统化了。”
        《大学问》中,他以“良知”为始,“致良知”为终,重新论证了“三纲领八条目”。在“明明德”里,他讲道“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是故谓之‘明德’,而明其明德,则关键在于一个无私欲之蔽”。至于“亲民”则是明明德的进一步扩展,即“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止于至善”是这两点的总结融合,“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于至善,而骛其私心于过高是以失之虚妄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固有欲亲其民者矣,然惟不知止于至善,而溺其私心于卑琐,是以失之权谋智数,而无有乎仁爱恻怛之诚……是皆不知止于至善之过也。”
        而“八条目”则重在“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实现的方法,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践行实际的方向。因而他对修身简论道,“故欲修其身者,必在于正其心也。然心之本体则性也,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本无不正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扩充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把“修身”看做实现“明明德”的功夫,本传中也讲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正如修身之于八条目一样,三纲领中,“明明德”是后二者的基础,从个体到众人,个体是最初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申发。阳明先生在回答其弟子蔡希渊的问题时,便讲道“《大学》的功夫即是‘明明德’。”(《传习录注疏·129条》)对“三纲领”和“八条目”相互穿插式的阐发,不仅是对陆九渊“心即理”学说的扩充,同时也如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所言,一改明朝前期、中期思想界的沉闷而无新气。
        延至现代,国学大师熊十力先生有感于自清以来,学者重训诂而轻经学,“及清之末世,外患交迫”,辛亥革命之后,“袁氏首坏初基,军阀继之……人德绝矣”,又使“东三省陷于寇”,至于“道德沦丧,官方败坏,士习偷靡,民生凋敝,天下无生人之气,由来者渐”,而提出重读经籍,且提出“经为常道不可不读”。
        又如《读经示要》开篇即提到“国难入蜀,栖至北碚”。此书中,先生以《大学》的次第过程及历代儒者的释义梳理“大学之道”对时人时世的作用,并总结道,“《大学》一篇,总括六经之旨,而开端直曰‘明明德’。又申之曰,自明也。呜呼!此六经之心印也。”这里取“三纲领”简述如下。
        对“明明德”,先生讲道,“总之,一切道德,皆本心之随事发现也。德即是心,非如法规然,从外制也。”而对“亲民”,取朱学作“新民”,先生尤为重视,这与时代有极大的关系。先生认为“夫人生不幸而忽动于私,以至物化,而丧其生命”,所以要“唯自命,而后有以破重暗,开发新生命”,并特而讲道“新生命者,自其昔丧而今复,谓之新。开发者,自其破暗而始获,故云尔。”如此这般,对社会整体自然是有很大的益处,“故我自新矣,必期人之自新,以人我同体故,譬如四肢之在全身,若有一肢发育不全,即是全身有亏损。我则自新,不复蕲人之之自新,即吾性分毕竟有亏,吾心量有所未充也。”又引证《论语》“子曰:‘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发散道,“己立己达,自明,自新也。立人,达人,新民也。”
        而在把《大学》与释家经籍相互比较后,又谈道“《大学》言平天下,本之絜矩。絜矩,恕也。言恕,而以天下为量。《华严经》普贤行愿,广摄无量世界,无量众生,庶几近此。”另一位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也讲道,“《大学》者,大觉之谊也。儒者之称大学,悬为治学者至高之鹄的;犹之释氏标佛为最高境诣,以树进修之鹄。佛,正音佛陀,汉言觉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吾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原极底,行满果圆……‘在明明德者,自觉也。在亲民者,觉他也。在止于至善者,觉行圆满也。”(钱基博《四书解题及其读法》第3页)
        传至当代,《大学》被赋予更为广阔的内涵与意义。梁漱溟先生在谈到中国社会制度的形成史时即讲道,“以我推想,孔子最初着眼的,与其说在社会秩序或社会组织,毋宁说是在个人——一个人如何完成他自己,即中国老话‘如何做人’。”
        又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当了国家或天下的元首,然后才能够做治国、平天下的事。他仅仅需要做国家的一分子,为国尽力而为;作为天下一分子,为天下尽力而为。只要这样,他就是尽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全部责任。他如此诚实地尽力而为,他就是止于至善了。”
        可见,在当下《大学》所被赋予的时代意义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即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精神内涵的追求。
        首先,价值观念的认同即是体现在个人之于社会,社会之于个人的责任上。而个人若想有用于社会,即实现其对社会的价值,首先便是明其明德,对于怎样去明,修身又自然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点先秦诸子几乎都有涉及。
    再是亲民,朱熹作“新民”,王阳明作“亲民”均与其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首先是“新民”,汤之《盘铭》中所提及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揭示出在当下这个变革的时代里,不断地要求自己保持弃旧图新的勇气和心态合乎时代的价值观念。再是“亲民”,孟子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既道破人民在国家、社会主体中的作用,到了个人身上则是对于个体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积极肯定,正如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所言,“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而止于至善不仅是“明明德”的最高体现,还是种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本传中引用孔子借《小雅·緡蛮》所发出的感慨,“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朱熹注曰:“吉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
    清华大学陈来教授总结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有四点,即“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德为本”和“以和为本”,这与《大学》的三纲领不谋而合。
    而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自然莫过于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这点不仅在价值观上有体现,也同样是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目标。
    前面提及,作为“修身”践行实际的方向,相较之下,最为重要的还是“修身”本身。且关于这点的论述也古来有之,较为著名的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及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谈及自己的志向时,孔子所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亦不啻视之为对于修身的肯定。而朱熹在注《正心修身篇》时对修身的作用也讲道,“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一文中,陈来教授讲道“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讲道德、遵道德、收道德。都是强调要落实在个人身心实践的道德。”这与《大学》中“修身”是“明明德”和“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的途径及其对个体的要求不谋而合。可见,无论于古于今,《大学》所蕴含的时代气息、所代表的时代意义永远都有着不息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四书章句集注》 (南宋)朱熹    中华书局
    《读经示要》  熊十力   岳麓书社
    《四书解题及其读法》  钱基博   岳麓书社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涂又光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东方哲学简史》  (锡兰)L·A·贝克 著;赵增越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朱熹与中国文化》  蔡方鹿  《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丛书.  贵州人民出版社
    《大学问》  (明)王阳明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鹤阑珊 著(随书附赠)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传习录注疏》  (明)王阳明 撰;邓艾民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陈来  《光明日报》搜狐新闻客户端2014811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孟子思想的时代价值》 刘瑾辉   《求是网》搜狐新闻手机客户端  原载于《光明日报》2014527
    《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樊树志   中华书局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
    职教中心12春考2班
    陈智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0:21
  • 签到天数: 34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发表于 2014-12-7 20: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古典修身养性、自我完善、做了寻根溯源的阐发,专业性强,论据详实有力,可见我们历史上的哲人们,不仅关心着国家社会的大事 ,同时也一直十分重视自我身心的修养和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21 12:34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6: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听圃 发表于 2014-12-7 20:48
    为古典修身养性、自我完善、做了寻根溯源的阐发,专业性强,论据详实有力,可见我们历史上的哲人们,不仅关 ...

    老师过奖了,感谢您的提读,问好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18 13:46 , Processed in 0.0774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