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秀水长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千万别再提“私有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8-13 11:15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21#
    发表于 2013-7-2 21:09:13 | 只看该作者
    飞上枝头变蝴蝶 发表于 2013-7-2 17:49
    蒙老师,您好!

    好久不见!欢迎!

    谢谢版主关心,这段时间太忙。都没时间动笔了,呵呵。

    点评

    老师您好! 劳逸结合,别太辛苦! 祝安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3 12: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9-27 08:59
  • 签到天数: 67 天

    [LV.6]常住居民II

    22#
    发表于 2013-7-3 12:48:54 | 只看该作者
    蒙照辉 发表于 2013-7-2 21:09
    谢谢版主关心,这段时间太忙。都没时间动笔了,呵呵。

    老师您好!

    :handshake

    劳逸结合,别太辛苦!

    祝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14:48:28 | 只看该作者
    到农村去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表“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后面的话“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我们老三届毕业生,从此开始成批的下放农村“安家落户”。现在想来,这也是“消化”城市多余劳动力的权宜之计,不过国家也动用了大量资金作为“安家费”。当时我刚满16岁,可以说满怀豪情踏上征途。
    这是一个小村庄,位于鲁西南某市12华里。东临大运河,西靠公路。80来户人家。我们一行8人(3男5女),就来到这个“小庄”。
    首先是安家,住进一家地主的房子。地主的房子也不咋样,只能住下女生,男生无奈住到旁边的小厨房。比正房矮了一大截,夏天太热,他们就在门口贴上“延安窑洞”,以示艰苦。大队又给调的房子。我们的房子窗户还是木棱的,冬天还要糊窗纸。没有北窗。木板门。
    夏天热得很,冬天冷的很。白天一直开着门,关上门屋里就黑了。
    再说小庄的地,这里是涝洼地,这时已经整的不错了。洼地种稻子,高地种玉米,地瓜。秋天种小麦。高地都搞成台田,即每隔7.8米就挖一条一米宽的沟,而且沟沟相连。这样看上去就是:块块稻田,条条台田。有一条从大运河通过来的水渠,与公路并行的伸向远方。路也修的很规矩,马车进入每块地都不成问题,水也可浇到每块地。我想,这应该是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个体农户不大好办。
    对村里人的印象是逐渐建立的。刚进村时,去书记家拜访(因书记正生病),每人喝了一碗大米加白糖的粥,觉得香甜可口。书记介绍说:咱这村不算穷,靠着公路回家放便。(刚来就说回家,真没劲。)另外一屋子人,也认不过来。
    后来弄清了,书记:中等个,五十多岁,是个干脆利落的人,比较有威望----德海叔。
    副队长:高大粗黑,憨厚可亲。开会时拿着毛主席语录讲话,说的都是自己的话,他不识字。——庆喜叔。
    青年队长:中等个,黑瘦脸,说话响嘣嘣,走路一阵风,小眼立楞楞。-——山喜哥是也。
    建筑队长:点头哈腰,好开玩笑。----山月同志。
    公社的一位女同志悄悄地告诉我们:这个村的领导班子还不错,四清中没查出什么大问题。(四清是三年自然灾害后,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山喜哥负责我们知青,同时领着青年,妇女干活。建筑队长领着男劳力,在城里盖房子,就是民工了。当时我们觉得这是一支很有技术的队伍啦。庆喜叔带着一支青壮年队伍,去城里大街小巷连尿肥,直接泼到稻田里。再有路边开个骡马店,打面房。总之,小庄的男女老少都有活干。
    山喜哥样样活拿的起放得下,总是干在众人的前面。要不怎么能当领导呢。稻田的地,人称“英雄坷垃孬种泥”。干了很硬,有水时插进铁锨,象被吸住似的拔不出锨来。挖这种地要使劲挖,挖上几锨就要大喘气。他能挖动。另外,收胡罗卜。胡罗卜扎得很深,挖不好就断,我气得说:丢了我也不要。他把我大大讽刺了一番。不过也帮过我:冬天的早上,下着雪,我去打水,井台上结了冰,我一不小心滑倒了。他帮我打回水来,又在男生门口喊了几嗓子。(男生还睡着觉呢。)
    集体劳动还是挺有意思的,抢收抢种,干部领着,也是你追我赶地干。割麦子,稻子要又快又干净,看谁先到地头;种地瓜几个人一个小组,刨坑,放苗,埋秧,浇水各有分工。有说有笑。最痛快的就是打稻子。那时我们用的是脚踏打稻机,大家一块踩,手不停地翻动着稻把,一个传一个,简直就像骑着骏马,拽着缰绳,可带劲了。再有“打河工”,几个人拉一车土,一块使劲就拉上了河坝。
    回头说说我们的生活吧,前面说了我们一行八人来到小庄。五男三女。男生说女生挣工分少,让
    女生轮流在家做饭(男劳力七分,女劳力五分),他们来打水。其实还是女生做饭,女生打水。我们住在村西头,水井在村东头,我们就要挑着水穿过一个村。遇到下雨天就更不好办了,两边房基高,水在街上淌,粘土都把鞋粘下来。我们还不会挑,别提多“洋相”了。一次,我不小心把水桶掉进井里了,(井不深,井口还很大,用扁担勾着桶一摇,再一扣,快提,水就上来了。)我们的“学者”就把女生的镜子全都拿了去,企图靠反射找到水桶。惹得一个村的小孩都去看,最后还是组长下井,把桶捞了上来。(“学者”后来成了省科学院的电子专家)做饭呢,一手拉风箱一手添柴,还要在锅边上贴饼子。这个锅没有一米,也有八十,大概叫八印大锅,我们那时都很能吃,一人手里托一大海碗,至少吃两大碗面条。还学村里人,蹲在街边,边吃边啦呱。
    还有一类人没有介绍,就是地主。在课本,电影上看到的是黄世仁,南霸天,现在很多人说自家老辈是地主,那会可没那么些人承认自己家是地主。这个村的地主一个老的背个粪筐拾粪,晒太阳。一个“年轻”的五六十岁,老头挺硬朗,还是驾辕耕地的把式。这也不怪,解放前就是他家有牲口。
    他的儿媳是小脚,真是三寸金莲,好像能把地戳破。还有个孙子十二三岁。就这么一家三口。据说:解放前,儿媳的任务就是坐在自家坟头上,做着针线,看着长工干活。又据说:谁家说媳妇,就领到他家看房子,看牲口。(农业社会也造假)。我看最好别当地主,这一家人让人看着挺孤单的。
    小庄的老百姓不算穷,也不算富。家里有辆自行车就不错了,一年能做几身新衣服(劳动特别费衣服),还有上大学的。我们一般劳动一年能挣八九百斤粮食,五六十元钱。(那时钱不毛)。吃肉是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因为队里养的猪,过年才杀。我们去了近半年,过年吃了肉一直没吃,“五。一”节轮到我值日,我就骑车到城里割了些大肥肉,心想可吃个够吧,结果把大家都腻住了。
    70年底,城市开始找工。在牲口棚召开社员大会,汇报思想。一个男同学说:到城里拉尿肥,端起尿罐,还是热乎的,咱一中的学生,怎么干这来了。后来又怎么思想转变了。得到村里人的一致赞扬。他们对我的评价是:不惜力。总之,大家干的都不错,可以招工。
    下乡两年,我们又回到城市,进了工厂。
    两年的农村生活虽然艰苦,但却是我生活道路的重要开端:从此我走上了社会,从此认识了农村,虽然过去了三十多年,但许多人,许多事还能想起。我国的农村人口还占多数,农村,农民富了才算真富,。现在中央开始关注“三农”问题,希望同胞们都来关心这个问题,特别是知青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0 15:38: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本论坛为我保留着这篇小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6 14:55 , Processed in 0.0827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