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顾绍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中国画:顾绍骅的诗情画意观点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61#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18:58:41 | 只看该作者

    《江山渔乐图》明 吴伟 纸本设色 纵270厘米横173。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少时生活孤苦,由常熟钱昕收养,后流落于南京,因而对民间渔民的生活抱有极强的同情心,作品的生活气息很浓厚,在表现技法上较清新和自由。此画在空间处理上,真实而浓重,远景虚淡,更接近真实的自然风景,整幅作品画法比较粗纵,当属画家中年以后的作品。《江山渔乐图》表现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渔民生活。江边高树坡石,其上远山层叠,江中渔舟有停泊,一幅秀润美丽的江山渔乐图卷。此图画法从南宋院体马远、夏圭一路变化而来,山石作斧劈皴,连皴带染,笔墨奔放,纵横挥洒,但比之马、夏的刚硬静穆,则略显柔软骚动。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25/120825181369eea73695822414.jpg
        吴伟与《长江万里图》   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MVWWSbTcA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6:37
  • 签到天数: 348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62#
    发表于 2014-2-26 00:19:19 | 只看该作者
    再来欣赏顾老师的讲解,董其昌的画有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迹,是开一代画风的巨匠,技法上借鉴了书法的许多特点,讲究布局和平衡,也常用泼墨和写意来表现思想和易趣。作品就显得手法多样,风格十分活波,这是同时代许多画家所达不到的高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8-9 16:15
  • 签到天数: 293 天

    [LV.8]以坛为家I

    63#
    发表于 2014-3-14 12:14:56 | 只看该作者
    顾老师辛苦了。敬茶.........

    点评

    谢谢版主及以上老师们的支持!因为本人身体不好,事务繁杂,不当之处,还望原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10 17: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6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7:37:19 | 只看该作者
    天地书画诗影苑 发表于 2014-3-14 12:14
    顾老师辛苦了。敬茶.........

    谢谢版主及以上老师们的支持!因为本人身体不好,事务繁杂,不当之处,还望原谅!{: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6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7:37:30 | 只看该作者

    明 蓝瑛《白云红树图》绢本,设色,纵189。4厘米,横48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图中以没骨法加青绿重色作红树青山,白云缭绕,山下瀑布溪桥,景物幽胜。画法工整,树石皴点细密。运用石青石绿、朱砂、赭石、铅粉每种颜色晕染勾描,色 鲜艳。幅上自题:“白云红树”隶书四大字。又识云:“张僧繇没骨画法。时顺治戊戌清和画于听鹤轩。西湖研民蓝瑛”。下钤“蓝瑛之印”印。现藏故宫博物院。
    本幅左上自识:“白云红树。张僧繇没骨画法,时顺治戊戌清和画於听鹤轩。西湖外民蓝瑛。”钤“蓝瑛之印”。顺治戊戌为1658年,时蓝瑛74岁。此幅用没骨法以石青、石绿色画山石,用朱砂画小草,树叶也用浓艳的红、黄、青、绿没骨点出,云用白粉渲染。画面色 浓重丰富,却又典雅清新。自识“张僧繇没骨法”,实为画家自己独创的画风,此幅为蓝瑛青绿重 画的代表作。(国宝档案 2011年 第103期)。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26/1208260835422f7d8f64d6007b.jpg
    蓝瑛《白云红树图》视频   http://jishi.cntv.cn/C30712/classpage/video/20110430/100551.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6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7:38:06 | 只看该作者

    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宫廷画在康乾盛世获得了较大发展,文人画日益呈现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民间绘画呈现纷繁的风格和流派。清代宫廷绘画可称中国绘画巅峰,康熙末年至嘉庆年间,清朝政权巩固、疆域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所谓“康乾盛世”,绘画上也呈现隆兴景象。其内容形式丰富,尤以人物画的成就最为突出。所绘题材包括帝后及皇家、大臣等上层人物的肖像画,表现宫内生活场面的宫廷生活画,纪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画,反映农耕经济和文艺作品的风俗画,装饰宫廷用的山水画及花鸟画等。人物有工笔重 和白描两种画法,花鸟画也有工笔和没骨两法,山水则宗四王一派,中西合璧的画风尤甚,唯独水墨写意画没有传播。
    而清宫绘画因长期不为民众所知,许多顶级画家和高水准作品被历史封存。现今我们可借助网络平台领略昔日皇家艺术风范,而且也可与唐代、北宋和“明四家”三个辉煌时期的优秀作品作一比较。笔者同意:“通过顶级画家及作品数量、画作技法、画作水平和创作题材等因素综合比较,认为清宫绘画远远超过前三者,堪称中国绘画史顶峰;”的观点。
    同时,因众多清宫绘画所描绘场景宏大,需多名画家共同合作绘制,且在绘制前均有小样经皇帝审核批准,故绘画质量之高、艺术水准之精堪,是前人和民间艺术家所无法比拟的。本文列图可见一斑。
    郎世宁绘《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是一组表现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的顺序排列,分别为“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和“腊月赏雪”。从描绘的景物判断,表现的对象应为圆明园。画面以山水楼阁为主,建筑描绘细腻,其中既有中式园林建筑,又有西式亭台楼阁,更有中西合璧者,画面的景观可能是画家以圆明园的建筑结合自己的想象而创作的。圆明园是雍正作皇子时的封赐,他解释说“圆明园”的赐名大有深意:“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圆明园兴修一新之后,雍正皇帝经常在园中居住并在此办理公务,他明谕百官“每日办理政事与宫中无异”。这12幅行乐图展现了其在圆明园生活的各个场景,也表现了12个月的不同节令风俗。
    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宫廷画家都依照宋人郭熙定的原则作画:“山水画中,画山盈丈,树木盈尺,马盈寸,人物盈十分之一寸。”平行线条就是不折不扣地平行下去。在郎世宁看来,中国绘画的远近配合观念彻底错误。后来他出版了一本《视学》。不过,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用几何学的透视原理来处理空间问题,是虚伪的,非艺术化的。中国画中对物的视点不止一个而是几个,视线的角度不是固定的,所以画家在同一幅画中能对山水或庭园表现不同的视点与角度。郎世宁的作画题材由皇帝指定。人像必须画平板板的正面,不能画阴影,人们以为像上的阴影“好似脸上的斑点瑕疵”。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26/1208261619e8909f6bbc6c033f.jpg
    视频: 中国传世经典名书 清代宫廷画家 郎世宁 (一)   http://v.youku.com/v_show/id_co00XMjkwNDkzMzY=.html
    视频: 中国传世经典名书 清代宫廷画家 郎世宁 (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wNDkzNTY=.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6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7:38:36 | 只看该作者

    《康熙南巡图》作者:王翚 杨晋等 共12卷,每卷长度约在10米、20余米长短不等,宽约60余厘米,堪称当时最长的宫廷画卷珍品。根据宫廷绘画特点,该画卷同样一律不落这些画家的款印。晚清倾覆以后,第五、六、八卷由宫中散失下落不明,第二、四卷现在典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第三、七卷现在典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余各卷仍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典藏
    第一卷 描绘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从京师出发的情景(1 出永定门 2 皇帝出巡 3、4卤簿仪仗 图为:右上,左下排列)
    车驾从北京外城的永定门到京郊的南苑,画面开始即为永定门,康熙一行已经出城,送行的文武官员,站在护城河岸边。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大路上行进,玄烨坐在一匹白马上,由武装侍卫前后呼拥,沿途路旁有舆车及大象。前哨越过一座石桥,抵近南苑。路边仪仗鲜明整齐,一直排列到南苑行宫门口,面幅到此为止。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901/12090121161ab6bde47c787d85.jpg
    “画圣”王翚  视频  http://www.56.com/u26/v_NTE0MzczMDA.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6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7:39:06 | 只看该作者

    《仙山楼阁图》清 王时敏 纸本墨笔 纵133cm横63.5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是王时敏74岁时的作品,系为友人陈静孚之母方太君70寿辰而作。王时敏以元黄公望画法写此图,画面上峰峦叠嶂,林木葱郁,流泉曲绕,长松挺立。山谷中点缀着茅亭草舍,环境清幽。图中烟岚起伏,云雾环山,增加了画面的高远感与深远感,同时产生虚实对比,使全图笼罩在朦胧飘逸的氛围之中,宛若仙境。其笔墨画法尤见精绝超逸,是画家晚年精品之一。
    本幅款署:“乙巳冬日写《仙山楼阁图》为静孚道兄尊堂方太夫人衮寿,王时敏”钤“王时敏印”(白文)、“西庐老人”(朱文)、“玄赏”(朱文)。上诗堂有清初吴伟业题:“陈子静孚母夫人方太君七十,王烟客奉常、王湘碧郡伯绘《仙山楼阁图》以为祝。郡伯所制可以颉昂松雪,若太常此帧苍深高远,尺幅之中恍见仙真栖止,出入于烟云缥缈间,笔墨之奇非仅得子久三昧也。太夫人女箴妇德可镌琬琰,余将托诸诗歌,得两公妙染,真所谓画中有诗,不待九如之颂,可效口觥之祝矣。吴伟业题。”钤“吴伟业印”(白文)、“梅邨”(朱文)。鉴藏印有“过云楼考藏金石图书”、“顾子山秘笈印”两方。《过云楼书画记》著录。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27/1208271522af8407a749f9a459.jpg
    视频: 中国传世经典名书 太仓王时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wNDc2NTI=.html
    《国宝档案》  王时敏《仿古山水册页》  视频  http://jishi.cntv.cn/C30712/classpage/video/20110613/101103.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69#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7:41:19 | 只看该作者

    石涛是清代最具开创精神的画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他把山水画的审美功能放到了第一位。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认达要在“笔锋下决出生活,墨海里立定精神”——“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完成了中国画的完整的程式语言,表示个人心法;他主张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艺术创作的纲领。他并以此为名,在他的中晚年创作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佳作。图前以其独特的隶书题写了“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九个字作引首。再看画卷:一小溪分隔两岸,石壁耸峙,群山巍峨。山间云雾飘渺,下有一水蜿蜒流淌。水上架 小桥,两小艇载人垂钓其中。渐入深山,路道盘桓,峰峦起伏。山间林木茂密,村舍瓦屋掩映其间,有两人晤谈屋中。后渐开阔,水流潆洄,汇成大湖。湖畔孤岛, 小桥连岸,坡岸有高士席地,水中有舟载客而来。显然这是人间的寻常生活,恬静平淡。作者以其难得的细笔,一层层勾、皴,再由淡而浓,反复擦、点,淡墨渲染。尤其是点,经由干、湿、浓、淡,反复叠加,至“密不透风”的程度。石涛善用点,是其一大特征。整幅画面显得苍莽凝重,深得元人意趣。从右至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欣赏。第一部分,群峰层叠,危崖骤起,就像海浪翻空,排山倒海,气势高昂,不同凡响。收藏家潘正炜说:“此画开卷如宝剑出匣,令观者心惊动魄,真奇笔也。寓奇思于奇笔,以奇笔绘峰奇。”第二部分,剑锋峭壁,古木怪石,错落其间。第三部分,溪流自上而下,曲曲折折。第四部分,在长松杂树的怀抱中,有屋舍数间,屋内床铺帷帐,清晰可见。老者二人,相对清谈,形态闲适。这幅山水长卷,气势恢宏,构思奇特。满山上下,都是苔点。画家善于用点来表现丛草、野树、山石、苔藓、云烟等等,在诸种墨点中,以浓点、枯点为主,好像用这些墨点砸出来一个世界。这么多点,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石涛自己灵性飞舞的表现,正所谓“此中簇簇万千点”;尽管他在卷后自谓“不立一法,是吾宗也”,其实还是脱不开传统技法。…
    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的苔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称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人物之一,从他的绘画技艺和理论等方面看确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画向近、现代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28/12082808533d15dd2c74c28be2.jpg
    搜尽奇峰的苦瓜和尚石涛 视频 http://www.56.com/u37/v_OTA0OTkxMzg.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7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7:41:47 | 只看该作者

    《天都峰图轴》清 弘仁 纸本水墨 纵307.5cm, 横99.6cm 南京博物馆藏
    中国清代弘仁的山水画代表作。弘仁(1610~1664),清初著名僧人画家。俗姓江,名韬,字六奇,为僧后名弘仁,号渐江,安徽歙县人。写黄山绝顶天都峰。画作章法新颖,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以简洁凝练的造型,空灵峭健的劲线,寄写出黄山的英姿;近处是陡崖峭壁,几株虬松盘曲若龙,崖下涂涧,溪水汇流。隔溪仰望,对岸兀崖高耸,悬泉下泻,峰峦叠嶂,嶒崚重叠,巍巍天都主峰嵯峨其上,直指霄汉,其剑拔挺健之势,大有绝俗孤高的意蕴。右上角作者自题七绝一首,赞誉了黄峰的灵秀和壮美。左下方署“庚子”纪年,时渐江当为50岁。图作早为刘海粟珍藏,现藏南京博物院。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29/120829085793f585178c1f02ef.jpg
      视频: 中国传世经典名书 弘仁    http://v.youku.com/v_show/id_co00XMjkwNDgxMDA=.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7:42:33 | 只看该作者

    清   袁江《东园胜概图》
    袁江的《东园胜概图》,该图为长卷形式(横370cm,纵70cm),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画极富层次,不仅园内厅堂馆轩,花木竹石刻画细致,而且主体布局皆合规矩,繁而不乱,细而不碎,极富透视感;园外扬州文峰塔和三汊河塔,一近一远,周围曲水环绕,绿柳吻水,充满生机。《东园胜概图》取材于扬州乔氏东园,建筑物比例适当,树石形态若真,山影波光,层次深远。据说,乔氏东园是扬州历史上的建筑瑰宝,规模庞大,建筑错落有致,如今虽然已无任何遗迹存在,但《东园胜概图》中,已对该园的建筑布局、景观等描绘得非常详尽,何处为花、何处为竹、何处为树、何处篱笆、何处建墙,(画中人物103人)一览无余。这幅画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严谨工整的画风,显示了他山水、楼阁、花鸟、舟车、人物等多方面高深的艺术和超凡的功力。
     康熙四十八年,扬州园林史上出现了一个重大事件,即乔国桢在扬州东郊营建的东园落成。东园,被园林史学家称之为清代前期扬州园林中最杰出的代表,有人甚至认为《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是以东园为本的。现今的东园,早已损毁不存。对东园的认识,有赖于时人刘云章、曹寅等的文字记述,更有赖于一位江都画家妙笔生花的写生纪实,这就是袁江的《东园胜概图》。东园一经落成,园主即请袁江为东园写照。康熙四十九年,《东园胜概图》完成。园成不久,园主即差人携《东园胜概图》呈请当时名流王士祯、宋犖为东园写记。两人均年事已高,无从亲历,“东园惜未及早与之际”,只能就图想象,然而两人见《东园胜概图》,却“已不啻置身辟疆、金谷间”、“恍见淮南风物”,欣然作《东园记》。作记不久,康熙五十年,王士祯卒,康熙五十一年,宋犖卒。若无袁氏东园图,我们几无由看到王、宋二老的妙笔记文了。
      据现今美术史所称,袁江的界画楼阁艺术,其最大的成就是摆脱了传统的界画楼阁图类同于建筑图稿的毛病。他非常注意把楼阁建筑置放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去,而且由于袁江描绘自然山川的能力也很强,从而让建筑既作为画面的主体而起到点景的作用,又作为人工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一部分而投入于大自然的怀抱,从而景为楼生,楼为景存,提升了楼阁建筑画的艺术欣赏价值。
      不过,当我面对袁江的这幅《东园胜概图》时,最强烈感受到的不是袁江的技艺,而是他所营造出的一种古代文人仕宦曾经留存于心底的那种“性本爱丘山”的内在情愫与文化情结。从史料可知,乔国桢营建东园所选的地方就在扬州郊外的一片田野农庄之中,这是一处远离扬州城市喧嚣的处所,因此,东园的营建,其主旨就是去享受那种归隐田园的质朴自然之美,展现园主人这种远离尘嚣、“复得返自然” 的“林泉之志”,这也就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的,在太平盛世、君亲两隆的情况下,文人雅士既要“出仕”,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同时又难以忘怀自己梦寐在心的“林泉之志、烟霞之侣”,结果只有退而求其次,通过山水画来实现自己“卧游而畅神”的“渴慕”之心。这种心声的实现,在古代中国文人画史中,就表现为山水画成为大科、成为主流;在中国园林史上,就表现为自然式园林的兴起与流行。袁江所描绘的东园就是这么一处满足文人士大夫“林泉之志、山野之情”的绝妙佳处。
    清代著名界画家:袁江,1662-1735年,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字文涛,晚号岫泉。专业画家,雍正间曾一度进入宫廷。袁江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画家,专工山水楼阁界画。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楼阁工整山水当以袁江最有名。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29/12082908576cfd1446ed215b12.jpg
    视频: 中国传世经典名书 界画高手袁江袁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wNDk3MDQ=.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7:43:12 | 只看该作者

    张大千(1899-1983)名爱,号大千,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学画,拜曾熙、李梅庵为师,学习诗文书画。一九二七年始遍游名山大川,一九四一年至四三年间赴敦煌,临摹敦煌壁画。画艺大进,善用复笔重色,形成了工细华丽的个人风格。五十年代栖身海外,吸收西洋画用光用色的长处,并受西洋现代画风的影响,创泼墨泼 的绘画新貌。诗文亦精妙。仍以书画用力最深,于山水、花卉、人物无不精擅,画艺蜚声国际。早年专注于传统笔墨,学石涛的尤其见功力,其作足可乱真。赴敦煌临摹战斗画后,画风转呈丰丽细润,嗣后成立一己风格,气韵高雅,笔精墨妙,深得文人画神髓。苍莽不羁,淋漓尽致;晚年画风再变,好用青绿及水墨作大泼墨,是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画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长江万里图》在近 20 米的长卷中,勾画了千岩万壑,流水飞泉,城镇村墟,展现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在此卷中他把传统山水画的皴法及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与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泼 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新风格,豪迈奔放,苍茫浑雄。《长江万里图》是非常重要之中国绘画题材,长江对中国人来说有很深的人文情感,正如诗仙李白所谓“朝辞白帝 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历代多少诗人画家因其灵感创作,乃有无数伟大的作品传世。对张大千而言,由于四川系其故里,他曾画过无数以蜀中、长江沿岸之名山胜水为创作之题材,此幅《长江万里图》绢本,高半公尺余,长达二十公尺,画幅的表现形式为传统之中国手卷。把长江发源自青海以后,流经大千家乡四川,从岷江索桥开始,直至江苏入海的沿途景色尽收眼底,无论沿岸之屋宇、舟帆、山岚、云雾、远山、近水、林瀑、城垣等,疏疏落落,千岩万壑沿绵不绝。亦可说是大千一生终情于长江山水无数情感经验的统合、整理与总结。画卷开头一段采用纵深来回往覆的手法,咫尺千里,山势与河流蜿蜓交错;然后采横势铺陈的手法,高山与平陆绵延交替,经武汉三镇,江面霍然开阔,又不时画出支流,山城水廓错落衔接,风帆处处,制造深远苍茫的空间。过了南京和金山,江面更形宽阔,山势渐渺;过上海、崇明后,则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了。洋洋洒洒近二十公尺的长江胜景,在大千的笔下,时而明净,以线条为主,时而蓊郁,以湿墨迭 晕染,粗放与精工,收放自如,技法上真正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全卷结构,诚如一场百人乐团大规模演出的交响曲,雄壮与细腻,快速与舒缓交互迭出,色 变化,有缤纷浓郁,也有清雅飘逸。而且天光水色,阴阳明灭,气象万千,可以说是极宇宙之大观于眼底,如果不曾像大千那样游历名山大川的蓄积之厚,绝不可能作到如此胸罗天下的气魄。
    《长江万里图》一作如宏伟浩瀚,大千却自署“竟十日之功”完成,足见画家当时功力之强盛,此为前后十余年间,画家毕生功力——精湛、深厚、神奇、独到的厚积薄发。由于大千此画是为同乡张岳军(群)先生祝寿,所以借用也是川人的苏东坡诗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主要景点起自四川境内的长江上游,可以从画中明指的有岷江、都江堰、索桥、导江玉垒、重庆、万县、三峡、宜昌、武汉三镇、庐山、小孤山、黄山、芜湖、南京、镇江、金山寺、焦山、上海,至崇明岛出海为止。   
    其特色为:
    1、长达三十公尺的布局,主要以鸟瞰之构图方式展现了连绵不绝的动势和空间,将不同之时空视点,纳入同一视觉空间,透显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画面上疏密明暗的安排,绝无单调重复之病,并有一气呵成的整体感。
    2、通幅画面予以一种笔墨酣畅、淋漓尽致,水气湿润、青翠盎然的感觉,将那种浓郁幽深、郁郁苍苍的江南景致,表现得极为动人,同时也呈现了张大千个人深厚之人文情感。
    3、综合张大千平生画风与技法,举凡泼墨、泼 、用笔、点染、荫湿、流动、积渍、干印等各项技法之运用,营造出长江山水庞大蜿延的气势。 张氏在这幅作品中具有一项特殊成就,即是将浓艳的青绿设色与工致的笔调融入文人山水的笔墨中,在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间的调和上表现了他最大的企图和努力,达于前人所未及之境地。《长江万里图》兼重笔调的雄浑与秀润,并以张大千泼写兼施的个人风格,奠定了张氏在中国山水画上不可憾动的地位。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29/120829174173bb78bf271a6361.jpg
    张大千书画艺术 视频  http://www.56.com/u93/v_OTA1NTM4NDI.html
    视频: 世界第一大画家张大千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5NDUyMDEy.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7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7:43:48 | 只看该作者

    《江山如此多娇》,此画是1959年傅抱石和关山月先生合作为建国十周年所绘制的(悬挂在新建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内)。这样巨大幅面的山水画,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一幅画面上表现出我国幅员辽阔、气势雄伟的壮丽山河,也是前人从未尝试过的。这是建国以来,唯一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字的中国画。
    《江山如此多娇》,气魄之大,意境之新,布局之美,令人称绝。他把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荟集画面: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普照着大地;山峦起伏,连绵不绝,浩浩瀚瀚,郁郁苍苍。其下飘然的烟云,回绕着整个大地。古老的长城,奔腾的黄河,婉蜒的长江,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都形象地跃然于画上。近景是一片青绿的丛山,其间点画了华茂的树木。在画中似乎描绘了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但仔细看,又不完全象五岳,这是作者巧妙的立意,请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回味吧:总之,这幅画充分展现了祖国江山的雄壮、辽阔,富有时代新意,观之令人心旷神怡。作品表现的是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词意。两位画家首先从词中感受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起伏的山峦被白雪覆盖,就像一条条银蛇在翻腾;大地上白茫茫一片,就成千上万的蜡白色的象群在奔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阔气垫,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的美丽景色,要通过可视形象把歌颂祖国大好江山的情愫表现出来。于是两位画家匠心独运,刻苦经营,用满蘸激情的笔墨去再现诗词的意境,使诗情画意水乳交融,产生出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在这幅画前,你会觉得做为一个炎黄子孙的光荣,并产生为祖国的繁荣而献身的愿望。这幅作品,在画面上描绘的是云开雪霁、旭日东升时,莽莽神州大地“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图景。但这幅画却不同于西洋风景画,因为它描绘的不是某一个实在的景物。虽然画面上也出现山岭、树木、长城、雪原、江海等景物,但它们都不是具体景物的写生。画家描绘它们,不是要表现它们的真实性,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壮美宏伟的画境,以抒发画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因此,画家不仅在画面上集中了最能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最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景物,如苍劲的青松,雄浑的山岩,莽莽平原,绵绵雪岭,长江、黄河的奔腾倾泻,珠穆朗玛峰的横空出世,而且赋予这些景物以某种象征意义。万里长城是我们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征,冉冉旭日展示了新中国灿烂的前程。这幅作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我们可以看到近景是草木葱茏,一片江南春色;远景是冰山雪岭,一派北国风光。在时序上,跨越了春与冬,打破了时间界限,使江南春色与北国隆冬同时在画面上出现。我们还可以看到绵延不尽的崇山峻岭,莽莽无垠的肥沃原野,奔腾的长江、黄河,蜿蜒的万里长城,以及世界屋脊上的巍峨雪山,其视野纵横万里,只在航天飞机上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在此一眼望穿。这种表现方法是中国画家的大胆独创。当我们站在这幅作品前观赏它时,丝毫不觉得它在视野上,不足以表现我们民族的豪迈气魄,不足以表现新时代的伟大精神。把形式和内容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正是中国画艺术上的成功之处。这就是《江山如此多娇》的意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和艺术魅力所在。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30/12083010438a1f0cb94094d488.jpg
    傅抱石书画艺术  视频 http://www.56.com/u33/v_MzMzODA4ODY.html
    关山月书画艺术  视频 http://www.56.com/u82/v_Nzg3ODM4MzE.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7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6:34:28 | 只看该作者

    《琴风引山气》从落款和画风分析,此画应属黄宾虹中期的代表作。其用笔法虽较为稚拙,用墨也较为单纯,然其画法已不采用先勾后染的常规成法,先用淋漓尽致的笔墨任意挥写,然后因势利导,予以生发收拾。时而视墨块形状勾勒而成山脉冈峦,时而留下大片空白以示云雾烟岚,时而据构图需要用刚劲的线条和浓淡相宜的墨色点缀树木茅舍、流泉飞瀑,时而在墨色将干未干时敷以石青石绿,使之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混沌交融,变幻莫测。此图重峦叠嶂、山村野渡、茅舍瓦屋、飞瀑流泉之间,一老人在丛树下抚琴,似闻其音枭,响彻山谷,焕发出古拙浑厚、灵冥华滋的审美特质。同时,也可看出黄宾虹所追求的高品位画风的转变轨迹。
    在中国现代美术界有"北齐南黄"的说法。北齐指的就是以画虾闻名世界的一代大师齐白石,南黄指的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 黄宾虹(1865年-1955年),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大家,60岁以前师古人,70岁以后师造化,80岁以后画艺大进,自立面目。他喜欢用焦墨和浓墨,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用笔方法和"浓、淡、破、泼、焦、积、宿"七字用墨方法,具有很高的美术理论价值。他精通诗词、篆刻、书法、文物鉴定、美术史等。他的画从表现内容看,全凭笔墨功夫,使人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内涵。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被聘为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因病未赴)。黄宾虹90岁寿辰时,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1955年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人民政府于杭州栖霞岭建“画家黄宾虹纪念馆”。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30/120830144509dfc00b5c37263f.jpg
    黄宾虹书画艺术  视频  http://www.56.com/u32/v_MzMzODAxODE.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7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6:42:10 | 只看该作者

    《十宫图》作者:黄秋园
    作品乃工笔精绘、独运匠心的力作神品,含《阿房宫》、《吴宫》、《汉宫》、《未央宫》、《九成宫》、《章建宫》、《连昌宫》、《桃花宫》、《清华宫》、《广寒宫》十大中国历史或传说中的著名宫殿,神品惊人。布局上,黄秋园先生上规宋人,不设题款,全幅以画面出之,动得神似,笔群超逸。精到老练又纤细入毫发之际,体势通变而有章法,绘事图色,熔范所宜,皆能曲尽其妙,西晋文豪陆机曾说:“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攀大业之馨香。宜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至于古时帝宫,则须靠遐想妙得,以形传神,黄秋园先生写阿房宫奢华之至,飞动之态,状其宫殿,融其神思,堪与汉赋和杜牧《阿房宫赋》相得益彰。其中又多嫔妃玉女千姿百态,以吴装这种淡着色的风格,寥寥几笔,参酌了唐吴道子人物画笔法与宋代画师章法,落笔雄劲而轻拂丹青,敷 简淡,其中人物非神非仙,又似神似仙,祥云飞绕,飘飘欲举,“画作秦王女,乘莺向烟雾。”。因之可考证秦汉当年中国强盛时期一统天下国力之盛、王公之奢、宫妃之众也!作品采取以大观小的传统方法,使画面各楼阁的透视由散点透视统一起来,更便以表现各处景观,实在巧妙之极。画面经营一丝不苟,小至飞檐斗拱,人物树石,比例得当,精细入微,数百人物各有活动,各有职司,而笔法一豪不弱,令人惊叹。画上所配山水舟船、树木奇石,衬托整体神殿之富丽堂皇,一幅幅凭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仙山楼阁图,是艺术家心中的极乐仙景,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神往。
    《十宫图》用难得的宫廷细绢精工细绘而成,美轮美奂,且著录丰富,历经展览,原藏黄秋园纪念馆,代表画家界画艺术之最高成就,画家亲笔题签,实为不可多得之神品!黄秋园作为二十世纪一名借古以开今的大家,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和造诣,其人物画之取法唐寅、仇英而上溯唐宋,精工富丽;其写意花色画取法石涛、“八怪”、赵之谦而潇洒如生,均不乏可传之作。但由于他更集中精力于山水画,所以正是其山水画继往开来又不同于同时代名家的成就,确立了他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30/1208301448edd94e6877fb32b8.jpg
    黄秋园穿越时代的价值(上) http://www.56.com/u20/v_NTQyMzU4MzI.html
    黄秋园穿越时代的价值(下) http://www.56.com/u46/v_NTQyMzczODc.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7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6:42:54 | 只看该作者
    《万山红遍》李可染 纸本设色 135cmx 85cm 1964年 北京画院藏
    此作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精华,实为难得之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举国欢欣,人民对新的生活充满期盼;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成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题材,故此以毛泽东诗词为题的画作不计其数,“万山红遍”更是当时最为欢迎的名句之一。该时候许多画家绘画秋山红叶,被美术史家称之为“红色山水”,“红色”亦被赋予红色政权统治中国的政治含义和时代特征。此画以巨碑式丰满构图,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通红一片,在谧静中包含无限喜悦。作家为了突出“红”字,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李可染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中国画家之一,被称为“山水画的革新家”、“跨越时代的画家”。他一生中,转益多师,既受学于改良派,主张融西入中的画家(如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又拜当时坚持以“碑书”入画的传统主义前辈为师(黄宾虹、齐白石等),出入于改良主义和传统主义之间,以古代的碑版书法的雄强、浑厚、涩重、稚拙,带有新审美观念的书法笔触引入了山水画,将他的绘画迈向成熟的高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声日高,提倡新国画。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可以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整体而言,李可染绘画艺术的风格是,既能承继传统画派尤其是金石画派以碑意入画的功力,由花鸟画扩展到山水画;又能多元、和谐且不留痕迹的把西方绘画技巧融入传统的中国绘画语言中。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终而形成了一个由其弟子与追随者组成的艺术流派-李可染画派。李可染擅画山水、人物、牛,他勇于创新,成为现代中国画坛上倍受推崇的大家,在现代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30/1208301448341ce6a68ee026e0.jpg
    李可染书画艺术 视频     http://www.56.com/u90/v_Njg4NjUwOTU.html
    视频: 李可染国画山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xOTQxNjcy.html
    视频: 李可染先生国画山水示范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0NDU1MjQw.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7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6:43:30 | 只看该作者

    《杜甫诗意图》作者:陆俨少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30/12083015397cdc5352e8b493c3.jpg
    陆俨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
      中国现代国画家、教育家。独创留白、墨块技法。
        师从王同愈、冯超然学习诗书画后,与吴湖帆遍游南北胜地。在中国画技法上突破了新的表现层次,勾云、勾水、大块留白、墨块等特殊技法。
    陆俨少向来把传统文人画“天然去雕饰”视为创作的最高准则,但这种天然去雕饰,绝非一般文人墨客的笔墨游戏。他的画以高超扎实的笔墨技艺为根基,以胸有丘壑的博大情怀为视界,以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为基点。南北二宗,各有千秋,扬此抑彼,偏向一端,未免自设藩篱,自裹其足,而不能兼收并蓄,左右逢源,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陆俨少先生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学贯南北,无一偏废,取精用宏,加以融汇。南北宗的用笔,是绝不相同的,要置于一炉加以冶炼,必须胆识过人。特点是加强南北呼应,即令南宗不过柔,北宗不过刚,趋向中性,形成一种崭新的面貌。他的画实从生活中来,但又不仅仅是自然生活中的形象,而是一种对象化了的概括与提炼。他的画无做作的成分,却有经营的学问;无自怜自营的自缚,却充满着勃勃生机,他的山水画是从传统的山水画向现代迈进中,富有强烈时代感的艺术,达到了山水艺术境界的新的升华。陆先生作画一般喜欢一支笔到底,不似他人往往视所需随时换笔。他的画法,强调的是尽笔之功能表现物象,在这种情况下,一支笔要当作几支笔来用,要随时能调节笔触的大小粗细。在长期的此种用笔环境训练中,使其获得了心手两忘,心手合一的自由。他行笔时结合指颤变速注墨,或疾或缓,不让铺毫中辍.或提或按,注意杀笔入纸。不管风吹草动,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始终最有效、最清醒、最自如地把握笔毫与纸面的接触角度。这种角度只能因物随机控制,对其自如运用虽需后天勤勉努力,也需先天素质可造。它几乎无规律可循,不能刻意追求,某种意义上是纯凭感觉行事。在生宣上最难把握的两种用笔,一种是淌笔(笔中含水饱和),一种是渴笔(笔中含水极少),淌笔因含水多,触纸即化,稍有不慎,顿成墨猪;渴笔因含水少,艰涩难行,力大毫散,力小痕无。但是淌笔 与渴笔,正成强烈比照,功效显著,不擅此道,必落下乘。陆先生对二者的处理方法是把握控笔之“度”,淌笔水多,宜疾宜轻,做到疾中毫铺,轻中力到,能疾能轻,方能控制注水,从而制约笔痕涨缩,达到预期目的。渴笔水少,宜缓宜转,做到缓中墨注,转中锋聚,能缓能转,便可燥中得润,从而体现枯笔情韵,完善表现功能。渴笔比淌笔的把握难度大,而且在现今的生宣上表现难度也大,因其难,所以对用笔技巧要求更高更严,陆先生的指颤法很大程度上便是在此种环境制的中应运而生的,频频指颤与不时转笔相结合,使渴笔点、线燥中有润,毛中见圆,解决了在生宣上充分体现渴笔优势的技术难题。他的山水画中独创了两种新技法,一是“留白”,即以水墨留出白痕,用来表现云雾、泉水、山径和浪花。二是“墨块”。即留白要以墨色反衬,以浓墨积点成块。他还擅长用长线条描水勾云和水纹,且勾云是以较细的拖笔中锋画云的阳面,以较淡而毛的环曲线条勾云的阴面。另外,他画石每每空勾无皴,只用一根起伏变化的线条表现山石结构,往往起笔墨迹厚重,直到墨色淡干飞白,才蘸第二次。他的画,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都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陆俨少的山水画,常给人一种清新隽永、古拙奇峭的感觉。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自有一种郁勃之气回荡其间,散发着行云流水般的意气,近视远看均有一番别具一格且引人入胜的景象。尤其是那独创的风貌,神奇的笔墨,灵变的意韵,散发着文人气息的高品位的艺术,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美感。
    陆俨少艺术主张:“窃以为学画而不读书,完全缺少营养,流于贫瘠,而且意境不高,匪特不能撰文题画,见其寒俭已也。”陆俨少生前有句名言:“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作画,诗书画三者统一,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家。”笔者认为陆先生的作品做到了“诗情画意”。 陆俨少诗书画“三绝”俱佳,与黄宾虹、李可染齐名,并称“当代三位杰出的山水画大师”。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30/12083015398015309e240a49a3.jpg
    陆俨少山水画欣赏 上       http://www.56.com/u39/v_NTcxNTAwNDQ.html
    陆俨少山水画欣赏 下       http://www.56.com/u88/v_NTcxNTAwMDU.html
    视频: 陆俨少山水画技法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5MTY0NDI0.html
    山水大师陆俨少  视频      http://www.56.com/u27/v_MzgzNzQ3MDQ.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7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6:44:09 | 只看该作者

    吴冠中的绘画充满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各种特点,即东西方艺术的汇合及杂交。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营养丰富,能给予艺术家们充分的养料,但同时,又会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使作品难有变化。如何保持传统,又把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正是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们面对的大课题。吴冠中在这方面是其中一个领导者。
    吴冠中有时也采用风景画的苔点与淡薄的墨块充实了画面;大笔写山;山脚下人物渺小,高山便像一座丰碑矗立起来。在吴氏的另一些近作中,如《春雪》,湿润的泼墨,溶开的墨点组了成片片倒影或大块的土地,所用技法介于中国画的泼墨与西方抽象画派的泼 (Tachisme)之间。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31/12083109375caced0e4b8e7086.jpg 其作品远不止新颖突出;更充满信心,示人以权威性。一个全新的面貌。我们立即认识到:这是我们要集中研究的画家之一,以寻求长久以来压在我们心头上各种问题的答案:中国画向何处去?其发展,成就能否与世界潮流汇合?其中国性质的前景与保持传统的关系?走向现代化的代价等等。熟悉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与社会艰辛发展规律历史的人,都会发觉吴冠中的作品不难理解。他的绘画充满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各种特点,即东西方艺术的汇合及杂交。面对世界的中国文化,传统悠久,营养丰富,一方面足以养活她的艺术家们,另一方面却又成为自身的沉重包袱。这其中有一个转换时期:苦苦挣扎;喘息沉思;重新奋起。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必须面对保持传统,学习西方并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成一体的课题。在这一群中,吴冠中是其中一个领导者。含辛茹苦,他代表着中国现代画的苦苦探索,而他的作品即是这种辛劳与探索的结晶。多年来,吴冠中徘徊在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的十字路口上。他早年受教于林风眠与潘天寿等大师,其文化修养与艺术训练都是中国式的,而后在巴黎的三年留学生活,则将他领进一个完全陌生的西方美学天地。同样难忘、深刻。在系统地观察吴氏的作品时,可以看到两种艺术最初正面交锋,渐渐互相妥协、融合,他耕耘的基础是他在最后层次上对中国美学的深刻认识及对西方现实技法的掌握。二者初时于他形同水火。鱼与熊掌单取其一,该是多么轻松啊!他却偏偏两个都要。
    在将两种绘画介质,两种传统,两种风格的结合上,吴冠中比他们前进了许多。在吴氏的油画中,他找到了与中国画用笔相模仿的技法,在大片“泼 ”上作幼细的线条勾勒;讲究气韵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水墨传统。
    认识到这点之后,我们还必须看到在一些国画近作中,吴氏最得意之处是成功地运用了一些于油画是不可能的技法。这正是他最为人欣赏的个人风格;古柏、石林或《长城》蜿蜒伸展、流动,全看那支中国毛笔向无尽处挥洒;线条象“春蚕吐丝”唯有中国毛笔能够做到。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31/12083109370addc498395ef103.jpg  它的构造宛如一个蓄池,墨汁从蓄池中流出,再从富有弹性的笔尖上一丝地释放出来。油画的刷笔质硬,不灵活,加上油画颜料的粘稠性不能做出这种流畅的效果。(只有风格与吴冠中相仿的杰克逊·波格克J.pollock所採用的点苔技法是个例外,而尽管中国早在十八世纪已出现了点苔与泼墨,这技法的成就仍未被中国式介质认同。)中国画家很久以前便开始运用水墨画手段勾勒线条构成的形象。即使在古带风格的线- -墨技法被线墨不再明显分割的风格取代之后,即出现了讲究多种用笔形式之后,某些画家仍使用线条勾勒形象。如元王蒙,明唐寅,清初龚贤等。这些画家的线描轮廓一般认为曲折,简练,而实则十分细致丰富。 在这些类似速写的作品中,线条畅水地流动,优雅自如地将画家的意境描述出来。在而后的这类中国画作中,线条不僅是勾勒轮廓,画家要避免绵绵不断的轮廓,线条叫形象束缚而求诸于用笔交错、重叠地营造出一组组无界限的线组识,有时(如龚贤的作品)毛笔重复扫过,使轮廓层次增多。他们的作法与现代欧洲画家的线描作品迥然不同。马蒂斯,毕加索或米罗的线条更趋向于勾划清晰、扁平、曲折的块面。
    吴冠中绘画艺术  视频    http://www.56.com/u11/v_MzQ4MzIwNzk.html
    永远新生 吴冠中纪录片  视频  http://www.56.com/u32/v_NTcxNzgyMTI.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79#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6:44:40 | 只看该作者

    白雪石《太行山》,50×276cm
    秋山红叶,林壑丰茂。此幅作品在奇峰峭壁间展现了太行山苍茫厚重的阳刚之气,高雅纯粹间有着诗一样的韵致与意境,让人心旌荡漾,醉迷其间,不禁感叹中华民族的秀美山川。“崎岖石磴绝游踪,薄雾冥冥藏半峰”,画面笔墨简练,空间层次清晰,透露出一股清新飘逸、朴秀多姿的气息,表现出虚实相映,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近景的山石、树木都描摹得极其精细而富有韵律节奏;远景的云雾山脉只用淡淡墨 ,却令人在这色与墨的块面中体察到丰富的内容,不由得使欣赏者由衷的钦佩画家手段的超卓。细看画面敷色极均匀、亮丽,色 的过渡又十分自然,干净利落。大场景中,尽管几种色 兼施并用,但又不花不乱,不浮不跳,能“吃”进去,与线与墨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别出心裁。画老树繁枝,笔笔着力,或苍老或挺秀,繁而不乱,加强了画境的深邃感而又毫不芜杂。山石的皴笔或繁或简,坚挺朴质,不泥古,不专师一家,更重视“师造化”,显示了深厚的传统技巧以及自身独有的格法。画以境取胜,在实景的描绘中注入了感人的空间意象,将感情自然融化于山水画之中,创造出一种前无古人的独特画境,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我们常说“画如其人”,这幅《太行山》更能代表白雪石的性格特点:朴实而和谐,在安详沉着之中孕育着热烈深厚的感情!这幅画作是作者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中寄情寄性的作品,把太行山的美丽瞬间诗意的扑捉到了自己笔下,构成了永恒,悠悠然地涤荡着读者的心灵……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31/1208311514df9b0e37d9069f7e.jpg
    《一湾江水碧》白雪石  1978年(123×170cm) 中国画研究院藏,通过他精练的画笔,将漓江秀丽的山峰展现出来。他巧妙地运用石线,表花及浓而不浊的墨色烘托出青山绿水的明洁意境。他的作品清新俊逸,朴秀多姿,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尤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白雪石的绘画风格。他的一种独具风貌的桂林山水画法被称为“白派山水”。 他最拿手的固然是翠绿、石绿和嫩绿等属于山的颜色,而画春天的司林和旷野时,却也能轻巧地运用粉红及胭脂红将春色带出来,达到画面上刚柔对比的气氛。
    白先生表示他接受的纯粹足传统水墨画的技术训练。“画画最主要是达到一种诗意”,他说。“我们画山水画用的是皴法,也就是运用线条巧妙地把山的立体感表现出来。这种技巧是油画里看不到的。”
    白雪石(1915—2011),原名增锐,斋号何须斋;1915年生于北京;自幼习画,早年师从赵梦朱、梁树年,研习没骨花鸟和山水画,传统功力深厚。1933年加入“湖社”。 1959-1964年曾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及北京艺术学院讲师。 1964-1984年先后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是我国当代绘画艺术领域成就卓著的具有创造性业绩的大家。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以独具特色和创造性的漓江山水系列代表作品、太行、黄山系列作品,享誉于海内外艺坛。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831/1208311514218c6ad1329cd52a.jpg
    白雪石生前山水画技法教学 视频1  http://www.56.com/u81/v_MjczMDEzNjY.html
    白雪石生前山水画技法教学 视频2  http://www.56.com/u18/v_MjczMDU5Njc.html
    白雪石生前山水画技法教学 视频3  http://www.56.com/u14/v_MjczMzQ5MTU.html
    白雪石生前山水画技法教学 视频4  http://www.56.com/u76/v_Mzc4ODMzNjE.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1 16:4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8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6:45:11 | 只看该作者

    潘天寿《小龙湫下一角》
    绘画构图的特点,与取景的方法,角度密切联系。在大多数中国画家的作品中,山水、花鸟基本上是分家的,是独立的画种;而在潘天寿的画上,山水、花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这在他解放后的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新奇,壮阔,是潘天寿绘画作品构思构图的主要特点。据吴茀之先生评析,潘画不论画幅大小,都从高处、远处、大处和最新处立意,前面已经提及,潘画取景的方法和角度就与众不同。他把现实中别人不太注意的最美的一段截取下来,作为自己的构图的基础。再以《小龙湫下一角》为例,一般人画此景,都是直接画悬空直下的飞瀑,而潘先生只取湫下一角,通过一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表现自然环境的幽深静穆,创造出“空山无人,水流花放”的优美、新奇的意境。古画论有云:“景愈藏,境界愈大”(明唐志契《绘事微言》)。潘老深谙此理。他在《之江远眺》中把一丛竹林放在构图近处,加以具体描绘,而把要表现的主体——之江却放在远处,不着一笔,留出空白,由两岸数抹淡赭来烘托出日光映照的江面。加上江中用浓墨画成的点点片帆,黑白对比鲜明,增加了之江的壮阔气氛。
          吴茀之先生还分析到,潘画的构图倾向于奇险一路,经常采用“造险”、“破险”的手法。常见潘老首先大胆写出一块巨型磐石,使之几乎填塞了整个画面,这种构图使人觉得画家已入险境,无法收拾,因为这样大的石头容易扼塞气势。这就是所谓“造险”,亦即画家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但潘老却胸有成竹,提笔四顾,临见妙裁,在某些地方点缀一些山花野草或禽鸟虫畜,就转危为安,使画面上的物象的位置,关系不但平衡,而且获得与众不同的新奇意境。
    http://bbscache.artron.net/forum/day_120901/120901191081516ba73ba0bcca.jpg
    大师 潘天寿(上) http://56.pptv.com/v_OTA4MTk4ODI.html
    大师 潘天寿(下) http://56.pptv.com/v_OTA4MTk4ODQ.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5 08:12 , Processed in 0.0946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