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启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15:44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3 13:16: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align=center][size=6][color=#0000ff][b][font=宋体]“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font][/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6][color=#0000ff][b][font=宋体]项目在京启动[/font][/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4]新华网[/size][/font][/b][/align][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4]2014年06月11日[/size][/font][/b][/align]
    [align=left][align=center]          [/align][/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新华网北京6月11日电(记者徐硙)[/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在京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网也正式上线。[/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据了解,此次调查将在全国各省份同时进行。中国民协的文化学者和专家与中国摄协的摄影家们将联合组成调查小组奔赴大地山川,入村进乡,进行田野调查与图文记录,一方面为列入国家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建立档案;一方面去发现尚未列入名录的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信息。[/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该项目将对传统村落进行科学调查、记录、整理与建档,使传统村落真正拥有确切的身份、履历和档案化的图文依据,使保护工作有所凭借,使国家确凿地掌握这一历史遗产的文化存根。[/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传统村落承载着我国五千年历史基本是农耕的社会史与文明史。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为了对传统村落切实有效地进行保护,自2012年国家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项目,今年,经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已有先后两批1561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b][/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6][color=#0000ff][b]           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启动[/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                                 作者:记者项江涛 [/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                                《中国社会科学报》[/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                               2014年6月11日第606期 [/b][/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本报讯(记者项江涛)[/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6月10日,受住房建设部特别委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backcolor=rgb(244, 248, 250)][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村落是我们最古老的家园。我们的文明最初是在村落里养育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根性和多样性在村落里。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对传统村落这种根性的文化价值认知有限,大部分村落又没有村落志,大量珍贵的传统村落在时代转型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迫在眉睫。”[/b][/color][/size][/font][/backcolor][/align][align=left][backcolor=rgb(244, 248, 250)][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据了解,本次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承担。为了确保立档调查工作的有序与最终成果的科学和完整,由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制定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将在此次调查中人手一册,统一标准、规范和要求。此外,为配合村落立档调查的顺利进行,中国传统村落网同日正式上线。[/b][/color][/size][/font][/backcolor][/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6][color=#0000ff][b]        “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6][color=#0000ff][b]                 启动仪式在京举行[/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                                   中国广播网[/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b]                                   2014-06-12 [/b][/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文艺之声》记者 胡宇[/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在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昨天(6月10日)启动。[/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我国传统村落承载着悠久历史,我们的村落底蕴深厚,源自地域不同,我们的村落多 多姿、文化灿烂丰富。此次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民俗专家和摄影家们将组成调查小组入村进乡,在全国各省各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并进行图文记录。[/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 “正是为了未来,我们更需要保护我们的遗产,传承我们的文明”。[/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冯骥才:村落是我们古老的家园,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文化多元、我们的村落千姿万态,无比优美;更由于我们的文明最初是在村落里养育成的,我们中华文明的大树最绵长的根在村落里。我们难以数计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在村落里,少数民族的文化基本上都在村落里。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根性和多样性在村落里。有现代眼光的人都深知,传统村落的价值不只是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未来的价值。[/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指出,此次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的成果不但会成为文物建筑和乡土建筑,维护维修的重要依据,更有可能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传统村落线索。[/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励小捷:这次调查建档所积累的材料,将成为文物建筑和乡土建筑维护维修的重要依据。因为这次既有文字又有图像,图像不光是一个房子的外观,它的细部,特别是它的有价值 绘、木雕、砖雕这些东西,都会如实记录下来。这次调查建档可以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传统村落的线索,可能为以后再扩充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录,提供新的资源,使更多的传统村落,进入法律保护范围,这也是意义重大。[/b][/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6][color=#0000ff][b]  到田野去,盘点我们文明的家园[/b][/color][/size][/font][/align][/align][b][align=center][b][color=blue][size=22pt][font=宋体] “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font][/size][/color][/b][/align][align=center][b][color=blue][font=宋体][size=22pt]正式启动[/size][/font][/color][/b][/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一个文化史上空前的文化行动今天在这里启动——我们将通过全国规模的田野调查,盘点我们的文明家园,为我国传统村落建立档案。从今天起,在未来的数年里,将有成千上万的文化学者和摄影家为这一重大的文化使命付出辛劳,贡献力量。”这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6月10日举行的“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启动仪式上铿锵有力的讲话。他同时也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该项目由住建部特别委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组织实施。[/b][/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b][/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在历史演变中,由“聚族而居”这一基本族群聚居模式发展起来的稳定的社会单元。说起这个调查的发起,冯骥才认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多样、文化成分多元,蕴涵着丰富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由于历史悠久,我们的村落底蕴深厚;由于地缘不同,我们的村落多姿多 ,文化灿烂丰富。我们的村落之多样,世所罕见。不仅形态、风貌、景象彼此不同,物产、风俗、宗族、游艺、手艺以及传习的仪规也自成一格。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对传统村落这种根性的文化价值认知有限,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化冲击下,大量珍贵的传统村落在时代转型中正急速消失。但它们是中华民族不能丢失、失不再来的根性的遗产,是蕴藏着我们民族基因与凝聚力的“最后的家园”。[/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冯骥才痛心地告诉记者,传统村落正以每天100个左右的速度消失。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如果农村文化消失了,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得到保护,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冯骥才说,我很担心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比如绝大部分文化遗产是保留在各式各样的村落里,这些村落代表了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如果村落搬走了,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外我们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主要在村落,而不是在城市里面。如果乡村没有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就消失了。少数民族实际是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面,如果剥除了他们文化生长的土壤,这个民族也可以说消失了。为此,传统村落的存亡是当代中国的文化焦点之一。[/b][/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正是为了未来,我们保护我们的遗产,传承我们的文明[/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2003年2月,在以冯骥才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界、文化界人士的呼吁与身体力行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冯骥才说,十二年前我们对中国民间文化进行全国普查与抢救,并帮助文化部与各级政府进行非遗名录的审定与整理,现在列入我国各级政府保护范畴的非遗已经超过万项,基本上盘清非遗的家底。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启动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行动——对我们农耕时代根性的家园全面的调查和立档。我们依旧激情不减,责任仍在肩上。[/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冯骥才告诉记者,近年来,政府在国家层面上,表现出鲜明的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政府文件,都深刻阐述了保护文化遗产与弘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密不可分的关系,明确强调保护传统村落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之必需。对于乡镇化的乡村,一句“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切中了传统村落最深切的精神意义与存在价值,彰显了力保不失的决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国家文物局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到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进行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建立名录的项目,以及近期财政部公布将投入100亿的专项基金支持传统村落的保护,都表现了国家对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大、加强。[/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然而,必需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传统村落价值的无知,缺乏法律化的保护制约,过度的旅游开发,还有自身的空巢化,致使传统村落仍在大量瓦解与消失。令人尤为担忧的是,遍布中华大地的村落一直没有科学、完整、详备的档案。致使在近10年消失的近百万个村落中,究竟哪些村落具有重要价值、哪些有重要价值的村落消失了,人们无从得知。冯骥才说,有现代眼光的人都深知,传统村落的价值不只是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未来的价值。正是为了未来,我们要保护我们的遗产,传承我们的文明。盘清村落的文化家底,为传统村落建立档案——这个历史性的、紧迫的任务,就落到我们这一代人、这一代知识界人的身上。只有知识界文化界科学地发现、判断、甄别、认定那些有价值、必需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村落,只有对这些传统村落进行科学的调查、记录、整理与建档,才能使传统村落真正拥有确切的身份、履历和档案化的图文依据,使保护工作有所凭借,使国家确凿地掌握这一无比珍贵的历史遗产的文化存根。[/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据悉,这次田野调查将在全国各省各民族地区同时进行,中国民协的文化学者和专家与中国摄协的摄影家们将联合组成众多调查小组奔赴大地山川,入村进乡,进行田野调查与图文记录。此次建档,并非只是传统意义的文本档案,这次分外重视图像记录方式,摄影的记录性、直观性和见证性,将使传统村落档案更加全面、具象、客观、确凿。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的成果将分为两部分:一是出版《中国传统村落图典》,囊括进入传统村落国家名录的1561个村落,80个村落为一卷,共计20卷;二是建设中国传统村落数据库和中国传统村落网。同时,还要去发现尚未列入名录的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保护”有依据,冯骥才强调说,中国的传统村落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文献,更没有文字的村落史,数据库建成后,将弥补这个空白。[/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参加启动仪式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认为,启动中国传统村落建档普查工作是史无前例的,这项活动开创了一个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众多文化艺术界人士自愿、无偿参与,体现出文化界同仁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根性。此外,调查成果将成为文物建筑和乡土建筑维护、维修的重要依据,并且为以后再扩充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录提供新的资源,使更多的传统村落进入法律保护范畴,因而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b][/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工作多年[/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谈到当下传统村落的保护阻力,冯骥才认为主要来自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开发商要地、老百姓不知道自己村子的价值、文化拥有者认识不到文化的价值等几个方面。他说,城镇化道路一定要走,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城镇化道路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更要把传统村落的保护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两者是有机整体,而不是对立的。传统村落已然成为“围城”,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很差,因生活困窘想逃出来。外面的人因为嗅到商业利益想进去。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功利性太强,活化性的保护才是重中之重。[/b][/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对于今后的具体工作,冯骥才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工作多年。我们的足迹将踏遍祖国的山河大地。这次行动的规模之大,面对境况之复杂,问题之多,可以想象又难以想象。为此,科学性、严谨性、精确性、规范化和有序的进行是我们要始终坚守不懈的,不能让任何一个错误信息进入档案和数据库。对此,我们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在两个协会专设了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动各方面工作;成立了由文化学、建筑学、遗产学、人类学、历史学与摄影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制定了此次调查各项工作具体内容与要求的表格与文件,编制了《田野调查手册》和工作计划……[/b][/color][/size][/font][/align][color=blue][font=宋体][size=4][b]  冯骥才说,这项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它充满挑战性,需要开创性,也极其艰巨。但我们是以中华文明为自豪的一代,是有文化良知和使命感的一代,是敢于担当的一代。我们知道国家需要什么,民族需要什么。对于调查的进行,冯骥才信心十足,他说,比起十二年前,我们得到了更为强有力的支持。这包括国家高度文化自觉和明确的思想,政府相关部门的鼎力相助,社会各界的热心参与。这些天,已有许多志愿者与我们联系,踊跃地要求加入到这一行动中来。为此,我们的网站已经专门设立与志愿者联通的热线。行动全面展开后,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身到这一事关自己文明家园兴亡的义举中来。他呼吁,不能让传统村落——这祖国大地上灿烂的文明之花枯萎凋落,相反要让它们更加夺目,世世代代永远绽放。拿起我们的笔,背起我们的相机,行动吧![/b][/size][/font][/color]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align=center]
    [/align]

    [b][url] http://www.138392.com [size=6][color=Red] | | ┼ |  ┼注| [/color][color=Blue] :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2-10 20:22
  • 签到天数: 167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沙发
    发表于 2014-6-13 16:54:34 | 只看该作者
    早十年、二十年启动,更加原汁原味:)

    [b][url] http://www.138610.com [size=6][color=Red] | | べ |  べ注| [/color][color=Blue] : べ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15:44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07:51:50 | 只看该作者
    [i=s] 本帖最后由 章关培(劳燕) 于 2014-6-14 07:54 编辑 [/i]

    [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6][color=#8b0000] 莫言:我用文学方式拓展了故乡[/color][/size][/font][/b][/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光明日报[/b][/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00][b]2014年06月13日[/b][/color][/size][/font][color=#000][font=宋体][size=12px]
    [/size][/font][/color][/align]

    [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b]资料图片[/b][/size][/font][/align]
    [p=25, null, left][color=#000000][font=宋体] [/font][/color][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近日,著名作家莫言参加2014青岛文化艺术季,在开幕式主题讲座中,他以《小说与故乡》为题发表演讲,莫言说:“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作家用文学的方式拓展故乡,是对故乡的一种超越。”[/b][/color][/size][/font][/p]
    [p=25, null, center][font=宋体][size=5][color=#8b0000][b]谈故乡—— [/b][/color][/size][/font][/p][p=25, null, center][b][font=宋体][size=5][color=#8b0000]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color][/size][/font][/b][/p][p=25, null, center][b][font=宋体][size=5][color=#8b0000]
    [/color][/size][/font][/b][/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莫言说,他早期的作品写得特别顺,就是因为对故乡风貌和人物太熟悉了。“我的左邻右舍,村里几百口子人,后来都变成了我小说里的描写对象。”莫言说,“我用文学方式拓展了故乡,让小说中的人物有广阔的舞台去展现。”[/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山东高密有“四宝”——扑灰年画、高密剪纸、泥塑(泥老虎)和高密茂腔,尤其是扑灰年画夸张的风格和泥塑强烈的色 对比,都影响了莫言的作品风格。莫言说:“我想张艺谋始终摆脱不了对红色的迷恋,也与他在西北的生活经历有关,到处都是挂着的红辣椒。”[/b][/color][/size][/font][/p]
    [p=25, null, center][b][font=宋体][size=5][color=#8b0000]谈创作——[/color][/size][/font][/b][/p][p=25, null, center][b][font=宋体][size=5][color=#8b0000]我们这一代作家正在往二线退隐[/color][/size][/font][/b][/p][p=25, null, center][b][font=宋体][size=5][color=#8b0000]
    [/color][/size][/font][/b][/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莫言尝试写过高密没有的沙漠、红树林,但他说还是写起故乡来最得心应手,莫言说:“无论怎样天才的作家也有自己的局限,这也是世界上有这么多作家存在的理由。”[/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莫言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就觉得写作难度大了,因为“对当下农村生活隔膜了。我把握不住现在年轻人的心,写得不自信、不肯定。”莫言坦承,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作家。现在年轻的作家要写出属于他们的当代小说,“我们正在往二线隐退。”[/b][/color][/size][/font][/p]
    [p=25, null, center][b][font=宋体][size=5][color=#8b0000]谈经典——[/color][/size][/font][/b][/p][p=25, null, center][b][font=宋体][size=5][color=#8b0000]伟大的作品有时候是机缘巧合[/color][/size][/font][/b][/p][p=25, null, center][b][font=宋体][size=5][color=#8b0000]
    [/color][/size][/font][/b][/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莫言说:“如果没有诺奖插了一杠子,新作早就出来了,但现在怕给父老乡亲丢脸,总是再想想、再修改一下,越想写好就越写不好。”[/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莫言还引用了当年郭沫若接毛泽东指示题写“岳阳楼”牌匾的典故,“毛主席看了郭沫若的几幅字,总觉得有些拘束,相反信封上随意写来的‘岳阳 楼’三个字倒充分体现了郭体挥洒自如的风格,于是圈定了信封上的字。”对于新作的出版,莫言幽默地说,“等我写得差不多了,觉得像郭沫若写在信封上那三个 字的状态时,就可以出版了。”[/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莫言说,大家呼唤经典,希望能再出现当代的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我们的时代非常丰富多 ,文学不像过去那么突出,面对纷繁多变的生活,作 家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压力能压出来的,也不是靠作家的强烈愿望就能实现的,有时确实是机缘巧合,才会出现伟大的作品。”[/b][/color][/size][/font][/p][p=25, null, left][font=宋体][size=4][color=#0000ff][b]    (本报记者 刘 艳杰 本报通讯员 刘 华)[/b][/color][/size][/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0 04:39 , Processed in 0.0988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