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5|回复: 0

古典诗歌即将卷土重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9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发表于 2021-5-16 02: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古典诗歌即将卷土重来?
                                                  苗洪

       序言:在中国新诗一百年的进程中,我们一直都试图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概念去溉括他的演化及发展状况或着说究竟是一个什么力度的诗歌势力冲击并改变着古典诗歌在中国诗歌领地的地位。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它是独一无二的地位。可是在上个世纪的今天,这种地位却遭遇了空前的威胁。甚直几乎是终结的命运。但是每个人又都可以有姿态地说,当中国新诗运动随着百年前的那场新文化运动如潮水般涌来时,我们却又感受了中国现代对古典诗词的容纳与接受,并且在中国找到了一个更容易生存下去的理由…因为他是属于古典的,与现代诗歌之间并不构成新旧冲突与斗争。

       相反由于中国古典诗歌在新诗浪潮涌来时没有受到新诗致命的挤压反而呈现的是因无竟争而不思进取的壮况。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地方。

    《一》古典诗歌在某种意义上的衰落,仅仅只是暂时性的外在主题形式的衰落而并不涉及技巧的衰落。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晚清,其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此时,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等人有过“ 诗界革命”的呼吁, 黄遵宪又首倡“新派诗”,都为随后的“五四”新诗运动起了前导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胡适大力推崇新诗。

      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 新青年》。这个刊物继发表新月诗社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之后,于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这是中国诗歌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诗。4卷 1期又集中刊出胡适﹑ 刘半农﹑ 沈尹默三人的 白话新诗 9首。刘半农的《 相隔一层纸》,是新诗中出现得最早的同情底层人民生活并揭示人道主义主题的作品。沈尹默的《 三弦》,开始以新的语言和方式表现生活,并注重音韵的动听和谐。与刘半农相近的是 刘大白,他著有《 旧梦》﹑《 邮吻》,大多表现民间疾苦,《红色的新年》﹑《 劳动节歌》则表达了对新世界的憧憬。他很注意对民谣的借鉴。

       1920年3月,胡适的《 尝试集》出版,这是“五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认为古今文学革命运动总是从文体的大解放入手,因此提出:“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谈新诗》)。他作为倡导以 白话写诗的第一人,主张 新诗的文体是自由的和不拘格律的观点,对新诗的创立有积极意义,并直接导致了“五四”新诗最初的自由诗派的形成。当时以《新青年》为基本阵地的最早一批新诗尝试者,除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外,尚有 陈独秀﹑ 鲁迅﹑ 周作人﹑ 李大钊等人。他们致力于创立自由体的白话诗。其中标志著完全摆脱了旧诗词影响而 卓然自立的,当推周作人的《 小河》。这首诗以明白恬淡的口语构成隐喻,暗示着因违逆自然规律而导致的悲剧性冲突,抒写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和要求。



       “五四”时期青年男女渴望挣脱封建旧礼教的束缚,湖畔诗社汪静之﹑ 冯雪峰﹑ 潘漠华﹑ 应修人的合集《 湖畔》﹑《春的歌集》因此为世人注目。汪静之尚有《 蕙的风》和《寂寞的国》。这些作品显示出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主义的勇气和激情。

    《二》中国现代诗歌百年进程的历史当中,在题材上的侵洌与扩张令人叹为止观。从情感,社会,价值,道德等领域进行了全面扩张。

        一部现代诗歌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学种类侵略史,从现代诗歌在中国这个国家出现之后,这个国家的现代诗歌就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方式,无时不刻不在对外侵略:从小说到散文,从散文到随笔,从随笔到游记,从游记到报告文学,从报告文学到新闻报道等领域无不充斥着现代诗歌攻击影响涉足的痕迹。新闻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诗人创作的一大发明。从性别写作到身体写作,从生存危机感到精神危机感,现代诗歌在100年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文学思考还涉及到灵魂,哲学,道德,科学,政治等领域。截止我们这篇论文创作之前,遥遥晃晃的人间已经是中国现代诗人侵犯文学的最高主题。当然,在现代诗歌扩展的历史中,古典诗歌仍然是最大的抗衡对象。

      由于文学研究会诸诗人的积极实践,开辟了早期新诗注重社会生活,面向人生,揭露黑暗,以新诗作为干预人生手段的现实主义倾向。朱自清是其中成绩显著的诗人。他的《 毁灭》以长篇抒情的方式,写“五四”退潮之后的青年“颇以诱惑的纠缠为苦,而亟亟求毁灭”的矛盾心境,留下了“一个个分明的脚步”。他在《踪迹》中的诗篇,已超越尝试之作而趋于成熟,表现诗人积极正视现实的精神。王统照也有《这时代》问世,集子里的诗透过朦胧的意象,传达了人间的苦味。 冰心也是文学研究会中较早开始创作活动的作者之一,除小说﹑散文外,擅长以小诗的形式写刹那间涌现的哲理思考的断片。她的代表作《 繁星》﹑《 春水》深受 泰戈尔的影响,晶莹清丽,浸透着在人性主题下的母爱和童心。这些由智慧和情感的珍珠缀成的人生经验的短诗,内容自由活泼,形式不拘一格,从侧面传送出“五四”时代思想开放的自由气氛。也与 新诗独立于旧诗之后扬弃模式化的抒情转向重视理性的阐发的追求相衔接,一时写者甚多,形成了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其中以宗白华的《 流云小诗》较有影响。

       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 “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激起了先进分子的觉醒。由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一批诗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欧美浪漫主义诗歌中找到启示和力量。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

       郭沫若的代表作《 女神》的大部分诗篇写于1920年。他的创作在飞动和呼啸的抒情形象中传达“五四”狂突进的时代精神。他摒弃了小诗运动的诗人们那种隽秀的情趣,创造出以雄浑的调子﹑急速的旋律﹑囊括万物而又 不拘形迹的豪放诗风。他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要求,诗中充满了20世纪的动的精神,《女神》的基本精神在于创造,于旧的毁坏中寻求新我的诞生。郭沫若笔下自焚的 凤凰形象,集中地体现了对 旧世界的批判与抗争的意识,同时又象征着那个创造和追求光明的时代,郭沫若还追求西方现代文明与东方古老文化传统的融汇,《女神》中不少作品以 新诗的形式表现溶进了现代精神的古老神话传统,既与新世纪的抗争意识相通,又与中国历史文明﹑特别是“五四”时代精神一致。他为新诗引进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词汇,丰富并完成了新诗现代形象的改造更新。继《女神》之后,郭沫若又有《 星空》﹑《 前茅》﹑《 恢复》等诗集。


      《三》无论中国诗歌的两大阵营如何较量,都是属于中国文化同一页面之内的争论,既不是一种文化侵咯,也不是一种蜕变。所以,我们在争论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并行的现象时可能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古典文学仍然是中文教科的一个主要项目。很奇怪的现象是所有的中国诗人既可以写现代诗歌也可以写古典诗歌。可以肯定 的是,在中国现代诗体的发展进程中,对格律的讲究依然是主流。好像是现代诗歌历史刚刚拉开帷幕那天起,这个原则就一直延续到现在。现代诗人的观点认为,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1,比拟,2,夸张,3,借代。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 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我们从诗歌诸多表现手法的进化及演变中可以看出,运用灵活多变的方针,是诗歌表现手法不断地发展创造的主要因素。我们熟知的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方法实际上都是想象的结果。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当象征手法被运用在现代诗歌的过程中时,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无论是比拟、夸张或 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 浪漫派也好, 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 杜甫,也写出了诸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 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四》随著自由体新诗的勃兴,新诗体式因不加节制而趋于散漫,便转而要求便于吟诵的格律化。 新月派(见 新月社)的出现顺应了这种潮流。1926年北京《 晨报》创办《 诗镌》,由 闻一多﹑ 徐志摩﹑ 朱湘﹑饶孟侃﹑ 刘梦苇﹑ 于赓虞诸人主办。随后又创办《新月》和《诗刊》。在刊物的发展沿革中培养﹑集合了一批艺术主张相近的诗人,新月派即由此得名。这是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的诗人。其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认为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他们创造的新诗格律体,不同于自由体的毫无拘束,又不是古典诗词那种陈旧的模式,而是在自由体新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统一格律要求的格律诗。此派诗人的情调风格都接近英国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但反抗精神甚为微弱。他们的诗篇注重艺术的纯美,主题往往是 人生的经验﹑人性的美丽以及爱情的追求。也有一批诗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切,但思想始终未曾超越人道主义。当理想和憧憬在现实生活中失落,也易于产生幻灭感。

      徐志摩是新月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致力于诗体的输入与试验,尝试的诗体最多,著有诗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等。他的诗语言鲜明,色彩清丽,具有流动的质感,让人觉得世上一切都鲜明﹑灵动。徐诗稀薄地联系社会生活,寻求人的尊严与爱情的高尚,但虽想冲出黑暗迎接光明,却常常不知道风是在向哪一个方向吹。一旦人生的际遇超乎他的预料,便由信仰的动摇而趋于颓唐,这在从《猛虎集》到《云游》的“ 自剖与云游期”,体现得最为充分。

        闻一多是新月派创作和理论全面发展的诗人,著有诗集《 红烛》﹑《 死水》。《死水》一诗是他贯彻自己艺术主张的力作,以设想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死水是 旧中国衰颓的象征,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腐败的抗争,并以烈的嘲讽来宣示那未曾绝望的激愤。闻一多是一位呕出一颗心来,怀着火一般激情,唱着悲愤诗句的爱国主义者。

        新月派诗人中, 朱湘在 格律诗的倡导和建设方面亦多有建树。他著有《夏天》﹑《草莽集》﹑《石门集》等。他的诗洋溢着和谐庄穆。其诗在幽婉恬淡方面有特色,有时表现为隐晦神秘而有明显的对于现实的规避。朱湘致力于诗的叙事,这方面的实践在早期新诗人中较为突出。此外, 孙大雨﹑ 饶孟侃﹑ 邵洵美﹑ 沈从文﹑朱大柟﹑ 陈梦家﹑ 方玮德﹑ 林徽因(亦叫“林徽音”)等,都属于这一流派的诗人。


    《五》象征派进程

       20年代后期,象征派诗风兴起,李金发以法国象征徵主义诗歌为模式,试验把西方象征主义创作方法引进自己诗中,有诗集《 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他以新奇生涩的形像,表现富于异国情调的感伤气氛。他重视暗示性的隐喻,通过一些朦胧的诗的幻觉,企图再现人生的隐秘。生与死是 李诗的基本内容。他关注晦暗的﹑悲剧性的命题,主调是感伤颓废的。语言芜杂而艰涩。与李金发诗风相近者,有后期创造社诗人 穆木天﹑ 冯乃超﹑ 王独清﹑ 姚蓬子等。他们提倡唯美的纯诗,强调诗的音乐和形式之美,捕捉诗的朦胧境界。王独清诗中,颓废没落的气氛甚浓,着重点染浓艳的刺激性色彩。

       同样受到法国象征派影响的 戴望舒,创作始于20年代中期。他因发表《 雨巷》一诗而被称为“雨巷诗人”。这首诗以悠长的雨巷和带有悲剧色彩的丁香一般的姑娘,构成了一种朦胧的理想化气氛,以象征来暗示飘忽不定的心态。在这以后,戴望舒的诗歌观念有了改变,认为诗不应藉重音乐和绘画的长处,诗的韵律不在字面,而在情绪的 抑扬顿挫上。从《我的记忆》开始,由外在字句的节奏变为内在情绪的节奏,明显地转向现代诗风。

       1932年《 现代》杂志出版,在刊物周围聚集了一批诗人,被称为“现代派”。其实“现代派”之称只是一种借用,他们的作品多数藉重于象征派。只是较之李金发,他们的诗风趋于明快,舍弃了语言的欧化。他们扬弃了从新月派到象征派的明显局限,转为内向性的自我开掘,擅长表达人生的忧郁和欣慰,以暗喻的手法抒写内心的隐曲。他们敏感地抒发对于城市生活的厌恶,展示自我灵魂在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面前的悲哀。一旦现实的社会主题触发他们内心的火花,他们也会以独有的艺术写出如同戴望舒的《断指》、《 我用残损的手掌》那样积极的诗篇。 曹葆华﹑徐迟﹑金克木﹑林庚﹑废名( 冯文炳)、吴奔星、路易士、李白凤以及早期 艾青的某些作品,都受到现代诗风的影响。

    《六》左翼(革命)诗歌进程

        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由于1930年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和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发展,得到发扬,“左联”开展了新诗歌运\动,强调诗歌大众化和为社会进步负起解放斗争的使命。《 拓荒者》﹑《 萌芽月刊》﹑《 北斗》等刊物发表了不少以战斗号召为主要形式的革命诗歌。从 冯乃超﹑ 蒋光慈﹑ 钱杏邨﹑ 胡也频﹑ 洪灵菲到 殷夫,都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了 无产者的形象。特别是殷夫,他的诗既是投向黑暗的武器,又是艺术的高度结晶。殷夫的诗以进军的姿态﹑鲜明的形像﹑富有激情的语言而竖起了爱的 大纛和憎的丰碑,诗集《孩儿塔》被 鲁迅崇为“属于别一世界”的诗。由郭沫若开创的 现代中国的革命诗歌创作,到殷夫有了新的发展。

       “左联”倡导的 革命诗歌运动,以1932年成立的 中国诗歌会而形成壮阔的潮流。中国诗歌会是在外来侵略日益严重的关头,基于以诗歌唤起民众的要求而集聚的,它由 穆木天﹑ 杨骚﹑森堡( 任钧)﹑ 蒲风四人发起, 柳倩﹑白曙﹑ 奇玉( 石灵)﹑ 王亚平﹑ 温流﹑ 曼晴等均系中坚。这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革命诗歌社团,其机关刊物为《新诗歌》。它倡导诗的革命的内容和大众化的形式,正是“左联”方针的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蒲风,其主要作品有《茫茫夜》﹑《 六月流火》。他的诗歌观念受到 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认为诗是斗争的武器。蒲风的作品感情充沛,通俗朴实,喜欢具体描写农民的命运和斗争。由于太重“具体的写法”以及急于传达革命意识,故粗犷有馀而艺术锤炼不足。从“左联”到中国诗歌会,影响了大批诗人对时代采取积极关注的态度。他们的诗克服了新月派与现实脱节的唯美倾向以及后期创造社﹑太阳社的空泛叫喊,促进诗歌更为坚实地把握时代情绪和走向人民大众。弱点在于因过于重视诗的宣传功能而忽视艺术的规律。

         艾青、 田间、 臧克家在30年代的出现,是中国新诗成熟的重要体现。他们以传达日益加深的民族危难中的抗争意识为共同特点,又以各不相同的艺术个性显示了各自的才华。臧克家是其中写得最早的一人。他的《 烙印》于1933年出版即引起社会注目。他的诗既不逃避也不粉饰现实,而是以扎实纯朴的作风,严谨缜密的布局,充满 底层生活气息的描绘,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痛苦。语言的功力很深,力求将凝练﹑形像的文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摒弃对于生活抽象的议论。他苦心推敲和追求的精神,对于扭转当时普遍不重视诗之艺术的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七》现代诗歌在衰落。总之,在上个世纪的这个历史时期并没有出现有关新旧体诗歌之间的重大冲突。非但如此,现代诗歌在某种意义上反而还和古典诗歌协同前进。成为一种新旧诗词共同前进的文化及文学景观。事实上,谁也没有去关注这一问题的讨论。
      
      尽管表面上是平静的,但实际上这种交锋与对峙也无所不在。或许是这个说法不是很恰当。因为我们从表面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新旧诗歌激烈争吵的现象。但是,你绝对不能否认的是新旧诗歌争端焦点是新旧文化观念的争端。只不过新旧文化的争端过于激烈,掩盖与隐藏了新旧诗歌之间的重重矛盾而已。另外,还有个机制就是,由于现代文化是传统 的发源即是传统文化。所以对于子体意义的现代文化而言,不可能对母体(传统文化)之间形成特别激烈的交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新诗之所以能够与古典诗词并存与此也有必然的关系。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大会上,我们把古典诗人周啸天获得这届活动诗歌奖的事实称为古典诗歌的胜利。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古典诗歌的命运。并且这种情形之下,古典诗词的命运要比以往更稳固。
      
      或许,中国现代诗歌在刚刚发起伊始,仅仅只是为了批判旧文化体制的需要,而并不是为了西方现代诗歌的引进。而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这种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并存的状况十分普遍。在中国经历了以上几个方面的诗歌潮流过程中,还在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的十年中出现过地下诗歌及其当时普遍存在的超现实浪漫主义诗歌。而在八十年代中期左右,中国甚至出现过类似独立文学意义的诗歌风潮。而到后来的朦胧派,后现代朦胧派,后现代主义诗歌潮流抑或还有以于坚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写作,再到后来以六零后帕男为代表的第四代诗人写作,无论这些流派及其诗歌如何表现,都没有离开古典诗歌中的元素指导与运用。

      与此同时,在进入新时期之后,现代诗歌反而似乎是在经历了百年的风云之后已经,曾经将希望自己的文学主题扩张到整个世界的现代诗歌对于理想的热情明显降低。而就中国目前的诗歌形式来看,侵略成性的现代诗歌,在百年之内,却无法驱除古典诗歌的局面已成定局。而古典诗歌即将卷土重来的势力也在明显扩张。就我个人所熟悉的广东诗人沈建浩,移民诗人郝书许,四川本土诗人步钊,周渔等一大批诗人的行列里,追求诗歌的复古之风已日趋明显,文学主张也更加明确!他们敢于向现代诗歌亮剑的精神气势磅礴,中国古典诗词的全面反击正在势不可挡的拉开帷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3-28 21:41 , Processed in 0.0753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