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回复: 0

苗洪:梵高是如何成为中国现代诗人永恒教主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9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发表于 2020-1-4 04: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一》梵高的名字一直是将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国诗人所提到的诗歌人物。诗人们因为无法在诗歌中超越梵高关于最后审判的茫远意境而最终选择了梵高作为诗人的精神偶像,觉悟偶像,甚至是死亡的偶像。这种偶像感的建立,实际上是梵高成为中国现代诗人永恒教主的首要条件及其主要因子。这种偶像的建立,实际上根据中国诗人的心理分析,一个是梵高绘画艺术的印象元素,其次是梵高绘画艺术中那些超越诗人想象力的情感展示。而这种展示是一个非常系统的机制:包括精神危机的体验,生存危机的体验,觉悟与困惑的体验等。

       对于文森特·威廉·梵·高来说,1890年在奥弗的两个月,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阶段。而在这人生大幕即将关闭之前的这段日子里,他创作了最后一幅油画《麦田群鸦》。在布鲁赛尔的“二十人展览会”上,梵高的《红色的葡萄园》得以出售,这是他在世时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5月出院后不久,途经巴黎,稍事休息,适居奥弗,接受保罗·加歇监护;6月创作《加歇医生像》;

      7月,去巴黎探望提奥一家,会见洛特雷克及阿尔贝·奥里埃;回奥弗后,创作《奥维尔市政厅》。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于29日清晨一时许,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呼吸。然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于梵高最大的最新的认知点却不是他的绘画成就,而是他用自己的绘画彻底缔造了一个绘画同步于诗歌的辉煌时代而拉近了从绘画到诗歌的距离:他把关于星空的最灿烂语境储存在《星夜》之中。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

       这件作品迷离的意境,使得无数的诗人在最鼎盛的创作时期再也无法描绘出超越《星夜》的画面及思想的形状。或许就是因为如此,梵高的名字一直是将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国诗人所提到的诗歌人物。诗人们因为无法在诗歌中超越梵高关于最后审判的茫远意境而最终选择了梵高作为诗人的精神偶像,觉悟偶像,甚至是死亡的偶像。

       许多诗人们以自己是一个精神受到创伤的精神病患者为荣——他们坚信不移的认为,这种精神创伤是他们寻求解放,寻求光明,寻求彼岸的唯一理由。也是他们在诗歌中表达神奇思考的根据。因为精神的缺陷,他们才可以创作出更多的令人窒息的毁灭景象。


      《二》我们在今天的计算机时代,可以以每天上万字的速度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创作,但是对于海子那个时代的诗人来说,却在极其短暂的岁月里创作出近200万字的诗歌,却的确不能不说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彻底的病态。梵高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诗人永恒教主,或许和梵高本人的牧师梦想有关。而实际上,梵高艺术风格的神秘主义色彩,与这种宗教情节有着本质的联系。

      梵高这位出生于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在新教牧师家庭的特殊气氛熏陶下而成为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

       而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纳在法国的奥赛美术馆,以及苏黎世的kunshaus美术馆。

       1857年5月1日他的弟弟提奥诞生——他将这位比自己小四岁的弟弟当成一生的知己。尽管他出生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但是最终却并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牧师。这或许是他一生当中最令人窒息的遗憾。我们从他许多方面的人生经历当中会发现这种家庭的宗教情节一直在引导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牧师而努力。

      1875年5月,被调往巴黎,因为热衷于神秘主义和宗教。曾经在艾尔沃思当助理牧师。并且为投考神学院积极攻读。1878年7月,放弃在阿姆斯特丹的学习,在埃顿作短期逗留后,于8月入布鲁赛尔为期三个月的福音传道学校,但未能取得牧师的任命,赴蒙斯附近博里纳日矿区,作非正式传教。

       1879年由于工作过于热情,被教会解雇,这段悲惨的经历给他打下了印记;后开始的流浪生活;阅读狄更斯、 斯托、雨果、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的著作;推崇夏尔·德·格鲁、伦勃朗、吕斯代尔、巴比松画派和海牙画派的艺术;由于贫困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开始画素描。而这种对于工作的特别热情,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潜在精神的病态征兆。许多诗人都是因为在不知疲倦的状态下进行工作和创作。紧张的工作在表面上或许能够起到缓解精神分裂的作用,而实际上这种来自工作的紧张状态最终将使一个人精神崩溃的更加迅速。

        我们在今天的计算机时代,可以以每天上万字的速度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创作,但是对于海子那个时代的诗人来说,却在极其短暂的岁月里创作出近200万字的诗歌,却的确不能不说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彻底的病态。他们总以为在频繁的诗歌里创作行为里宣泄了自己精神紧张的压力,而实际上,这种为了创作而昼夜颠倒的生活规律恰恰相反增加了行为及精神缺乏理性的可能性。

    《三》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生平第一幅著名作品《 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这种产生于土地与田园至上的特殊乡土情感,是梵高成为如何中国现代诗人教主的另一深层原因。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久盛不衰的故乡诗,实际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梵高精神的引导与影响。这种乡土的感染曾经促使梵高的心理世界有过短暂的光明时光。

      曾经,梵高为《 吃土豆的人》绘制了约五十幅农民头像;3月26日父亲骤然去世,为爱弥尔·左拉之《 萌芽》及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之作品深深打动;10月赴安特卫普,参观博物馆;鲁本斯的光与色彩,日本浮世绘的大胆构图,使他陶醉;得到一些日本版画,心胸开阔了,画板色调明亮起来。

      1886年巴黎时期(1886年3月—1888年2月20日),从1月起在安特卫普美 术学院学画;2月底去巴黎,与提奥同住;在乎尔芒工作室习画数月;在德拉克洛瓦和蒙蒂塞利的影响下描绘花卉;特雷克、埃米尔·贝尔纳、西涅克和高更及其他印象派画家;发现了“光明的绘画”;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印象派美展举行,会上展出修拉的《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梵·高采用了新的点彩技法。

      1887年由于与不断发展的当代法国艺术运动接近,调色板变得愈来愈明亮;惧和展览日本版画;两次在劳工阶级的咖啡馆和饱的墙上展出自己的 作品;同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成与埃米尔·贝尔纳过从甚密;深受印象派技法和后期印象派理论的影响;厌倦巴黎的生活,向往阳光更为明亮灼热、色彩更加强烈瑰丽的法兰西南部,创作《 唐吉老爹》,开始绘制向日葵连作。1885年11月底,梵高决定去 安特卫普,在那里的3个月里,他努力的学习绘画并沉醉于其中。在此期间,他了解鲁本斯的绘画,接触到了日本 浮世绘,这些都对他此后的绘画历程有很大影响。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 纽南时期的 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许多。

       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 凡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在弟弟 提奥(当时在巴黎,提奥是颇有名气的画商,和印象派画家关系很好)的介绍下,梵高认识了很多印象派画家,比如 劳特累克、 高更、 修拉、 毕沙罗等。在受到印象派影响后,梵高的画风发生了变化,画面变得明亮起来。他还在创作中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如点彩法等。这一时期梵高开始了大量的自画像的创作。2年后,梵高渐渐厌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独特的个性告诉我们,梵高的绘画不属于任何流派,于是梵高带着希望来到法国南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我们从梵高这一因土地而获得的精神愉悦过程中明确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这是他成为中国现代诗歌教主的主要环境层面。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舒婷的致橡树,帕男的沉香木及其农民系列诗歌等都是梵高土地精神的延伸与扩展。

    《四》就是在1880年开始,向往孤独与思考的梵高进入与家庭日益疏远的冰冷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与布鲁赛尔的荷兰籍画家凡·拉帕德来往;弟弟提奥主要给予梵高经济方面的支持。他曾经有过一段与本村姑娘玛戈特恋爱,但却以不幸结局告终。这种与家庭的疏离与陌生实际上是梵高最终成为中国现代诗人教主的另一原因。当然,对孤独情感的向往与追求也是包括在内的因素。

       实际上,许多中国诗人的乡土情感虽然浓厚,但是他们却始终愿意流浪在外而很少回家。因此,诗人所谓的故乡情感只不过是一个空头支票而已。海子在确认自己要去和上帝见面时,竟然残忍到没有回到安徽老家去最后一次探望孤独的母亲;而云南诗人帕男则因为流浪远方,连自己的爸爸最后一面也竟然没有见到,成为不孝诗人的代表。并且发表过著名言论:孤独即自由。他创作了许多关于自由的诗歌,甚至用星空形容自由的形态。

       1881年4月因向新寡表姊凯·沃斯求婚不成。12月与家庭矛盾再度升级,离家赴海牙。1882年海牙时期(1881年12月31日-1883年9月12日),跟表姊夫安东·莫夫学画;开始与怀孕的、被遗弃的克拉西娜(“西恩”)·玛丽亚·霍尔尼克同居中,并因此与莫夫决裂。8月,凡·高一家迁至埃因霍温附近纽南;搜集英国报刊插图,画了许多描和水彩。

      1883年德伦特及纽南时期(1883年9月-1885年11月27日),9月,与西恩,赴荷兰北部之德伦特作画。开始画油画。12月回到荷兰南部之纽南,起初与父母同住,后来离家独住。

    《五》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并很快爱上了这儿。 实际上,我们怎么说呢?海子的早期作品《阿尔的太阳》就是最早把梵高隐藏于现代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当然,梵高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诗人的教主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和梵高一样,或许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的诗歌毫无价值而死后却著名。


      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疯狂”。创作进入了高峰。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 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引号中的是凡高的原话)。所以,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梵高在小城广场边租下“黄房子”,想建立“画家之家”。后来 高更前来同住。

       不幸的是,梵高梅毒进入三期,引发精神失常,他与高更日夜争吵,后发生著名的“割耳事件”。在阿尔居民的抗议下,梵高被迫离开,并自愿前往距阿尔不远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 向日葵》《收获景象》《 夜间咖啡馆-室外》《 夜间咖啡座-室内》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889年5月8日,梵高自愿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 圣雷米。在圣-保罗精神病院治疗。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代表作品有:《 星月夜》《 柏树》等。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张油画。而期待通过诗歌评论家的参与能够成为著名诗人或者说是有某种意义影响力的诗人,正是这个时代诗人的共同理想。

      《六》 《没胡子的自画像》是凡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画于1889年,这一年他的母亲70岁。虽然早年因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关系紧张,平时不常联系,但在母亲生日那天,为了让母亲对自己的健康放心,凡高决定送一张自画像给她。而这种字画象我们可以把他称之为最早的视频或者说是闪光照。这种通过字画传递亲情的艺术行为,目前在中国的诗人创作当中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创作行为。如海子,帕男等都通过不同的“画像”艺术传递这种有图像的人生情感。

      凡高在作品中把自己画得比现实中要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都无法掩饰他眼底的绝望和孤独。最后凡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了自己的墙上。这幅画于1889年9月在法国圣雷米普罗旺斯完成。画布上是一幅油画,尺寸是40厘米x 31厘米。此画1998年在纽约市以71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成为史上最昂贵的自画像。

      1861年梵高画了人生第一幅素描——《猫》,但在母亲的夸奖中顺手撕毁了。

      《七》梵高之所以中国现代诗人的永恒教主,还在于他自学成才的艺术经历:当梵高画那些后来成为著名作品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年—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

      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 素描习作。可以说,梵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 伦勃朗,喜欢 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这种自学成才的经历实际上是中国许多诗人创作诗歌的巧合经历。海子是一名政法毕业生,瞿永明是物理毕业生,而许多诗人的本身专业与诗歌创作更加无关,甚至是外语系,交通大学毕业的。但是,他们和梵高同样,在自学成才的境遇中完成了许多著名诗歌的创作。

       尽管这些诗人是自学成才,但是他们同样完成了和梵高同样出色的意境刻画:《 有乌鸦的麦田》是梵高创作于1890年7月的一幅油画。通常的解释是,这幅画是以黑暗,严酷的天空显示了梵高的精神状态的困扰,与徘徊不决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种途径,与黑色乌鸦架空的预示死亡迹象。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

      在祥和的麦田追求不到宁静,在满是阳光的蓝天中,飘过了久蓄心中死亡的影子,化作无尽的乌鸦,引着梵高飞向他的蓝天,追向无限光明。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中开了一枪。黑暗背后仍是蓝天。

       梵高于1890年6月,也就是在自杀前一个月,为精心照顾他的加歇医生画了《加歇医生》这幅肖像。他自己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肖像,他满怀伟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对这个人的感觉和爱慕之心画进作品里。我夸张了他的头发的金黄色,在头像后面我不画小屋的普通墙壁,而用我调配得极为丰富、极为强烈的蓝色涂出无限深远的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配合,使金黄色头发的头部,在这丰富的蓝色背景上发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他画这个像的时候,他写了一句话: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这是他一百年以前,他写的一句话,这个事情被他言中了。到了1990年5月,正好一百年以后。


    《八》梵高绘画艺术的真实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力的追求及对灾难民众不屈于命运的关切之情,我们会为之一震。而这种平民情感及拯救,博爱与同情心的展示,是中国诗人的精神源泉所在。尤其是他在绘画中所体现的返回自然的自然观思想成为今天中国诗人诗歌创作的追求与动力。

      由于这种面对社会丑恶、腐朽而表现出的不屈的肉体将鼓舞后来者在艺术长河中不时地探究与追求。论及个人,梵高无疑是不幸的,他单纯的理想主义信心,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执着而神经质的性格使他难以融入当时的社会,并与人为善相处。或许正是这种性格缺陷成就了梵高的不朽。他以广博的文学涵养,宽厚的人文情怀,博大的同情心,悲悯的基督肉体,炽热的创作激情,共同的绘画技巧,把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熄灭在绘画艺术中,构成了他得以不朽的艺术生命。   

       梵高的不朽来自于他高度盲目的自然观绘画思想。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返回自然”的自然观思想。自然观思想以为,艺术家只要投身自然。才干创作出美的作品,诠释美的生活。凡高的艺术创作深受自然观思想的影响,他以宗教徒般的忠诚走进自然,诠释人生。他以其孤寂的生活和楚苦的肉体世界为创作背景,运用绘画的艺术方式表达出了属于他本人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凡高描画出的自然世界不是地道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它是内化于人的“人化自然”。他经过绘画艺术将本身的内在心灵与其所处的社会联络起来,正如梵高所说:“在见到诸多自然事物时,如当看到一片树木时,我都能看到自然的表情,以至感遭到他们的心灵。我以至奢望可以在那里找到某种斗争的方式。”

       于是,作为一名艺术者,梵高不断在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与自然的实质之关系,他说:“一名社会劳动者形象,一片沙滩、天空与海洋,一块犁地上的犁沟等,都理应成为艺术描画的对象。将这些自然物描绘出来都是不容易的,但由于他们都是生活之美的对象,一名艺术家终其终身从事于表现这些自然物之美,的确是值得的。”由于反映自然之美是十分值得的,所以,梵高常处于一种肉体极度亢奋的状态来停止他的艺术发明,正由于这种执着,梵高的艺术作品才真正反映出来自然的“生气与真诚”,感动了有灵性的艺术之人,并传于后世而永不退色。   

       梵高独立特行的创作肉体与思辨认识也促成了其不朽的艺术生命。梵高也曾震动于米勒、伦勃朗、德拉克罗瓦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但是,他更多的是汲取其创作精髓,注重本身情感的表达,强调本人的客观感受,追求方式和心理的均衡。梵高绝不故步自封地照搬传统和照实地描摹自然,他终其终身努力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最终发明出了属于本人的艺术款式。梵高重复强调,艺术创作要“纵情地表现自我而不是努力地表现眼前之物”。梵高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是,他却用短暂的终身完成了作为一位出色艺术家的共同的艺术发明图式。他用他的绘画作品表现了他共同的艺术人生和人文情怀,震动着后来的每一位酷爱艺术、酷爱生活的人们。

      他的艺术作品在他逝世近100年后成为了世人以天价竞购的对象,基本缘由在于他悲悯的人文情怀及猖獗的艺术情怀,并由此带来的无量的艺术价值。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梵高的艺术“是献给将来的”,他不朽的艺术肉体将在世界艺术史上永放光芒。

    《九》梵高触动社会禁忌爱上表姐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是引发余秀华婚姻思考与道德思考的重要因子。

       1881年,梵·高回家探亲,见到了在他家里做客的刚成为寡妇的凯表姐,凯表姐热情而大方,她的美丽几乎使梵高沉醉。凯是一个典型的荷兰女性,头发是深栗色的,蓝色的眼睛里闪动着迷人的光彩,丰满的嘴唇像含苞待放的花儿一样微微启开。

       梵·高突然为尤金妮亚的拒绝而感到高兴,他觉得,自己过去的爱是那么的肤浅,尤金妮亚只是一个无知的孩子。梵·高深信不疑的一点是:和凯表姐相处,要比跟尤金妮亚待在一起有价值得多。凯使他重新认识了爱情,理解了爱的真谛。然而,在19世纪的荷兰,和表亲结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禁忌。而且,让梵·高伤心的是,和他的初恋尤金妮亚一样,凯对他几乎也没有任何兴趣。梵·高发现凯表姐总是回避爱情和婚姻的话题,从来不给他任何表白的机会。有一天,吃完午饭后,当梵·高与凯在小溪旁的树荫下休息时,梵·高终于忍不住向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但是,听到梵·高表白的凯很愤恨地离开。

        尽管遭到凯表姐无情的拒绝让梵高伤心不已,但他仍然勇敢地决定去叔叔家找凯表姐。但叔叔见是梵·高,连大门都不给他开。叔叔反复告诉他,凯不在家里。偏执的梵·高为了见到表姐,竟然拿来一盏煤油灯,将自己的手放在煤油灯的火苗上,对叔叔说,“我的手放在灯上多久,您就让我见她多久。”梵·高的叔叔见状,迅速将灯吹灭,并将他带到附近的一个酒吧,将他灌醉。然而,喝醉酒后的梵·高仍然没能见到表姐,只是得到了叔叔更强硬的回答:“你永远不可能和她在一起!”

      巨大的悲伤充斥着梵·高的心,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梵·高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受到如此残酷的爱情挫折的他没有奢求,只希望能独立地生活下去。而这种来自暴君式的拒绝与冷漠成就了余秀华我们曾经爱过的辩证思考:既然爱过,何必冷漠?

      《十》梵高早年因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画面色彩并不明快,后来受新艺术流派影响以及个人气质使然,画面变得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种跳跃的色彩思想,是当今中国诗人最愿意通过诗歌演绎色彩的主要动力。

      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现代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 野兽主义、德国的 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他们的个人性格特点又有某些不同。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 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 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 透视、 形体和 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 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梵高画作之所以色彩特别,只因他自带滤镜。而这种带着滤镜的观察法业已成为当今中国诗人观察现实问题的主要手段:一个色彩专家的偶然发现可能会改变我们对梵高作品的看法。有传言说梵高是色盲,这个传言也一直被大家用来解释为什么这位画家对色彩的运用会如此大胆。

       一位日本大师在一次关于视觉缺陷的的演讲上说,他为了让自己对视觉缺陷有更好的理解,就站在一个被照亮的房间里观赏梵高的画,他发现这幅艺术品转化为另一幅更好的艺术品了。他在看梵高的画都会透过专门给色盲用的眼镜,他也会跟别人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别人也用用自己的这副眼镜,看他们是否同意其实梵高的作品在视力有缺陷的人眼里是更好的。

      在视觉有缺陷的人的眼里,梵高作品中不协调的颜色、变形的线条都不见了,每一幅画中的线条都是如此精致,每一个阴影都恰到好处。只不过画家们不会像液晶显示器那样,只会机械的再现原始色彩,而是把看到的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变化,理解为光、色、形、意、美在绘画语言的辩证关系,进而再现于画布之上。而把这种艺术形式发挥到极致的还要数梵·高。

      梵高作为后印象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绘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 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创作的独特风格, 他对形式的大胆追求, 强烈的色彩表达, 因此他的艺术创作也难以被大众接受, 他习惯用夸张的变形手法和大胆的色彩表达来装饰他的画面。对梵高而言, 画画只是一种纯粹化的个人表达, 在艺术创作中他非常重视个人的情感, 这让他很有动力。梵高的艺术风格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于色彩的表达, 比如他的作品 《向日葵》 , 画面的整体色调就是高纯度的色彩,他有意识的强调色彩,一些传统的艺术效果被他有意忽略, 将色彩表现到了极致, 金黄色也是梵高习惯性用的颜色,由于他对生命的强烈的个性表达和追求的艺术个性, 使画面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 或许有时候众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创作。他摆脱了对现实的束缚, 而注重对生命本身的表达, 用主观的情感抽象的表达着他所想表达的一切事物。总之,他经常用鲜艳明快高纯度的颜色、还有奔放的笔触去表现, 颠覆了传统的绘画色彩, 这在西方艺术上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结束语:《梵高的麦田》及归纳。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而这种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的思考机制是以上几个方面中的总归纳。

       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甚至比你我的日子更加的难熬,当他的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他甚至用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为的只是来制止自己内心越来越强烈的疯狂,他又是多么悲哀的一个人啊。他铸造了不朽的传奇,却也成就了自己悲剧色彩的一生,同样的,艺术家多是短命鬼,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仅仅活了37岁,或许这就是成为天才的悲哀吧!——(丰子恺《梵高的生活》)

    “他的一生充斥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爱情悲惨,饥苦交加,备受冷雨与摧残。可尽管如此,在生命将要终结前的岁月里,依然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冯骥才)


      《梵高的麦田》是梵高创作于1889年9月初的一幅风景油画。现存于伦敦国家画廊。油画中那随风摇晃的柏树犹如擅动的灵魂,在大地和天空之间飞舞,那是灵魂深处的呼喊,那是对生活的渴望,那是对现实的无奈和悲痛欲绝。画家梵高一直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是生命与力量、梵高的作品总是充满压抑不住的·激动和热情,他经常运用飞舞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抒发这种激情。在这幅画里道路旁的柏树就像黑色的火焰,这些卷曲着的线条相互扭结着窜向天空。柏树旁是一片金色耀眼的麦田,这是梵高最喜爱的色彩,因为它是太阳的色彩,生命的象征。梵高还用一种短促急速和旋转的线条,把天空和道路描绘成永不休止、滚滚向前的湍急河流。

      这些色彩和笔触表达出梵高内心的紧张和冲动,即使相当理智的人,也很难在这幅画前保持平静的心情。梵高的画并不深奥,也没有故作惊人之举,他只是用一种单纯平易的艺术语言,直抒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正是这种亲切和真诚,使他的艺术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当然,还有梵高关于永恒的思考,更是中国诗人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3-29 06:11 , Processed in 0.0819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