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蚂蚁神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国史闲谈·先秦篇(连载,6月24日更新至74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8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21:54:35 | 只看该作者
    三六、齐桓公始霸诸侯

    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春,即位还不满一年的齐桓公不知道为了什么,也不等管仲改革取得成效,再次发兵攻打鲁国。双方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这一次,鲁国出了个神人曹刿(guì)。他以在野的身份晋见鲁庄公,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以坚守耗尽了齐军的锐气,最后“一鼓作气”战胜了强敌。

    经历了这次失败后的齐桓公仍不甘心,当年六月,又联合宋国一起攻打鲁国,但这一次还没等发起攻击,宋军就被鲁国集中兵力先击败了。齐国见宋军已败,大概自忖(cǔn)无力单独战胜鲁军,也随即退军而去。

    齐国连续进攻鲁国是一件很怪异的事。鲁国经过去年的干时(今山东淄博桓台县南)之败后,已经顺从齐国的意愿杀死了公子纠,逼死了召忽,把管仲还给了齐国,此后也没见有什么违逆齐国的地方,除了理解为齐桓公急于通过战争树立自己的威望之外,很难理解他为什么不依不饶的非要打人家不可。这一点从《管子•匡君大匡》能够看得比较清楚,只是《匡君大匡》中关于很多史事的记载与其他史书多有抵牾(wǔ),不知是什么缘故。

    此后,大概是为了找回两次伐鲁不利的面子,齐桓公调转枪口冲小国谭国去了,理由是当年出奔经过谭国时没受到礼遇,即位后诸侯来贺,谭国又没到。可是他要是真的这么恨“失礼”的谭国,为什么不先去打它呢?可见这不过是个借口。

    当年十月谭国灭国,齐桓公算是找回了面子,这才消停下来,一直等到三年后的周釐( xī )王元年(齐桓公五年,鲁庄公十三年,前681年)才重出江湖。

    这一次重出江湖是因为宋国在前一年发生了内乱,为了平定宋乱,齐桓公邀请宋、陈、蔡、邾(zhū)会于北杏(今山东聊城东阿县北)。召集诸侯解决某个国家的内乱,本来是周天子的权限,现在由一个诸侯国来做这件事,完全把周天子撇在一边,可是破天荒头一次。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鲁国和遂国都没听齐桓公的招呼。

    这个时候,管仲相齐已有五年,国家攒了多少钱不太好说,但按他那套办法练了五年的兵应该已经很有战斗力了。有这样的军队为倚仗,齐桓公当然不会客气,北杏散会之后立马挥师灭了遂国,然后兵锋直指鲁国。鲁国战败,为了自保只好牺牲遂国的利益,承认齐国吞并遂国。

    当年冬天,齐桓公和鲁庄公会于柯(今山东聊城东阿县西南)。这本来是鲁国向齐国表示服软的一次会盟,可是鲁国又出了一个姓曹的神人,凭一己之力改变了这次会盟的结果。

    这回这个神人叫曹沬(mèi),是鲁国的一个将军。有人说他其实就是那个曹刿,我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曹沬在会盟时趁着大伙都没注意,突然劫持了齐桓公,逼迫齐桓公归还侵夺的鲁国领土。刀都架在脖子上了,由不得齐桓公不答应曹沬的要求,但齐桓公可不是个善茬,他一摆脱威胁就想食言,管仲劝他说:“不返还鲁地而杀掉曹沬,虽然逞了一时之快,但却会失信于诸侯,这样将会失去‘天下之援’。”齐桓公觉得有理,这才心不甘情不愿的践行诺言。

    齐桓公践行了诺言,可是刚刚跟齐、陈、蔡、邾会于北杏的宋国却反悔了。还是这年的冬天,“宋人背北杏之会”。齐桓公哪能容忍这个!第二年(周釐王二年,齐桓公六年,鲁庄公十四年,前680年)春天,他召集陈国和曹国一同伐宋,同时“请师于周”。大概周釐王也想趁这个机会重新树立王室的权威,也就给了齐桓公面子,派单伯率军相助。

    这一来,齐桓公的擅行讨伐变成了合法行为,“尊王”的旗号算是让他打上了。本来只在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宋国,在道义上也处在了下风,如果不认熊恐怕就只能被灭国了,所以不得不参加当年冬天由单伯主持,齐、卫、郑参加的鄄(juàn,今山东菏泽鄄城县西北)之会,服了软。

    这一次鄄之会由代表周天子的单伯主持,而不是由一心想要称霸的齐桓公主持,所以很不合齐桓公的心思,于是他在第二年(周釐王三年,齐桓公七年,鲁庄公十五年,前679年)的春天抛开周天子,召集了第二次鄄之会。这次与会的除了第一次的宋、卫、郑之外还有陈国。没了周天子的代表,齐桓公终于如愿当上了“会长”,从此“齐始霸也”。

    当上老大的齐桓公还真给兄弟们办实事。当年秋天,本来跟宋国打了好几仗的他不计前嫌,联合宋、邾讨伐背叛宋国的郳(ní,今山东枣庄滕州市东)。这一仗打的非常划算,因为它引出了郑国的趁机背盟侵宋,给了齐桓公秀肌肉的机会。

    郑国这时候的国君是刚刚复位两年的郑厉公。他是春秋小霸郑庄公的次子,在郑庄公死后的郑国内乱中,是唯一一个两次夺位成功的厉害角色,可是算他倒霉,这一次他遇到了齐桓公,他的那点厉害使不出来了。

    周釐王四年(齐桓公八年,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的夏天,也就是晋武公“曲沃代翼”,被正式册封为晋侯的那一年夏天,齐桓公再次替宋国出头,联合宋、卫伐郑,再加上楚国因为郑厉公复位没及时通知自己也来伐郑,郑厉公招架不住,也不得不服了软。

    宋国、鲁国和郑国在当时都算是有相当实力的大国,先后都败于齐国之手,这一来大家都看到了齐国强悍的实力,加上管仲帮齐桓公塑造的仁义守信形象,于是诸侯们都纷纷跑来归附。当年十二月,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八国跟齐桓公会于宋国的幽邑(地望不详),从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算是得到了确立,而郑厉公则终其一生也没再敢跟齐桓公叫过板。

    —— 未完待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82#
    发表于 2019-11-18 11:42:59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故事描写得生动风趣,拜读学习,期待您精彩继续。

    点评

    谢谢持续关注,不过好像看的人比较少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19 0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8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9 00:36:09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9-11-18 11:42
    历史故事描写得生动风趣,拜读学习,期待您精彩继续。


    谢谢持续关注,不过好像看的人比较少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8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9 00:37:56 | 只看该作者
    三七、郑厉公入惠王于周

    郑厉公被齐桓公教训了一顿,不敢再向东跟齐国争锋,可他又有野心,不甘居于人下,正当他的野心无处安放之时,郑国西面的周王室出了乱子。

    当时,周釐(xī)王已死,他的儿子周惠王在位。周惠王这个人有点自以为是,早在他继位之初就因为给了公爵南虢(guó)国和侯爵晋国相同的赏赐,而被人们认为是个“非礼”之君。

    现在,他又一下子抢夺了蒍(wěi)国的菜园、边伯的房子、子禽祝跪和詹父的田产,收回了石速的俸禄,引起了公愤。所以周惠王二年(鲁庄公十九年,郑厉公后五年,公元前675年),周的这五个大夫联合苏氏作乱,要废掉周惠王改立他的叔叔王子颓,但没有成功,王子颓在苏氏陪同下逃亡到卫国。

    逃亡卫国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卫国此时的国君是卫惠公,他曾因谗杀自己的哥哥故太子伋(jí)而被伋的同情者赶下台,跑到了自己的姥爷家齐国,后来在齐襄公的帮助下才重新夺回君位,而失国的卫君黔牟则逃到了周。因为有这么一段恩怨在内,所以卫惠公应该很乐意为王子颓出头,教训一下收留了黔牟的周,结果五大夫作乱的同年冬,卫国伙同燕国伐周,周惠王逃亡到温(今河南焦作温县西南)这个地方,王子颓得立。

    周惠王落得这么个下场实属咎由自取,但他是正统的天子,把他赶下台在道义上总归是交代不过去的。也不知道卫国人是什么脑回路,为啥总干这样的事,当年支持叛乱的共叔段攻打郑国,开了擅自征伐的先例,现在又支持叛乱的王子颓攻打王城,其行径简直快赶上攻破宗周的弑君逆臣申侯了。没有政治智商到这种程度,实在是令人费解。

    照理说,出了这种犯上作乱的事,刚刚取得霸主地位,打着“尊王”大旗,以仁义礼信号召天下的齐桓公应该出面管管,但不巧的是,这时候正赶上齐国大灾,齐桓公无暇西顾,所以这个出风头的机会落到了郑厉公的头上。

    周惠王三年(郑厉公后六年,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春,郑厉公出面调解周惠王和王子颓之间的纠纷。这显然是不会成功的,经历过君位争夺的郑厉公当然深得其中三味,绝不会天真的认为靠自己的几句话就能达到目的,所以这更可能是他准备动武的前奏,也就是说,他在玩“先礼后兵”那一套。

    果然,郑厉公的调解以失败告终,调解不成的他立马翻脸, “发兵击周王子颓”,可惜他的实力有限,没打赢,只把燕国的仲父抓了回来,于是不得不把周惠王请到郑国,暂时安置在他自己复国之前的老巢栎(今河南省禹州市)。

    但是他的野心让他不能就此罢手。到了秋天,他又跟周惠王进军到邬(今河南洛阳偃师市西南),“遂入成周,取其宝器而还”。四年前晋武公贿赂周釐(xī)王的那些珍宝器物如果还在的话,现在大概都归了郑国了。

    我们不知道郑厉公能打进成周,为什么没占据成周,只能还是猜测他的实力不够强,大概是乘虚攻进了成周,却只能劫掠一番后赶快撤退,而这年冬天王子颓之所以大宴五大夫,应该也跟逼退了郑厉公有关。

    在这次宴会上,王子颓干了一件蠢事,“乐及遍舞”,也就是把适用于不同场合的乐舞统统演了一遍。这一下让郑厉公抓到了口实,他跑去南虢国对虢叔说:“我听说,悲哀和高兴的不是时候,灾祸就一定会到来。现在王子颓歌舞不倦,就是以祸患为乐。司寇执法杀人,国君尚且取消娱乐,何况敢以祸患为乐呢?篡夺天子之位,祸患还有比这更大的吗?面临祸患而忘记忧愁,忧愁一定到来。何不让天子复位呢?”

    郑厉公的话在今天看来是迂腐至极的话,人家喝酒吃饭的时候就爱听哀乐,关你郑厉公什么事呢?可是在当时,他这番话却是牢牢地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虢叔被他打动了,同意跟郑国一起出兵护送周惠王复位。

    第二年(周惠王四年,郑厉公后七年,鲁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春,郑厉公和虢叔在弭(mǐ,今河南郑州新密市西)商定讨伐王子颓事宜。同年夏,两国联军进攻成周。郑厉公拥着周惠王从圉(yǔ)门入城,虢叔从北门入城,杀死了王子颓和边伯等五大夫。于是,周惠王重新登上了天子之位。作为回报,周惠王把虎牢(今河南郑州荥阳市西北)以东的土地赐给郑国,并把王后的一个“鞶(pán)鉴”,也就是皮带上做装饰的铜镜,赐给了郑厉公。

    可是这个鞶鉴却惹起了郑厉公的不满,因为周惠王在随后巡幸南虢国的时候,赐给了虢叔一个爵,也就是青铜酒杯。爵的规格可要比鞶鉴高得多。郑厉公觉得自己的功劳更大,周惠王这是瞧不起自己,“由是始恶于王”,但其实虢叔是公爵,比郑厉公的伯爵要高两级,周惠王这次可没做错什么。

    不过,不管郑厉公怎么“恶于王”,他都没有机会找补了,因为这年的五月他就死了。他死之后,他的儿子郑文公继位。郑文公是一个目光短浅、贪财爱利、首鼠两端的无能之辈,郑国也就变得更加衰弱了。

    —— 未完待续 ——

    点评

    天下纷争,霸王能臣轮番登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5 22: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85#
    发表于 2019-11-19 10:39:2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期待您精彩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8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1 00:48:39 | 只看该作者
    三八、齐桓公尊王攘夷(上)

    周惠王四年(郑厉公后七年,鲁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郑厉公入惠王于周,大大抢了齐桓公“尊王”的风头,但齐桓公也只能徒叹奈何,因为在前一年齐国发生了“大灾”,他无暇西顾。《左传•宣公十五年》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看样子是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发生了大火灾。这可是件要命的事,恢复起来应该也快不了。估计正是因此,齐国在这之后长达五年的时间里都没有什么大动作,直到周惠王九年(齐桓公十八年,鲁庄公二十六年,前668年)派军队跟鲁国和宋国一起讨伐徐国,才算是重新出山。

    齐、鲁、宋伐徐的第二年(周惠王十年,齐桓公十九年,鲁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年),齐、鲁、宋、陈、郑第二次同盟于宋国的幽邑(地望不详)。周惠王很会看火候,不早不晚,恰好在这年冬天派召伯廖到了齐国,正式承认齐桓公为诸侯之长,并请求齐国出兵教训当年把他赶出成周的卫国。

    齐桓公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抢回“尊王”大旗的机会。第二年(周惠王十一年,齐桓公二十年,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春天,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秀肌肉,他一反常态没有以王命召集诸侯,而是以一己之力伐卫,大败卫军,“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也就是以周惠王的名义把卫国狠狠批评了一顿,索取了战争赔款之后才撤军。

    伐卫之后两年,周惠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十二年,鲁庄公三十年,前664年),山戎伐燕。燕国曾跟卫国一起驱逐周惠王,拥立王子颓,竟然也不怕齐桓公趁火打劫,像收拾卫国那样收拾自己,跑来“告急于齐”了。齐桓公现在正以仁义礼信为号召而图谋霸业,我们不知道燕国是不是号准了这个脉而走了一招险棋,如果是的话,那出主意的这个人可就太高明了。不过,不管是不是这样,齐桓公都答应了燕国的请求,在“尊王”的大旗之外又举起了“攘夷”的大旗。

    当年冬天,齐国跟鲁国商量出兵救燕的事。《说苑•权谋》说,鲁国的大臣们认为“师行数千里,入蛮夷之地,必不反(返)矣”,所以就玩起了阳奉阴违,嘴上答应出兵但实际却按兵不动,大概是认为齐师“必不反矣”,也就没力量追究他们不守信用了。

    齐桓公等不到鲁国的兵马,只好单独出兵。这一仗齐桓公大败山戎,一直打到孤竹国,不仅解除了燕国的危难,还顺便创造了个“老马识途”的故事。之后,携胜利之威的齐桓公给燕君上了一堂恢复召公之政、向王室纳贡、尽臣子之礼的“尊王”课。燕君是既感激又佩服,非要亲自送齐桓公回国不可,越过了燕齐边界也不肯回去。齐桓公说:“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就把燕君所经过的土地割给了燕国。

    想来燕君进入齐国顶多也就是十里八里的,要是多了齐桓公肯定也舍不得,但这样一来,燕君要是接着再往前送,就成了占齐国的便宜了,所以只好就此作罢。这事传出去之后,诸侯都觉得齐桓公是仁义之人,“皆从齐”。这种施小惠而得令名的手段不用说一定是出自管仲的手笔。

    《说苑•权谋》说,齐桓公对鲁国的阳奉阴违怀恨在心,讨伐山戎回来就想对鲁国动武。管仲说:“伐远而还诛近邻,邻国不亲,非霸王之道”,劝他把从山戎缴获的珍宝器物进献到周公之庙,也就是送给鲁国。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感动了鲁国,到第二年齐国讨伐莒(jǔ)国的时候,鲁国倾尽全国男丁相助,夸张到连“五尺童子”都上了前线。

    说起来,莒国够不够齐国自己打的都是个问题,哪里还用得到鲁国的“五尺童子”来帮忙,所以《说苑》的夸张说法很值得怀疑,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齐桓公把战利品送给鲁国得到了恶评。《左传•庄公三十一年》说他不向天子献捷而献于诸侯是“非礼也”,《公羊传》则说他是向鲁国炫耀军功并借此威慑鲁国。这两个说法应该更可信,但把它们跟《说苑》结合起来看,倒是别有一番意味在里面。

    此后,齐桓公的“攘夷”事业达到了高潮。周惠王十七年(齐桓公二十六年,鲁湣公二年,前660年)冬十二月,狄人入侵卫国。当时卫国的国君卫懿公喜欢养鹤,荒唐到赐给它们禄位,让它们乘坐只有大夫才能乘坐的轩车的程度。这引起了人们的怨恨。狄人入侵的时候,卫人对卫懿公说:“让鹤替你去打仗吧,它们有禄位,我们哪能打仗呢!”卫懿公没办法,只好亲自上阵,结果兵败身死。

    这个时候距离齐桓公伐卫,“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仅仅才过去四年。我们不知道卫懿公是什么时候喜欢上养鹤的,也不知道当齐桓公伐卫的时候卫国人是否也说过同样的话,我们只知道那些吃鹤的醋的卫国人听说卫懿公战死后,仍然没有振作起来保卫家园,反而是连夜弃城出逃了,结果跑到黄河边上的时候被狄人追上,遭到惨烈屠杀,据说最后只有730人幸免于难。

    卫国这其实算是被灭国了,遭难的除了那劫后余生的700余人之外,还有共邑(今河南新乡辉县市东北)和腾邑(地望不详)的人。整个卫国最后幸存下来的人只有区区5000人,在宋国的帮助下才在曹(今河南滑县西南)这个地方落下脚来,但也只能结庐而居,吃穿用度一概没有,连安全都没法保障,要不是老大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兵车300辆,甲士3000人协助防卫,并且送来车马、衣服、牲畜和木材等救济他们,这剩下的5000人能不能在旷野里熬过来,还真的不太好说。

    卫国的事刚处理个大概,转过年的(周惠王十八年,齐桓公二十七年,鲁釐公元年,前659年)春正月,狄人再次向邢国大举进攻。这次齐桓公反应迅速,立即联合了宋国、曹国发兵救邢,可是邢国有点太战五渣了,大军还没到,“邢人溃”,等齐桓公赶到驱逐了狄人,邢国已经饱受重创。

    齐桓公觉得邢国离狄人太近,都城又已残破,就把邢君迁到了离齐国较近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并带着宋国和曹国帮助兴建城郭。邢人非常高兴,史称“邢迁如归”。第二年(周惠王十九年,齐桓公二十八年,鲁釐公二年,前658年),他又带领诸侯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为卫国修建了一座新都城。卫国人在新都城生活得很舒心,很快就忘记了亡国的痛苦和耻辱,史称“卫国忘亡”——真有点记吃不记打的味道。

    齐桓公的这些举措的确很有号召力,引得一些小国纷纷归附于他。当年秋九月,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盟于贯(今山东菏泽曹县西南),第二年秋天又会于阳谷(今山东泰安东平县西北)。这其中的江国和黄国都是淮河流域的国家,长期受到楚国的逼迫,现在主动归附齐国,说明齐国就要跟一心向北发展的楚国发生交集了。

    —— 未完待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87#
    发表于 2019-11-22 10:24:43 | 只看该作者
    蚂蚁老师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作品生动形象,质朴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为您点赞,期待您精彩继续。

    点评

    谢谢斑竹谬奖,回应批评。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24 0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8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4 00:19:25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9-11-22 10:24
    蚂蚁老师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作品生动形象,质朴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为您点赞,期待您精彩 ...


    谢谢斑竹谬奖,欢迎批评。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8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4 00:21:32 | 只看该作者
    三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比齐桓公“迁邢存卫”稍早,鲁国的政局发生了动荡,其起因要从周惠王十五年(鲁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年),也就是卫国亡国的前两年,鲁庄公病重时说起。

    鲁庄公没有嫡子,四个儿子公子般、公子启、公子申和公子遂都是庶出,这时除了长子公子般以外,其他三个儿子都还年幼。鲁庄公还有三个兄弟,异母的大哥叫庆父,三弟叫叔牙,同母的四弟叫季友,也就是后来鲁国著名的卿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的始祖,由于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也被统称为“三桓”。

    自知不起的鲁庄公想要立公子般为继位人,便先找了三弟叔牙来商量,可是叔牙却不仅不支持立公子般,而且根本就不主张由鲁庄公的儿子来继位,其理由是:“一继一及,鲁之常也。庆父在,可为嗣,君何忧?”这就是说,叔牙要搞兄终弟及——确切的说是“弟终兄及”——那一套。这简直太令人震惊了,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竟然说鲁国的惯例本来就是“一继一及”。

    我们知道,父传子为“继”,兄传弟为“及”,如果叔牙所言不虚,那就是说鲁国的君位传承一直以来都是按照传一次儿子再传一次弟弟这样交替进行的。这显然违背了周公所建立的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周公的封国、号称“周礼尽在鲁”的鲁国,真的会是这样传承君位的吗?

    答案是:是的!至少是从伯禽到鲁庄公这几百年来,鲁国的君位的确是按照“一继一及”这样传承的,因此有人主张,不仅仅在鲁国,甚至在整个西周时期的各个诸侯国,都还处在从兄终弟及向父死子继的过渡中,嫡长子继承制尚未最终确立,实行的正是折中的“一继一及”的世及制。

    那么,周礼到底是嫡长子继承制还是世及制呢?从《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称“鲁一生一及,君已知之矣”,《史记•鲁周公世家》称“一继一及,鲁之常也”,都不称“周之礼也”来看,恐怕鲁国的“一继一及”并不符合周礼,否则叔牙的智商也未免太让人捉急了点——他干嘛放着“周礼就是这样的”这句有着终极杀伤力的话不说,非要绕远说什么“你是知道的”和“这是惯例”呢?

    而且,且不说在周礼当仁不让的代表者周王室从没发生过“一继一及”,就算是在鲁国发生的六次兄终弟及也不能当做某种确定了的制度来看待,因为鲁魏公和鲁桓公是弑兄自立,鲁献公是“鲁人立”,鲁孝公是周宣王立,鲁炀公则不知道是什么人所立,都不是按照某种礼法的规定理所当然的继位,要说不是由于种种巧合碰巧造成了这种“一继一及”的现象,实在是难以令人信服。

    不过,不管信服不信服吧,这都是一个题外话,题内的话是:鲁庄公不想搞什么“弟终兄及”,就又找来四弟季友商量。季友支持鲁庄公册立公子般,并且承诺将“以死奉般”,于是鲁庄公便把叔牙支持庆父继位的事告诉了季友,并让季友派人鸩(zhèn)杀了叔牙。

    大概是由于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所以鲁庄公和季友才没把庆父也杀掉,因为叔牙死后只一个月,当年秋八月,鲁庄公就死了。这为鲁国留下了后患。结果,在季友拥立公子般继位后仅仅两个月,当年冬十月,庆父便指使公子般的仇人荦(luò)杀死了公子般,然后又在齐国的支持下拥立了鲁庄公的二儿子公子启为君。季友只好跑到陈国避难去了。

    公子启就是鲁湣公。他是叔姜的儿子,叔姜是鲁庄公夫人哀姜的妹妹,两人都是齐国的公室之女,所以鲁湣公是齐国的外甥。大概正是因为有这一层关系,齐桓公才同意了庆父的弑君另立。不过,支持鲁湣公继位并不等于就是支持庆父主持鲁政,因为在第二年(周惠王十六年,鲁湣公元年,前661年)八月的齐鲁两国国君的盟会上,齐桓公同意了鲁湣公让季友回国的请求。

    鲁湣公之所以要让季友回国,按西晋杜预的说法,是由于“湣公初立,国家多难,以季子忠贤,故请霸主而复之”,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但其实这时候鲁湣公顶多也就八九岁,要说他能看出来“国家多难”和“季子忠贤”,还不如说他跟这个叔叔的关系比较亲密更有说服力——虽然亲不亲密也只是瞎猜而已。

    我们不知道季友回国的确切原因到底是什么,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季友是庆父的政敌,他的回国必然会使鲁国的政局更加复杂甚至混乱。老谋深算的齐国君臣当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可既然看到了还同意让他回国,恐怕就很难说那目的是单纯的了。

    结果,季友前脚回国,齐国大夫仲孙湫(jiǎo)后脚就来到鲁国“省(xǐng)难”——也就是慰问国难——来了。不用说,省难只是个幌子,但奇怪的是,仲孙湫此来却并不是奉了齐桓公的命令,而是趁出使他国的机会顺便来访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不知道,只能根据史书中的一些线索做些猜测。

    《左传•湣公元年》说,仲孙湫回到齐国后向齐桓公汇报鲁国的情况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意思是说,如果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祸患就没有结束的那一天。这就是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出处。如果是一般人听了这句话,一定会问问为什么,可齐桓公不是一般人,他不关心为什么,他关心的是怎样才能除掉庆父,那种急切的心情似乎是恨不得马上就能把庆父给做了。

    跟齐桓公的急切不同,仲孙湫很淡定,他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庆父自己就会把自己给作死。您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耐心等待就行。”齐桓公进一步问道:“鲁可取乎?”看来仲孙湫让他耐心等待的建议是完全没get到他的点,他已经急不可耐得连掩饰都顾不上了。这就是说,齐桓公对鲁国的确是怀有野心的,看来他同意季友归鲁还真就脱不了想要“因鲁难而取之”的嫌疑。

    公道的说,这个时候还只是春秋的中早期,离大打兼并战争的战国还远得很,想要吞并像鲁国这样重要的诸侯国根本就是异想天开。想来,要不是仲孙湫以“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为由制止了齐桓公,并且劝齐桓公“宁鲁难而亲之”,只怕接下来要倒大霉的就是齐国而不是鲁国了。这就是说,仲孙湫的言行虽然看上去是对鲁国有利,但却使齐国避免了成为众矢之的的危险,实际上是对齐国更有利的,所以我们也许可以猜测,仲孙湫私自赴鲁省难可能是看到了齐国面临的潜在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非常手段——他也许想要借此把自己装扮成很了解鲁国的样子,从而加大自己说服齐桓公的把握也未可知。

    当然,这是一种非常牵强的猜测,可能完全不是事实,但跟任何猜测都不同程度具有的这种悲催命运不同的是,事实证明,仲孙湫“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的判断是完全准确的。仲孙湫赴鲁省难之后过了多半年,周惠王十七年(鲁湣公二年,前660年)秋八月,比卫国亡国早大约四个月的时间,“鲁难制造者”庆父果然故伎重演,指使大夫卜齮(yǐ)杀死了鲁湣公,再次干出了弑君的勾当来。季友也只好再次出奔,带着鲁庄公的三儿子公子申跑到了邾(zhū)国。

    庆父这一次弑君的目的是想要自立,可是鲁国人不接受他,结果搞得他自己反倒在鲁国呆不下去了,不得不出奔到了莒(jǔ)国。这样,季友才得以奉公子申回国。公子申即位为鲁釐公后,季友以重金贿赂莒人,要求“引渡”庆父。庆父在莒国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回国,进入鲁境走到密邑(今山东临沂沂水县西南)的时候,在请求季友放他一马未果后上吊自杀。

    庆父死后,季友主持鲁政。为了表示自己逼死大哥、毒死三哥的行为不是出于私人恩怨,他让庆父之子公孙敖(孟穆伯)和叔牙之子公孙兹(叔孙戴伯)各自继承了他们父亲的卿位,这样孟孙氏和叔孙氏在鲁国政坛的势力才得以延续,不然的话,也就没有后来三桓弱鲁的事了。

    —— 未完待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90#
    发表于 2019-11-25 12:00:32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欣赏学习,期待您精彩继续。
    我给您发的消息您看到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9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01:05:09 | 只看该作者
    四〇、齐桓公尊王攘夷(下)

    齐桓公有一个娶自蔡国的夫人叫蔡姬,大概因为年轻的缘故,活泼好动,有点不知深浅,跟齐桓公划船游玩的时候拼命地晃悠船,让她别晃也不听,惹恼了齐桓公,把她打发回了蔡国。

    不过,齐桓公虽然把蔡姬撵回了娘家,但却并没跟她“离婚”,可是蔡国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把她另嫁给了别人。这下激怒了齐桓公,周惠王二十一年(齐桓公三十年,鲁釐公四年,前656年)春正月,他会集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共同伐蔡。不用说,蔡国自然招架不住,“蔡溃”,国君蔡穆侯被俘。

    击溃蔡国之后,齐桓公乘势率军南下伐楚,把军队开到了楚国的边境上。《史记•管晏列传》说这是管仲的主意,因为他觉得为了女人兴师动众太不高大上,顺便教训一下欺凌诸侯的楚国可以改变这一无厘头的形象。

    这个时候,楚国已经先后灭了申、息、邓等国,伐黄服蔡,多次进攻郑国,越过淮河把触角伸到了黄河流域的中原腹地。这不可避免的会和齐国发生利益冲突,所以早在六年前齐桓公就打算联合诸侯伐楚了,并且在伐蔡的前一年秋天还召集了阳谷(今山东泰安东平县西北)之会研究伐楚事宜。所以,伐蔡很可能只是一个避免过早引起楚国警觉的幌子,齐国真正的目标本来就是楚国,不然区区一个蔡国,齐国伸出个小手指头就收拾了,何需再另外找七个帮手呢?因此,在这件事上太史公也许是倒因为果了。

    楚国现在的国君是“楚始称王”的那个楚武王的孙子楚成王,大概是见到诸侯联军势大,他不想真打起来,就派了个使者来见齐桓公,说:“齐国在北海,楚国在南海,我们之间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也没想到你们会跑这么远来到我们国家,发生什么事了吗?”

    管仲负责接待楚使,他不忘接着打他的“尊王”大旗,回答道:“过去齐国受天子之命,可以讨伐不服从天子的诸侯,所以我们来问问,从前周昭王南巡没有回来,现在你们又多年不向天子进贡祭祀用的包茅,到底是什么原因。”

    楚使回答道:“天下不听从周天子的诸侯多了去了,虽然如此,我们也承认不进贡包茅是我们的错,以后照常进贡就是了。至于周昭王为什么没回去,你们应该去问汉水。”他这番话不亢不卑,非常令人钦佩,可惜史书上没留下他的名字,我们不知道他是谁。

    齐桓公除了得到这么两句噎人的话什么也没得到,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下令继续进军到陉(xíng,今河南漯河郾城区南)这个地方。楚成王见对话不管用,便也发兵相拒,但联军却并不跟楚军交战,见楚军来了,又稍稍后撤了一些,驻扎到召陵(今河南漯河郾城区东南)跟楚军对峙了起来。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对峙的双方一仗也没打,就这样一直相持到了夏天。楚成王耐不住性子,又派大夫屈完去见齐桓公。齐桓公命令联军列阵,带着屈完乘车观看自己的强大阵容,然后吓唬屈完说:“用这样的军队去野战,什么敌人打不败?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什么城池攻不破?”屈完也不含糊,回怼道:“您若是以德服众,天下谁敢不服?但您要是以武力相威胁,那我们楚国就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跟您战斗到底,您的军队再多也没有用。”齐桓公见没吓唬住屈完,再这么僵持下去也不是个事,只好答应跟楚国讲和,“盟而去”。

    应该说,齐桓公退军退得不是那么风光,但他毕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动,因此才能够兵不血刃的逼迫楚国承认不进贡的过错,达成了“召陵之盟”,从而遏制了楚国向北扩张的势头,进一步确立了齐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所以这次伐楚仍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

    第二年(周惠王二十二年,齐桓公三十一年,鲁釐公五年,前655年),暂时压住了楚国的势头,齐桓公又想要管周王室的事了。夏天,齐桓公在首止(今河南商丘睢县东南)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开会,并邀请周太子郑参加,以示对他的支持。周惠王本来已经打算废掉太子郑,改立小儿子带为太子了,现在见到齐桓公支持太子郑,只好另打主意。

    他的主意是拉拢郑文公。当年秋天,首止之会将要结盟的时候,周惠王派人偷偷去见郑文公,对他说:“天子扶持你依顺楚国,再让晋国来辅助你,这样你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言下之意是挑拨郑文公别跟着齐桓公混了。郑文公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兴高采烈地就答应了,于是不顾大夫孔叔的阻止,偷偷逃离首止,跑回郑国去了。

    可是,躲得过初一,还躲得过十五吗?第二年(周惠王二十三年,齐桓公三十二年,鲁釐公六年,前654年)夏天,齐桓公召集诸侯伐郑,围新密(今河南郑州新密市东南),但由于楚国出兵救郑,包围了许国,诸侯不得不撤围救许,所以第一次伐郑无果。齐桓公不肯善罢甘休,转过年(周惠王二十四年,齐桓公三十三年,鲁釐公七年,前653年)的春天再次伐郑。这一次郑文公熊了,为了自保,便杀了大夫郑申侯以取悦齐。

    我们不知道杀郑申侯是一种什么操作,因为郑申侯并没得罪齐桓公,相反还有功于齐桓公。召陵之盟达成后齐桓公撤军,陈国大夫辕涛涂为了减少陈国供应军费的开支,曾建议齐桓公不走陈郑之间,而走东边的路线,“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幸亏郑申侯及时劝阻,才避免了以疲惫之师入于强敌之境的危险。齐桓公为此还替郑国做主把虎牢邑(今河南郑州荥阳市西北)奖给了郑申侯,所以,要说杀了郑申侯能取悦齐桓公,那可真是莫名其妙。不过,郑国毕竟是服软了,而齐桓公也没深究这件事,莫名其妙也就只能莫名其妙了。

    当年秋七月,齐桓公和鲁、宋、陈盟于宁母(今山东济宁金乡县东南),商量怎么处理郑国。郑文公派世子华赴会听命。正常来说,华已经是世子了,只要耐心等到郑文公死了,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郑国的新君,可是他有野心,一切就不那么正常了。华偷偷地对齐桓公说:“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意思就是说,如果齐桓公立他为郑君,他会像内臣那样侍奉齐国。卖国卖父,他可真够无耻的。

    齐桓公觉得诸侯伐郑拖了这么久也没个结果,现在郑国自己要闹内乱,是个难得的机会,就想答应华的请求。管仲劝他说:“我们以德伐郑,何必跟这种乱臣贼子搅和到一起呢?那岂不是等于给郑国找到了抵抗我们的理由?而且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个贤人为政,叛乱一定不会成功。”齐桓公这才改变主意,拒绝了华的请求。郑文公听说之后,总算悔过味来,冬天,“请盟于齐”。

    郑国被齐国摁下去了,周惠王利用郑国改立王子带的主意也就落了空。当年冬天闰十二月,他在失望中死去。太子郑担心弟弟带造反,不敢发丧也不敢登基,秘密派人向齐桓公求助。

    第二年(周惠王二十五年,齐桓公三十四年,鲁釐公八年,前652年)正月,齐桓公跟周、鲁、宋、卫、许、曹、陈、郑盟于洮(táo,今山东菏泽鄄城县南),拥立周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周襄王元年(齐桓公三十五年,鲁釐公九年,前651年)的夏天,齐桓公再次召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东北)会盟,这便是著名的“葵丘之会”,是齐桓公一生事业的巅峰。

    —— 未完待续 ——

    点评

    成事先谋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7 10: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92#
    发表于 2019-11-27 08:37:15 | 只看该作者
    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有管仲等一些谋士的辅佐也是一大原因。继续关注连载。

    点评

    谢谢关注评论,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27 12: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9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2:53:57 | 只看该作者
    李听圃 发表于 2019-11-27 08:37
    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有管仲等一些谋士的辅佐也是一大原因。继续关注连载。

    谢谢关注评论,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94#
    发表于 2019-11-29 13:22:59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老师连载,期待您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9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02:18:05 | 只看该作者
    四一、晋献公先平乱后生乱

    晋献公是完成了曲沃代翼的那个晋武公的儿子,于周釐(xī)王五年(晋武公三十九年,鲁庄公十七年,前677年)即位,死于周襄王元年(晋献公二十六年,鲁釐公九年,前651年)。他即位的前一年,齐桓公召集了第一次幽之会,“始霸诸侯”;他去世的那一年,齐桓公又召集了葵丘之会,达到事业的巅峰,所以他整个是生活在齐桓公的事业上升期,因而被掩去了不少光芒,但其实他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有为之君。

    从晋献公的曾祖曲沃桓叔到他的爷爷曲沃庄伯再到他的父亲晋武公,作为晋国小宗的曲沃一支,用了三代人六十七年的时间取代了大宗。这当中的血腥残酷,晋献公耳闻目睹,一定深谙其中三味,所以现在也成了大宗的他,对自己家那些权势很大而又张扬跋扈的小宗群公子,也就是所谓“桓庄之族”,颇为忌惮。

    他不想让历史重演,但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所以只能隐忍不发,直到六年后(周惠王六年,晋献公六年,鲁庄公二十三年年,前671年)才有大夫士蒍(wěi)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富子是这伙人的头头,只要把富子干掉,其他人就好对付了。”晋献公同意让他去试试看。

    士蒍这家伙挺阴,他不真刀真枪的跟富子干,而是去挑拨富子跟其他人的关系。群公子果然中计,士蒍如愿将富子“去之”。富子被除去后,又有游氏二子坐大。士蒍故伎重演,挑拨群公子先杀了游氏二子,又杀了游氏全族。

    这样一来,桓庄之族只剩下了些庸碌之辈,既没有实力也没有见识,周惠王八年(晋献公八年,鲁庄公二十五年,前669年),被统统迁到了聚邑(今山西运城绛县东南),同年冬天,晋献公“围聚,尽杀群公子”,只有少数几个漏网之鱼跑到了南虢国,从此晋国无公族。

    晋献公消灭了威胁君位的小宗势力之后,开始谋求对外扩张,但很快他又陷入到对世子申生的猜忌之中,可令人意外的是,他这样折腾并未引起朝局的动荡,也没影响晋国扩张的势头,实在是不能不令人对他刮目相看。

    晋献公之所以会对自己的继位人产生猜忌,主要是由于骊姬的挑拨。骊姬和她的妹妹都是晋献公讨伐骊戎获得的战利品,也都给晋献公生了儿子,骊姬的儿子叫奚齐,她妹妹的儿子叫卓子,而骊姬最得晋献公的宠爱。

    晋献公另外还有三个儿子,分别叫申生、重耳和夷吾,都比奚齐年长,其中长子申生素有贤德,被立为世子。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世子,便想要把申生、重耳和夷吾从晋献公身边支开,以便乘机挑拨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于是她收买了晋献公的两个宠臣,让他俩劝说晋献公派世子看守宗庙,派重耳和夷吾镇守边疆。晋献公这时候还很信任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多想什么,就在周惠王十一年(晋献公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让世子申生居曲沃(今山西临汾曲沃县西南),重耳居蒲城(今山西临汾隰县西北),夷吾居屈邑(今山西临汾吉县北),只留下奚齐和卓子跟自己住在国都。

    到了周惠王十六年(晋献公是六年,鲁湣公元年,前661年),晋献公把当初“以一军为晋侯”的晋军扩编为上下两军,自己亲自统帅上军,由世子申生统帅下军,伐灭了霍、魏、耿三国。凯旋后,又为世子修筑了曲沃城。这样,世子的实力得到空前的壮大,犯了“末大于本”的忌,为骊姬进谗言创造了机会。

    有一天夜里,骊姬哭着对晋献公说:“世子好仁而宽惠,得人心、势力大。他说我狐媚惑主将要乱国,想要让您杀掉我。您不听他的恐怕也要遭殃,所以还是请您杀掉我吧。”晋献公不信,反问道:“哪有对百姓好却对自己父亲不好的道理?”骊姬说:“普通人以爱自己的亲人为仁,而治国者却以爱百姓为仁。如果杀掉自己的亲人而让百姓得到好处,百姓并不会责骂或者背叛他。当初纣王的儿子要是这么做,纣王就没有机会作恶,商朝也不会灭亡,我们上哪去知道纣王是好还是坏?武王哪还有机会得到天下?请您想一想,自从曲沃桓叔以来,您的爷爷和爸爸如果爱自己的亲人,大概也就没有曲沃代翼了吧。”骊姬的话勾起了晋献公对曲沃代翼的可怕回忆,从此不再信任自己的世子了。

    第二年(周惠王十七年,晋献公十七年,鲁湣公二年,前660年),晋献公赐给世子申生“偏衣”和“金玦(jué)”,命他讨伐东山皋落之戎。偏衣是一种左右异色的衣服,我们不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但这种跟扑克牌里大鬼一样的衣服肯定不会是好意思,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绝对应该穿纯色的衣服。玦本是带缺口的环形玉器,意味着断绝、决绝,金则是凶器,把金玦送给出征的人,那意思该有多狠毒是不言自明的事。

    晋献公是不想让申生再回来了,这一点随军出征的晋国大夫们也都看了出来。申生要是明智,他就该弃军出奔,因为不论他战胜或者战败,都将加深他父亲对他的敌意。战胜,那就是“得众”,势必将威胁晋献公的君位;战败,那自不必说,没准会立即被军法从事。但申生这个呆鸟却自以为只要自己不犯错,他爹就拿他没办法,偏偏打了胜仗回来了。

    晋献公的确没理由立即杀死自己的世子,就又把自己平定群公子以前的隐忍功夫拿了出来,耐心等待机会。当然,在等待抓住世子把柄的时间里,他也没闲着,又打起了南虢国和虞国的主意,于周惠王十九年(晋献公十九年,鲁釐公二年,前658年)借道虞国讨伐南虢(guó)国,攻取了下阳(今山西运城平陆县东北)。

    又过了两年(晋献公二十一年,鲁釐公四年,前656年),骊姬见总也没有什么机会,便决定创造一个机会。她对申生说:“你父亲梦到了你的生母齐姜,让你去祭祀她。”申生领命,回来后按规矩把祭祀的胙(zuò)肉献给父亲,不知道是不是骊姬安排好的,正赶上晋献公在外面打猎不在家,胙肉就落到了骊姬手里被下了毒。

    晋献公回来要吃肉的时候,骊姬阻止他说:“从外边来的东西,最好检查一下再吃。”就让一条狗先吃,结果被毒死了,又让一个“小臣”吃,也被毒死了。骊姬趁机诬陷世子申生想要弑君自立。申生听说后知道自己无可辩白,跑回曲沃自缢而死。

    这时候重耳和夷吾正好也在晋都,骊姬又进谗言说他俩也知道这件事,吓得重耳和夷吾也赶紧跑回了自己的住地。他俩这一跑,晋献公更相信他们心里有鬼了,便在第二年(周惠王二十二年,晋献公二十二年,鲁釐公五年,前655年)派兵攻打蒲城,重耳出奔到狄人之中,又过了一年(周惠王二十三年,晋献公二十三年,鲁釐公六年,前654年),伐屈邑,夷吾也出奔到梁国去了。

    三个儿子背叛自己,要是一般人一定会感到伤心失落,但晋献公好像不是那样的人。他在赶跑了重耳之后并没急着对付夷吾,而是再次借道虞国先灭掉了南虢国,然后又在回师途中趁虞国不备顺手灭掉了虞国,转过年来才去攻打夷吾,似乎完全是在按既定计划行事,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感情上的波动。

    晋献公这一生,先平定了桓庄之族觊觎(jì yú)君位的乱局,又开启了自己儿子争夺储位的乱局,在他平乱生乱的间隙,还抽空吞并降服了周边一系列国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使晋国的疆域扩大到西跨黄河跟秦国接壤;南扼交通要冲桃林塞,达到山西河南的交界处;东达太行山;北与戎狄相接,成为雄踞北方的大国,虽然是个很不好评价的君主,但绝不是个碌碌无为的人物。

    —— 未完待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96#
    发表于 2019-12-2 17:56:4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期待老师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7-30 23:18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9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00:48:46 | 只看该作者
    四二、晋献公假途伐虢(guó)

    周惠王十九年(晋献公十九年,鲁釐公二年,前658年),晋献公借道虞国讨伐南虢(guó)国,攻取了南虢重镇下阳(今山西运城平陆县东北)。三年后,周惠王二十二年(晋献公二十二年,鲁釐公五年,前655年),晋献公再次借道虞国,攻下南虢国的都城上阳(今河南三门峡湖滨区)灭掉了南虢国,然后在回师途中趁虞国不备顺手又灭掉了虞国。这就是国史中著名的“假途伐虢”。

    有周一代共存在过五个虢国,分别被后人称作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和小虢,其中:西虢(今陕西宝鸡陈仓区)是周文王同母弟虢叔的封国,后来大约在宣平之际东迁到上阳,因为位于黄河以南所以改称为南虢,其留在陕西宝鸡故地的族属则被称为小虢,于周庄王十年(秦武公十一年,鲁庄公七年,前687年)为秦国所灭;东虢(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汜水镇)是周文王异母弟虢仲的封国,于周平王四年(郑武公四年,前767年)为郑国所灭,一说其遗属迁至下阳依附于南虢,因为位于黄河以北所以被称作北虢,一说上下阳类似于丰镐(hào)二京,南北二虢实为一虢,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对。

    虢叔这一支的虢国无论在东迁前还是在东迁后都跟周王室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史书中经常代表周天子出使、出征或者主持周政的各个“虢公”,都是这一支虢国的国君,所以南虢跟现在的晋国其实是“有仇”的,因为在曲沃代翼的过程中,南虢曾经数次奉王命进行干预。

    当然,对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这种“想当年”的恩怨完全不足以引发一场战争。对晋献公而言,有一个现实的忧虑比这种陈年往事更让他挂怀,那便是一些漏网的桓庄之族跑到了南虢国被南虢国收留了,并且南虢国为此曾两次侵晋。如果晋献公担心不干掉虢国将“后遗子孙忧”,那就很难不让他对南虢国痛下杀手了,而事实上他正是这么想的。

    南虢国这时的国君是虢公丑,他迷信鬼神、傲慢自大、穷兵黩武,早就被他的太史史嚚(yín)断言为“虢其亡乎”,而他的大夫舟之侨也认为南虢国“内外无亲”,不久就会灭亡,所以不肯等着一起遭殃而带着家人投奔了晋国。

    但是晋献公却不敢贸然进攻南虢国,因为虞国正好卡在晋国通往南虢国的道路上。虞国和南虢国是铁杆盟友,“攻郭(虢)则虞救之,攻虞则郭(虢)救之”,这让晋献公不得不忌惮三分,非常闹心。大夫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便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用屈邑(今山西临汾吉县北)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地望不详)出产的玉璧去贿赂虞国,以便离间虞国和南虢国的关系,从而借道虞国出兵攻打南虢国。

    晋献公有些担忧,说:“这两样东西都是晋国的国宝,要是虞国接受了贿赂却不肯借道,那损失不是太大了吗?”荀息说:“小国侍奉大国哪敢这样做呢?虞国如果不肯借道就不敢收您的东西,要是收了东西那就一定会借道。您只不过是把这些国宝暂时寄存在虞国,等灭了虞国就可以收回来,就像把宝贝从内库搬到外库一样,里外都还是您的。”

    晋献公仍然担心,说:“可是虞国的宫之奇很有智谋,他要是识破了怎么办?”荀息说:“宫之奇这个人心里明白但是嘴上说不明白,他为人懦弱不敢强谏,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不会重视他的话;而且虞君是个贪财好利的人,智商只在中等以下,根本看不到借路的潜在危害,所以就算宫之奇劝阻,虞君也一定不会听。”

    晋献公这才放下心来,派荀息出使虞国。虞君果然见钱眼开,不听宫之奇的劝谏,答应了晋国假道伐虢的请求。周惠王十九年(晋献公十九年,鲁釐公二年,前658年)夏,晋国里克、荀息率军顺利通过虞境,攻取了南虢国的下阳。

    三年之后(周惠王二十二年,晋献公二十二年,鲁釐公五年,前655年),晋献公故伎重演,再次跟虞国借道。宫之奇对虞君说:“借道这种事有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不能没完没了。虞国和南虢国就像牙床挨着腮帮子(辅车相依),谁也离不开谁,唇亡则齿寒,南虢国要是灭亡了,虞国也不能独存。”

    虞君不相信,说:“晋国跟虞国同姓,哪能害我呢!”宫之奇说:“南虢国跟晋国也是同姓,晋国能灭同姓的南虢国,同样也会灭同姓的虞国。而且,虞国跟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吗?桓庄之族并没有什么罪,只是因为有些骄横就遭到了屠戮。亲人尚且如此,就别说国与国之间了。”

    虞君还是不信,又说:“我祭祀的时候丰盛而洁净,神明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说:“鬼神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没有德行,百姓不和,神明也不会保佑。假设晋国灭掉虞国之后以明德祭祀神灵,难道神灵还会把晋国的祭品吐出来吗?”

    宫之奇这些话说得生动形象、鞭辟入里,荀息说他心里明白但嘴上说不明白,看来并不准确。不过,荀息说虞君智商不在线却说的很准,因为虞君终于还是没听宫之奇的劝谏,答应了晋国的借道请求。宫之奇知道虞国必亡,便带着妻儿老小躲到曹国去了。

    到了这一年的十二月,经过四个月的围城,晋军终于攻克南虢国的都城上阳,虢公丑逃往京师,南虢国灭亡。随后,晋献公班师回到虞国。虞君仍然没意识到大祸已经临头,允许晋军在虞都宿营,结果在毫无防备之下被晋军偷袭得手,一国君臣都成了俘虏,后来全被晋献公当成女儿穆姬的奴隶,陪嫁到秦国去了。

    晋献公灭南虢国和虞国,给我们留下了“假途伐虢”、“辅车相依”和“唇亡齿寒”三个成语,但对晋献公来说他得到的却是重大的战略利益。南虢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占领它就可以直出伊洛盆地,控制成周并进而挟制中原各国,同时还可以扼住交通要冲桃林塞,遮断秦国进出中原的通道。在整个春秋时期,秦国始终困居关中难以东向争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晋国的阻隔,而这完全是拜晋献公所赐。

    —— 未完待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98#
    发表于 2019-12-5 11:49:58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99#
    发表于 2019-12-5 22:28:48 | 只看该作者
    蚂蚁神威 发表于 2019-11-19 00:37
    三七、郑厉公入惠王于周

    郑厉公被齐桓公教训了一顿,不敢再向东跟齐国争锋,可他又有野心,不甘居于人下 ...

    天下纷争,霸王能臣轮番登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00#
    发表于 2019-12-7 09:48:11 | 只看该作者
    明君能臣国运昌,庸君臣能两分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6 09:12 , Processed in 0.1448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