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啊,双语!啊!谐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21 20:57: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i=s] 本帖最后由 书香馥郁 于 2019-4-21 21:04 编辑 [/i]

日前(4月13日)笔者在博客上发了篇文章“不奏笙歌伤逝水”。三天后(4月16日)竟不翼而飞——“被管理员删除”了!
仔细重读,字斟句酌,仍是一头雾水:为啥?何由???于是,试着将文中一著名学者的名字改为谐音(拼音)。居然,居然就通过了——今天已是改发后的第三天,依旧安然无恙!
啊,谐音!啊,双语!啊,难得的还健在的高寿前辈之一——zi zhong jun先生,您的名字竟有如此的魅力!威慑力!震撼力!
啊,撼山易,撼zi zhong jun 难!!!
感悟;全民加紧练双语,练谐音,关键勿忘用拼音!中国人的舌头自会越来越卷,中国人的脑子自会越来越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4-21 21:10:03 | 只看该作者
[size=4]下面转发重获新生的此篇博文:
“不奏笙歌伤逝水,应从鼙鼓问消息。”这是家父生前最喜爱的诗句,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父亲出生于山东济宁府一书香门第。受“读书志在圣贤”之传习,自幼喜读诗书,志存高远。但未及弱冠之年,却遭逢抗战:日寇的铁蹄踏过了黄河,直驱山东省会济南。怀着一腔“甘愿流亡他乡而不愿坐当亡国奴”的爱国情,年仅15岁的他,便跟几个在济宁搞“抗敌后援会”的“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一起,夤夜出走,投奔了举校西迁的山东联中。几千学生一个个肩扛被卷,脚着草鞋,徒步千里,艰难跋涉于冰雪途中。经过近乎半年的颠沛流离,终至四川绵阳(至此,山东联中也更名为国立六中)。”(见家父遗作《教学生涯四十年》)。
  



当年的国立中学是国民政府的应急举措。“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为了救亡图存,保护中国文化命脉,国民政府将沦陷区的大学、中学内迁至大后方,进驻深山古寺中。至1943年,教育部先后创办国立中学33所,国立师范学校12所,国立职业学校7所,国立各边疆学校18所。由于学生皆是背井离乡,大多无依无靠,所以全部享受公费,由国家供给食宿直到毕业。
在国难当头,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尽管住茅屋,点油灯,喝稀粥,穿褛褴;莘莘学子们仍甘之如饴,奋力苦读。父亲亦不负家国厚望,“金榜两提其名”——始则考取四川大学中文系,继则为中央大学政治系所录取。


  
抗战八年,各国立中学克服敌机轰炸、经费不足、设施欠缺等等困难,所救护的学生总数约二十万以上。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诗人贺敬之、郭小川等,当年都曾就读于国立中学。
抚今追昔,不禁甚为感慨:较之粗缯大布裹生涯的战时学子,当今后生可谓锦衣玉食嘉年华也;但,生活条件如此优越,何以反倒出不了顶尖人才——而今的青年才俊,有几人可与国立中学培养出的一代宗师比肩?
此问暂不深究;还是回到本文的主题“不奏笙歌伤逝水,应从鼙鼓问消息”。
如前所述,当年国立中学的学子,战后多成为国之栋梁;尤其令人感喟的是,老先生们在耄耋之年也一如既往。不妨再以家父为例:
父亲退休时(1988)已年近古稀,正值改革开放大潮涌起。为讴歌时代,振兴中华;父亲以自己的退休金为铺垫,白手起家,成立了“歌乐吟社”。 汇聚了从耄耋之年的学界名流,到大中学生,及至在职职工众多山城咏者。大家喜迎复兴,群情高涨;截至父亲逝世的1998年,共出版了十一期诗刊,不仅广受山城诗歌爱好者的好评,在国内乃至海外也多有应和。
今天,当我轻点鼠标,漫游于文学网站;闲敲微信,漫话于群聊之时,想起父亲二十年前“办社”之情景,不由感至汗颜:在前网络时代,诗社的运筹,诗刊的发行,全靠父亲和另两位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亲躬亲力,托钵化缘,却也能办得红红火火,日新月异;而今,吾侪的身体力行……,唉,又相去何远!
“铁肩肩道义,妙手著文章。”写至此,一位位学界泰斗亦如明星般耀然眼前:


  
105岁的杨绛先生(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89岁的 zi zhong  jun 先生(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

……诸位前辈于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虽学富五车,仍皓首穷经。其爱国爱家爱子孙的肺腑之言,更感动着万千国人。
写至此,吾侪不禁要叹如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吾辈该怎样(是否也愿意)向历经抗战洗礼的前辈看齐?我们当中又能出几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时代精英?
诚然,我等“老三届”们曾于青春期遭受过史无前例的辍学浩劫;借邓公恢复高考的强劲东风,吾辈也曾于而立之年成为振兴中华的中流砥柱;但,而今,年至古稀,扪心自问,吾辈是否亦能与历经抗战洗礼的老前辈比肩?
“不奏笙歌伤逝水,应从鼙鼓问消息”。
这“逝水”当指已被时代潮流席卷而去的文革。“离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吾辈既不必再跺足捶胸,自怜自哀;亦无需总自赞自颂,笙歌不绝。
而这“鼙鼓”当指传承千年,光照日月的著述经典。“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吾辈,且不言在职期间往往无暇顾及,便是退休后,能静心阅读的又有几人?自己腹中空空,又如何能远瞩高瞻?
唉,人至晚年,能自理自立,健康生活已属不易;倘若还能“不奏笙歌伤逝水”,更不失为宽心养生之策。正如许多乐山乐水,乐歌乐舞的兄弟姐妹之首选。
但,多余的话,抗战洗礼了一代,文革造就了另一代——这也是时代所为,或也(果真)非个人意志所能改变。(?)



[/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8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板凳
    发表于 2019-4-22 13:03:38 | 只看该作者
    赏读,问好特邀嘉宾书香馥郁先生!

    点评

    诚谢赏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4-22 13: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13:34:37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38190&ptid=182474][color=#999999]黑牡丹 发表于 2019-4-22 13:03[/color][/url][/size]
    赏读,问好特邀嘉宾书香馥郁先生![/quote]

    诚谢赏阅!

    点评

    再谢嘉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4-23 14: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8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5#
    发表于 2019-4-23 14:13:43 | 只看该作者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38191&ptid=182474][color=#999999]书香馥郁 发表于 2019-4-22 13:34[/color][/url][/size]
    诚谢赏阅![/quote]

    再谢嘉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6 22:13 , Processed in 0.07870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