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克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人才研究】魏晋人才观一瞥 ……刘劭《人物志》释意(连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1#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4:14:38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9-4-18 21:47
    真知灼见,每一个文字都有思想,有见识。拜读欣赏,受益匪浅。为老师的创作精神与佳作点赞,遥祝春琪快乐!


    刘劭《人物志》接近尾声,直译时有些话,反而令我自己迟疑不决了!究竟是我自己过于自以为是?还是那时候的人们历经残酷的人性角斗,真的已经大彻大悟了呢?

    自春节后,在鼓捣这个释意之间,一直读习以色列赫拉利“三简史”,即《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如同推荐此书的朋友所言,三本简史将会改变人类的世界观一样。对我自己而言,刘劭此书一下子把我多年来读书心得中的模糊认识,一下子都变得特别清晰起来。忘记赫拉利在哪本“简史”所言,大致意思:人工智能的实现,说明人间的意思形态,或讲人类的聪明智慧,只不过就是某种数字算法而已。

    《易经》洞悉的“数、理、化”,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以及像刘劭、刘勰以及赫拉利等,一再信誓旦旦的某种真理学说,都在挑明一件事,即世界上所谓有灵有肉的上帝,或有灵无肉的道,最终都可归结为一系列的数字排序,或用时髦的说法,就是量子的组合频率。

    一点随感,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2#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4:1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9-4-24 14:38 编辑

    第十一章  辨别人类能力的两个难点
    (刘劭《人物志•卷下•效难第十一》)


        辨别人类能力并给予量才任能的全过程,其中有两个十分关键的难点。其中一个,难在如何正确鉴定人类能力的水平高下,即“难知之难”,其本质可归类“知难行易”;而另一个,难在如何验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无误,即“知之无由得效”,可笼统视为“知易行难”。
        一、何谓“难知之难”或“知难行易”呢?
        人类中那些聪慧明智者,他们不但探微访幽、精益求精,而且还能防微杜渐、明智达观,以至于终能心想事成和功成名就。像如此成才之道,或成功之路,绝非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单从以往历史上那些“功成名就”的轨迹路途来看,他们无一例外,都不是单凭蛮力强悍的纵横捭阖,而是有赖于聪慧睿智的克谐达功。所以,唯有探明他们的知识觉悟何以保障和成就了他们的功名业绩,这才是辨别人才能力的真正难点和关键所在。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们观察事物和判断得失,难以全面细致,反而习惯求全责备。因此,他们难免自以为是,只注重和迷恋表面现象的绚烂色彩。所以,有的依据外表形象,即刻说三道四;有的观察行为举止,随即论证短长;有的凭借起因结局,任意判定能力;有的揣测假象因由,随便评价本领;有的吹毛求疵,弊在斤斤计较;有的瞻前顾后,唯恐失误担责;有的闻见人言,即刻听之任之;有的随波逐流,全凭感觉印象。像这样八种,其实游走不定而又纷乱杂扰的世俗常态,他们在辨别人类能力时,必定得少而失多啊。如若根究造成这里面谬误的原因,除了先入为主以及一般眼见耳闻不一定都符合事实之外,人们的地位尊卑和权势利害,同样足以干扰甚至混淆人才能力的正常辨别和客观鉴定。
        鉴别人类能力,给予量才任能,如果只是随波逐流,随便采信现成的业绩名望,而不是深入稽查探究,往往就是等同与偏颇盲从,容易造成失察误用而后悔莫及。世俗常态,一般遇见浅薄浮夸的外在美德,不仅喜欢倍加赞赏,而且经常视若奇观,但是面对深沉明智的含蓄谦逊,则习惯视为空洞无物或虚妄不实;如果遇到有人臧否人物时,一旦他们说得头头是道,便认定属于眼光奇特的名流大德;如果遇到有人依次分层的条理性评说,便认为他们熟稔一切道德伦理;如果遇到有人擅长论说是非而又喜欢批评短长时,便视为精通臧否的专业权威;如果遇到有人热衷讲解聪明与愚昧的区别差异,便认定必是擅长量才任能的权势人物;如果遇到有人热议安邦富民、长治久安的强国战略,便视为堪当国家栋梁人才。像这样一些司空见惯的时势流俗,其本质依然是随声附和、追名逐利的浅薄短见,不仅是华而不实、名不副实,而且一旦付诸实施,更加难以兑现功效。所以,追根溯源这一切内在的谬误原由,如同“名犹口进、实从事退”一样,即推崇众口一词的名望声誉,往往湮灭真才实相,更容易导致虚妄躁狂。亘古至今,任何时代能够力挽狂澜、突破禁锢的奇才量能,必定属于具备了真才实干的能力,尚且没有盛名负累的默默默无闻者,他们反而能够开拓创新,不但用之能行,而且行之有效,最终树威立名。这即是所谓的“名由众退、实从事章”,也是一切需要打开崭新局面时,量才任能必须要准确把握的事理常识。
        除了上述难点和关键之外,如同前面章节所论,在辨别人才之际,还需要考察他们日常起居生活中有什么情趣嗜好,而像那些明智达观者,平素又一再追求什么;另外,还需要深入探究,那些富贵权势者如何对待乐善好施问题,至于穷困潦倒者,关键看他们如何生活存在和怎样主动作为,而对于贫贱卑微者,主要辨别他们在接受别人施舍与满足基本需要的举止言行。通过这一些方面,基本可以判定一个人贤德良知的实情风貌了。毋庸讳言,像这样判定贤良的办法,确乎也是仅仅通过某种表面现象而已,但是这一种把握的是能够体现本质的征象,而和一般空洞多变的假象决然不同。
        天下之大,人数繁多,人与人之间不可能都通过贴身交游,来彼此观察分辨。人类不但性情不同,人生一世,伴随生途变迁,个性情趣志向也会变化多端。有的人未能达到理想巅峰,已然悬崖落马;有的人即便早年得志,反而浅尝辄止而不再劲取;有的穷且益坚,生平蹉跎,终身颠沛流离;有的春风得意后,即刻放荡形骸,难以善始善终。像这一切情形,又多见于智虑贤达,而未能善始善终者。
        综上所述,辨别人类能力水平,既不能单凭一时一事的名声显赫,也不能局限一时一事的功德成就,而是要区别对待,唯有就事论事,凡明辨能力,进而举荐一时一事良才器能,使其克谐达功。这才是“难知之难”,即所谓“知难行易”的精髓所在。
        二、何谓“知之无由得效”或“知易行难”呢?
        凡世间公认的上等人才,他们自身能力已然成就功名,显然不存在“知之无由得效”的问题。因此,这个话题,主要是针对那些年幼时期或身份贫贱,虽然孜孜以学,并且自恃或被他人视为聪明睿智,却一生碌碌无为,或终身默默无闻,或遗世唯有哀叹痛惜的人物和事端。在这一人群中间,有的人,不但智虑贤达,甚至崭露头角,然而尚未博取功名,已经落魄丧命;有的人始终曲高和寡,唯有孤芳自赏,难以出身入市;有的身单力孤,即便满腹经纶,终生不得施展;有的奇才异能,因为生不逢时,而被弃若敝屣;有的位卑言轻,加之不善钻营,生平黯淡无光;有的身居要职,尽管聪明绝顶,亦不过苟延残喘。所以世间从来流行夸赞,那些已然声名权势显赫的人物都必定属于有能力的人。像这种吹捧和炫耀,即便不都是人云亦云,亦不过属于锦上添的投怀入抱,而不是雪里送炭的知遇之恩。但是,如果单凭这种已经传颂的名声,来举荐和选拔优秀人才和特殊能力的人物,在他们荐举的人才中间,即便一百个能有一人真正达到创造卓越功勋,大概要属于独具慧眼了吧。
        毋庸讳言,如果让已经拥有权势地位者,再去举荐选拔卓越人才,通常在他们举荐的十个人中,恐怕都不会有一个人堪当重任。因为像这样一些举荐者,他们本身见多识广,通常心存芥蒂、思绪繁杂,一般难以公正无私的向朝廷推举大德高才。究其根本,他们即便不是蒙蔽于像自私狭隘,往往也会束缚于所处的环境和成见。
        亘古至今,辨别人类能力中的知/智和不知/不智,一直以来交相纷扰于人们的具体实践、日常生活和所有梦想之中。即使已经具备了真正知识和才智者,他们也时常悲愤哀叹于无法始终我行我素和难以全部心想事成;而那些不知或不智者,尤其在自我意识中,总是感到尚没有达到足够的聪明智慧之后,他们更加习惯于妄自菲薄而兀兀穷年。所以,一者有了聪明智慧而不能实现克谐达功的窘迫,二是没有聪明智慧必定难有显著成就的事实。这既是“知之无由得效”的内涵,也是“知易行难”的本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43#
    发表于 2019-4-27 12:37:03 | 只看该作者
    敬佩您读书涉猎范围之广,阅读之后更是深入思考,读书笔记有思想有内涵,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深刻生动形象。向老师学习,遥祝您周末快乐!

    点评

    谢谢褒奖! 源于个人爱好,一直以来都是随缘读书。因为以往以至于今,日常于游荡应酬之中,时常会感到头脑空虚,于是随便找一本书来,翻翻看看中间,思绪却又回到以往学生时代的一些顾虑和牵挂;于是,又忍不住随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4-30 14: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4#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4:54: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9-4-30 14:58 编辑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9-4-27 12:37
    敬佩您读书涉猎范围之广,阅读之后更是深入思考,读书笔记有思想有内涵,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深刻生动形 ...


    谢谢褒奖!
    源于个人爱好,一直以来都是随缘读书。因为以往以至于今,日常于游荡应酬之中,时常会感到头脑空虚,于是随便找一本书来,翻翻看看中间,思绪却又回到以往学生时代的一些顾虑和牵挂;于是,又忍不住随手记录感受或书写日记,再者,便又要多言多语了!
    刘劭其人其书,实属偶然相遇,本来鼓捣完刘勰《文心雕龙》,之前还有许多想法,但接触此书直到读完,总觉心有不甘……主要是自己没有找到,像以往学者评价此书的那样深邃高度。然而此刻,近乎“直译”完结了此书,我个人忍俊不住,一再暗自叹息:古人定格为“经书”者,确实有惊人骇俗之高明啊!
    因为曾经贴近司法领域工作,足有十多年之久。以往约略知道,从《易经》到孔老夫子,都是不主张对簿公堂、诉讼断案者。那么,他们为何不推崇通过衙门或法庭来评判是非对错呢?单纯追求息事宁人还是另有缘故?对此疑惑,过去并未深究,但是每逢亲朋好友,当向我咨询民事或刑事案件中的评残问题时,我一贯奉劝他们尽可能在保险范围内一了百了。
    刘劭《人物志》最后一章的“释争”,单从表面来看,像是辨别君子与小人、谦让与争先,以及人类品德三六九等之类问题。其实在中间,起码解决了我自己一直以来对于“诉讼”“纷争”,甚至对于社会发展到某些阶段,为何在一些打着“公平公正公开”旗号的高压强制手段之下,反而导致某些人际关系甚或国家内部,愈发混乱以至于分崩离析的所以然和之所以然。
    总之,此时此刻,于本书即将终结之际,我个人在此,一是感谢此处园区的宽容氛围,起码为自由写作者开放一处随心所欲的文化天地;二是感谢此处管理员、网友和读者们的阅读和指教,确实对我这种自以为是的率性言论能够坚持下来,给予了支持和激励;三者就是希望大家一起携手促进国内传统文化的发展,臆求为人类文明事业和大众身心健康,发挥出来更加绚烂的光芒吧。

    点评

    为先生点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9 1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5#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4:59: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9-4-30 15:04 编辑

    第十二章 人类能力的谦让与争先
    (刘劭《人物志•卷下•释争第十二》)


        “遣让而不自夸”被古代圣贤,推崇为人类品德的最高典范,并将“傲慢而自吹自擂”,视为道德修养的隐患仇敌。传闻上古陶尧让位虞舜,而舜谦让尧的儿子丹朱,依傍民心所向,随后继位称舜帝;另有商汤,起初不急于灭夏,待到众望所归,时机成熟,创建商朝,虔敬登基;再者,春秋时晋国大夫郤至,位高权重,压制下属,招致杀身之祸;还有春秋时东周公卿王叔陈生,好强争胜,不甘人下,终于弃官屈从诸侯。所以,谦卑而顺从民意,不失为进取的成功之路;一味挺进,看似不屈不挠,往往身陷险境而难以自拔。
         所谓正人君子的循规蹈矩,言行举止,不逾越礼仪规制,壮志凌云,不贸然凌驾天道神意。他们勤于充实内在自我聪明智慧,善于因势利导,庸常顺势而为;恪守外在谦和揖让,精明审时度势,凡处世谨小慎微。因此,世俗的嫉恨招怨,难以触及自身,平素荣华富贵,得以持久长存。
         所谓小人奸佞,与正人君子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张扬自诩,好为人师,世事争先恐后,一旦居人之前遭受陷害、一旦居功宠幸反遭毁誉,一旦落魄下马遭人唾弃。
        世道常理,双马齐驱,如若相互争斗残杀,必定两败俱伤,而有后来者居上。由此论之,争先与谦让,从形式到内容显而易见的差别,从心境到遭遇事实明摆着不同。
        针对“君子谦让、小人争先”的道德理念,凡追逐争强好胜者,从来不以为然。他们以勇往直前,当成速战速决的法宝;以落后观望,视为停滞失败的明证;以谦和众议,当作位卑屈辱的标志;以胜出同道,看成奇才异能的代表;以避让对手,视为不堪负重的奇耻大辱;以恃强凌弱,作为举重若轻的功勋业绩。他们执着锐意进取的精神,坚守无往而不胜的壮志,唯有义无反顾的倔强,绝无回心转意的屈服。所以,刚劲执着的锋芒,一旦遇到的是贤才大德,他们或许选择回避谦让;无坚不摧的强悍,一旦遭到的是碰撞抵抗,必定构建不满怨恨,培植更多对手或敌人。任何事物,一旦成形了截然不同的对立面,随之而来的必定陷入是非难辨和清浊芜杂的混乱局面。从古至今,任何时代、任何情况导致的混乱局势,最终胜负成败或鹿死谁手从来难以逆料,岂是当初谦让或争先那么简单明了。所以,任何时候的任何人,如果将自身生活导向混乱局面,无异于自毁前程、自掘坟墓。
        人世间,凡意欲构陷残害他人者,必定起自个人恩怨和私心杂念。他们一贯借故摆弄是非,一般蓄意挑拨事端。他们通常都会伪装和掩盖自我真实的欲望和目的,寻找一些显而易见的是非功过,只是为了打击对手和压榨敌人。至于那些周边的旁观者,或者那些喜听传闻的人们,即便他们当初不以为然,抑或一直心存质疑,但是最终也会融入半信半疑的流动大军。所以针对经常漏洞百出、虚假不实的诽谤者,即便给予迎头回击,也终将落得一个真假难辨的结局。
         毋庸讳言,历史上围绕诬告陷害所发生的利害分析或是非争辩,最终不是不了了之,也会是半信半疑。像这样一种结局,事实上与听信或传言者,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远近,或与相关事件的生疏程度,没有太大关系。所以说,任何时代的任何人物,如果为此据理力争,或竭力自证清白,甚或期盼平反昭雪,无异于井底之蛙和痴人说梦。因为任何意气用事的争执不休,无异于授人以柄;任何强词夺理的狡诈诡辩,无异于自寻短见。从来以讹传讹、以暴制暴的结果,必定南辕北辙,实属咎由自取。如若根究其中的天理人情,单凭自证清白真的能够改变诉讼判决吗?像这样一种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足以表明怀抱如此幻想者,不是内在缺乏聪慧睿智,就是外在的不切实际。究其根本,亦不过属于或者怨恨别人轻视自己,或者妒忌他人胆识过人。然而,恰是这样一种自我浅薄抱怨,反而招致别人愈加轻蔑;正是这样一种自我理屈偏执,反而衬托他人像是愈发正直。
        假如上述情况,是因为自我贤德能力没有被别人发现,那么他人的诬陷蔑视,并不是我自己的过错和误判,又何必与他们斤斤计较;假如他人贤德能力确实超过自己,因而挑剔斥责,那么只需分析自身不足继而再接再厉吧;假如彼此德才学识相当,他人表现仿佛略胜我一筹,那么又何必非要攀比高下而争执不休呢?
        自古以来,如若贤德能力相当的两个人,其中懂得恭敬谦让的一方,才是赢得略胜一筹;如若能力相当的两个人,其中事事时时争先恐后者,反而必定略逊一等。因此,蔺相如驱车回避廉颇照面,凸显德行高贵;寇恂设计不与贾复争雄,始称顾全大局。
        世事变迁,万物消长,何曾有过一如既往的一成不变。人间沧桑,顺势则知进退,适时而懂逆转,方显君子贤德的英雄本色。所以。正人君子所谓的圣明贤达,恰逢需要先屈后伸得以趋利避害之际,即便忍辱负重,也能够坦然承受;当屈辱隐忍方能存留一线生机之时,即便委屈苟且,赢得冰释前嫌,才能谋求既得利益或转败为胜。
        凡懂得谦让屈尊反而有可能制敌完胜者,他们不会因为暂时的停滞和退步而犹豫不决。如果暂时的避让和委屈,最终转祸为福,能够化被动为主动,而不是冤冤相报以至于祸及子孙,反而借此美名远扬、和谐达功……这才是君子圣贤,之所以被世人推崇敬佩的根本因缘。所以,圣贤君子一旦遇险遭难,每每能够大事化小而小事化了,却不是颐指使气,以至于鱼死网破、两败俱伤。
        反观奸佞小人的处世为人,往往遇琐事则构大难,衔私冤而酝酿奇耻大辱。他们不明白忍辱负重或化敌为友,同样是名利双受的道德内涵;他们仅为一时一事的得失利害,虽然赢得一些蝇头微利,却赔掉全部身家性命。例如战国末期的魏人陈馀,本与老乡张耳共罹患难而成刎颈之交,却因分封高下不均,竟然结怨成仇,最终身败名裂。还有创建东汉的大将军彭宠与朱浮,二人居功争宠,不但结私怨,尚且起纷争,以至于都落得不得善终。因此,福兮祸之相依,祸兮福之相随。所以,无论置身于或福或祸的何等地位、何种权势,都需要虔敬审慎,为长远利益和终身幸福不得不谨小慎微。
        通过上述道理的分析,贤达君子绝不是甘心失败而不求胜利荣誉,他们只是将谦让退避作为进攻利器,只是把修行补过作为防身盾牌,蓄势待发,静候时机而已。当他们寂静无为时,闭门谢客,深居简出,仿佛与世隔绝,而当进取反攻时,恰似迅雷不及掩耳,决战于通达胜利之征途。他们在选择决战时机上,毫无虚张声势的悬念,却有势如破竹般的胜利。如此顺理成章,看似自然而然的节节胜利,何来怪话连篇或怨天尤人的纷乱争辩呢?
        人与人之间,如果不怀揣怒火,如果脸上不挂满忿恨羞惭,怎么可能与别人发生争执呢?一旦发生争执,伴随面红耳赤者,必是自以为有理、正确和贤能,而认定对方错误、阴险和道德缺失。如果双方都不存在道德缺失,又何必相互诋毁伤害不止呢?既然认定对方阴险毒辣,又何必非要诉讼法庭衙门判决裁定?将阴险毒辣的人逼迫到险境之中,如同将猛牛与恶虎禁锢一笼,其后果可想而知!
        自古至今,盛怒角斗必定伤人害己,这其中道理何等浅显易懂啊。因此,《易经》上说:“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大意是讲,源于阴险、暴怒、凶残的言行,必定违背世道伦理,从而引发社会公议和法律诉讼,然而公议诉讼的结果,必定引起更大骚动和混乱。所以,《老子》一书断言:“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意:只有都不与别人争执,天下才会相安无事,从而自生自灭。)这正是君子回避争执的道理所在。
        从来学识渊博、德行高雅的人物,之所以能够超凡脱俗,仿佛天马行空,就在于他们能够特立独行于“三类九等”品行才能之上。何谓“三类九等”?
        一类一等:“大无功而自矜”,即追逐好大喜功而又热衷自吹自擂,但功勋业绩始终平淡无奇者;
        一类二等:“有功而伐之”,即功勋业绩虽然显而易见,但却喜欢炫耀自诩者;
        一类三等:“功大而不伐”,即功勋业绩尽管卓越非凡,但谨慎谦逊而不盲目自夸者。
        二类一等:“愚而好胜”,即蒙昧弱智而习惯争强好胜者;
        二类二等:“贤而尚人”,即贤德聪慧而又能欣赏别人长处者;
        二类三等:“贤而能让”,即贤达睿智而又懂得谦让中得失利害者。
        三类一等:“缓己急人”,即遭遇同等危险,能够舍己为人、先人之急者;
        三类二等:“急己急人”,即遭遇同等危险时,能够兼顾个人和他人利益者;
        三类三等:“急己宽人”,即遭遇同等危险时,能够保全自己,而且宽恕别人无论怎样对待自己者。
        上述类别划分和等级差别,不仅是天理人情使然,而且是道德伦理得以周流轮转的必然。如同《易经》数理变化,三三不断之中,契合的应是天地间阴阳虚实的神明大道,而不是人世间你情我愿的想当然。所以,唯有聪明智慧,真正通达知变者,才能坦然处之。例如春秋时鲁国大夫孟之反,当战败断后中,被时人夸赞勇敢之际,但他自己却谦辞:“非敢后也,马不进也。”由此,意外获得了“圣人”美誉;春秋时在齐国谋生的管仲与鲍叔牙,于获利赏赐分配上屡次不均,但两人相互谦让,竟然成就了“管鲍之交”的佳话。像他们一样的英名盖世,难道都是当初争先恐后、自吹自擂或阴谋诡计获得的吗?事实上,这一切只是具备了超凡智慧后的自然天成而已。
        古今上等贤德君子,深谙自损谦让的裨益,往往一举赢得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奇效。然而,下等奸佞小人,固执于眼前趋利避害的实惠,往往一举落得全盘皆输、一败涂地的结果。由此论之,不趋利争名者,实质上名利双收;谦让回避暂时胜利者,最终大获全胜;位卑屈人之下者,借以功勋卓著,进而后来者居上。世间贤德君子,如果能够辨别争先与谦让的得失利害,始终保守独立人格,徜徉游刃于阴阳虚实周流变化的复杂路途上,永葆智虑明达的色彩光辉,他们德才学识的声名威望,终将功勋当代,必定照耀千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46#
    发表于 2019-5-1 21:57:09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书读得认真,笔记做得细致,作品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每每读来都有一种美的享受,向您学习,遥祝五一节快乐!

    点评

    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9 10: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7#
     楼主| 发表于 2019-5-9 10:57:53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9-5-1 21:57
    老师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书读得认真,笔记做得细致,作品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每每读来都有一种美的享受, ...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48#
     楼主| 发表于 2019-5-9 10:58: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9-5-9 10:59 编辑

    刘劭:为何书写《人物志》

    (刘劭《人物志•自序》)


       人们称赞圣德贤才的优美,莫过于聪慧明智。然而,聪慧明智的尊贵,莫过于知人善任。然而,唯有合乎聪慧明智的知人善任,才有可能促成人类中的各种能力,不仅各得其所,而且克谐达功,从而创新立业、勋业卓著。
        回溯古代圣人的著述,于解说《易经》卦象爻辞中,已有思辨君子小人得失利害的警示;于咏诵《诗经》抑扬顿挫间,则有辨别风俗雅正虚实优劣的感叹;于修缮《礼》《乐》等经书典籍时,更有明辨“六艺”能力大小高低的尺度。因此,所有这一切,既是著书立说的根本目的,也是培养和衡量人类能力的基本要素,亦是鉴别和选拔治国安邦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
        自古至今,任何人一旦拥有了强国富民的功勋业绩,必定应有声名利禄的如影随形。例如上古帝王,唐尧天下宗主、贵尊帝王,能力卓越超群,品德高尚宽广,从而赢得了“克明俊德”的千古盛名;虞舜统领万邦,用人不拘一格,不但惟德惟贤惟能,而且不同人才各司其职,以至于移风易俗而万象更新,从而拥赖“二八为功”(注“八恺”掌管农耕副业、“八元”负责礼仪教化),得以名誉天下;商汤量才任能,选才择能,出身不避讳贵贱,前有伊尹贱为有莘国奴隶,后有仲虺贵为夏朝方国君主,于汤革夏命后,至今流传“拔有莘之贤”的智慧英名;周文王忍辱负重,不耻礼贤下士,师尚父而灭商纣,成功之举有赖“举渭滨之叟”的奇迹智谋。
        综上稽查例举的价值意义,凡拥有聪明智慧的圣贤达人,尤其堪称千古流芳的道德典范,都是擅长挖潜,并极力发挥别人的聪明才智,借以实现自身的伟大志向和非凡梦想。
        单看孔圣人一生,虽博学多识,并胸怀大志,但周游列国,却屡试不爽。随后,一边撑起“有教无类”大旗,一边按照人们求知意愿,将人类分成“三等”,即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并按照“四科”内容,即德行、言语、政事和文科,将求知受教的学生们进行分门别类,给予针对性的培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孔圣人将“中庸之道”列为最高道德规范。在生活实践中,极力提倡在“中正典雅”标准的左右上下,如果可以达到“差不多”“不即不离”“大差不差”的能力水平,即可属于“德能贤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根植于上述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孔圣人还指出并列举了,在人类性情品格中,普遍存在着“六弊”征象,即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二、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三、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四、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五、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六、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等(见于《论语•阳货篇》),依此来警戒和纠正那些个性执拗的偏才人物,旨在防范或回避“性格决定命运”的利害成败。另外,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些人们惯常的行为迹象,像有的人为何勇往直前、追求极致而死不悔改;有的人为何洁身自傲、固步自封而至死不渝等,借以辨别和判定人类性情品格中,例如刚劲与柔韧的优劣短长。再者,通过揭示和痛斥那些言而无信、矫情伪饰、首鼠两端的人们,何以咎由自取和恶果自食,从而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见《论语•为政》)等考察人才品德的客观依据。
        显而易见,对于如何辨别、分析和考察人类能力的办法和措施,古代圣人先贤已经昭然若揭。我之所以书写《人物志》,只不过是遵循圣训经典,进一步解析和强化他们思想理论的精髓,抑或补充和明确文化传承中的遗漏和误解,所以唯求博学贤达诸君,不吝批评指正,携手明义弘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1 11:48
  • 签到天数: 22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49#
    发表于 2019-5-9 11:30:41 | 只看该作者
    克谐 发表于 2019-4-30 14:54
    谢谢褒奖!
    源于个人爱好,一直以来都是随缘读书。因为以往以至于今,日常于游荡应酬之中,时常会感到 ...

    为先生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1 11:48
  • 签到天数: 22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50#
    发表于 2019-5-9 13:51:59 | 只看该作者
    先生博学多识,研究学问笔耕不辍,令人敬佩不已。捡知识,大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51#
    发表于 2019-5-14 19:10:12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欣赏老师精品佳作,因外出一个星期,回复见迟,请谅解。遥祝您夏琪,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6 14:32 , Processed in 0.10174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