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8|回复: 34

历数太上皇(续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8-10-23 15: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历数太上皇
    太上皇这一称号始于汉高祖刘邦之父。儿子打下天下坐了皇帝,总得给老爹一个名号,于是田舍翁的刘太公便有了太上皇这一荣耀称号。但这是个特例,以后的太上皇都是指皇帝退休后的名号。所以刘太公算不得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位太上皇。
    皇帝是终身制,很少自愿退休当太上皇的,所以大多数都是别人逼迫让出皇位,或者格于政治形势无奈而放弃皇位的。皇帝退休史称“内禅”,以别于国祚转移的对外姓禅让。
    历史上的第一位当过太上皇的应该是晋惠帝司马衷。晋惠帝是位白痴皇帝,其最有名的故事大概有二:一是,游园时听到蛙鸣,他即问随从,这蛙鸣为公耶为私耶?二是有一年天下大饥荒,臣下报告灾民无粮可吃,他却说“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说没粮食吃,怎么不吃肉粥?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挟持了他,逼他退位,自己称帝,尊惠帝为太上皇。很快赵王伦被杀,当了四个月太上皇的惠帝复位。对惠帝来说,当皇帝和当太上皇也没有什么差别,反正他也不会处理政务,没有实权。其实赵王伦乃是司马昭的异母弟,论辈分是惠帝的叔祖。这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叔祖让侄孙当了太上皇,看起来也十分的荒唐。所以晋惠帝也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太上皇。
    真正意义上的太上皇,第一位应该是唐高祖李渊。唐高祖原来的太子是李建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夺了实权。李渊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下诏: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李渊成了光杆皇帝,这皇帝坐得也很无味,两个月后,干脆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李渊当了九年的太上皇,于贞观九年去世,终年七十。李渊的退休是无奈的裸退,太上皇生活过得悠哉悠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20: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数太上皇(续一)
    唐朝的第二位太上皇是唐睿宗李旦。唐中宗李显无能,韦后乱政。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诛杀诸韦,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武后称帝之前,废掉中宗李显后,曾立旦为皇帝,旋即被废,这次也算是复位。李旦当了两年皇帝,于公元712年“立皇太子为皇帝,以听小事;自尊为太上皇,以听大事。”(《新唐书》)“帝传位于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三品巳上除授及大刑狱,并自决之,其处分事称诰、令。皇帝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曰予,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并令决之,其处分事称制、敕。”(《旧唐书》)李旦当了四年太上皇后病逝。从两唐书的记载看,睿宗退休后还是不甘寂寞,大事决于己,连称呼也还保持皇帝的专用词“朕”,而皇帝只能自称“予”。
    唐朝的第三位太上皇就是睿宗的儿子唐明皇李隆基。唐明皇登基后颇有作为,创造了史称的30年开元盛世。但晚年耽于酒色,宠信奸佞,怠荒政事,引发了安史之乱。当叛军攻破潼关后,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姊妹及杨国忠一伙人仓皇出逃到四川,而太子李亨却趁机在灵武宣布即皇帝位,并遥尊唐明皇为太上皇。而在成都得唐明皇还蒙在鼓里,给太子及诸王下达平叛任务。过了一个多月后灵武的使者抵蜀,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太上皇。偏居西南一隅的唐明皇倒也知趣,自己即无臣也无兵,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并立马派遣使臣到灵武册封李亨为皇帝,说:“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候克复两京,朕当怡神姑射,偃息大庭。”一年半后安史之乱平定,唐明皇回到长安。虽然肃宗流着眼泪表示愿意再回东宫即交出皇位,但唐明皇自己也深知,此时军政大权都在儿子手中,自己还能真的恢复皇位?还是甘当太上皇吧。开始太上皇的日过得倒也自在,跟老臣聊聊天,叙叙旧,到达街上逛逛。只是由于肃宗的亲信李辅国从中离间,说老爷子交通外人,将不利于陛下,意思是老爷子想复辟。肃宗也起了疑心。李辅国矫诏把唐明皇迁到西内,实际上是将其软禁起来。肃宗知道后也就默认了。随从唐明皇入蜀的旧臣及高力士等亲随,或被强令致仕,或被流放,连宫女都换成肃宗派去的人。此时英雄一世的唐明皇真正落得个孤家寡人,晚景凄凉,而未能过上册封肃宗时所说的“怡神姑射,偃息大庭”优游岁月的日子。白居易《长恨歌》云:“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子弟白髮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长恨歌》虽是从李扬爱情的角度来写李隆基的凄凉晚景,但倒也符合实情。李隆基在对当年繁华岁月和天人相隔的杨贵妃的思念中,度过了五年的太上皇生活,于公元762年4月病逝,终年78岁,在历代皇帝之中也算是高寿了。顺便说一句,唐明皇死后数日,肃宗旋即病死。肃宗若非当年趁机称帝,恐怕未必能超过乃父的寿数,而终于太子之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7 16: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数太上皇(续二)
    宋代的第一位太上皇是宋徽宗赵佶。赵佶是位艺术家,可惜上天安排错了位置,让他当了皇帝。哲宗死,无子嗣,作为神宗第九子、哲宗弟的端王赵佶继位当了皇帝,是为徽宗。徽宗当了25年皇帝,宠信奸佞,荒于政务,骄奢淫逸,弄得国力日弱,金人不断侵掠,直至金兵逼近首都开封,以割地称臣相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徽宗于宣和七年12月(1126年1月)先下罪己诏,然后禅位于太子赵桓,自己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下罪己诏恐怕是徽宗为了安抚民怨,缓解各方面的矛盾。至于在此国难当头之际,把皇位让给儿子,也许是怕有什么祸难,好让儿子来顶缸吧!仅仅过了一年即1127年宋靖康之变,徽、钦二宗以及后妃、宗室、官吏、内侍宫女、技艺工匠等三千余人被金人北掳。这位亡国之君受尽凌辱折磨,于1135年客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徽宗作为国君,应与国家共存亡,连忠臣都可以殉国,作为皇帝竟甘愿做亡国贱俘,受尽羞辱,甚至是连常人都不堪的羞辱,他竟能苟活着,自己这毫无价值的生命还值得留恋吗?所以每读靖康之变这段历史,我总对徽宗极为不齿。《宋史》本纪载,当初哲宗死后议立新君,宰相章惇曾坚决反对立徽宗(时为端王),并厉声与皇太后相争,“惇谓其轻佻不可以君于下”。但章惇的意见终未被采纳。《宋史》本纪的赞语云位:“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岂得诿诸数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余,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而钦宗也确实为老爹造的孽顶了缸。《宋史》本纪赞语云“享国日浅,而受祸至深,考其所自,真可悼也夫!真可悼也夫!”连用了两个“真可悼也夫!真可悼也夫!”可见出史臣对钦宗的同情和无奈。

    点评

    读历史,鉴人鉴人鉴心。  发表于 2018-12-31 21:36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16 19: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8 09: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数太上皇(续三)

    南宋第一位太上皇是高宗赵构。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宗被金人北掳,北宋灭亡。太宗一系宗室近支,除了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在外地逃脱之外,几无孑遗。五月,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是为高宗,南宋开始。高宗即位以来,时危势逼,兵弱财匮,他本人也为逃避金兵,历经颠沛流离,备尝艰辛。直到宋金议和定都临安,才算安定下来。不到35岁的高宗,头发已经白了大半。
    据说高宗渡江前在扬州正在宠幸宫女时,突然金兵打来,高宗仓皇出逃渡江,因受惊吓而从此不能人道。医治无效,故无子嗣,立太祖七世孙赵眘为嗣子。公元162年(绍兴32年)高宗禅位于嗣子赵眘,是为孝宗,自己当起了太上皇。高宗主动禅位时在壮年,这在帝王中罕有。或者因其历经艰辛,已倦于政务;储君虽为嗣子,倒是极为孝顺;加以此时江南已经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故能毅然放心地把政权交出,自己乐得在绿水青山的杭州颐养天年。《宋史》云:“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孝宗)。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真是风水轮流转,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年太宗违约未把皇位传给太祖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结果靖康之变,太宗一支悉数被金人掳走,只剩下赵构一人成了漏网之鱼,却又无后,最终又传回到太祖一系。高宗当了36年皇帝,又当了25年的太上皇,1187年病逝,享年81岁,在中国历史上的高寿皇帝中仅次于乾隆和梁武帝。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16 19: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19:34
  • 签到天数: 34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发表于 2018-10-28 23: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数典明理,文采亦好,读之受益。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9 15: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数太上皇(续四)
    南宋第二位太上皇是高宗的继承人孝宗。1163年孝宗即位,在位26年,于1189年禅位于太子惇,是为光宗。孝宗禅位后,光宗给他上的尊号不是太上皇,而是“至尊寿皇圣帝”,这只是名号上的区别,实际上也就是太上皇。1194年孝宗病逝,当了5年太上皇,享年67岁。孝宗为什么在刚过六十岁就自动退休了呢?《宋史》本纪记载。孝宗对高宗非常孝敬,高宗去世极尽哀痛。为高宗服丧期间,孝宗即令太子“参决庶务”,太子三辞而不准。于是“皇太子参决庶务于议事堂,在内寺监、在外守臣以下,与宰执同除授讫乃奏。”“每遇朝殿,令皇太子侍立。”孝宗多次对大臣“谕以倦勤,欲禅位皇太子,退就休养,以毕高宗三年之制。”看来确实是身体不佳,想退位休养,并为养父高宗守完三年之孝。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16 19: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0: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数太上皇(续五)
    南宋第三位太上皇是孝宗的儿子光宗赵惇。赵惇成为太上皇颇有戏剧性。光宗淳熙五年春太上皇(孝宗)病重,而光宗却不去探视,据《宋史》本纪云:“丞相留正等请帝侍疾,正引裾随帝至福宁殿,久之,乃泣而出。”“丞相以下以所请不从,求退,帝命皆退,于是丞相以下遂出城待罪。”丞相扯着光宗的衣服,哭着请他去探望太上皇,他竟然毫不动情。嘉王赵扩(光宗之子)去探望寿皇,“寿皇为之感动”,说明儿孙们尤其是皇帝是极少去看望他。到了寿皇驾崩,丞相及众大臣 “力请帝朝重华宫(寿皇居住处),皇子嘉王亦泣以请,不听。”光宗完全对寿皇的丧事置之不理,大悖人情,有失为人子之孝道。于是太皇太后(高宗的吴皇后)以皇帝病重未能执丧,命皇子嘉王扩即皇帝位,是为宁宗,以光宗为太上皇帝。也就是说光宗是被罢免了皇帝之位,成了太上皇的。据说光宗得知后,气得几乎发疯。那么光宗真是病重到不能为父亲寿皇治丧的程度吗?显然不是,因为他又当了六年太上皇,方才死去。《宋史》本纪最后的赞曰:“及夫宫闱妒悍,内不能制,惊忧致疾。自是政治日昏,孝养日怠,而乾、淳(孝宗的年号乾道和淳熙)之业衰焉。”从中可以看出一些消息。检《宋史》后妃传,光宗的李皇后,十分妒悍。就连孝宗赐给光宗的黄妃,因为受到宠爱,李后趁着皇帝郊祀前宿斋宫时杀之,说是暴卒。有一次一名宫女伺候光宗洗手,看到她的手十分白皙,很是喜欢。过了几天,李后派人给光宗送了个食盒,打开一看,原来竟是那名宫女的两只手,光宗由是惊惧成疾。“不视朝,政事多决于后。后益骄奢,封三代为王,家庙逾制,卫兵多于太庙。”李后对太皇太后及皇太后也甚不恭顺,还挑拨光宗与高、孝二宫之间的关系,并且说寿皇(孝宗)“有废立意。帝惑之,遂不朝太上。”从中似乎可以看出,这位光宗皇帝有严重的惧内之疾,任由皇后擅作威福,而不敢稍作约束,而自己却惊惧成疾。李后的擅作妄为,已属悖逆,以皇帝之权力,完全可以废黜之。但光宗竟然任凭其所为,不少加罪责。除了说明光宗的惧内之甚,实在没有别的理由可以解释。光宗的政治日昏,孝养日怠,以至被废,大有李后在其中作祟。李氏虽不仁,毕竟是新皇帝的亲妈,所以也被尊封为太上皇后,得以寿终正寝。南宋自高宗连续三代皇帝都当过太上皇,也为别的朝代所无。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16 19: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8-10-30 10: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谐 于 2018-10-30 10:48 编辑

    前些天,来此栏目续帖,看到“平原君”先生的《历数太上皇》之标题,忍不住打开阅读。一气读吧,虽颇多感慨,但欲言又止!

    之所以对此楼文感兴趣,确切说,事因“太上皇”一词。窃思这里面涵盖的某种现象,对于传统文化,尤其当下以及未来中国社会发展,都很有借鉴和警示的必要。

    不久之前,应该不出一个月吧。在“知乎”上,我偶尔看到一篇,也是探讨“太上皇”的小文章。当时,之所以对那篇文章感兴趣,是其文章中提到了秦末李斯继任前的一个丞相,即王琯。

    关于王琯,我在试译《文心雕龙》时,才了解其人其事。至今,关于这个历史人物,据我所知,除了传言和残留的某些故事或个别文章中闪烁此人身影之外,甚至涉及如此人物的生死情况,无论正史还是野说都没有谈及,而且至今,即没有听说有谁确切考证,也没有看见过相关演绎假说。

    在“知乎”看到的那篇文章,其具体标题我已经忘了。大致了解到,关于“太上皇”一词,最早见于秦始皇登基后,王琯等人在揣摩嬴政心思,并封号“始皇帝”之际,便将其父亲“异人”秦庄襄王追封为太上皇。

    结合此处楼文,不难看出:历史上称作“太上皇”的早期出处,按说应该是曾经称“皇帝”的某个时代现任君王的活着或死去的亲爹,但事实并非如此啊!

    看过仁兄平原君如上诸多详实故事后,如果唯有上述感慨,我也不会有什么“欲言又止”的迟疑。然而,上述直觉明察之后,令我生发了一系列似正史类野说的想法。在此,不妨姑且扯谈一番,纯属于“吃饱了撑的”的闲话吧。

    话说,当年鼓捣马骕《绎史》,从中了解到国内文史经学之领域,于“汲冢书”之后,才开始反省,在儒家宣扬的“禅让制”标志性人物故事,即尧禅舜,舜禅禹;在这其中,起码“尧禅舜”,于事实上,往好里讲是“劝退”,若实话实说,则是篡权。至于舜的篡权之方法方式,其究竟类似李世民玄武门样式,还是如同赵匡胤黄袍加身模样,抑或就是慈禧垂帘听政之格调……总之,如果不死抠“皇帝”字眼的话,华夏历史之上,在由唐尧到虞舜时代过渡中,应该有过一个尧王,于本质上,就曾经成为了某一个舜帝的“太上皇”。对于这样一种貌似扯淡或假说,其实除了汲冢书之外,在秦汉时期的一些名家或杂家言论中间,也有过提示。然而,时至今日,像一贯高调或宣称只认同“信使”的官方经典之论断和课本中,即便在现代一些如同“陶寺遗址”等诸多实物征象或出土文字资料之下,依然闭塞视听,其实就是自欺欺人而已。

    说到考古,近代甲骨文的横空出世,对于华夏文明史而言,若说“滑天下之大稽”一点都不过分啊!为什么这样感慨呢?单言现在安阳出土的一堆堆带有明显文字样子的大小骨头,反观以往历代闻名遐迩的金石家们,他们究竟视若罔闻还是掉以轻心了呢?!另外,时至于今,夏、商断代一塌糊涂,究竟原因何在?史说周公参照夏商历书而制定了姬周年历,在其依据的前代史料中间,难道真的不知道存在甲骨文吗?抑或这中间的事实,恰似秦末抹杀王琯一样:由查无实据,再到语焉不详,以至于销声匿迹了吧。
    ……
    ……
    ……
    总之,历数中国“太上皇”历史,正如本楼文讲述的故事一样,原来所谓的“太上皇”,不仅可以不是亲爹,甚至还可以是叔侄婶娘,抑或完全可以就是非亲非故的异姓异族之权贵。如此事实之下,若进一步沿用近现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历史发展观,再参看欧美之皇家政教之历史和现状……对此,我还是戛然而止!宏篇大论还是留给人家专业学者,去不吝赐教,来批评指正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2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数太上皇(续六)
    明代有一位特殊的太上皇,即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英宗征瓦剌,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消息传到京师,皇太后令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九月,皇太后与兵部尚书于谦等立郕王朱祁钰为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本来瓦剌想以被俘的英宗为筹码,要挟、逼迫明朝政府割地输款,但明朝的策略是已经有新皇帝,拒不接受瓦剌的条件。瓦剌又屡次兵败,太上皇在瓦剌手中也没有了利用价值,只好与明约和,并把英宗释放。次年八月英宗回到京师,景泰帝亲到东华门迎接,居南宫。如果景泰帝善待英宗,将来再由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继承皇位,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结局。但是景泰帝却惧怕英宗复位,对其加强防范。大臣请求为太上皇祝贺生日,元旦朝见太上皇,统统不予准许。并且于景泰三年废黜太上皇的太子朱见深,立己子见济为太子,这显然是不想把皇位传回到英宗一系。但景泰四年十一月太子见济病死,有御史上书请复立见深为太子,却被景泰帝关进锦衣卫监狱。加上一些宵小的挑拨离间,英宗的太上皇生活过得有些屈辱,也正是因为如此,更加强了英宗的复辟欲望。景泰八年正月十二日,为了祭天,抱病住在南郊斋宫。于是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于十七日趁机迎太上皇入宫复位。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景泰帝被废黜为郕王。二月景泰病死,享年30岁,谥号“戾”,可见英宗对其厌憎之深。毁掉所营造的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所以明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直到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一年才下诏为其恢复名誉,曰:“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遂上尊号恭仁康定景皇帝,修缮陵寝,祭飨比照诸陵。当然所谓“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云云,只是为尊者讳而已。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16 19: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09: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数太上皇(续七)
    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爷。雍正十三年八月世宗(雍正皇帝庙号)死,乾隆即位,乾隆当了60年皇帝,于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宣布皇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为储君,并宣布明年禅位。1796年嘉庆元年正月举行授受大典,乾隆正式成为了太上皇。早在乾隆三十七年他就首次向诸皇子表示,到86岁时归政退闲,并于早前下令修葺寿宁宫,以为将来“优游颐养之所”。乾隆的权力欲极强,虽然他决定了归政退闲,但其实对权力不稍加放松,并多次宣示,“即归政以后,朕亦岂肯置天下事于不问!唯时若臣下等敢于尝试,更当重治其罪,决不因归政而少存宽贷也。”就在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宣布储君名字的典礼上,当着太子和王公大臣的面明确宣布:“至朕仰承昊眷,康疆逢吉,一日不至倦勤,即一日不敢懈弛。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即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喻,将来知秉承,不致错失,岂非国家之大庆。”随后又宣布了明年传位大典的有关事宜,关于称呼也颇有趣,乾隆称太上皇,新皇帝称“嗣皇帝”。嗣皇帝者,就是等着当皇帝也,也即见习皇帝。而非货真价实的皇帝。嗣皇帝干什么呢?就是“朝夕敬聆训喻”,在老皇帝面前学习。在刚刚归政半个月后,又批示云:“一切军政事务,朕仍亲理,嗣皇帝敬聆训诲,随同学习。”“即自嘉庆元年以后,内而部院各衙门,外而督抚大吏,章奏事件,亦皆朕躬综览,随时训示,岂有因授受之典,即自暇自逸,置政事于不问乎!”在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军政财的大权完全在乾隆手中,嘉庆真成了“儿皇帝”“嗣皇帝”。寻其原因,一是乾隆自己极强的权力欲,不愿放权;二是身体也还健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精神康健,视听未衰”,能够处理政务。还有一重要原因就是他有一个有力的帮手,就是和珅。应该说和珅是个有理政能力的干臣,只是仰仗乾隆对他的宠信,骄横跋扈,擅政揽权,完全不把嘉庆放在眼里,以至人称二皇帝。而嘉庆虽对其十分厌憎,但又顾忌太上皇,只好表面上对其以示亲近,并说要依靠和珅治理天下。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向健康的太上皇,因受风寒,健康恶化。就在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突然病危就去世,享年89岁,是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帝,也是最贪恋权利的太上皇。
    太上皇乾隆一死,嘉庆不顾尚在居丧之间,立即对和珅开刀。初八即逮捕和珅,十五日宣布其二十大罪状,十八日赐和珅自尽。旧时有一种说法是嘉庆搬倒和珅是为了他的财产,故当时语云:“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传说抄没的和珅家产价值八亿多两白银。嘉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扳倒和珅,其实是为了剪除和珅政治集团,收回其皇权。甚至可以说嘉庆三年的“嗣皇帝”的屈辱、怨愤、压抑,太上皇一死立刻像火山般爆发出来,对和珅是不除不快。至于说和珅的八亿多家产,也是大大的夸张了。而且嘉庆当时也还没有到靠抄没和珅家产来弥补国家财政的地步。

    点评

    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16 19: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6: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谐兄在帖子中云:“关于“太上皇”一词,最早见于秦始皇登基后,王琯等人在揣摩嬴政心思,并封号“始皇帝”之际,便将其父亲“异人”秦庄襄王追封为太上皇。”
    说太上皇一词初见于秦始皇追封其父庄襄王是对的,我在本文开头说的是汉刘邦之父为始不准确。特表示感谢。但追封庄襄王不是在秦始皇登基之时,而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群臣议上帝号,为始皇帝,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见《史记•秦始皇本紀》)但那是追封死者,与后世之太上皇之义有别,故不论之。《日知录》云:“秦始皇本紀,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是死而追尊之號,猶周曰太王也。漢則以為生號,而後代並因之矣。”

    点评

    谢谢仁兄详解 对“太上皇”一词,我也纠结过,其究竟属于封号还是谥号?但我没有再去进一步探究。因为封号或谥号之区别意义究竟又多大呢?从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类似“太上皇”这一脚色的社会生活本质及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1 20: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0 21:11
  • 签到天数: 319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8-11-1 20: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原君 发表于 2018-11-1 16:27
    克谐兄在帖子中云:“关于“太上皇”一词,最早见于秦始皇登基后,王琯等人在揣摩嬴政心思,并封号“始皇帝 ...

    谢谢仁兄详解
    对“太上皇”一词,我也纠结过,其究竟属于封号还是谥号?但我没有再去进一步探究。因为封号或谥号之区别意义究竟又多大呢?从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类似“太上皇”这一脚色的社会生活本质及其历史作用,确实不能简单化一,甚至将来社会进步之后,类似社会管理机构中任何一个重要权势岗位的前任一样,管理体制如能事前把这一层关系的利弊得失之价值和意义,都能统筹兼顾到位,那才是比较健全、相对完善的有效管理机制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21: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皇是一种尊号,以今语言之,即名义皇帝,犹名义主席之类。谥号则是对某皇帝或大臣的综合评价。如明英宗复辟后景泰帝死后,谥为“戾”。根据古代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显然是恶谥,故我在文中说据此可以看出英宗对景泰帝的厌恶。所以宪宗即位后为其叔父恢复名誉,下令重新议定谥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0: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数太上皇(续八)
    补充1:
    原来只是想把大一统的正统王朝(包括偏安的东晋和南宋)太上皇的故事写一写,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时期的辽、金、夏政权均不在内。但在翻检资料时发现,南北朝时北齐也有爷儿俩都做太上皇的故事,而且颇具特殊性,于是补充在这里。
        北齐武成帝做了五年皇帝,于565年(后主天统元年)4月禅位太子高纬,是为后主,武成帝称太上皇。武成帝之所以禅位,大概是因为“太史奏,天文有变,其占当有易。”这是上天命让他退位,不敢不遵。武成帝虽然名号是太上皇,但实权扔在他的掌握之中,一切军国大事均须报告太上皇处决。568年天统4年11月死,享年32岁。
    576年(齐武平七年)与北周决战,大败。后主一直想逃往突厥,群臣不同意。几次私自逃跑,都被将领阻止追回。将领招募军队,让他把宫里的财物拿出来,颁赐给将士,而后主不同意。让他去慰劳将士,并为他写好了慰问辞,并告诉他“宜慷慨流涕,感激人心。”到场后,他却忘记了慰问词,大笑起来,随从的人也跟着一起笑,将士无不灰心凋散。形势危急,而群臣意见不一,后主无所适从,于是想仿照乃父旧例,禅位太子。正好此时观天象的人也说“当有革易”。于是次年正月,齐太子高恒即位,年仅8岁,史称幼主。尊后主为太上皇帝。21岁的太上皇和8岁的皇帝,大概历史上也仅此一例了。旋即被周兵攻破都城,诸王大臣投降。上皇(后主)携幼主等逃至青州,被周兵所俘。后主仅仅当了不到一个月的太上皇,北齐亡国。被俘后北周封后主为温国公。不久被诬告谋反,后主亲属无论长幼,全部赐死。北齐的武成和后主二帝均极骄奢淫佚,宠信奸佞,屠戮臣下,上下离心,民不聊生,早已呈现了亡国之兆。所以《北齐书》称其为桀纣之类,曰“悲夫!盖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自然之理矣。”
    补充2: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十一月,唐公李渊入京师,立代王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二年(大业十三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字文化及等杀隋炀帝。是隋炀帝也曾当了几个月的太上皇。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16 19: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09:29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09: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数太上皇(续完)
    余论:
    历数了上面十多个太上皇的故事,总结一下。最为舒畅自在的太上皇当属宋高宗,当了25年优游岁月的太上皇。创造过大唐盛世的唐明皇,晚景最为凄凉,名为太上皇,其实是被软禁。(当了亡国贱俘的宋徽宗只是被“遥尊”为太上皇而已,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太上皇。)最贪权的是清高宗乾隆,虽然名义上禅位于儿子,却一直把权力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直到89岁时去世。禅位时最年轻的太上皇是北齐后主21岁,年纪最大的是乾隆86岁。当了太上皇而又能复辟的是明英宗(白痴晋惠帝不算在内)。《现代汉语词典》“太上皇”词条解释曰:“1,皇帝的父亲的称号,特称把皇位让给儿子而自己退位的皇帝。2,比喻在幕后操纵、掌握实权的人。”第一个义项“特称把皇位让给儿子而自己退位的皇帝”,应该说不准确,让位(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不一定是让给儿子,让给弟弟,甚至让给自己的侄孙(如晋惠帝)也称太上皇。所以此句作“特称把皇位让给儿子或其他亲属而自己退位的皇帝”更为准确。第二个义项,是比喻意义,比喻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但历数太上皇们真正能“在幕后操纵,掌握实权”的,只有清乾隆和北齐武成帝,绝大多数都无实权,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放弃权力。而且多数的太上皇过的日子不太舒畅,甚至是屈辱。所以这个比喻意义也有点勉强。当然,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太上皇的这个比喻意义虽然与实际情况不太符合,还是只能这样用下去,也改不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8-11-10 06: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8-11-10 06: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发现这里的好文。失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8-12-16 19: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8-12-16 19: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原君 发表于 2018-10-27 16:01
    历数太上皇(续二)
    宋代的第一位太上皇是宋徽宗赵佶。赵佶是位艺术家,可惜上天安排错了位置,让他当了皇 ...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8-12-16 19: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原君 发表于 2018-10-28 09:36
    历数太上皇(续三)

    南宋第一位太上皇是高宗赵构。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宗被金人北掳,北宋灭亡 ...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16 14:18 , Processed in 0.10405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