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张中行《流年碎影》-先我而去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8:52: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第一打工老头 于 2018-5-11 10:46 编辑

     很多人走近张中行,是因为对他和杨沫的感情纠葛感兴趣,读过小说或看过电影《青春之歌》的人,都对余永泽不满意,美丽柔弱文静的林道静,去北戴河投奔表哥不遇,差点遭人暗算,走投无路去投海,余永泽挽救了她的生命,余哥哥北大学子,满腹经纶,立刻倾倒林妹妹,林妹妹来到红楼沙滩和余哥哥同居,过穷苦日子,接触到了革命青年,革命热情被激发的同时,也激发了新的恋情,林妹妹当机立断,弃旧迎新,走向光明前程。林妹妹其实就是作者本人,杨沫写小说成名,和林道静一起成为无数文青的偶像,乃至感动了邓颖超之类的上层人物,原来小文青心思不限于小资阶层,大文青、老文青都有布尔乔亚的一面。我小时候看小说,也把林道静当做革命兼异性的偶像,对余永泽极为反感,后来,读了张中行的人生哲学专著和他的许多杂文,以及回忆录后,才知道他的真实面目,思想、学问、素养、功力、见识、胸怀和德行,都不是杨沫以及这类怀有拯世济民狂热愤激之情,擅长编造些符合主流导向的故事,得意于一时的时代红人,可以攀比的。借四季歌平台,把张中行给有兴趣的文友推介一下。可参阅我转帖的前一篇《婚事》,若还希望多了解,可看杨沫儿子马老鬼的《母亲杨沫》一书,书中对他妈妈和张中行叙述和评价相当客观公允。
         题目的意义甚明,是有的人比我先离开这个世界。显然,这“有的人”就要加些限制,不然,无限的我知之而不挂心的人就会闯进来。这限制就是“挂心”两个字,如果有兴趣作笺注,可以加细说,是很希望能够并肩走到生命的尽头,可是他先走了,我老了,记不清旧事却又难忘旧事,而每一想到就感到凄凉。此亦残年之重要心境也,依本书的体例,应该说说。人几乎都是前面提到过的,这里虽然是用老眼看,也难得避重复。补救之道是偏重说怀念,点到为止。人凑了十二位,整整一打,下笔,以辞世时间的先后为序。末尾加说一位,情况与那十二位不一样,不是为己,是为人,人者,为数不少,茶余酒后,喜欢听听别人的异性间的牵扯,以遣自己的有涯之生者也。以下入正文。
  一、梁政平,1951年5月29日作古。相识的因缘,交往,前面都已表过。这里只说,我一生,可以称为“知己”的朋友不算少,可是心情上视之为家庭的一员,却只有他一个。他过早地走了,四十多年来,我在人海中颠簸,多有苦,间或有乐,愿意有个人分担,总是最先想到他。近两年来,我们老夫妇离开女儿独立度日,风晨雨夕,感到冷寞,看看四壁,就禁不住想,如果他健在,他就会坐在不远的椅子上,那该多好。
  二、李九魁,1967年3月8日或9日作古。关于他,我不只在前面写过,而且列为专题,用他的别号,曰“李也鲁”。他走了近三十年,我总是怀念他,是因为一,他为人厚,有时甚至近于迂;二,对我厚,够得上患难与共;三,文化大革命他被赶回老家,精神受折磨,仍不忘故旧,以致死于车站的候车室,想到就不能不心酸。而又常常想到,单说1995年10月下旬在赵州桥畔的一次,是东南望,知道不远就是他的家乡宁晋,记得曾约我到那里看看,现在是人琴俱亡,近在咫尺也没有去看看的勇气了。
  三、刘旌勇,1969年1月26日作古。同于李九魁,我也是写过他,而且列为专题,曰“刘佛谛”,两次,一次入《负暄琐话》,又一次,在这本书的前面。一再写他,原因之小者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赶回老家的威胁,服毒自杀,死得惨。原因之大者是通县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我们多有聚会,合得来。关于聚会,记得最清晰的是50年代到60年代,我住在鼓楼以西,他住在鼓楼以东,一街之隔,周末的晚饭,座上一定有他。他记忆力好,健谈,乐观,题材为严肃事也不忘幽默。我和他都只能喝一点点酒,一杯下肚,面上泛红,谈开天旧事或红色新事,相视一笑,就颇有同苦同乐的温暖感。现在呢,我听医学家的高论,晚饭时饮白酒半杯或黄酒三杯,如果是周末,看看对面,就不由得想到他。我还有酒喝,所失却太多了。
  四、曹家琪,1973年2月27日作古。他死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受迫害是间接的,因为父被批斗致死,母被赶回老家,身心交瘁,才患肾炎,终于不治的。他为人直而厚,有才,且通世态,与我深相知,所以我虽然长于他十几岁,却得他的帮助很多。可是也是早走了,我有时像是走到十字路口,为道多歧而举棋不定,就更容易想到他。不能向他请教了,还能说什么呢?不得已,请《庄子》代说几句: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徐无鬼》)
  五、王勤,1977年4月(日不明)作古。我出身寒微,相知的人中也以穷苦的人为多,而如果聚既相知又穷苦的人于一堂,学时风之什么赛,得冠军的一定是他。他一生住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食不能饱,衣不能暖,也就一辈子没混上个女的。独自住一间隔为两间的土房,入夜,一灯如豆,他会想些什么呢?据他说,是我十几岁的时候在他们村头的地里干农活,他才十岁八岁吧,常来找我玩。其后就劳燕分飞,但他没有忘。一晃到了70年代初,即过了半个世纪,我未衣锦而还乡,又见了面。他身大变(虚损多病)而心未变,仍把我看做田垄间的兄长。他怜悯我的情况,渴想伸出救援之手,有时送来一些他种的菜,量不多,可是我知道,这是他仅有的一点财富,应该拿到市上换钱的。我在家乡断断续续住了一年多,见面的次数不少,当然想周济他,可是没有力量。又是一晃,十几年过去,我的经济情况有变化而需要反而减少,有力量周济他了,他却不能等,走了。常常想到他,死者不能复生,有时颇希望改为住在《聊斋志异》式的世界里,那就可以多烧些纸钱,让他到阴间的什么酒家,去吃一顿饱饭吧。更伤心的是我已经不信有这样一个世界。
  六、王树棠,1981年12月21日作古。仍由不衣锦而还乡说起。新风,住处以都市为上,农村为下,因而由都市移住农村,一般认为,或是倒霉,如插队之类,或是犯了错误,如戴了什么帽子之类。吾老矣,不再有资格插队,而且是回老家,脑子里装有斗争逻辑的人自然就推出,一定是犯了什么错误。然后是根据新风的处世奇术,要划清界限。我称之为王老哥的他就不然,街头邂逅,一眼认出,就拉到他家里,道幼年在药王庙小学同坐一书桌的旧事,并不用言语而明确表示,要把照顾我的复杂担子担起来。其后,至少是心情上,在家乡,我就不再是孤苦无依。幸或不幸,我未能在家乡长住下去,自1976年起,我不再回去,1979年年初回去移回户口,见了最后一面,其后未满两年,他就往生西方净土了。他往生之前,每逢节日,我都寄给他一些钱,以表示我没有忘记他那个简陋小屋,只是力不足,量不能大。现在呢,有力量多寄些,可惜他已经不能见到,世间事多是这样,念及不禁慨然。
  七、裴庆昌,1984年1月2日作古。他字世五,长我两年零一个月,我习惯称为世五大哥或裴大哥。我们关系近而且深,有旧习俗的来由,是在小学,曾由刘阶明老师主盟,还有邵殿起,三个人结为金兰之契。还有实况的来由,是除了小学毕业后,有些年未见之外,自30年代初在北京重聚起,直到他作古,我送他到八宝山止,我们几乎没离开过。记得前面说过,感情深,死生契阔,最使我念念不忘的,是我已经鹤发苍颜,不断执笔写些不三不四的文章,他还是把我看做少不更事的小弟弟,日子多了不见就不放心。见,大多是在他的住处,晚饭时候,面对,手持酒杯,听他忆旧论新,真像是走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境界。可是他走了,听说他住多年的洪洞会馆的房子,因马路加宽也拆了,有时想到昔日,晚饭桌旁面对,饮白酒、吃小米面窝头的情况,就不禁有时乎时乎不再来的悲痛。
  八、李耀宗,1986年8月20日作古。我们是大学同班同学,自1931年起,不只一次,或同住,或同工作,可以说,半个世纪以上,都是互相扶助过来的。他性格偏于柔弱,也就重感情,有时受些挫折,甚至受些气,不会直言直语,就面对墙角落泪。对我的苦乐,也是很关心而不表现于语言。80年代初,他帮我编注了三本《文言文选读》,本来还可以共同干点什么,不幸他得了脑疝之症,突然下世。记得分最后一次稿酬,他已经走了,我送到他家,与他的夫人陈淑贞晤对,说到他的为人,一生克己忍让,也受了不少窝囊苦,都落了几滴泪。
  九、齐璞,1987年5月29日作古。如裴世五大哥,我们也是因同乡而相识。他长于我一岁或两岁,可是在小学不同学。印象是最初相见,他已经是药王庙小学的教师。其后他入了警务学校,毕业后先在铁路的魏善庄站工作,然后到天津,仍在警界,解放后受了些处分,改为到中学教语文课。由他教小学时期算起,半个世纪以上,我们虽不住在一地,来往却很多。他性格严谨,好文,重交谊,尊重我,视我为第一知己。晚岁,他健康不佳,心境也不好,就更希望同我会面,多谈谈。可是我忙,只能秋天去天津一次,中秋(他这一天生日)的中午在他家共酒饭。已成惯例,这一天上午,我们夫妇由小花园步行一段路,向右拐入唐山道,必远远看见他拄杖站在门口,向街口瞭望。午后辞别时也一样,到街口我们向左拐,他还是站在门口看着。他走了,想到他瞑目前的心境,我未能在他跟前,无论为他想还是为我想,都是无法补偿的遗憾。
  十、杨功勋,1988年8月24日作古。怀念的这些人里,只有他,是我在堂上讲、他在堂下听认识的。那是1936年暑后,我在进德中学为人代课,至多一个月吧,建立了师生关系。其时我自然不记得他,后来仍是不记得,以何因缘就有了来往。他是山西洪洞县人,具有山西人的地域特性,细致稳重,保守少变,因而敬我为师长,数十年如一日。其实我长于他至多只是十岁,既然他执弟子礼甚恭,我也就只能待之如半友。他也读书,但文的方面先天后天都不高,所以如其先君,走了货殖的路。知道我穷苦,有好的入口腹之物,如山西醋、陈年酒之类,必尽先给我。近些年来,我们老夫妇倚老卖老,每到老伴的诞辰(我的算作附庸,合并到一天),家里就聚餐一次,至时他们夫妇必登门,提着寿桃之类,举杯前行礼如仪,祝寿。自他走后,至时家里人仍聚餐,就不再有行礼如仪之事了。他在世时,常同我谈及洪洞县的旧事,大槐树和苏三监狱之类。不久前我去看,在洪洞宾馆举杯时想到他,不由得悲从中来,心里说,真想不到,他却先走了,不能陪我在他熟悉的地方转转,如果他有知,也会落泪吧。
  十一、刘慎之,1991年4月12日作古。他辞世后,我曾以“刘慎之”为题,写了他(收入《负暄三话》)。我怀念他,主要是因为一,性格温厚,像他这样的,世间希有;二,视我为《后汉书•范式传》中说的“死友”,我们心中都怀有深深的知遇之情。他受家教,通国学,不像我,诌打油诗,说“何如新择术,巷口卖西瓜”,却未能改行。他是真改了行,解放后成为花木工人。可惜是天不假以健康,内脏多病,而且逐渐加重,入80年代,就只能闭门坐斗室或卧斗室,服药,希望下降不过速了。记得是80年代末,他住在前门外华仁路他的长女家养病,我们夫妇曾去看他一次。不久他迁回他的住处,新街口外文慧北园,我还常常想到他,只是因为忙,又无代步,就未能去看他。直到他作古之后,问他家里人病危时的情况,才知道常说,就是想我。他仍视我为“死友”,我却未能,至少是素车白马,送他走,几年来每一想到,就为愧对这样一位“死友”而痛心。
  十二、韩文佑,1991年7月24日作古。他长于我一年有半,就年岁说是货真价实的兄长,可是换为看品德和学识,我应该称他为师长。我们是在天津南开中学结识的,多有来往是1936年夏回到北京以后。共书,共酒,共苦乐,共是非,至少是心情上,成为同生共死的朋友。50年代前期,他调往天津师范学院(后改为河北大学)任教,来往不能如以前那样多了,可是韩伯母仍旧住在北京,他有时要来探亲,我天津亲友多,有时要到那里去,来来往往,就仍旧可以聚会,饮白酒,为半日之谈。文化大革命时期,韩伯母病逝,我们二人恭送往东郊平房火葬场火化,他回天津就以莫须有的特务嫌疑被赶入牛棚。大革命之后,如许多牛棚中人,又经一次解放,名誉恢复,可是健康却一去而不复返,也就不再到北京来。幸而我还能挤公交车,至少每年的中秋要到天津住几天,也就一定要去看他,比如中午到,总要次日走,为的是能够挑灯夜话。这样的聚会,最后一次是1988年10月,也是住一夜,挑灯夜话。其时他的身体已经很不行,秋风送爽之后就不敢下楼,因为一着凉就感冒,一感冒就要输氧。他住在南开区的西湖村,记得是住一夜的次日上午,我们夫妇辞出,往南,行由径,入天津大学去看倪表弟。他们夫妇送到天津大学界,我们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们还是在那里站着。没想到这就是最后一面。此后我们就没有再到天津去,因为他走了,就不再有勇气在南开一带徘徊。如何悼念他呢?写,想到他的品德和学识,我们的情谊,感到太难,所以直到一年之后才完篇。写完,念念,觉得很不够,力止于此,也就勉强收入《负暄三话》,希望对我还能起些鞭策作用,即处顺境的时候不敢忘其所以是也。
  最后写加说的一位,杨沫,她小于我将近五年,于1995年12月2日作古,反而比我先走了,也可以说是意外吧。过了二十天,即同年同月的22日下午,在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我未参加。相识的,不相识的,不少人,有闲心在这类事情上寻根索隐,希望我说说不参加的理由。我本打算沉默到底的,继而想,写回想录之类,应该以真面目见人,又,就说是小人物(指我自己)吧,关于史迹,能多真总是好的,所以决定到最后破一次例,说说。而人事,也如河道之有源有流,欲明其究竟,就不能不从源头说起。时间长,为避免繁琐,尽量简化。
  站在最前的是合和分。合是常,分是变,好事者更想听的大概是变。可是变会带来伤痕,触及难免不舒适。又关于致伤的来由,前面“婚事”一题里已大致表过,所以这里从略。
  其后是抗战时期,我们天各一方,断了音问。解放以后,她回到北京,我们见过几面。50年代,她写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主观,她怎么想的,我不知道;客观,看(书及电影)的人都以为其中丑化的余某是指我。我未在意,因为一,我一生总是认为自己缺点很多,受些咒骂正是应该;二,她当面向我解释,小说是小说,不该当做历史看。听到她的解释,我没说什么,只是心里想,如果我写小说,我不会这样做。
  文化大革命中外调风正盛的时候,是北京市文联吧,来人调查她。依通例,是希望我说坏话,四堂会审,威吓,辱骂,让我照他们要求的说。其实这一套恶作剧我看惯了,心里报之以冷笑,嘴里仍是合情合理。最后黔驴技穷,让我写材料,我仍是说,她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理想,并且有求其实现的魄力。这材料,后来她看见了,曾给我来信,说想不到我还说她的好话,对于我的公正表示钦佩。可见她是以为我会怀恨在心的。我笑了笑,心里说,原来我们并不相知。
  但对人,尤其曾经朝夕与共的,有恩怨,应该多记恩,少记怨。直到90年代初,有关我们之间的事,我都是这样对待的。所以80年代前期,我写忆旧的小文,其中《沙滩的住》(收入《负暄琐话》)末尾曾引《世说新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话,以表示怀念。
  70年代末,我们的唯一的女儿与我有了来往,连带的我们的交往也就增多。都是她主动,因为她是名人,扯着名人,尤其女名人的裤脚,以求自己的声名能够升级,我是羞于做的。她像是也没忘旧,比如送我照片,新拍的几张之中,夹一张我们未分时期的,并且说明,因为只有一张,是翻拍的。
  是80年代后期,有个我原来并不认识的人写了一篇谈她早年感情生活的文章,触及上面提到的伤痕,她怀疑是我主使,一再著文申辩,主旨是我负心,可憎,她才离开我。这些文本,都是关心我的人送来,我看了。我沉默,因为一,对于斗争我一向缺少兴趣;二,我不愿意为闲情难忍的人供应谈资;三,她仍然以为我心中有恨,所以寻找机会报复,这是把她自己看做我的对立面,移到我的眼里,她是失之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但就是这样,我还是淡然视之。她像是也没把这类扬己的文章深印于心。比如90年代初,我的一本拙作《禅外说禅》出版,她还让女儿来要。记得我给她一本,扉页上还题了“共参之”一类的话。
  其后过了有两年吧,又有好心人送来她的新著,曰《青蓝园》。是回想录性质,其中写了她的先后三个爱人。我大致看了看,感到很意外,是怎么也想不到,写前两个(第三个不知为不知)仍然用小说笔法。为了浮名竟至于这样,使我不能不想到品德问题。有人劝我也写几句,我仍然不改沉默的旧家风,说既无精力又无兴趣。可是心里有些凄苦,是感到有所失,失了什么?是她不再是,或早已不再是昔日的她。我也有所变,是有一次,写《惟闻钟磬音》,真成为“随笔”,竟溜出这样几句:“如有人以我的面皮为原料,制成香粉,往脸上搽,并招摇过市,我也决不尾随其后,说那白和香都是加过工的,本色并不如是。”
  至此,具慧目的读者必已看出,她走了,我不会去恭送。但这里还想加细说说。是遗体告别仪式的头一天晚上,吴祖光先生来电话,问我参加不参加。我说不参加,因为没接到通知。其实内情不如此简单,且听后话。是仪式之后,我接到女儿的信,主旨是生时的恩恩怨怨,人已故去,就都谅解了吧。我复信说,人在时,我沉默,人已去,我更不会说什么。但是对女儿更应该以诚相见,所以信里也说了“思想感情都距离太远”的话。所谓思想距离远,主要是指她走信的路,我走疑的路,道不同,就只能不相为谋了。至于感情,——不说也罢。回到本题,说告别。我的想法,参加有两种来由,或情牵,或敬重,也可兼而有之。对于她,两者都没有。而又想仍是以诚相见,所以这“一死一生”的最后一面,我还是放弃了。



张中行北大毕业照

杨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沙发
    发表于 2018-5-3 21:55:18 | 只看该作者
    信中求,疑中解,活在世间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6-6 10:49
  • 签到天数: 875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板凳
    发表于 2018-5-4 08:37:35 | 只看该作者
    酸秀才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5-4 10:46:26 | 只看该作者

    燕园三老:张中行、季羡林、金克木。百度词条你看一下再发言,不知天高地厚。
    张中行,1909年出生于河北香河。原名张璇,字仲衡,出自《尚书》“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后因名难认,以字的简化“中行”(《论语》有“不得中行而语之,必也狂狷乎”)行世。河北香河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同年入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35 年毕业后,先后在天津中学、保定中学、贝满女中、北京大学任教,曾任佛学杂志主编,副刊编辑。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工作,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主编及参编的著作有《文言常识》《文言文选读》(三册)、《古代散文选》(三册)及中学通用语文教材等。
    张中行在学业方面兴趣广泛,博览古今中外,人称“杂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自上世纪80 年代开始散文随笔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为文文风古朴,学识渊博,具有“五四”遗风,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其作品一版再版,读者甚众。
    他曾与著名作家杨沫育有一子一女,两人因信仰不同而分手。杨沫小说《青春之歌》中的反面人物余永泽以他为原型,文革期间受到牵连。
    著作
    张中行认为《顺生论》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文言津逮》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
    《佛教与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负暄琐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文言与白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负暄续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禅外说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诗词读写丛话》人民教育出版社
    《顺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负暄三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横议集》经济管理出版社
    《月旦集》经济管理出版社
    《流年碎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散简集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望道杂纂〈顺生论〉外编》群言出版社
    《说八股》(与启功、金克木合著)中华书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5#
    发表于 2018-5-4 19:35:08 | 只看该作者
    读过张老一本书,名字记不得了,对张老了解很少,通过第一兄弟的几篇文章,了解的多一些,感谢第一老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6#
    发表于 2018-5-5 21:19:3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张中行老先生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1 11:48
  • 签到天数: 22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7#
    发表于 2018-5-9 09:26:4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7 09:52 , Processed in 0.0831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