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aniforget999

《世说新语》新说(连载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9-7 09: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9-6 18:51
    雅量二十二
           【原文】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 ...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17-9-7 19: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雅量二十三
           【原文】庾太尉与苏峻战,败,率左右十余人乘小船西奔。乱兵相剥掠,射,误中舵工,应弦而倒,举船上咸失色分散。亮不动容,徐曰:“此手那可使著贼!”众乃安。
           庾亮率中央军与苏峻的叛军交战,却被苏峻击败,只好带着十几个贴身的卫士坐一条小船向西逃跑,准备投奔时任江州刺史的温峤。

           庾亮死后追赠太尉,所以这里称呼他为“庾太尉”。
           “苏峻之乱”,前面我们提到过多次,这里详细介绍一下苏峻和“苏峻之乱”的起因。
           苏峻,字子高,掖县(今山东省烟台莱州市)人。苏峻本是一介书生,曾担任过郡守的主簿(文字秘书)。西晋末年,天下大乱,苏峻就在掖县筑坞堡自守,周边投奔他的有几千户人家,在当地的坞堡之中,数他的实力最强。军阀曹嶷控制青州(今山东省东部、北部沿海地区)时,任命他为掖县县令,这其实是在拉拢他,但苏峻没有接受。曹嶷就准备进攻苏峻,苏峻知道自己打不过曹嶷,只好率领部曲数百户乘船走海路到了广陵,投奔东晋。          东晋朝廷把他和他的部下安排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充当边将。这使得文化人出身的苏峻,成为了一位流民军统帅。
           苏峻本来对于东晋还是很忠诚的。在第二次王敦之乱中,王敦部将钱凤和响应王敦的吴郡沈充率大军攻打建康。苏峻就带着自己的流民军星夜南下勤王,在建康城下击败了钱凤和沈充,为王敦之乱被迅速平定立下了大功。
           这之后苏峻被任命为厉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内史,率领本部人马驻扎在厉阳。由于在王敦之乱中的优异表现,他的流民军实力大增,兵力上万人。于是苏峻多少有点翘尾巴,不但肆意收留各种人物,甚至连朝廷通缉的罪犯也敢编入自己的部队,还时常狮子大开口,向朝廷索要军需物资,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口无遮拦,经常胡说八道。
           晋明帝司马绍去世后,即位的晋成帝司马衍只有五岁,于是司马衍的舅舅庾亮辅政,把控了朝廷大权。庾亮一心要加强中央对地方军阀的控制,对于苏峻这样的流民帅,自然是眼里揉不得沙子。庾亮一再征召苏峻入朝,苏峻不肯去建康,要求朝廷任命自己为边将,去守卫边境,而庾亮却不同意。
    就在双方的拉锯之中,苏峻甚至说:“我宁愿站在山头眺望建康城的廷尉署衙门,也不愿待在廷尉署里远看山头。”这意思已经非常直白了,苏峻知道自己入了朝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而庾亮似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手头中央军的战斗力,坚决不给苏峻留条生路,非要苏峻入朝不可。
           最终,苏峻为了活命,联合镇守寿春的祖约一起起兵造反,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兵向建康。
           江州刺史温峤和庾亮那可是铁杆兄弟,听说苏峻造反,立刻带领江州的部队顺长江而下,准备攻击苏峻的老巢厉阳,和庾亮的中央军东西夹击苏峻。而志大才疏的庾亮还没把苏峻放在眼里,他给温峤写信,严令温峤不得继续东下,而是应该留在江州防备荆州的陶侃。在信中庾亮写到:我担心西面那个家伙(指陶侃)尤过于苏峻,你不能越过雷池一步!
           这就是“不得过雷池一步”的来历。雷池位于今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境内,是当时温峤军抵达的地方。
           结果,就发生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庾亮的中央军根本不是苏峻的对手,被苏峻打得落花流水。庾亮只能在仓皇之中逃出了建康。
           后人一般对于庾亮做得这件作死的事情没有多少同情,基本都认为他活该。还对于他上不顾天子,下不顾朝臣和家人的做法充满了鄙视。
           在船上的一行人看到苏峻的乱军正在沿岸的百姓家里烧杀抢掠,大家都非常气愤,于是纷纷拿起弓箭,向岸上作乱的叛军射击。然而不知道是哪一个家伙,一箭竟然误射向了掌舵的船工,弓弦响起,船工当场就被射中,倒在了船上。这一下船上的人都吓得变了脸色,眼看大家就要一哄而散了。庾亮却表现得非常沉稳,缓缓地说:“就这两下子,怎么能够打得过叛军哟!”大家看到庾亮没有生气,这才慢慢地安定了下来。
           在这种混乱且危急的情况之下,庾亮的话说得十分有喜感。估计此时他的内心上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打不过苏峻了,“我真是被这些猪队友给害死了啊!”
           成功击败庾亮的苏峻,却表现出了政治上的短视和不成熟。本来庾亮辅政,朝中反对的人就非常多。庾亮过于急功近利,对于政治上的那些反对者毫不留情、痛下杀手,曾处决了反对他的宗室南顿王司马宗,废西阳王司马羕,排挤王导,所以政敌不少。
           同时苏峻起兵,反的只是庾亮,并不反东晋朝廷。因此如果苏峻击败庾亮后,联合王导等早就对庾亮不满的朝中大臣,严令手下秋毫无犯,再对晋成帝毕恭毕敬,利用皇帝下诏废黜庾亮,那么庾亮就会被整成一条烂咸鱼,永世都翻不了身。
           然而苏峻却没有这么做,他不但纵容手下血洗了建康城,还一把火把皇城周围的官府衙门烧了个干干净净,甚至连皇宫都没能幸免,乱军冲入皇宫,几乎把宫里的金银财宝甚至是宫女统统给搬走了。要不是王导等大臣亲自护卫在晋成帝的身旁,恐怕连这个小皇帝都不能幸免。这么一瞎搞,苏峻自己坐实了自己起兵叛乱的恶名,为后来温峤、庾亮等人联合陶侃、郗鉴平叛提供了口实。
           看到了吧,“苏峻之乱”,实际上就是大家在比下限,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最后,苏峻在战斗中阵亡,叛乱被平定。庾亮虽然声誉受损,不得不出镇地方,但是庾亮的弟弟庾冰接管了中央(庾家兄弟都是晋成帝司马衍的亲舅舅),朝政依旧控制在庾家手里。
           崩溃,通常不是部队被敌军一个个地杀光,而是由于士气受损,人人自危,从而引发了大家四散奔逃。庾亮就在手下这十几个人即将奔溃的时候,成功稳住了军心,显示出名士的风范。
           但是这种气度却不能当枪使,用眼神杀人那是小说里的胡编乱造,上了战场还得比谁胳膊粗。庾亮没有一支有战斗力的中央军,最后吃了败仗,败光了自己的人品不说,还白白搭上了自己的长子,有时候想想也满可怜的。

    点评

    学习分享。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8 04: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9-8 04: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9-7 19:30
    雅量二十三
           【原文】庾太尉与苏峻战,败,率左右十余人乘小船西奔。乱兵相剥掠,射,误中舵工,应 ...

    学习分享。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9-8 19: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8-17 16:37
    《雅量》第二
          【原文】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 ...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9-8 19: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8-19 10:04
    雅量第四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 ...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17-9-9 08: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雅量二十四
           【原文】庾小征西尝出未还。妇母阮,是刘万安妻,与女上安陵城楼上。俄倾,翼归,策良马,盛與卫。阮语女:“闻庾郎能骑,我何由得见?”妇告翼,翼便为于道开卤簿盘马。始两转,坠马堕地,意色自若。
           征西将军庾翼带领部下外出,出去很久了都没有回来。

           庾翼,字稚恭,庾亮最小的一个弟弟。庾家兄弟五人,先后出了三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分别是老大庾亮,老二庾冰和老五庾翼。庾亮在荆州刺史陶侃去世后,接替陶侃任荆州刺史,军号为征西将军。庾亮去世后,荆州刺史和征西将军的头衔就落到了庾翼的头上。由于庾亮、庾翼兄弟二人都当过征西将军,而庾翼又是弟弟,故称呼他为“小征西”。
           庾翼步入仕途比较迟,“苏峻之乱”的时候还没有任何官职。庾亮被苏峻击败后就跟随庾亮投奔温峤,后被陶侃任用为参军和从事中郎。陶侃这么做很可能是防备庾亮的一手,说白了就是拿庾翼做人质。当然“苏峻之乱”后庾亮再也没有挑战陶侃的本钱,二人表面上维系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所以庾翼在陶侃手下也没收到亏待。再加上庾翼自身还是有些能耐的,因此官职也稳步提升。庾亮入主荆州后,累任南阳太守,领护南蛮校尉(负责南方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庾亮去世后,庾翼达到了其仕途的顶峰,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在任期间积极筹备北伐,但是还没有成行,就去世了。死后追赠车骑将军。
           庾翼在世的时候,没做出什么特别突出的功业。唯一一个值得称道的,就是他看出了桓温的才能。庾翼多次对晋成帝说:“桓温有英雄才干,希望陛下不要把他看作为一般人,也不要把他当做普通的宗室女婿豢养,应该像周宣王任用方叔、邵虎那样地重用他,他一定能够为晋室的复兴建立功勋。”桓温后来能够被重用,和庾翼的鼎力推荐有很大的关系。
           庾翼还有一个出名的地方,就是他的书法。书圣王羲之还没什么名气的时候,庾翼已经是当时公认的书法大家了。可惜他的墨迹没能流传下来。
           庾翼夫人的母亲阮氏,是刘绥刘万安的妻子,和庾翼的夫人一起登上安陆城的城楼上,盼望庾翼可以早点回来。
           安陵,可能有误,应该是安陆,江夏郡的治所,今湖北省孝感安陆市。这则故事发生的时候,庾亮应该还在世,庾翼任南阳太守。当时的南阳郡并不在东晋控制范围内,所以庾翼镇守安陆,守卫长江以北地区。庾亮去世后,庾翼任荆州刺史,驻地迁到了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不在安陆了。
           不久,庾翼回来了。只见他骑一匹好马,跟随的仪仗护卫队伍规模庞大,人数众多。阮氏就对庾翼的夫人(阮氏的女儿)说:“听说小庾的骑术很精湛啊,我什么时候可以看看呢?”庾翼夫人就把母亲的话告诉了庾翼。庾翼就命令手下在路边摆开军阵,自己在阵前跨马驰骋。可惜才跑了两个来回,一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庾翼起身,面无惭色,就和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这是一个典型的女婿想在丈母娘面前显摆一下,结果却出了洋相的故事。
           摔下马来,还可以无所谓,这在那个时代就被称为了“雅量”。如果放到现在,恐怕就会被人说成是“脸皮厚”了吧。
           主将在阵前堕马,这可不是一件儿戏,要是放在真正的战场上,那可能就是足以改变战争结果的大事。光在东晋时期,这样的事情就发生过多次:
    “苏峻之乱”中,苏峻就是在一次战斗中,亲自带队冲锋,在返回本阵时,一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结果被晋军斩杀。苏峻的死,加速了“苏峻之乱”被平定。
           前赵皇帝刘曜和后赵天王石勒之间的洛阳之战中,刘曜也是由于在阵前马失前蹄,从马上摔了下来,结果被后赵俘虏,最终导致了前赵的灭亡。
           前秦苻坚在和东晋的淝水之战中,苻坚的弟弟,前秦军的统帅苻融也是在东晋骑兵发起冲锋,在己方阵前阻止士兵后撤,组织部队列阵迎敌的时候,从马上摔到地上,被快速杀来的东晋骑兵乱刀砍死在阵前,从而导致了前秦大军的崩溃,淝水之战惨败。
           当然,庾翼这次也就是耍给丈母娘看看,图她老人家开开心而已。摔了就摔了吧,也没啥。
           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古时候也就是文人士大夫聚会聊天时的谈资,当笑话说说的。也正是有《世说新语》这样一本书,记载下了这些有趣的故事,才能让我们看到那个遥远的年代,所发生的一些生活中的趣事,让历史更加的鲜活,让人物更加的丰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9-9 09: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涨知识,长见识。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7-9-9 17: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有了楼主这样的文友,才让《世说新语》这样的传世之作更加鲜活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07: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 发表于 2017-9-9 17:08
    正是有了楼主这样的文友,才让《世说新语》这样的传世之作更加鲜活有趣。

    承蒙夸奖,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08: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雅量二十五
           【原文】宣武与简文、太宰共载。密令人在舆前后鸣鼓大叫,卤簿中惊扰。太宰惶怖,求下舆。顾看简文,穆然清恬。宣武语人曰:“朝廷间故复有此贤。”
           桓温和简文帝司马昱、太宰武陵王司马晞同坐一辆车出行。

           东晋著名权臣桓温出场了。
           桓温,字元子,东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权臣,官至荆州刺史,扬州刺史,大司马,封南郡公,死后追赠丞相。名言“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就不如遗臭万年!”就是桓温说的。
           桓温的一生堪称传奇。年轻的时候不但好学,性格还很豪放,曾经做出为父报仇手刃仇人三个儿子的“壮举”。成年后被东晋皇室看中,把晋明帝司马绍的大女儿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嫁给了他。有了身份的桓温和当时诸多名士交好,口碑不错。桓温本身也是名士。庾翼就很看重他,多次在晋成帝跟前为他说好话。
           庾翼死后,桓温接替庾翼任荆州刺史,到任仅一年,就率军突袭成都,攻灭成汉政权,收复益州。成了东晋立国以来第一位灭敌国的大臣。
           随着桓温声望日益高涨,桓温遭到东晋朝廷的猜忌和压制,以至于北方后赵政权垮塌后,桓温多次要求北伐收复失地,都没能得到朝廷的允许。悲愤之中的桓温心态渐渐发生了变化,从一位忠臣逐渐向权臣蜕变。
           在和东晋朝廷的多年拉锯之中,桓温笑到了最后。尤其是司马昱辅政之后,犯了多次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以至于东晋朝廷所把控的军队在北伐中消耗殆尽,而桓温成功地于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和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两次北伐,一次打到长安周边,另一次收复了旧都洛阳。不但在声势上超过了中央政府,还在军力上处于绝对的优势。在桓温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下,东晋朝廷和司马昱彻底放弃了和桓温的对抗,桓温及其弟弟们控制了东晋荆州、江州、扬州、豫州和徐州,等于东晋的大部分领土落入桓家手里。
           然而桓温眼看大权在握的时候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个是他怎么都不肯到建康主政,尽管司马昱多次要求,任命他为录尚书事,桓温就是推辞不去。第二个是他于太和四年(公元369年)的第三次北伐,以惨败告终,原本高涨的声望,受到严重的削弱。
           桓温的计划是第三次北伐胜利后,回建康受“九锡”,继而封王建国,再改朝换代。北伐失利后,“九锡”也泡汤了。为了重新提高自己的声威,桓温干了一件有史以来也没有几个人干过的大事:废立皇帝!桓温废已经当了六年皇帝的司马奕为海西公,强行把司马昱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简文帝。
           然而司马昱只在皇位上坐了九个月,在桓温巨大的压力之下,就病逝了。临死前司马昱有意禅让,把皇位让给桓温,由于桓温始终不肯到建康主政,故当时桓温不在场,结果在王坦之的阻扰之下,桓温当皇帝的梦想被彻底搅和黄了。司马昱立遗诏,让桓温依照诸葛亮和王导的故事辅政,这让桓温极度失望。
           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桓温入朝觐见新皇帝,后去司马昱的高平陵祭拜。然而桓温祭拜高平陵却见到了司马昱的鬼魂,(正史就是这么记载的,实在蹊跷。)回去之后就病倒了,四个月之后,桓温病逝在姑熟(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享年六十一岁。
           桓温死后,东晋朝廷给予桓温极高的礼遇和评价,追赠他为丞相(整个东晋一朝只有王导和桓温有丞相的头衔),上谥号“宣武”,并按照西汉名臣霍光的葬仪安葬了桓温。所以后人多以“桓宣武”称呼桓温。
           从桓温和司马昱同车来看,此时的司马昱还没有被桓温立为皇帝,还是他作会稽王的时候。
           司马昱和桓温年纪相仿,二人在年轻时就熟识,私交深厚。虽然后来二人在政治上成了对手,但二人之间的友谊始终没有被破坏。作为东晋一朝影响力仅次于王导、谢安的名臣,桓温在《世说新语》里的出场也非常多,同时也能看到很多和司马昱之间的互动。有朋友之间的私下来往,有政治对手之间的针锋相对,有司马昱处于下风后的无可奈何,也有桓温骨子里的忠诚和现实之中对皇位强烈向往之间的内心挣扎。
           太宰武陵王司马晞,是司马昱的哥哥,二人都是东晋元帝司马睿的儿子。
           司马晞在当时的皇室之中辈分最高,身为宗正却不能参政,司马晞偏爱武事,应该掌控着皇家禁军,同时身边也聚集了一批桓温政治上的对手,因此遭到桓温的忌惮。司马昱登基后,桓温污蔑司马晞谋反,想杀掉他。但在司马昱的抗争之下,被废为庶人,流放到新安郡。这个后面会在“黜免”一章中有介绍。
           桓温私下里安排手下突然在车队的前后击鼓并大声叫嚷,整个仪仗队都受到了惊扰。司马晞被吓坏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想要下车躲避。再看司马昱,一点都不在乎,非常镇定。桓温后来对手下人说:“朝廷里多亏了有司马昱这样的贤臣啊。”
           从《晋书-桓温传》中的记载来看,桓温出镇荆州之后,就很少回到建康。这则故事,应该是在晋哀帝司马丕去世后,桓温入朝参加哀帝的葬礼期间发生的事。
           桓温这么折腾司马昱和司马晞,肯定不是和这两个人开开玩笑,而是给他们一个下马威。然而司马昱却一点都没被桓温吓到,反而是司马晞给吓得够呛。这也很符合这两个人最后的结局,一个当了皇帝,一个成了普通老百姓。
           考虑到司马昱和桓温有着几十年深厚的友谊,司马昱肯定是非常了解桓温的。桓温有捉弄手下人的嗜好,这点司马昱肯定心知肚明。估计桓温部下刚一跳出来搞事,就被司马昱给看破了,晓得又是桓温搞的恶作剧,所以不为所动吧。
           同样,桓温也是打内心里敬重司马昱。桓温最后逼迫司马昱那么紧,但一旦司马昱奋力抗争,桓温立刻就软了下来,从来没有把事情给做绝。这也和这两个人多年来的交情有很大关系。
           故事的最后,桓温对司马昱的评价,可以说非常高。谢安就把司马昱损的一无是处,而桓温没有这么说,反而说他“贤”,很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9-10 08: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分享。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7-9-10 17: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是心里话。每次来都能学到知识。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20: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 发表于 2017-9-10 17:51
    说的是心里话。每次来都能学到知识。感谢。

    多谢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21: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雅量二十六
           【原文】王劭、王荟共诣宣武。正值收庾希家。荟不自安,逡巡欲去。劭坚坐不动,待收信还,得不定,乃出。论者以劭为忧。
           王劭和王荟一同去拜访桓温。

           王劭和王荟都是王导的儿子。
           王劭字敬伦,王导第五子。桓温很欣赏王劭,称他为“凤雏”。这个评价可非常高,因为“凤雏”是三国时期刘备著名的谋臣庞统的号。王劭继承了王家高贵的气度,为官还清廉,在官场的名声不错。官至尚书仆射,吴国内史(相当于今苏州市市长)。同时王劭也是清谈高手,对玄学有很高的造诣。
           王荟字敬文,王导第六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儿子,用南京话讲叫“老巴子”。王荟的名声也不错,为人与世无争,官至镇军将军。这估计就是个荣誉职务,王荟这样的出身,肯定是不会从军的。
           桓温上一个故事介绍过了,“宣武”是他的谥号。
           正赶上桓温部署捉拿庾希并抄了他的家。
           庾希,字始彦,司空庾冰的长子,庾亮、庾翼的侄子。有读者会说,庾翼对桓温有知遇之恩,怎么桓温会对他的侄子下如此狠手呢?庾希到底做了什么得罪了桓温,桓温非要置之于死地呢?
           实际上,庾希遭此劫难,纯属倒霉催的。庾希本人和桓温毫无过节,桓温非要弄死庾希,原因出在庾希的妹妹和两个弟弟身上。
           前面也有介绍,庾家出了庾亮、庾冰、庾翼三位位高权重的大臣。然而这三人去世后,他们的儿子们却没有一个在仕途上走得很远的。但是庾冰家不一样,庾冰的女儿,嫁给了后来当了皇帝,又被桓温废掉的海西公司马奕。
           司马奕是晋成帝司马衍的二儿子。成帝去世的时候很年轻,他的儿子们都很小,当时把控朝政的庾冰就立司马衍的弟弟司马岳为帝(这样一来他还是皇帝的舅舅),就是晋康帝。本来皇位怎么也轮不到司马奕了,然而世事就是这么无常,从晋明帝司马绍开始,司马家的这几位皇帝都是二十岁出头就死了,有的死后又没有儿子,于是皇位转来转去,落到了司马奕的头上。可见庾家和司马奕结亲的时候,也没有料到家族的这个女儿有一天会成为皇后。
           司马奕当了皇帝不到一年,庾氏就去世了。但是司马奕对这位发妻感情深厚,爱屋及乌,对于他的大舅哥庾希也是非常照顾。任命他为徐州刺史。这样做也有培植自己势力的意思,但是,却引起了当时已经掌控晋室半壁江山的桓温的不满和警惕。
           太和二年(公元367年),也就是庾希被任命为徐州刺史不久,当时北方的前燕政权攻下东晋控制的今山东省泰安市、曲阜市、临沂市、菏泽市等地区,桓温就以庾希救援不利,强行贬了庾希的官,用了老实人、郗鉴的长子郗愔接任徐州刺史。
           庾希被贬官后回到暨阳(今江苏省无锡江阴市)隐居,原本也能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但是很快,灾难就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先是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司马奕被废,作为废帝的大舅哥,庾希本身的身份就非常危险。紧接着,又发生了桓温废太宰武陵王司马晞的事件,这彻底把庾希送上了绝路。
           上一个故事曾经提到过,司马晞喜武不喜文,再加上是司马家辈分最高的人,身份那是无比的高贵,于是一批痛恨桓温把控朝政的大臣们,自发地聚拢到司马晞的身边,形成了一个和桓温敌对的政治小团体。庾希自己虽然和司马晞没多少交情,但是他的两个弟弟,庾柔和庾倩,却是司马晞身边的人。庾倩是司马晞的太宰长史,庾柔任散骑常侍,也和司马晞打得火热。结果,桓温污蔑司马晞谋反,将其废掉的同时,司马晞身边的这些红人当然也成了谋反的帮凶,庾柔和庾倩都被抓了起来,后被处死。
           就这样,庾希作为庾冰这一支的老大,受到了牵连,同时被牵连的,还有老三庾蕴,时任广州刺史,被迫自杀。唯一没事的是老四庾友,因为命好,儿子娶的是桓温的侄女,所以才逃过一劫。这个故事在“贤媛”一章会有介绍。
           然而庾希却在大搜捕中逃走了,和他一同逃走的还有他的六弟庾邈。庾希和庾邈逃过长江,躲在了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一年后庾希和庾邈偷偷潜入京口,聚集了一批自己的部下和反对桓温的人占领了京口,谎称司马奕回来了,让他带头反抗桓温。然而庾希这么做就是在作死,桓温自己都没出马,只派了部下就轻松搞定了庾希的叛乱。庾希和庾邈兵败被俘,被押送到建康处斩。
           这一则故事,就是发生在桓温废司马晞,并处置司马晞同党的时候。庾希没有被捉住,跑路了。
           碰上这种事,王荟很紧张,坐立不安,好几次想要告辞。而王劭却很平静,一直坐着不动。等到派出捉拿庾希的人回来报信,说没有捉到庾希,让他给跑了。王劭这才和王荟一起向桓温告辞,离开了桓温的府邸。于是大家评价王劭、王荟二人的时候,都认为王劭要高过王荟一筹。
           东晋立国以来,只有在王敦和苏峻之乱中,有过大臣被诛杀的情况发生。那以后已经过了四十多年,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白色恐怖。可想在那种情况下,大臣们人人自危,生怕自己也会受到牵连。
           于是王劭和王荟面对这种突发的危急状况,自身的素质就显现了出来。王劭的确表现得要比王荟好很多。
           当时朝廷的这些大臣们,明显分为了四类。
           一类以郗鉴的孙子郗超为代表,他们是桓温的铁粉加死忠粉,死心塌地地为桓温谋朝篡位服务。
           另一类是桓温政治上的对头,同时这些人又具有很高的身份,和桓温多少还有些私交,这类人以司马昱、王坦之、谢安为代表。桓温虽然心里多少知道他们在和自己作对,但始终没有对这些人怎么样。
           第三类就是像庾希这样的,地位不高,又是桓温的政治对手,结局自然是被除掉了。
           最后一类大概就是如王劭、王荟这样的,这些人知道自己没有能力阻止桓温,所以保持中立的政治立场。桓温当皇帝也好,司马家的人当皇帝也好,两头都不得罪,和谁都关系不错。这一类人当然可以寿终正寝,但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来看,他们是该受到批判的,都不能被称为是忠臣。

    点评

    学习,分享。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2 05: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9-12 05: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9-11 21:09
    雅量二十六
           【原文】王劭、王荟共诣宣武。正值收庾希家。荟不自安,逡巡欲去。劭坚坐不动,待收信 ...

    学习,分享。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7-9-12 09: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不断地输送知识。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17-9-12 11: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 发表于 2017-9-12 09:03
    感谢您不断地输送知识。辛苦。

    不辛苦,有读者喜欢,我就会坚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17-9-12 12: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雅量二十七
           【原文】桓宣武与郗超议芟(音shan、第一声)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明晨起,呼谢安、王坦之入,掷疏示之,郗犹在帐内。谢都无言,王直掷还,云:“多!”宣武取笔欲除,郗不觉,窃从帐中与宣武言。谢含笑曰:“郗生可谓入幕宾也。”
           桓温和郗超商量换掉一些朝中的大臣,以安插自己的亲信入朝。更换的名单拟好后,郗超就留下安歇。

           郗超,字景兴,小字嘉宾。东晋名臣郗鉴长子郗愔的长子,这话有点拗口,总之郗超是郗家的长房长孙,未来的郗家族长。
           东晋立国以来,实行门阀政治,各名门望族支持司马家称帝,以换取自己家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这在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政治交易。桓温想谋朝篡位,光打倒司马家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得到各大家族的认同和支持。然而桓温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好。
           当时的个名门望族之中,琅琊王氏随着王导的去世,基本上失去了权势,靠边站了。庾家也接连遭到打击,没落下去。谢家随着谢安的冉冉升起,正由二流家族向一流家族迈进。太原王氏也因王坦之、王彪之在朝中任高官,保持着相当的权势。但是这些家族都不支持桓温称帝。
           这些家族对于桓温的态度也有区别。
           谢安表面上和桓温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政治上从来不当面顶撞桓温,而是和桓温打太极。桓温临死前要求朝廷加他“九锡”,就楞是被谢安用一招“拖”字诀,活生生把桓温给耗死了,“九锡”也没加成。
           而王坦之、王彪之二人则用的是和谢安完全不同的招数,他们打的就是少林拳,和桓温强烈对抗,根本就不和桓温合作。桓温碍于这二人出身名门,王坦之和桓温还是儿女亲家,所以一直不敢把这二人怎么样。
           和以上家族有所不同的是,郗家的未来族长郗超则是桓温的死忠粉。郗超青年时期居住在会稽,当时东晋很多名士都在会稽定居,郗超就和谢安、支遁等人交往密切,郗超玄学的水平也相当的高,谢安都对他高看一眼。
           后来郗超被桓温看中,招募到自己的幕府中,先从低级的征西将军掾做起,历任桓温的大司马参军,后被桓温安插到中央,任中书侍郎,司徒左长史等职。桓温很看重郗超的才能,而郗超也被桓温的气度和能力所倾倒,倾心辅佐,为桓温出谋划策。在桓温第三次北伐时,就对桓温提出了正确的建议,而桓温却没有听从。事后证明,如果桓温按照郗超的计策行事,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也不会遭到惨败。桓温后来废立皇帝,就是由郗超最先提出,并在他全程参与策划下进行的。
           可惜的是,郗超的父亲郗愔忠于晋室,身体还很好,所以郗超在桓温在世的时候,始终在家族中没有发言权,族长的地位由他父亲把持着,因此郗家对于桓温的支持,并没有因为郗超投靠桓温而显现出来。同时,由于郗超支持桓温,就和王坦之、谢安等人有了矛盾。本来郗超和谢安私人关系还是不错的,但是二人在政治上做了不同的选择后,二人的友谊也就随之消散了。
           桓温死后,谢安、王坦之控制了朝政,可想而知,郗超遭到了排挤。知道自己永无出头之日的郗超从此郁郁寡欢,年仅四十二岁就病逝了,甚至死在了他的父亲郗愔之前。
           郗超和桓温不仅仅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二人的私人关系也很亲密。二人同床共寝,在史籍里有多次记载。难道这两人还有基情?不好说,不好说啊!
           这则故事发生的时期,《世说新语》里没有明确说明,但是考虑到桓温的一生,似乎应该发生在简文帝司马昱刚刚去世,孝武帝司马曜刚即位的时候。司马昱遗诏命桓温辅政,如诸葛亮、王导故事,所以桓温才要继续安插自己人到朝中任职,用掺沙子的办法逐渐扭转朝中不支持自己代晋自立的氛围。可惜的是没过一年桓温祭拜简文帝的高平陵见鬼之后就病死了,桓温的理想最终也没能实现。
           第二天一早,桓温和郗超起来后,就派人招谢安和王坦之前来。桓温把写好的奏折扔到谢安和王坦之面前,给他们看。而郗超就躲在帷幕后,听他们说话。
           谢安是东晋仅次于王导的名臣,据统计,谢安在《世说新语》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我们在后面再来介绍他。这里详细说说王坦之。
           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尚书令、蓝田侯王述的儿子。年轻时代的王坦之和郗超齐名,当时就有“江东独步王文度,后来出人郗嘉宾。”的谚语。
           王坦之最初是给会稽王司马昱做下属。桓温两次北伐,声望空前高涨的时候,强行从司马昱那里把王坦之挖来,做自己的大司马长史。也就在这一期间,桓温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坦之的儿子。
           桓温这么做显然是在拉拢王坦之,进而拉拢整个太原王氏。但是王坦之对于桓温的野心警惕性很高,并始终保持不合作的态度。王述死后,王坦之袭爵,并借守孝之名离开了桓温。守孝期满后,被司马昱征召入朝,任侍中、中书令,成为司马昱和桓温对抗的马前卒。
           王坦之是亲手毁掉了桓温梦想的那个人。司马昱被桓温推上了帝位,不久就病逝了。司马昱临死前,都拟好了遗诏,让桓温依照周公辅成王的故事摄政。王坦之看到后,直接把这份诏书给撕了,并当面反对司马昱这么做。最后,遗诏被改成依诸葛亮、王导故事辅政。
           这一字之差,可谓差以千里。“摄政”就是什么都由桓温说了算,不需要经过皇帝。这样皇帝就成了摆设,随时都能被桓温搬走。而“辅政”则不同,虽然桓温也有很大的权力,但要想施行必须经过皇帝同意,因此就不可能为所欲为。
           桓温死后,王坦之和谢安辅政,通过和桓温的弟弟桓冲达成的政治交易,桓家交出中央的权力,退回地方(桓冲后任荆州刺史),而中央也不谋求桓家的兵权,保证桓家的地位和利益。这样双方达成了新的平衡,朝中出现了“将相和”的和平局面,并共同维持了晋室的稳定。这一点,王坦之功不可没。
           可惜的是,王坦之四十六岁就去世了。他的死,彻底成全了谢安成为一代名臣。
           谢安对于这份名单没什么意见。而王坦之看过之后,直接把奏折扔回到桓温面前,说:“多了!”桓温就拿起笔,准备删掉几个人。躲在帷幕后的郗超觉得不能妥协,就小声和桓温说话,让他不要轻易地改动。谢安就笑着说:“小郗还真是入幕之宾啊!”
           这就是“入幕之宾”的来历。这句话是谢安说的。
           当然谢安这么说,可是有点不怀好意,有点消遣郗超的意思。因为古时候帷幕后面通常是女眷待的地方,郗超一个大老爷们待在帷幕后面,别说谢安了,我们现在看到都难免会往那方面去想啊!可以想象,谢安脸上的“笑”是个怎样的笑容了!
           王坦之和谢安的反应,充分说明了这两个人和桓温对抗的手段。相比于王坦之的“冲”,谢安则隐藏得更深,表面上看起来谢安并不反对桓温,但是实际上往往是这种人会在暗地里使坏!
           而桓温的反应也很有意思。王坦之说多,桓温还真听话,立刻拿起笔就要改。桓温的身份也是名士,虽然他一直带兵,但他骨子里名士的印记相当深。对于出身高门的王坦之,桓温似乎有点缺乏自信,毕竟桓家本来只能属于第二流的家族,在第一流家族面前是要矮半个头。所以桓温的篡位始终受到他名士身份的羁绊,从来不愿和高门士族撕破脸,哪怕那些人都在反对他。
           后来的刘裕之所以可以篡晋,就是因为刘裕行伍出身,在当时是身份最低的人。所以刘裕就没有那么多牵挂,谁敢反对,直接除掉。结果就是没人反对,一路绿灯,直至东晋的灭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7-9-12 16: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会一直守候着,感恩有您。

    点评

    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3 14: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09: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雅量二十八:
           【原文】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悦,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谢安早年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东山隐居的时候,有一次和孙绰等人一同乘船出海游玩。
           谢安,字安石。东晋中期著名政治家,官至录尚书事(总领百官、军政大权总揽)、卫将军,死后追赠太傅,封庐陵郡公,上谥号“文靖”。
           谢安早年就以清谈出名,还未成年的时候,其清谈的水平就被当时的名士王濛和丞相王导所认可,在名士圈子里一下就打出了名气。
           出了名的谢安一直不愿出来做官,朝廷多次征召他出仕,谢安逼不得已,先后两次奉召,但做官的时间都不长,就找借口辞官回绍兴了。有关部门不乐意了,当时谢家并不能算是第一流的高门,还如此不识抬举,就有人上疏弹劾,把谢安拉入黑名单,永不录用。
           这样一来,反而成全了谢安。谢安就和那些隐居在绍兴的名士,如王羲之、孙绰、许询、支遁等人交好,整天游山玩水、清谈论道,过得好不快活。闲暇之余,谢安还给他的子侄辈们兼做家庭教师,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这一则故事,就是发生在谢安隐居的这段时间里。
           谢安真的想隐居避世吗?怎么可能!我们看看那些征召谢安的都是些什么官职吧,先是司徒府的佐著作郎,也就是个文字秘书,还是个“佐”的,助手的意思。再是尚书郎,并琅琊王友,这应该是司马昱征召他,但是我们前面介绍过谢安对司马昱的评价很低,可能有点看不上他,也没去。再后来是吏部尚书范汪征召他为吏部郎。看到了吧,都是一些“郎官”一类的中低级属官。谢安是嫌官职太小了!
           而隐居就不一样了。东晋施行的是门阀政治,一个人官职的高低,家族出身很重要,名望也很重要。当时的名士们深受社会推崇,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没有官职不要紧,先在名士圈里混出一个好口碑,多刷一刷存在感,比在官场中从中低级官吏做起,一步一步往上爬更有效。更何况上古以来,隐士们都被掌权者看重。越是宅在家里,就越有人捧着高官厚禄等在门口请出山。
           谢安深谙此道。直到谢安四十岁时,都在绍兴隐居。但他并不是蒙头做一个自给自足的老农民,而是一直混迹在时尚界(名士圈)的最前沿,“哥不在江湖,但江湖始终有哥的传说。”说的就是谢安这种情况。
           在名士圈里攒了二十多年的人品,谢安终于等来了他要的机会。当然这个机会来得也不太合时宜,但不管怎么说谢安出山做官了。这些我们会在后面有所介绍。
           孙绰,字兴公,东晋中期著名文人。之所以称孙绰是文人而不是文学家,是因为孙绰文采很好,在当时和袁宏并为一代文宗,但是却没有留下什么脍炙人口的佳作。
           孙绰拿手的,是诗歌和诔(音lei、第三声)文,也著有多篇关于《论语》、《道德经》等典籍的研究性文章,可惜都散佚了。孙绰的诔文写得好,以至于当时的很多大人物故去后,诔文都是孙绰写的。
           诔文,类似于现在追悼会上宣读的悼辞,记述死者生平、并以寄托哀思的一种文体。孙绰的诔文写得文采飞扬,每一篇都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孙绰有个不好的毛病,就是喜欢在诔文里故意夸大自己和死者的交情。这种借死人抬高自己的做法,深为当世所不齿,大家都认为孙绰人品太差,从而遭到豪门世族的一致鄙视。
           所以孙绰在《世说新语》里就是一个搞笑的存在。很多关于孙绰的故事,几乎都可以划入笑话一类。
           船出海不久,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波涛汹涌。孙绰、王羲之等人有点害怕,就提议打道回府。而谢安游兴正浓,不停地吟咏古文,并高声长啸,根本不提调转船头的事。驾船的船工们看到谢安并不害怕,还很兴奋的样子,就继续驾船向深海驶去。很快,风越刮越大,浪也更加汹涌,孙绰等人都不敢就坐,不时发出阵阵惊呼。谢安这才缓缓说道:“再这样下去,恐怕我们都回不去了。”众人一听,赶忙附和,要求船工们转向,把船开回岸边。
           古人们通常都在湖河里泛舟,哪里经过大海里的风浪。谢安的表现,当然比孙绰等人要好很多。但是我们只要仔细想一想,海上的风浪到底有多大,船工是最有发言权的。船工们都没有提议返回,说明当时海上的状况,并没有到不可控制的地步,只是孙绰等人没经历过这样的风浪,打内心里恐惧而已。如果风浪真的大到了很严重的地步,还需要等谢安发话吗?船工们早就调转船头回家了。
           “孙、王诸人”中的王,到底是谁?恐怕应该是王羲之了。当时居住在绍兴的,除了王羲之,还有出身太原王氏的蓝田侯王述,也就是王坦之的父亲。但是从史籍中的记载来看,王述和谢安没多少交情,年龄也偏大,同时还在为母亲守孝,应该不可能参与这种驾船出海的冒险游戏。
           经过这件事,谢安临危不惧的气度受到社会舆论的好评,大家都认为这样的气量,足以统领百官,稳固社稷,安定社会民心。
           攒人品也是要通过一件一件的具体事例,累积自己在圈子里和社会上的“赞”。谢安走的就是这样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了好名声,还怕没人青睐吗?
           果然,当谢安的人气空前高涨的时候,著名的权臣桓温看中了他。再加上谢家遭遇一连串的变故,为了支撑家门,谢安走出了东山,来到荆州做桓温的征西将军司马,从而正式踏入政坛,开启了一代名臣的仕途之路。
           可能大家没想到吧,鼎鼎大名的谢安,仕途的起点竟然是给桓温做属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3-29 16:27 , Processed in 0.0911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