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aniforget9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说新语》新说(连载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4 18:11:47 | 只看该作者
    冬风无痕 发表于 2017-11-13 20:37
    好久没来了,这里越来越精彩了!

    多谢厚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4 18:16:47 | 只看该作者
    识鉴十七
           【原文】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戴逵十多岁的时候,在建康城内的瓦官寺作画。王濛看到了,说:“这个孩子不仅仅能画画,以后一定会名扬四海。可惜我年纪大了,看不到他出名的那一天。”

           戴逵,字安道,东晋著名隐士,也是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和音乐家。在雅量一章中介绍过了。
           瓦官寺,始建于东晋中期,坐落于今江苏省南京市集庆路南侧,现今寺庙依旧保留,只是规模应该比当时小很多。瓦官寺是南京地区建成年代较早的寺庙之一,曾经盛极一时,是当时江南佛教的中心,寺中曾有戴逵制作的五尊佛像、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像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贡的玉雕佛像,被称为瓦官寺三绝。
           当时建康的名士们和江南的著名僧人都曾在瓦官寺内欢聚。而今天的瓦官寺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采,隐身于一条背街小巷之中,留给人们的只是记载于史籍中的一幕幕引人无限遐想的盛景。
           这里要重点讲一讲王濛。
           王濛,字仲祖,出身魏晋时期第一流的名门太原王氏。王濛小时候非常顽劣,估计喜欢恶作剧,经常作弄乡亲们,深为乡邻所不齿。以至于王濛长大后还有恶作剧的习惯,《世说新语》“排调”一章中就有王濛和好友刘惔一同戏弄司徒蔡谟不成,反被蔡谟戏弄的故事。
           随着年纪的增长,王濛逐渐转了性,严格按照礼仪要求自己的言行,孝顺母亲以及父亲的侧室。朝廷赏赐的钱物及俸禄,王濛都只拣少的拿,一点都不贪婪。
           王濛不仅勤奋读书,擅长隶书,更难得的是“颜值”很高。王濛家里不富裕,一次帽子破了,就到集市上去买。卖帽子的妇人看见来了这样一位帅哥,一高兴直接送了他一顶,钱都不要了。一时传为美谈。
           搞笑的是王濛还挺自恋,一个大老爷们平时居然喜欢照镜子。有一次王濛照着照着,越看镜子里的自己越觉得心里美滋滋的,忍不住说道:“王文开(王濛父亲王讷的字)怎么生了这么一个儿子!”(“王文开生如此儿乎!”)
           成年后的王濛气度非凡,喜怒不形于色,还是清谈的高手,玄学造诣深厚。就这样王濛集出身、学识、美貌、仪态于一身,理所当然地成了东晋中期名士的领军人物之一,和刘惔、殷浩、谢尚、桓温、司马昱等人一起,构成了继东晋初年的王导、周顗、庾亮之后,又一波名士的潮流。
           可惜的是,王濛身子骨比较弱,年仅三十九岁就因病去世了。病重期间,王濛依然不改自恋的特质,在灯下把玩手中的麈尾(就是早期的拂尘),叹着气说:“这样的人竟然活不到四十岁啊!”
           仕途上王濛一直受到会稽王司马昱(也就是后来的晋简文帝)的赏识,官至司徒左长史,也就是司马昱的首席秘书。所以《世说新语》中大多称呼王濛为“王长史”。因为王濛去世得太早,官职并不算高。
           王濛死后,好友刘惔前来吊孝,在王濛的灵前痛哭流涕,还把自己心爱的一柄犀牛角做手柄的麈尾放进王濛的棺材里陪葬,可见二人友谊之深。
           王濛的女儿和孙女,先后嫁给东晋两位皇帝,分别是晋哀帝和晋孝武帝的皇后。王濛还有一个有名的孙子,就是东晋晚期的名臣、名士王恭。我们在“雅量”一章中也有介绍。
           “恨吾老,不见其盛。”这样的句式,我们已经见过多次了。这成了有识人之能的人的标准句式。戴逵后来的确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可惜王濛所说的“盛时”,并不只是文学艺术领域里的兴盛,还包括政治上能达到的高度。这一点上王濛的预言没有兑现,戴逵一生乐于隐居,醉心于文学艺术创作,始终没有出仕。
           当然,大家很早就给戴逵定了个调子,就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没有哪位重臣有意在政治上提携戴逵,这也是戴逵对仕途心灰意冷,从而安心做一个平头老百姓的原因。
           可见,孩子过早地冒尖也不一定都是件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83#
    发表于 2017-11-15 06:11:3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增长知识。谢楼主辛勤笔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22:11:51 | 只看该作者
    识鉴十八
           【原文】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扬州,殊有确然之志。既反,王、谢相谓曰:“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深为忧叹。刘曰:“卿诸人真忧渊源不起邪?”
           王濛、谢尚、刘惔一起去丹阳郡殷浩隐居的住处看望殷浩,(并劝说殷浩结束隐居,出仕。)可是殷浩不愿出来做官的意志非常坚定。在返回的路上,王濛和谢尚相互说道:“殷浩不愿出来做官,让天下的百姓可怎么办啊!”刘惔却说:“你俩还真以为殷浩不会出来做官吗?”

           这则小故事集齐了东晋中期四位大名士:王濛、谢尚、刘惔和殷浩。
           王濛,字仲祖,上一则故事刚介绍过。
           谢尚,字仁祖,东晋名臣谢安的堂哥。官至豫州刺史、镇西将军、尚书仆射。五十岁时病逝。《世说新语》里多称他为“谢镇西”。
           刘惔,字真长,和王濛是一对最佳损友。刘惔的出名是因为他引领了东晋中期名士的潮流,风流倜傥冠绝当时,还是清谈界的超一流高手。刘惔另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他的识人。他对当时很多人的判断非常准确,尤其是对他的另一位好友,桓温。
           谢尚、刘惔二人我们留在以后详细介绍。这里重点说说殷浩,因为这则故事和他有关。
           殷浩,字渊源,东晋中期名臣、大名士。
           殷浩为人飘逸优雅,学识渊博,尤其对老、庄学识领悟深刻。年纪轻轻就因擅长清谈在名士圈里打出了名气。殷浩在给庾亮做记室参军时,一次因公到建康出差,王导专门举办了一场名士聚会,请来了在建康的名士王述、谢尚、桓温等人,王导和殷浩整夜清谈,其他人连嘴都插不上。
           庾亮去世后不久,殷浩辞官,在丹阳郡的“墓所”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这个“墓所”有可能是殷浩母亲的坟墓,殷浩为母亲守墓并隐居不仕。当时朝中多位高官名士都劝殷浩出山,可都被殷浩拒绝。
           奇怪的是,随着殷浩拒绝出山邀请的次数越多,殷浩在朝野之中名望反而越来越大,大家都把殷浩比作是当世的管仲和诸葛亮,这一评价可谓相当的高,真是东晋版的“哥不在江湖,江湖总有哥的传说”。
           这一则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说到殷浩,就不得不提到他童年时的玩伴、成年后的政治对手桓温,这二人从相爱到相杀的经历,是东晋中期一道独特的风景。
           殷浩长桓温九岁,但这二人从小时候就在一起玩。殷浩在隐居的这十年里,正是桓温从一位普通的名士、司马家的女婿成长为镇守一方,手握重兵且又完成了东晋立国以来第一次攻灭敌国这一壮举的优秀军事家、政治家。
           随着桓温的势力和声望日益高涨,朝野之中出现了一种声音,那就是桓温不是个忠臣,有朝一日定会走上王敦的老路。主持东晋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也就是后来的简文帝)为了对抗桓温,就希望找到一位在名气、声望上可以和桓温不相上下的人来主持朝廷日常工作。在褚裒的大力推荐之下,司马昱选择了殷浩。
           面对司马昱的征召,殷浩一开始还极力推辞,一直坚持了四个多月,才接受了司马昱的邀请,出山任扬州刺史,成为司马昱的副手,朝政的主要管理者。从此,殷浩就成了司马昱对抗桓温的马前卒,和桓温之间的友谊出现了裂痕。王羲之就曾给殷浩写信,劝说他要和桓温搞好团结,不要对抗,殷浩根本不听。
           殷浩出山后,一方面提拔荀羡等人作为自己政治上的助手,一方面打击朝廷的老朽势力以拔高自己的威望,老臣蔡谟就被殷浩整的够呛。
           这时北中国的后赵皇帝石虎病死,石虎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自相残杀,北中国大乱。东晋朝野都希望北伐收复永嘉之乱以来丢失的领土。桓温就是北伐的积极倡导者,但司马昱担心桓温北伐再获得成功后就更不好控制,一直压制桓温,同时任命殷浩为中军将军,统领控制在朝廷手里的豫州、扬州的军队准备北伐。
           殷浩为了北伐做了两年多的积极准备,自己也离开建康出镇寿春,在长江以北地区开垦数千顷的粮田准备军粮。
           当时,为躲避北方战乱而南下投奔东晋的羌族首领姚襄带领部众驻扎在梁国(今河南省开封市至安徽省亳州市一带),原本殷浩团结好姚襄,可以大大加强自己的实力。可是殷浩偏偏看姚襄不顺眼,和姚襄之间矛盾重重,殷浩甚至干出了派刺客行刺姚襄的事情,这让姚襄非常愤怒。
           姚襄表面上对殷浩恭恭敬敬,还派自己的长史权翼来殷浩这里疏通。在权翼的忽悠之下,殷浩竟然相信了,放下了对姚襄的戒备,而姚襄却始终在等待时机给殷浩致命一击。
           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经过多年准备的殷浩亲率七万大军誓师北伐,目标是收复旧都洛阳。殷浩命姚襄为前锋,自己率大军尾随。姚襄等待多时的机会来了!
           姚襄走到了山桑(今安徽省蒙城县坛城镇),假意派人向殷浩汇报,说自己的部队发生了溃散,要殷浩火速前来支援,而实际上姚襄布置好埋伏,坐等殷浩往口袋里钻。
           接到报告的殷浩不知是计,催动大军快速向山桑靠拢,结果中了姚襄的埋伏。毫无准备的殷浩被姚襄一举击溃,准备多年的粮草辎重全部被姚襄缴获。殷浩还被切断了退路,只好率领残兵来到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固守。稍稍站稳了脚跟的殷浩还派将领刘启和王彬之率军攻击姚襄,却反被姚襄击败,刘启和王彬之战死。
           至此,司马昱精心准备的军队全部败在了殷浩的手里,这令司马昱无限感慨,“不怕桓温一样的对手,就怕殷浩一样的队友!”
           桓温也趁火打劫,狠狠地踩上殷浩一脚。桓温上疏痛斥殷浩,说他“神怒人怨,众之所弃,倾危之忧,将及社稷。”司马昱不得已,只好丢卒保帅,废殷浩为庶人,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今浙江省衢州市)监视居住。
           流放期间的殷浩表面上装作和没事人一样,但是内心无比失落。每当一个人独处时,就用手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就是成语“咄咄怪事”的由来。
           桓温看到殷浩被整得太惨,竟然心生怜悯起来,写信给殷浩说要表奏他为尚书仆射,实际上是想拉拢殷浩。收到桓温书信的殷浩非常高兴,立刻给桓温回信。谁知道殷浩兴奋过了头,把回信封上后又拿出来仔细斟酌字句,生怕言语不当会令桓温误解。结果如此反复了十多次,最后信寄出时居然忘了把信装进去,给桓温寄去了一个空信封!
           桓温收到了殷浩的空信封,理所当然地认为殷浩在向自己示威,表达不合作的态度。于是一怒之下断绝了和殷浩的来往。
           在被流放两年之后,殷浩病逝于信安,死时五十三岁。
           因殷浩官至扬州刺史,中军将军,所以《世说新语》里多称呼他为“殷扬州”或“殷中军”,而他的发小桓温则亲切地称呼他为“阿源”。
           前去看望殷浩的三个人里只有刘惔看出了殷浩隐居的真实意图。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要求读书人胸怀天下,以苍生为己任,讲究“出仕”,讲究“有为”。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位三观正确的读书人不可推卸的使命。
           而殷浩所谓的隐居,并不是他不想出来做官,而是他清楚地意识到,虽然他在名士圈里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但是以他的家族出身,按照正常的官员升迁流程,要想在当时的那种政治环境下,他很可能永无出头之日。就像前面的故事里介绍的过的那位孟嘉一样,一辈子给人家做属官。
           殷浩年轻时做过官,庾亮去世后,庾翼接替了庾亮的位子,还想继续任用殷浩为属官。殷浩很快就辞官隐居去了。殷浩的隐居,不过就是在名士圈里攒人品、刷人气,待价而沽而已。当然,殷浩的耐心还是够的,一待就是十年之久。这十年里他的人气空前高涨,被世人当作是管仲、诸葛亮一样的人物,殷浩隐居的目的终于达到了。要么不做官,要做就做个大的。以至于这次来劝说他出山的谢尚,后来都成了他的下属。
           当然,比较正能量的解释就是: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殷浩隐居并没有做一个纯粹的老农,而是心系天下。当使命的召唤来临时,殷浩毅然走出墓庐,踏上了无比凶险的为官之路。
           不幸的是,殷浩陷入了司马昱和桓温的政治斗争当中,最终成了替罪羊,最后的结局就是一出悲剧,真是“男怕入错行啊”。
           刘惔的一生,没留下什么光辉的政绩,也没有什么伟大的军功,只留下了他对别人准确的判断。这次对殷浩只是小露锋芒,对桓温的判断那才叫一个准,我们在后面很快就会讲到。

    点评

    学习。顶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8 05: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85#
    发表于 2017-11-18 05:32:32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1-17 22:11
    识鉴十八
           【原文】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扬州,殊有确然之志。既反,王、谢相谓 ...

    学习。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18:17:57 | 只看该作者
    识鉴十九
           【原文】小庾临终,自表以子园客为带。朝廷虑其不从命,未知所遣,乃共议用桓温。刘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复制。”
           荆州刺史庾翼临终时,给朝廷上奏表请求让自己的次子庾爰之接替自己的职位。朝廷担心(如果派别人接任荆州刺史,)庾翼会不接受,一时间不知道该派谁去才好,最后共同商议用桓温为荆州刺史。刘惔却说:“让他(桓温)去,肯定可以控制住荆州的局势,但是再往后恐怕朝廷就控制不住桓温了!”

           庾翼,字稚恭,“雅量”一章中已经有过介绍,时任荆州刺史。庾家五兄弟,庾翼是最小的弟弟,所以这里称他为“小庾”。
           庾翼次子庾爰之,小字园客。《中兴书》里称他有其父庾翼的风范。桓温入主荆州后,为了铲除庾家在荆州的势力,把庾爰之迁往豫章居住。庾爰之接受了这一安排,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三十六岁时病死在豫章。
           桓温这么做其实很不厚道。庾翼可以说是桓温的伯乐,一直在晋成帝面前说他的好话。桓温仕途的通畅,和庾翼的大力引荐密不可分。但庾翼一死,桓温对恩人的儿子毫不手软。可见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不可以感情用事,该狠心的时候一定要狠得下心。
           庾家兄弟在东晋初期的政坛上可谓呼风唤雨,王导之后就是庾亮、庾冰先后掌控朝政,地方上有庾翼控制荆州,手握重兵,对建康形成极大的压力。
           如今庾亮、庾冰已经去世,朝廷控制在庾家的政治对头何充手里,庾家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庾翼临终前想要自己的儿子来接替自己,就是在做最后的抗争,希望庾家还能在东晋政坛上有立足之地。但是,何充和庾冰斗了多年,当然不会让庾翼的希望轻松实现。
           朝廷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何充就说:“当年陶侃去世前,主动让出荆州刺史的位置,也没有说要让自己的儿子来接替。王导活着的时候,他的次子王恬(长子早逝)官位不过是个四品的后将军,到现在还是后将军,没有变化。庾翼想让儿子接替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超越规矩的任命!”
           为什么大家选择了桓温呢?主要三个原因:一是桓温有能力、有名声。二是桓温是驸马,司马家的女婿,用的是自己人,放心。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庾翼赏识桓温,不会意见太大。此外,庾翼在任期间唯一一次北伐的举动,就是用桓温为前锋都督,虽然后来没有成行,但是桓温在庾翼的军队中任过职,在中下层官兵之中已经混了个脸熟了,不会遭到下级官兵过多的排斥。
           刘惔对桓温的预言准确到可怕的地步。
           刘惔,字真长,东晋中期名士圈里的领军人物,前面已经提到过几次,这里详细介绍一下。
           刘惔,沛国(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和汉朝皇族是远亲。刘惔童年时和母亲躲避战乱迁居江南,定居在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因为是外来户,家里很穷,刘惔织草鞋供养母亲,虽然生活在穷街陋巷里,可一家人依然过得很惬意。刘惔勤奋读书,还未成年就受到王导的赏识,名声逐渐高涨起来。人们把他比作袁乔,刘惔还挺高兴,可刘惔的母亲对他说:“袁乔不能和你相比,不要接受。”不久人们又把刘惔比作范汪,刘母依然认为不够。随着刘惔的德行和学识日隆,大家把他比作荀粲,魏晋时期的大名士。刘母这才满意。
           注:袁乔和范汪都有德行,袁乔还是帮助桓温攻灭成汉政权的第一功臣。可见刘母对刘惔的要求之高。
           刘惔成年后,风流倜傥,清谈时对义理的剖析精辟深刻,无人能及。司马家看上了他,招他为驸马。这让刘惔一举跨入了上流社会。和当时的诸多名士王濛、王羲之、司马昱、桓温关系很好,但是似乎和殷浩的关系一般。
           何充死后,司马昱辅政,重用刘惔,任命他为丹阳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不过刘惔为官秉承名士们一贯的作风,那就是每天就知道聚会、清谈,公事一概不管。对于普通民众对官府的监督和批评,刘惔还持抵触情绪,认为百姓不能告官,只能逆来顺受。
           这样的为政态度,让刘惔没留下任何值得称道的政绩,在史籍中对他的记载全部是名士之间高雅的言论,清谈时超越常人的能力和大家对他的仰视。
           可惜,这样一位优雅的名士,寿命却不长。三十六岁就病死了。因为官至丹阳尹,所以《世说新语》里经常用“刘尹”称呼他。
           刘惔和桓温保持了深厚的友谊,虽然从他们交往的记载来看,刘惔多少有点看不起桓温,还是倡导“桓温不是忠臣”这一言论的主力军,但刘惔和桓温的友谊不像殷浩那样,始终没有破裂,直到刘惔病逝。
           依我看刘惔幸亏死得早,不然后期桓温逐渐控制朝政后,刘惔会是怎样的结局还真不好说啊。
           刘惔死后,诔文大家孙绰给刘惔写诔文,文中一句“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还在当时被奉为名言,可见刘惔这官当的真是诸事不烦啊。
           这则故事里,刘惔展现了他识人的一面。他对桓温的判断非常精准。桓温最后成了东晋著名的权臣,差一点改朝换代。《唐会要》一书里列出了“魏晋八君子”,其中就有刘惔,而让他身列其中的,就是他的识人。
           不过在我看来,刘惔对桓温的判断大有问题。这个我们留到下一则故事再详细阐述。

    点评

    学习。涨知识。感谢楼主的辛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2 18: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87#
    发表于 2017-11-22 18:27:53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1-22 18:17
    识鉴十九
           【原文】小庾临终,自表以子园客为带。朝廷虑其不从命,未知所遣,乃共议用桓温。刘尹曰 ...

    学习。涨知识。感谢楼主的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16:21:58 | 只看该作者
    老党 发表于 2017-11-22 18:27
    学习。涨知识。感谢楼主的辛苦。

    也感谢老党兄精心维护这一片文学爱好者的田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天前
  • 签到天数: 195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89#
    发表于 2017-11-25 20:42: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关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天前
  • 签到天数: 195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90#
    发表于 2017-11-25 20:42: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关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天前
  • 签到天数: 195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91#
    发表于 2017-11-25 20:42: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关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17:18:34 | 只看该作者
    识鉴二十
           【原文】桓公将伐蜀,在事诸贤咸以李势在蜀既久,承籍累业,且形据上流,三峡未易可克。唯刘尹云:“伊必能克蜀。观其蒲博,不必得,则不为。”
           桓温准备进攻位于今四川的地方割据政权——成汉。朝廷中有名望的大臣都认为成汉政权在位的首领李势及其家族已经在四川经营了很多年,前后已经传了三代,共六位君主,而且四川相较于东晋,位于长江的上游,占据有利的地形,三峡天险不是那么容易攻克,认为桓温此行获胜的希望不大。唯独刘惔说:“他桓温一定可以成功!我经常看他赌钱,没有把握赢的,他一定不赌。”

           桓温,前面已经多次介绍过。桓温在东晋政坛的崛起,靠的就是他攻灭成汉政权这一东晋立国以来首次攻灭敌国的壮举。
           成汉政权,是由氐族流民首领李特、李雄父子于西晋晚期在今四川建立起来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李雄于公元304年攻占成都,自称成都王而立国,国号“成”。后李寿为君主时改国号为“汉”,故史称“成汉”。成汉政权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立国最早的一个地方政权,可以说是拉开了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一个序幕。
           桓温伐蜀,如果仅仅从表面上来看那绝对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如同当时的朝廷诸贤所担心的那样,成汉位于桓温根据地荆州的上游,桓温要想入川,只能沿长江而上。而当时的三峡控制在成汉政权手里,占据着险要的地形,桓温怎么可能轻易通过?
          还有一点更重要的,就是桓温手头的兵力。当时的中国刚经历西晋末年的社会大动荡,人口急剧减少。桓温伐蜀,史籍上记载就带了一万多人去,兵力少得可怜。孤军深入一千多里地,没有后勤保障,没有根据地,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在作死,完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另外,桓温所处的荆州位于东晋对抗北方后赵政权的最前线,还承担着保护东晋西部领土安全的重任。桓温带领部队离开,如果后赵趁机入侵怎么办?所以当时朝廷大臣们的担忧不是没有根据的瞎操心。
           真正了解桓温的,还是他的这位老朋友——刘惔。
           刘惔因官至丹阳尹,所以《世说新语》里的“刘尹”就是指刘惔。
           在当时,赌博都是底层民众才玩的把戏,社会上层的名流们是不会参与的。身为大名士的刘惔当然不会赌钱。
           可是桓温不同。桓温身上既有名士风范,也有侠骨,十七岁时就曾为报父仇手刃仇人的三个儿子。《世说新语》里也记载了好几个关于桓温赌钱的故事。就是因为桓温的这种与众不同,他身上没有名士的那些臭毛病,比如不亲自处理军务、政务,看不起中下级军人等。所以桓温最后才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控制整个东晋朝廷,先废立皇帝,最后差一点改朝换代。
           刘惔的识人,前面已经介绍过两个例子。这个故事是他眼光独到的第三个例子,也是他对于桓温的深刻了解。桓温伐蜀,一定是在事前做足了功课,充分了解过成汉政权沿长江的兵力部署,才敢于贸然发起进攻。事实证明,成汉政权在长江沿线竟然没有一兵一卒,桓温大军一到皆望风而降。桓温一直打到成都南面的彭模(今四川省成都市彭山区),才和成汉军接战。
           桓温伐蜀,大获全胜。刘惔也因为成功的预言,进一步加大了他在社会舆论界里的话语权。刘惔是“桓温不是忠臣”这一言论的坚定拥护者,尽管他和桓温私人关系不错。桓温被朝廷任命为荆州刺史的时候,刘惔就建议司马昱自领江州刺史,出镇芜湖,防备桓温。而他自己愿意跟随司马昱,给司马昱当从军司马。但是司马昱没有接受。
           从桓温离开建康去荆州赴任开始,社会上就流传一种论调,把桓温比作是王敦。桓温对于这种言论非常愤怒,因为王敦虽然可以称作是两晋时期的英雄人物,但他两次兵发建康,是盖棺论定的东晋第一“乱臣贼子”。可是大家都这么说,桓温根本堵不住天下人的嘴。
           那么问题就来了,桓温难道天生就是要犯上作乱吗?我看未必。没有谁一生下来命里注定就是要做叛贼的,桓温最后走上了权臣之路,很大的成分就是被社会舆论和朝廷对他的不公正待遇给逼的。
           桓温的父亲桓彝是忠臣,在苏峻之乱中宁死不屈,被叛军杀害。桓温头顶着烈士遗孤的光环长大,又被东晋皇室招为驸马,原本对于东晋忠诚度很高。桓温伐蜀时,率军经过三峡,桓温看着两岸险要的地势,又对未知的前途没有把握,于是发出了“若为忠臣,不得为孝子”的感慨,说明他做好了战死沙场、报效国家的心理准备。可是大家都说他是王敦,朝廷里的那帮人还成天提防着他,这如何不让他心寒?
           公元349年后赵君主石虎病死,石虎的儿子们为争权自相残杀,北中国大乱。这本来是东晋趁机收复失地的大好机会。桓温自成功伐蜀后一直在为北伐做准备。可桓温要求北伐的奏疏一到建康就石沉大海,再也没了下文。这更让桓温无比郁闷,心里也渐渐明白了朝廷就是要压制自己,害怕自己再次立功后可能会更不好控制。
           我想从这个时候起,仇恨的种子才在桓温的心里萌发。既然大家都说我是王敦,那我就做一次王敦又何妨?桓温的名言“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如何?”充分显示出桓温的内心始终在忠臣和叛贼之间挣扎,所以直到最后,桓温也没有做出改朝换代的举动,尽管当时他完全有这个能力。
           所以我认为,桓温人生的跑偏,刘惔起了很不好的作用。

    点评

    学习。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8 19: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93#
    发表于 2017-11-28 19:40:53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1-26 17:18
    识鉴二十
           【原文】桓公将伐蜀,在事诸贤咸以李势在蜀既久,承籍累业,且形据上流,三峡未易可克。 ...

    学习。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0 19:01:49 | 只看该作者
    识鉴二十一
           【原文】谢公在东山蓄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谢安在会稽郡东山隐居期间,蓄养女伎。后来的简文帝司马昱就说:“谢安一定会出山做官的。他能和大家一起作乐,也就一定会为天下分担责任。”

           谢家虽然是从中原避难而迁居会稽的,但是经过两代人的经营,也算成功站稳了脚跟。谢家从谢安的父辈到兄弟,都成功跻身名士行列,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名声和地位。同时他们的官职都不低,这让谢家的生活衣食无忧。谢安直到四十岁出仕前,都在东山隐居,一方面为子侄辈做家庭教师,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另一方面和在会稽隐居的其他名士如王羲之、许询、孙绰、支遁等人游乐,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谢安和王羲之都是名士聚会的主要东道主。王羲之发起的兰亭之会那是名垂千古。谢安也经常做东。这时光准备上好的酒菜那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些歌伎陪伴,唱唱歌、跳跳舞,那这种聚会就一点档次都没有。
           当然,这些歌伎必然还会提供某些“不可描述的特殊服务”。其实现在的情形和一千多年前都差不多。
           关于谢安的“蓄妓”,还有一个搞笑的故事,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宋明帝刘彧下令编纂的《妒记》中。此书已散佚,现在仅存七条。
           谢安的夫人,是大名士刘惔的妹妹。以刘惔的学识,想来这位谢夫人刘氏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一开始,刘氏坚决反对谢安“蓄妓”。谢安似乎还有点怕老婆,有贼心没贼胆,自己不敢去劝说,就发动子侄们去给刘氏上课。
           于是这些晚辈们就对刘氏说:“《诗经》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男欢女爱,很正常啊,婶娘您就不必这么固执了吧。”
           刘氏当然知道谢安肚子里的那点花花肠子,于是不动声色,反问:“这诗是谁写的?”
           答曰:“周公!”你看,上古圣贤都这么说!
           刘氏听了笑着说:“周公是男人,当然会这么说。如果让周公的夫人来写诗,一定不会有这样的句子!”(“若使周姥撰诗,当无此语也。”)
           司马昱对谢安的判断就和前面的刘惔对殷浩“卿诸人真忧渊源不起邪”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谢安的所谓隐居,本质上也和殷浩完全一样。谢安并不是不想出来做官,而是不走寻常路罢了。与其在官场上从一个低级官吏一步一步往上爬,还不如待在家里,没事刷刷朋友圈,维持一下存在感,圈圈粉,收集收集点赞,积累人气和攒人品。更何况有殷浩这样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摆在眼前。殷浩隐居十年,一出山就官居扬州刺史,位列方伯。很难说谢安心里不是这样想的。
           事实上,司马昱十分看好谢安。在殷浩北伐失败,司马昱被迫将其流放之后,司马昱身边就缺乏得力的助手,来对抗声势如日中天的桓温。殷浩培养起来的荀羡和郗昙又先后病故,司马昱把希望寄托在谢安的四弟谢万身上,哪知道这个谢万是一个更深的坑,可把司马昱害惨了。
           可是谢安似乎对司马昱不怎么感冒,甚至有点鄙视他,这从后来谢安对司马昱的评价上就能看出来。所以后来谢安出山后并没有去建康投靠司马昱,而是去了荆州给桓温做长史。谢安投靠桓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谢安的堂兄谢尚和桓温是铁杆兄弟,而谢安的大哥谢奕以前也给桓温做过司马,谢家和桓温的私人交情很深。
           司马昱希望谢安可以为他分忧,后来的谢安也的确做到了。正是谢安利用他和桓温的私人交情,在桓温和朝廷之间周旋,表面上从不和桓温对抗,但私下里维护晋室的利益,让桓温改朝换代的企图落了空。
           桓温死后,孝武帝司马曜年幼,谢安就成了东晋朝廷的实际控制人。这一点谢安做得很好,他维持了中央和荆州的桓冲(桓温弟弟)和睦相处的关系,保证了东晋朝廷的安全。谢安在任期间,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朝野内外空前团结,东晋迎来了中兴的局面。谢安更是在后来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而达到他政治生涯的顶点。
           所有的这一切,都被司马昱说中了。谢安完成了他的使命,成为继王导之后东晋历史上又一位名臣,也为谢安自己奠定了“王谢”的历史地位。

    点评

    学习。顶起来。楼主辛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 07: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95#
    发表于 2017-12-1 07:41:27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1-30 19:01
    识鉴二十一
           【原文】谢公在东山蓄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

    学习。顶起来。楼主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9:47:56 | 只看该作者
    识鉴二十二
           【原文】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谢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郗超与谢玄关系不好。前秦天王苻坚准备灭亡晋国。已经占领了东晋的汉中和四川,又打起了东晋淮河以南领土的主意。这时朝廷经商讨决定,派谢玄率军抵抗前秦对淮河一线的进攻,可是舆论对这个决定多有反对意见。只有郗超说:“这样做一定可以成功!我过去曾和谢玄一同在桓温身边为官,看见谢玄安排人做事,无不人尽其才,哪怕是再小的一件事,他都能安排得力的人处理。由此推断,想必他一定能够立下大功!”后来谢玄为东晋立下赫赫战功。当时的人们都感叹郗超的先知先觉,也敬重他不以自己的好恶而贬损他人长处的美好品德。

           郗超、谢玄,“雅量”一章中已有详尽介绍。那么这两人为什么关系不好呢?这是郗超和谢家政治立场不同所造成的。
           郗超在东晋中期也是继刘惔、王濛之后,名士圈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年轻时就与王坦之齐名。郗超对玄学的理解,连谢安、桓温都很佩服。但是郗超的人生却远没有达到王坦之、谢安那样的高度,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有两条。
           一就是郗超是桓温的死忠粉和铁杆跟班,为桓温控制东晋政权、废立皇帝、甚至是企图改朝换代呕心沥血,倾力谋划。可是桓温死得太早,郗超没了靠山,遭到桓温死后控制朝政的王坦之、谢安等人的清算,被排挤出中央。从此郗超郁郁寡欢,四十二岁就病死了。
           二则是郗超的老爸郗愔身体太好,一直健在,郗超病死时郗愔的身体还好好的。郗愔的才干比郗超差得太远,所以只能在地方任职。郗愔是郗家族长,郗愔的存在,阻挡了郗超仕途的发展。以至于桓温掌权时,都没有办法提拔郗超,只能给他个司徒左长史的职务干干。桓温临死时,也无法安排郗超进入顾命大臣之列。这就为后来郗超遭排挤定下了基调。
           谢安是忠于晋室的。桓温在世时,谢安一直在暗中维护晋室,偷偷地和桓温作对。所以尽管郗超年轻时和谢安交情还不错,可是二人一步入仕途,就成了死对头,曾经的友谊也随风而逝。
           所以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郗超和谢家的谢玄为什么会关系不好了。
           “苻坚问晋鼎”一句,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是发生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可是郗超早在公元378年年底就病死了,他没有看到东晋取得的那一场辉煌的胜利。
           其实早在郗超病死的那一年,前秦和东晋在襄阳至淮阴一线,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交战。先是苻坚派多位名将辅佐自己的长子苻丕围攻汉水南岸的襄阳,后又派彭超、俱难统帅大军十二万进攻东晋控制下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和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所以这则故事里说的东晋派谢玄出兵抵抗,说的应该是这一场战争。
           当时在桓温死后和谢安一同辅政的王坦之已经病逝,东晋政权完全落入谢安的掌控之中,朝中的各项政策,基本是谢安一个人说了算。谢安任命自己的侄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驻扎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负责东晋都城建康的正面防御。前秦的彭超和俱难进攻彭城、淮阴,正好处于谢玄的防御范围里。
           谢安重用自己的侄子,朝野舆论中一直都有不同的声音,批评谢安任人唯亲。自己控制中央还嫌不够,又派家里人掌控建康周边的军政大权,这俨然就是下一个桓温的节奏么。
           其实这就是以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了。谢安一心忠于晋室,从来没有私心。这也是谢安为什么被后世所推崇的主要原因。
           谢玄仕途的起点和他的三叔谢安一样,都是给桓温做属官。谢玄是和王珣同时来到桓温府中的。当时的谢家还仅仅算是第二流的高门,所以王珣做了桓温的主簿,而谢玄只能做个“掾”这样的低级属官。
           郗超来桓温府中早于谢玄,当时已经是桓温的司马,是高级属官。郗超对谢玄的判断,眼光独到,和前面介绍的刘惔通过桓温赌钱判断他伐蜀定会成功有一拼。从小事中察觉出一个人的本领,和现在我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差不多。
           “淝水之战”是谢玄军事生涯的巅峰,而四年前的那场东晋“江北反击战”,则是谢玄的成名之作,恐怕很多人都不了解,这里详细介绍一下。
           公元378年前秦天王苻坚派长子苻丕进攻襄阳。初期战事顺利,襄阳被包围,东晋无力援救。这时前秦兖州刺史彭超上疏,请求自己率军进攻彭城,配合苻丕的行动。并打算等苻丕拿下襄阳后,和自己顺势一同进攻建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苻坚批准了彭超的方案,还派俱难、毛盛、邵保等人配合彭超攻击淮阴。
           公元379年初,彭超围困彭城。谢玄率一万多军队来救,走到淮阴时,谢玄发现自己的兵力根本不是彭超、俱难的十二万大军的对手,就用“调虎离山”之计,解彭城之围,救走被困在彭城里的东晋军民,一同撤退到广陵。
           彭超、俱难顺利占领彭城和淮阴后,不做休整,一路南下。先攻克盱眙(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又包围三阿(今江苏省高邮市),同时还偷袭东晋驻扎于堂邑(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北部)的守将毛安之,将其击败。堂邑距离建康只有四十公里,东晋岌岌可危。
           危难时刻,谢玄出手了!
           谢玄率三万晋军从广陵出发,先在三阿城下击败彭超和俱难的六万大军。随后和三阿守将田洛合兵一处,以五万兵力收复盱眙,再一次打败了彭超和俱难。
           彭超、俱难退保淮阴。谢玄不给他们喘息之机,尾随而至。夜里,谢玄派部将何谦之率水军趁涨潮的时候,一举烧掉了前秦军架在淮河上的浮桥,彻底切断前秦军的退路。前秦军气势大减,再次被谢玄打得大败,前秦将领邵保战死,谢玄收复淮阴。
           逃过淮河的彭城、俱难好不容易收拢散兵,发现谢玄又杀到眼前。这次前秦军彻底崩溃,彭超、俱难只身逃回彭城。
           就这样,谢玄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四战四胜,前秦十多万大军灰飞烟灭,谢玄一战成名!
           可惜,这时郗超已经去世半年了,他没能亲眼看到自己预言实现。四年后,谢玄指挥东晋军在“淝水之战”中以八万兵力击溃苻坚三十万大军,保护东晋国祚又延续了三十七年。不但让当年质疑谢安任用谢玄的所有人都闭上了嘴,也让人们在回想起郗超的预言时,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
            郗超的才能,不仅仅体现在这次对谢玄的预判上。郗超在给桓温任属官期间,多次在重大事件上为桓温出谋划策。桓温第三次北伐时,郗超就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可惜桓温没有听从,结果导致北伐惨败。随后,又是郗超向桓温提出了“废立皇帝以立威”这一邪恶的计划,让桓温因北伐失败而大损的声望重新回到顶峰。桓温把郗超安插进中央后,郗超又为桓温改朝换代尽力谋划,二人为此往来的书信竟然满满装了一箱子,以至于郗超死后他的父亲郗愔在看到了这一箱子邪恶的书信后,气得大骂“这小子早就该死了”!(“小子死恨晚矣!”)
             可惜,郗超的命不好,他倾心辅佐的人死得太早,郗超的政治抱负没能实现。如果桓温还能多活十年,我想中国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命运是多么难以捉摸的东西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天前
  • 签到天数: 195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197#
    发表于 2017-12-3 10:02: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继续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9-1 17:59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9 11:52:55 | 只看该作者
    识鉴二十三
           【原文】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亲故发,不得复云为名。”
           韩伯和谢玄关系也不好。谢玄领军出征,抵抗前秦的进攻时,民间舆论都认为谢玄不能取胜。韩伯却说:“这家伙爱慕虚名,一定能够战胜敌人。”谢玄听到了韩伯的言论,非常气愤。有一次谢玄当众板着脸对韩伯说:“大丈夫带领千军万马,出生入死,都是为了侍奉君王、保家卫国的缘故,你不要再乱说什么我是为了虚名才这样去做!”

           韩伯,字康伯,东晋中期大臣,名士。
           韩伯大致是和谢安同一时代的人,在历史上名气不是很大,但韩伯有个大名鼎鼎的舅舅,就是被司马昱推到前台对抗桓温的大名士殷浩。
           殷浩北伐惨败而回,被废为庶人,流放到信安(今浙江省衢州市)。当时的韩伯还年轻,没有出仕,就陪同舅舅一起来到信安,和殷浩在东阳生活了一年多。后来司马昱征召韩伯为属官,韩伯就离开信安,步入仕途。韩伯离开的那天,殷浩亲自送行。想到身边唯一的亲人也要离开自己,殷浩不禁老泪纵横,吟咏曹摅的诗句“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那场面相当的伤感。韩伯离开后一年,殷浩就病死了。
           韩伯学识过人,清谈的水平也很高,属于文艺青年一类,这点很合司马昱的胃口。有司马昱的赏识,韩伯仕途还算顺畅。先后任中书郎、豫章太守、丹阳尹、吏部尚书等职。四十九岁时病逝,死后追赠太常。
           谢玄前面介绍很多了,是东晋时期抵抗外族入侵的优秀军事将领,民族英雄。
           那么韩伯为什么会和谢玄关系不好呢?史籍里也没有明确地记载。我个人推测,可能和司马昱有关。
           韩伯是司马昱一手提拔起来的,政治上自然是司马昱一派的人。而司马昱和桓温陆续去世以后,东晋的朝政落到了谢玄三叔谢安的手里。谢安很是看不起司马昱,把司马昱评价成“政治能力和晋惠帝差不多,只是清谈还说得过去。”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弱智,西晋的灭亡就和他毫无政治能力有很大关系。谢安把司马昱比作司马衷,对他的鄙视可见一斑。而韩伯作为司马昱的人,听到谢安这种评价肯定心里不痛快。自然谢安对司马昱提拔起来的人也不会有多少好感。于是这样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韩伯连带不喜欢谢玄也就不奇怪了。
           前面介绍谢玄时就曾提到,谢玄先后于公元379年和383年两次率军击败了前秦政权对东晋的军事进攻。那么这次谢玄北征,会是哪一次呢?
           我个人认为是379年的这一次可能性更大。这时的谢玄从没有领兵打过仗,他的徐州刺史完全是因为谢安把持朝政才得来的。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这一任命都是谢安在任人唯亲,安插自己人到地方上控制军队,甚至还怀疑谢安在重走桓温的老路。
           前秦天王苻坚通过政变上台以来,励精图治,把前秦从一个割据关中的小政权,发展成为一个统一中国北方的强大帝国。公元372年,前秦大举进攻东晋控制下的汉中和四川,并一举拿下。桓温于公元349年灭成汉政权,回归东晋控制长达二十多年的四川地区又一次失陷。公元378年苻坚又派长子苻丕率大军进攻东晋的襄阳,东晋无力援救,只能坐视襄阳军民自生自灭。所以这些年来前秦对东晋在军事上一直是高压态势,东晋屡战屡败。如今前秦又大举进攻徐州和淮阴,东晋还能抵挡得住前秦的凌厉攻势吗?老百姓们心里没谱也是很正常的事。
           于是舆论界认为谢玄不能打胜仗,既是对当时实际情况的一种理性判断,还有一点坐等看谢安笑话的意味。这种看不得别人好的舆论倾向,现在不也是这样吗?
           当然,最终谢玄用一场胜利漂亮地回击了所有的质疑,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韩伯凭什么说谢玄好虚名呢?这个可真就不知道了。
           韩伯的话真的是把谢玄给气坏了。谢玄如此当众羞辱韩伯,应该是谢玄取得了江北反击战的全面胜利之后,声望空前高涨,俨然成了东晋的救世主。这时候谢玄怎么说都不过分,更别说谢玄的话说得还那么漂亮。
           子夏说:“事君,能致其身。”谢玄把自己的行为拔高到道德的最高点,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谢玄内心真的就是这么想。相比之下,韩伯的言论就显得那样的小儿科。虽然韩伯眼光独到,成功预言了谢玄的胜利,依旧被谢玄骂了个灰头土脸,肯定只有唯唯诺诺的份儿了。
           另一方面,谢安虽然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了东晋的实际控制人,但是谢安的内心却没有一点自立的想法,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忠于晋室。当时即位的晋孝武帝司马曜年纪还小,谢安把控朝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后来司马曜长大了,谢安主动交还了权力,还为了避嫌离开建康,自任扬州刺史,镇守广陵,并死于任上。
           谢家有谢安这样的好榜样,谢家的子弟自然都是忠臣。所以谢玄听了韩伯这种不上路子的话,才会被气得不顾风度,当众数落韩伯。
           韩伯也要为自己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感到羞愧吧。

    点评

    学习。顶起来。兄弟辛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9 16: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99#
    发表于 2017-12-9 16:16:41 | 只看该作者
    caniforget999 发表于 2017-12-9 11:52
    识鉴二十三
           【原文】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 ...

    学习。顶起来。兄弟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4 天前
  • 签到天数: 195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00#
    发表于 2017-12-10 21:00: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关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6 09:32 , Processed in 0.14591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