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打工老头 发表于 2017-2-17 11:03:34

孟浩然后裔点滴

本帖最后由 第一打工老头 于 2017-2-17 11:04 编辑

再发一篇,看能否晋级孟旭的梦打工老头    《襄阳周末》登载孟旭的文章《孟浩然本宅考辩》当天,我结识了孟旭。孟旭君年届知天命,身高大,面英武,须眉皆旺,而眉在须净,依时风称之酷哥可也。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是浩然故里的有关讨论。按照孟旭君的考证,他的老家孟家巷,是浩然故里,亦是浩然本宅所在地;孟家巷的孟氏家族,顺理成章,当是浩然后裔。    孟浩然老夫子谁人不知?文学史中田园诗之大腕明星。我襄阳人引以自豪的本地历史文化名人。孟姓人无法不为自家先祖骄傲,由此,孟旭君数年来处心积虑研究探讨,广征博引,寻微探幽,意在填补浩然故里未定的学术空白。且喜术业有专攻,专攻有了成果。孟旭君说的很谦虚,经过与本地数位学者研讨,他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言谈中,他还向我这学问浅的老弟作了有理有据的论证,详尽地介绍了他的考证过程和一些想法。我当然折服,更为他高兴。    孟旭君的梦,是想在孟家巷修建浩然故宅,他已设计出图样。我看了,觉得与我读浩然诗所获得的印象或想象,有不谋而合之妙。宅为四合院,砖木结构的青砖青瓦房,大门面南有门楼台阶;宅北植楸、榆、桑、槐,宅东植桃、李、梅、杏,宅西植橘,宅南大门外场院植杨柳,场院前有荷塘,荷塘中设亭,名南亭,荷塘南植竹成林。于是而浩然活矣,于某春日之晨一觉睡醒,闻鸟啼而心悦,忆夜间曾风雨,遂成《春晓》之绝唱;又于某夏夜,披衣散发,持鸣琴出于中庭,信步至南亭上,轩窗四开,嗅荷叶之香气,听竹露之清响,心旷神怡之际,忽然想到了老朋友辛大,不胜怅惘。这般诗情画意的梦想,岂止是孟旭一个人的梦?    我想,我们忝为浩然同梓,当为浩然增色。实现孟旭的梦,还可以圆我们这一代和今后千秋万代襄阳人的梦。借用抗战的口号:“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我们不仅以浩然的名望为荣,更应以光大浩然遗风者与浩然共荣。          2004.06.                                      先祖孟浩然我与您共有一个金色的故乡
       世界孟氏宗亲会理事 孟浩然41代孙   孟旭
    襄阳城南,汉水东岸,座落着一个古老而耀眼的村庄--后岗。相传不知是在哪朝哪代,官府在此设立了一个督察院,因地处阜头岗上,故先得名院岗。又因其岗南北长达数里,遂又分前岗、后岗。后岗村中有一古巷。一千多年前,唐朝先贤、我国田园山水诗始作者孟浩然就出生在这里。该巷因世居孟姓而得名孟家巷,至今集居其后裔近千人。
   这里,就是我的故乡。
   今年中秋的一天,我随友人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金秋的故乡,田野上细腾着一望无际的金色稻浪,随风飘溢着醉人的芳香。村头的浩然小学,传来先祖名篇《春晓》的阵阵童声朗朗。著名的古刹深巷(孟家巷),更激起了我童年的联篇浮想。特别是那间历尽五百年沧桑的孟家老屋,似乎又显现出幼时烙在我心中的“殿堂”。然而,改革开放的今天,孟家巷已到处是新建的庭院楼阁。年轻的孟氏后孙们立家创业拼搏四方,老人们悠闲自得安享晚年。一个个晚辈儒家儿郎,整齐就坐于宽敞明亮的学堂刻苦攻读。这就是我魂系梦绕的故乡--古院岗后岗村孟家巷。
   七十年代,这里还是穷乡僻壤。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儿时的家乡如今已是“天上人间”。而早已工作、生活在城市的我,却不由得常常勾起对田园诗般的故乡的思念。时代演进,岁月徒增,深感家乡故土日益渐远。这拟或是空间感觉,拟或是地域人物意义上的离去,拟或是那精神或心灵意义上的遥望,但不知是我一个人的故土情结,还是与我同时代的人的共有的故乡情思。
   故乡,我的故乡!正在成为一个慢慢逝去、渐渐遥远的梦影幻想。
   面对故乡的那间旧巢老屋,我不由追忆起曾留下过的许许多多童年往事。当年幼小的我,为在母亲面前展示自己长大成人,炫耀小小男子汉的老成,悄悄跟随乡人泅涧登山砍柴割草。记得十二岁那年,小学尚未毕业的我,在一个深秋的星期天,背上自备的用具和干粮,乘母亲不注意,一早溜出家门,尾随大人们进山砍柴,以实现蓄谋已久的行动。鹿门山离我家村南十五里,村南七里处有一条自东向西的小河,河上原本有一独木桥,是进山的必经之路。久而久之,桥已损坏,滔滔河水隔断了通向山林的小道。大人们泅渡过河,轻车熟路。我可一下子被难倒了,在岸上徘徊良久,不敢脱脚,最终还是一位族人挟我而过。大约一个时辰,我们已进入鹿门山脉。那里古树参天,山路蜿蜒,荆棘丛生,林鸟翻飞,清泉叮咚,溪水潺潺。这是我首次进山,不亚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想把美景一一赏遍。我忘了砍柴,久久陶醉于大自然奇景。直至下午,我才手忙脚乱地砍好一堆柴禾。却因怕担不动不敢全要,随便绑了两捆,紧跟大人身后,听着他们一路高歌,一边悠悠晃晃往家赶,一边在心里默诵先祖孟浩然的《采樵作》:“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默诵诗句,自我品味,悠哉乐哉。心想,一千多年前,我的先祖孟浩然就是如此这般的生活着。今日,我重走先人之路,重做先人之事,也像先人那样韵了一回享受着大自然美景、享用大自然资源的滋味,因而也就忘了劳累疲惫,心情愉悦美滋滋的回到了家。母亲发现后,又心疼又生气,但高高举起的手掌却停在半空,久久没有打在我的身上。我知道,妈妈是怕我人小力薄被累伤,担心我涉水进山遇到危险。虽然这次行动受到了妈妈的责备,但我至今不感后悔。首次进山砍柴的情景和乐趣,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至今历历在目。
   看到故乡的山水风光,不由联想起我的先祖孟浩然。他的一生,蹉跎而光辉。他的大部分岁月留在了故乡。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故乡热土。他的诗赋歌谣,累累吟唱着家乡的美景,世代传诵着家乡的青山绿水、田园牛羊,咏叹着家乡的风霜雨雪、离合忧伤。故乡的山水成了先人诗的载体、思想精髓的源泉。虽然他先后漫游京城、吴越,把半个中国走遍,却最终归隐田园故乡,直至“白首卧松云”,屈就终年享。他也曾欲施才华,报效祖国,进京求仕,却终因不愿舍弃故土乡邻,而终生成为布衣处士郎。虽然他赞誉江南美景,却以“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给了故乡最高褒奖。纵观先祖孟浩然的诗品、人品,无不深得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敬仰。近千百年来,先祖孟浩然被国人世称为孟襄阳。
   啊!故乡!我们的故乡!先人孟浩然用自己的名字,为您铸就了金色的辉煌。
                                    二00三年九月十八日

胡永忠 发表于 2017-2-17 13:23:52

好文!我写的自转真实吗?像照的好,就是像孕妇,腰痛带护腰的。搞一篇

老党 发表于 2017-2-17 16:16:21

两篇文章,都字斟句酌,文笔功夫颇深,用词稳健准确。上篇全篇浑然成章,更多些韵味滋味。弘扬国学,功在千秋,意义深远。建议精品文章。

胡永忠 发表于 2017-2-17 17:07:37

支持精华!!

一方 发表于 2017-2-17 17:08:35

两篇文章虽各有特色,各有味道,然文字内外,浩然之气流动,自然隽永。支持精华。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7-2-18 11:46:14

文美意美,读后令人感动不已,浮想联翩,欣赏佳作,支持精华。

思绪微漾 发表于 2017-2-21 22:25:08

以孟浩然为引,抒发了对于田园诗人的情怀,再用另一篇引出和孟浩然同一个故乡,让人遐想。支持精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孟浩然后裔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