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介绍张中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4:34: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第一打工老头 于 2017-1-16 14:54 编辑

张中行:最舍不得的是生命2017-01-13 北京东书房

编者按:此文来自”爱思想网,是爱思想网特刊旧文,为纪念张中行先生108周年诞辰(1909.1.7-2006.2.24)。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语文教育家、学者、作家。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曾教中学、大学,编期刊。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任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张中行治学61年,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著述甚丰。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2006年2月24日去世,享年98岁。主要著作有:《顺生论》、《文言津逮》、《作文杂谈》、《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文言与白话》、《负暄续话》、《禅外说禅》、《诗词读写丛话》等。

采访时间:2002年4月1日,本文原载于《东方》杂志,作者:张者


在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卞毓芳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又称这四位先生为“朗润园四老”。如今,四老中的金克木、邓广铭已经仙逝,季羡林和张中行也已九十高龄了。已经跨入新世纪的这两位老人近况如何,笔者首先访问了张中行先生。

张中行先生在几年前已搬出了燕园。原来,张中行在文革时被逐放原籍,回京后和老伴长年借住燕园女儿家,在八十五岁上才分到房子。这是套极普通的三居,张先生说: “搬家前只是扫帚一把,顶棚一张,墙四面,地一片,过一遍,了事。”整个家没进行任何装修,白墙灰地,屋里除两个书柜半新着,旧书桌已旧成古董,破藤椅腿上打着绷带。怪不得有人曾说他这是“都市柴门”。


小民活好了,这个社会也就安定了

张中行已不能亲自为我打开他的都市柴门了,他近来一直在病榻之上。见我到来,他在家人的搀扶下起身,然后步入书房。这个过程他用了至少五分钟……我一直随他身后,心下发紧,这就是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北大才子吗?真的是岁月不饶人呀!张中行说:“我现在什么也干不了,很少拿笔,几乎连信也不写,文章更不用说了。”

我问;“那么你躺在病床上想的最多的是什么?”

张中行答:“不想什么了。整天躺在床上,躺着半睡半醒的想什么,不想。我现在只能说是还活着。我是一个平民百姓,小民何求,就是活着。活着不易。”

“那么你怕死吗?你怎么看待生死的?”

“怕死。至于说我自己怎么看待生死,我想怎么看都没有用,只能任其自然,生就生了,到了相当的时候死就死了,完全任其自然。我不能决定。”

“你有一本书叫《顺生论》,写得好,被誉为当代中国的《论语》。你在书中说,人类乐生,把可以‘利生’的一切看作善,人类畏死,把可以‘避死’的一切看作善。你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生是一种偶然,由父母至祖父母至高祖父母,你想,有多少偶然才能落到你头上为人。上天既然偶然生了你,所以要善待生,也就是要善待人。”

“过分利生会不会成为贪生,过分避死会不会成为怕死?一个人贪生怕死,他会不会说假话?”

“如果只有说假话才能活,我就说假话。我认为这对人品无甚损伤,因为说真话便死了。甚至需要无耻不要脸才能活,修养到了也可以做。但这有了限度,要有一个原则,文革中你让我说假话,批斗之后还给饭吃,那种假话谁都说过。只要良心不亏,要想办法活着。”

“这是不是一种软弱呢?”

“这不是什么软弱。作为小民来讲,要能活,并能活得好一些。只有小民活好了,这个社会也就安定了。”


如果为一时的义气,死则死矣,这是匹夫之勇

“那么周作人投敌当汉奸也是一种活着,你对周作人如何评价?”

“人归人,文归文,混在一起不好谈。如果人生中有一个大污点,学问、文章难道都一文不值了?人既使有污点,也不能全盘否定。他做伪官时已五十几岁了,五十岁以前的东西不能一概否定吧!解放以后还翻译了一些东西,也不能说一文不值。我觉得现在印他的书是对的,还是值得看一看,他的学识、文章,现在还是没有人能比得上。”

“那么什么时候牺牲个人生命才为善呢?”

“这要看具体情况。土改时我妹妹为了救全家人的命,就曾亲手把女儿按在缸里淹死。她用一人之命救了全家之命。”

张中行所说之事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过。这篇文章叫《伤哉贫也》。说的是1947年搞土改,有些人把政策扩大化,搞筷子里拔旗杆,再穷的村都要找出地主来,只要有吃饱的那就是地主,成了地主就有可能被揪出来打死。张中行家在那个庄虽不富,但也能吃饱,这样就成了革命的对象。土改一开始村子被围了,一个也不让出,如果不出去被揪出来就可能被当成地主打死。张中行的妹妹刚生一个女孩,有残疾,便把孩子狠心按在水缸中淹死,慌称埋孩子混出村。张中行说:“这虽牺牲了一条命却救了全家命。如果没出去真要活不成,南院二婶未逃便被打死。”

张中行充满了对“生”的热爱。他认为如果为一时的义气,死则死矣,这是匹夫之勇。张中行的《顺生论》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礼记·中庸》)的现代版。所谓“天命之谓性”也就是对于生命来讲,活着比死要好,这是天命。为什么?谁也说不清。快乐比痛苦好,这也是天命,天命如此,本性如此。“率性之谓道”,意思是说顺着本性做,这就是生活之道。本性由天命而来,我们的生活之道只能这样。

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在病中。“死亡”也许是他最忌讳的话题。可是他谈得是那样坦然,那样深刻。我想只有把生与死彻底悟透了的“得道高僧”才会有如此达观的心态。



无论夫妻感情有多好,一生中女性不移情容易,男性就难了


张中行(右一)1946年与家人的合影

我问:“在死之前你最留恋的是什么?”

张中行道:“人与人不一样。皇帝当然最留恋的是他的天下。我没想过最留恋什么。说到生命结束时最舍不得什么?我这年岁的人也没有像年轻人那样有什么情人。如果年轻时候有非常好的情人,当然最舍不得是情人。老年人就没这个了。”

“那你舍不得的是什么呢?”

“舍不得的是生命,愿意活着,人都怕死。”

“你刚才说如果一个人有情人他最舍不得是情人,你一生中有情人吗?”

“有!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有的。”

“你认为人的一生中爱情、友情、亲情最重要的是哪一种情感?”

“我想还是异性之间的男女情感。”

“你说的这种男女之情在年轻时候当然是最重要的,那么对于老人来说哪种情感最重要?”

“我想还是男女之情。”

“你这样看重男女之情,你认为男女之情靠得住吗?是不是主张从一而终?移情别恋了怎么办?”

张中行认为从一而终是社会的要求,不是自然的要求。社会的要求是求安定,自然对于人的要求则是传种。由自然的本性来讲,雄性都是多妻的,雌性则不然。比如,一群鸡中,雄鸡总是追逐雌鸡。无论夫妻感情有多好,一生中女性不移情容易,男性就难了。这是上帝所定,不是人所能左右的。西方有哲学家讲,遇绝代佳人,如你不动心,你就对不起上帝,上帝造出这样的人,你竟然不动心?一般来说,有相当文化程度的人,没有对妻子以外的异性动过感情的很少。远得不说,就说五四之后的,徐志摩、郁达夫、郭沫若、胡适之等等。就连王国维这位大家公认的书呆子,十足的旧式人物却偏偏爱上了侄女。还有一首诗:“昨夜梦中多少恨,……停车不系相慰问。”很有感情。


张中行、李芝銮夫妇在家中合影


我与杨沫,“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你23岁时和杨沫相识,然后相爱,后来同居,再后来分手。这件事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后来杨沫成了作家,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书中的余永泽据说有你的影子,你认为呢?”


作家杨沫

“这你只能去问小说作者了,只有她最清楚。”

张中行认为《青春之歌》是小说,依我国编目的传统,入子部,而不能入史部。小说是可以编造大小情节的。后来,有人曾告诉张中行杨沫在追述往事之时,言及分手总暗示张中行负心,落后。张中行认为,认定负心,是人各有见;认定落后,是人各有道。

杨沫去世时,张中行并没有前往参加追悼会。据悉,在遗体告别仪式的头天晚上,吴祖光先生曾打电话给张中行,问参不参加,张中行说不参加。张中行认为所谓告别,有两种来由,或情牵,或敬重,也可兼而有之,对于她,两者都没有。仪式后,张中行接到女儿来信,主旨是说生时的恩恩怨怨,人已故去,就都谅解了吧。张中行复信时说,人在时,我沉默,人已去,我更不会说什么。

张中行在后来谈到和杨沫分手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两个人在思想上有距离了,一个走“信”的路,一个走“疑”的路,道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那么感情呢?”

“这是个人私事不能问。”

文革时杨沫单位的人来外调,希望他说坏话。造反派还对他进行了威吓,辱骂,让他照他们的要求说。张中行写了一个材料,大概是说杨沫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理想。真的相信她所信仰的东西,并为之奋斗,比那些口头主义者好多了。后来这个材料杨沫看到了,还写信表示感谢。

“在你的一生中情感经历颇为复杂,据悉,你十七岁时受父母之命在家乡便娶了一位妻子,好像还在一起生活过,她一直住在你家乡,直到八十年代才去世,对于她你是否有话可说?”

“那是一个大变革时代,处在那个时代的人婚姻状况都复杂。孙中山、蒋介石、鲁迅等都先有一妻,后来才找到如意伴侣。一个人从农村出来到一个开化的地方变化会很大。这是我们这代人婚姻方面共同的问题。”

“你能谈你现在的夫人吗?”

“我的夫人人品非常好,待人忠厚,对谁都非常好,很难得。我们虽然没有卿卿我我的感情,但一生平静。夫人能忍,无论环境如何,境遇如何,都能坦然处之。”



我这一生中我自认为不糊涂

“你有四个女儿,三代毕业于北大,你认为新北大和老北大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我二女儿、二女婿,四女儿、四女婿,三女儿的女儿,四女儿的女儿加我一共有七个人毕业于北大。我是老北大,他们是新北大。老北大和新北大最大的区别是老北大没有受到毛泽东的影响,新北大受毛泽东的影响比较大。”

“你认为一个人影响一个时代这正常吗?”

“当然不正常,不过古来如此。”

“你认为教育最大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德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是英国人的力量。罗素主张把这两种小学教科书放到一块让孩子念。有人就担心,说你这样让孩子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他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你的一生‘多疑’、‘存疑’从来不信什么,一生无信仰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人什么都不信也很难。”

“你信什么?”

“有些不明确表示出来的其实也是信。比方活着比死好,每个人都相信。”

“你相信‘生命的价值’是吗?”

“是的。其实不信很难。不说别的,不信宣传那就很不容易。我好像记得也是罗素说的,英国人问他谁最伟大,他回答得很简单,说谁能杀我谁最伟大。是呀,不只是英国人,哪个国家的人都是这样,相信伟大的人物都能杀人。”

“你说的不信,首先是建立在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吧!一个无知的人他无法去不信。因为一个无知的人无法对一切事物作出判断,不能判断他如何去不信。”

“是的,要达到不信了,教育也就成功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教育是不成功的。许多年轻人没有判断力,过于轻信。年轻人不要轻信宣传,多看书,够看看西方的书。”

“你认为中国人有信仰吗?或者说有宗教信仰吗?”

“中国人过去没有宗教信仰,严格按西方的宗教的定义来衡量,中国只有巫术,没有宗教。中国人讲实惠,让得到好处我才相信,才会感激,这是巫术。这和基督教不同。基督教认为得到实惠了,幸福是上帝赐予的,没有得到实惠,不幸,是上帝在考验我,还得好好修炼。”

“你是不是认为自由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

“拿儒家的话说我认为最重要是‘心之所安’。信什么不信什么要受内心的指引,心里认为应该信那就信,这就是心之所安。如果你明明不信,是为了某一种目的,逼着自己去信,那就不是心之所安了。这种信仰是一种假信,为了个人私利。有些人也许不是为了私利,但他也不是内心真信,只是听到了宣传,盲目地跟着走。罗素有一本书叫《怀疑论集》,年轻人都应该看看。”

“总结一生你认为给你戴一顶什么‘帽子’比较合适?比方: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等等。”

“如果硬要戴一顶帽子,我想可能是思想家。这一生中我自认为不糊涂。”

“你一生最满意的著作是什么?”

“最用力的是《顺生论》。”



借助运动来整别人的人不能原谅,损人利己的人不能原谅,无情无义的人不能原谅

“在五四前后中国产生了一批文学大家,比方鲁迅他们。可是1949年之后却没有产生一位能望鲁迅之项背的,这是怎么回事?”

“人若是只遵命,上面说什么你就听什么,当然就产生不了大家。特别在文革时期,不允许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不允许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这怎么产生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

“这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

“吴祖光曾当面跟我讲,曹禺一次因病住院,打电话让他去。他去了两人谈得很深。曹禺认为这些年没有一点成就,是混过来的。吴祖光说,我看你这些年就是太听话了。曹禺一听从病床上跳起来,拍案大叫,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太对了。”

“所以我给现代年轻人一个忠告,这就是多念书,少信宣传。学问往上看,享受往下看。”

在采访张中行先生之前,我曾见到由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称张中行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在谈到张中行的文章时,季先生用了这样一段话。“我常常想,在现代作家中,人们读他们的文章,只须读上几段而能认出作者是谁的人,极为稀见。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季先生的这段话可用四个字概括之,叫“文如其人”。我曾读过张中行先生的文章,如今又有幸和张中行先生面对面交谈。我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文如其人。他平和,但平和中却有激情;他不信,但不信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之上的;他温情,却柔中见刚;他淡泊致远,却刚正不阿,耿直倔犟。在采访张中行先生时,我曾临时问了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突然结束了我的采访。

我问:“在你一生中你最不能原谅的人和事是什么?”

他答:“借助运动来整别人的人不能原谅,损人利己的人不能原谅,无情无义的人不能原谅。”

“如果他(她)忏悔了呢?”

“忏悔应有具体表示呀!其实忏悔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已经死了怎么忏悔。多少次运动给人家戴帽子,后来他说给人家戴帽子不应该。不应该就算了,你已把人家整得家破人亡了,你说不应该又能怎么样?”

“除了这种因政治运动而整人之事,还有什么事不能原谅?”

“有些事会影响一生,让你无法原谅和宽恕。”

“什么事影响了你的一生?”

“不好说……”

“那你一生中有内疚的事吗?”

“谈不上内疚。但人一生做那么多事哪能样样都对。如果做得不对,心里自然不会坦然。”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出你认为比较内疚的一件事?”

“我举不出来。我一生中在背后从来不说人坏话,也没干对不起人的事。”


附:我的文字            今天买到了《负暄三话》
    今天俺去赣州公干,事毕,去赣州书城看看,走近时看见右侧有席殊书屋,权且看看热闹,谁知竟有张中行的《负暄三话》(中华书局版)!真是喜出望外。
    俺自1996年始接触到张中行《顺生论》,立即被倾倒。老先生说客观世界,说人类社会,说人生之道说出了俺多少年苦苦思索难以理顺的思路,字字句句说在了俺的心坎上。读后觉得好,向老友蔡君推荐,蔡君借去久不还,急不可耐,再买一册;蔡君还书,又想老友黄君也是同好,就把此书送他。自此,像是毛主席著作天天读,那是非自主,这是自愿。《顺生论》俺读了十几年了,遇有问题就参之,大部分都可弄明白。
    张老头生于1909年,1935年北大毕业,读北大时与杨沫同居,杨沫追求革命和革命者恋人,怀着张老头的孩子跑延安去了。后来的情况凡50岁以上的人基本都知道。是,解放后,杨沫写了《青春之歌》,出了大名,余永泽原型既老张。我读《青春之歌》在文革时,10岁左右,感觉林道静既是革命的偶像,更是异性的偶像,余永泽当然令人生厌,而电影中于是之的表演尤其叫人火上浇油;张老头说当年的想法是,我对国民党反感,对共产党也没兴趣,对于“革故鼎新之后,实行什么主义,很快就能改娑婆世界为西方净土”的理想持怀疑态度。解放后在教育出版社编中学语文课本,经历了重重运动,由于懂得治平和王道,避开了多次的漩涡陷阱,没有受到大的迫害,但63岁仍然被处以退职,赶回农村老家。直到79年才回到原单位继续编教材。老先生积累了七、八十年,老树开花,写作出版了大量著作。大约在1986年出版了《负暄琐话》,《再话》、《三话》陆续问世。可惜俺当时无缘接触,以至在书店看见《张中行文集》五卷本亦未问津。知道了这位老先生之后,当然遇见他的书都会买,而《负暄三话》总也不见。
     2005年秋,俺在珠海买得《诗词读写丛话》, 2006年初春,张老头辞世,中华书局再版了《禅外说禅》、《顺生论》,其时俺在武昌街道口书店见到,买了,把旧的一本社科院版的《顺生论》送给了中国地质大学的一个哲学爱好者何鹏同学。接着又买了《流年碎影》。
    《负暄三话》的大部分文章在别的选本里已经拜读,买它,主要是为了收集。俺还一直在抱怨赣南这穷山恶水之地没有好书,谁料想,居然在此实现多年愿望。
    俺是张迷。老先生的思想、学问、见识是俺几十年读书生涯中最钦佩的,文笔是俺最喜爱的,俺曾经说过,如果俺有机会治国平天下,就要用他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俺学过很多真理,张老头的才是真理。自然,俺不可能走上庙堂,张老的文字也是极好的人生享受啊!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大家?看看张中行就知道了。
    说句狂妄的话,现在还有很多50岁以上的人还局限在当年一些大人物编造的思维方式中认识和解释问题 ,永远走不出自相矛盾的圈子 。看看张中行吧,领略张老头怎样把古今中外的文化积累演化成通俗易懂的道理,怎样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解释得简单明了,怎样把一些光冕堂皇的ism解析得荒唐可笑,又是怎样展示了一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沙发
    发表于 2017-1-16 15:15:29 | 只看该作者
    久仰老先生大名,读过这篇文章有些梗概上了解。甚是敬佩其人格、风范。飘红置顶。感谢楼主弄来这么好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板凳
    发表于 2017-1-16 19:06:41 | 只看该作者
    有个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地板
    发表于 2017-1-16 20:12:14 | 只看该作者
    “他平和,但平和中却有激情”,“他温情,却柔中见刚;他淡泊致远,却刚正不阿,耿直倔犟”
    欣赏张中行先生,感谢您的分享,祝您新春快乐,幸福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6-6 10:49
  • 签到天数: 875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5#
    发表于 2017-1-17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这种性格和活法我赞。看后我觉得你文章,做人都在向张老学。己有那种风格。但有一点没学好,一个老婆都玩不转,经常被蹬到床底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5 23:38 , Processed in 0.0860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