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纪实〕花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28 18:1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李兴书 于 2019-2-28 18:12 编辑

                                                             花鼓

  缠带沟是秦岭南石头峪仅次于五圣沟的第二条大沟,沟深窄狭,像小鸡肠子。商洛人把男人用的绑腿布叫“缠子”,女人用的裹脚布叫“裹脚”。 缠带沟是老祖先取其“窄”“长”如同“绑腿布”形状而得名的。

靠沟口是王家院,再上边是姚家坪、杨家砭、张家院、许家台子。民国末年,沟里住有近三十几户人家。土改时有些贫困户分得了胜利果实,搬离了缠带沟,成了西蒿坪“新房子”的主人。

姚家坪是缠带沟户数最多的村子,叫坪没有坪。在沟底西坡下有几户人家;东山半腰有一块平坝,也住着几户人家。坡间有一条小路,向东慢上,通到山梁。站在梁上能看到大沟蒿坪川的乱石坪村----乱石坪乡政府就设在那里。第一任乡长叫王忠直,是乱石坪当地人。

  姚家坪人爱唱花鼓戏,大人小孩人人都能来几段,花鼓戏成了姚家坪特有的地域性文化象征。姚家坪的姚虎银爱唱花鼓,他打的花鼓在蒿坪川很有名气,与保安街唱秦腔的黄光满、赵百仁技艺不分伯仲,一样齐名。

“花鼓”原本称“化谷”。历史上皖、鄂、湘地区多年馑,许多灾民便依打花鼓卖唱的形式到处飘流,乞讨“化谷物”维持生计,人们将其所唱之调叫"化谷调",以后逐渐衍成而今的"花鼓调"了。

商洛一带把“唱花鼓”叫“打花鼓”, 也称“地蹦子”, 最初与东北的二人转、河套地区的二人台形式差不多。是“一丑一旦”双人歌、舞、戏综合性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花鼓戏多演的是爱情戏。那时,人们把“郎呀”“妹呀”带“色”的戏称之为“酸”戏。因此,就有了“樱桃好吃树难栽,花鼓好听口听口难开”一说。

  商洛花鼓是曲牌联缀体南方曲艺,随着“下湖人” 迁陕而传入商洛。多以自乐形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搭班演唱。登场人物不多,以小丑、小旦为主;化妆简单随意、道具少、即席可演。有观众为花鼓写照:远看一堆柴,近看是戏台,锣鼓一声响,叫花子蹦出来。

1956年商洛剧团花鼓《夫妻观灯》一炮走红古城西安,戏曲界为之轰动。同年,《夫妻观灯》代表陕西晋京参加全国音乐周演出,受到中央首长接见,给商洛脸上擦了粉、增了光,商洛剧坛也引以为荣。

清代由湖广、江西等地迁陕西商洛定居部分移民自称“下湖人”。本地人称下湖人为“蛮子”, 下湖人则称本地人为“呔子”。听起来不雅、恶搞、贬义,日久习惯,双方并不见怪。
花鼓唱腔以商洛地方语言为主,不是“蛮子”,是演不了花鼓戏的。对白、吐字,就没有“下湖”的韵味。姚虎银是“下湖人” 主演丑角。他打的花鼓幽默诙谐,时时引人发笑;丰富了当地文化生活,深受人们喜爱。土改时姚虎银在西蒿坪分得了土地和房子,搬离了缠带沟,他的花鼓打的更欢了。

至今,我还记得姚虎银的模样:一个爱挤眉弄眼、幽默诙谐,干净利落、瘦嘛跄跄的碎老汉。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币 +19 贡献 +19 收起 理由
云上云上 + 19 + 19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沙发
    发表于 2019-2-28 22:25:04 | 只看该作者
    商洛花鼓有地域文化特色,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06:08:12 | 只看该作者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9-2-28 22:25
    商洛花鼓有地域文化特色,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赞。

    谢谢版主赏帖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1 11:48
  • 签到天数: 22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地板
    发表于 2019-3-1 10:10:48 | 只看该作者
    人物形象逼真生动,朴实素净的文字书写演绎地方文化的特点与传承。见识、学习了。祝老师春来安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5#
    发表于 2019-3-2 18:59:38 | 只看该作者
    地域文化,特点显著,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05:50:47 | 只看该作者
    yxq一叶扁舟 发表于 2019-3-1 10:10
    人物形象逼真生动,朴实素净的文字书写演绎地方文化的特点与传承。见识、学习了。祝老师春来安好!

    问好,谢谢老师赏帖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06:16:45 | 只看该作者
    qinyuanchun1234 发表于 2019-3-2 18:59
    地域文化,特点显著,见识了。

    谢谢老师点评!
    在商洛地域文化,除了花鼓还有二黄,孝歌,吆号子。吆号子是 一种农村小调,劳动时一种集体唱歌的形式。由一人领唱,唱完一句或一段,众人“吆号”“吆号”地帮腔,故称吆号子。商洛吆的最火是1953年变工队、互助助的年代。可惜而今后再也听不到看不到吆号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1-27 11:13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8#
    发表于 2019-3-3 09:39:34 | 只看该作者
    至今,我还记得姚虎银的模样:一个爱挤眉弄眼、幽默诙谐,干净利落、瘦嘛跄跄的碎老汉。
    李老师好.各种民间文化艺术是值得我们记忆,挖掘和发扬.我很赞赏,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6:41:25 | 只看该作者
    王凤雨 发表于 2019-3-3 09:39
    至今,我还记得姚虎银的模样:一个爱挤眉弄眼、幽默诙谐,干净利落、瘦嘛跄跄的碎老汉。
    李老师好.各种民 ...

    谢谢老师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0 22:22 , Processed in 0.07983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