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曹文轩:我弟和他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20:3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曹文轩:我弟和他诗


           看过茂华不少长长短短的小说,觉得他的小说很有见地,艺术上也很有自己的路数,没有想到他也喜欢写诗,并且写了那么多的诗。我是一个写小说、研究小说的人,对诗的鉴赏很不自信。因为诗有诗的理路,诗有诗的读法,诗相对于其他文体,是最难靠近,更难进入的。其情形可能就如茂华自己说的,你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秘密,但却难以刺探诗的秘密。不过,外行读诗,也是一种读法。何况,诗再怎么特殊,它大体上还是属于文学的范畴,基本的功能、原则、章法,可能与其他文体是差不多的。十年前,我应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一套新时期文学作品选,其中必有一本诗歌,初时很犯难,根本下不了手,憋到最后,索性就根据自己的艺术直觉、自己的艺术趣味、自己对诗的理解进行选择,没想到书出来后,最是这本诗歌受到好评,诗人和研究诗歌的批评家们也都说这是一本好的诗歌选。这么一想,评茂华的诗也就没有先前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了。
      细一思量,茂华写诗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有一个也许并不能为众人认可的体会:写诗的人往往总要比写小说的人更“苦大仇深”一些,他们的处境一般都比较糟糕,甚至是恶劣。这种“糟糕”、“恶劣”也许就是事实,也许并不是事实而只是他自己的感觉。在此种情景中,诗相对于小说而言,也许是他最好的选择。诗可能最能顺畅圆满地表达他内心的压抑、忧郁、愤懑、悲痛、孤独、绝望、拷问、哲思和大起大落的情感涌动。我一向认为,写小说的人都是一些世俗之人,他们考虑的问题比较实在,情感上也比较平稳,较少波澜壮阔的起伏。进入写作状态之后,会更加趋于平静。而且,好的小说诞生,似乎也是需要这种写作状态的。所谓“零度”,就是指的这种状态。在从前小说家的自述中,我们固然也能看到他们写作时泪洒稿纸要死要活的样子,但毕竟不是小说写作的常态,其中一些记述,未免不是夸大其词。而写诗则不是这样,诗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都是经过心灵之火锻造的,跟血和泪有关。诗是诗人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很不舒服了、灵魂受到煎熬了、前途暗无天日了、人心不古世道不公之后的书写活动。他们有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写作是一种解脱,一种抚慰,一种洗礼,在鞭挞、抨击、诅咒,抑或是向往、叹息、赞美的过程中,有一种自我净化、超凡脱俗、玉树临风的感觉。
      最知道茂华身体和心灵处境的自然是我。说“不顺”、“坎坷”都轻了点,他事实上一直在人生的旅途上艰难挣扎着。命运——无论是“命”还是“运”,都不太好。而他又是那样一个有才华的人,一个对世界万物高度敏感的人,一个喜欢品味和思考人生、生命的人。所有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悲剧性的目光和语言。有时,我在想:如果他的处境稍微好一些,有一个起码的写作条件,能不为沉重的生活所绊,能身心两轻地走出来,能有充裕的时间,能有足够的精力,得天时地利人和,他的才华究竟能发挥到何种状态?大概不是现在一些“成功人士”可比的。想到这些,我眼前总会出现他五六岁时那副精瘦的面孔、目光清澈的双眼、灵气十足又有点害羞的样子。这个少年,本应是这个世界上一个踌躇满志、呼风唤雨的少年。然而,生活的重轭却一直架在他的脖子上。
      好在这个世界上有诗。
      私下里,我常有些俗想:你还是写些小说吧,这样多少可以挣得一些稿酬贴补家用,写诗是“二姑娘倒贴”的事情。但当我回到形而上的层面来思量他的行为时,我还是理解了:他在诗的世界中找到了平衡,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安宁,找到了灵魂的落脚之地。
      他的诗是平原上的诗,尽管他也写了在他的家乡绝对看不到的大山大河,还有想象中的巴黎、黑海、俄罗斯的喀山,但不管他怎么写,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却还是他的起点和终点。那些风景只是平原风景的参照而已。棉田、芦荡、水地、小桥、枝枝叉叉的河流,才是他真正的风景。这些风景既构成了他的物质世界,也构成了他的精神世界。平原给了他胸怀,给了他美学,给了他语言,给了他情感方式和叙事方式。平原是他不能离开须臾的。这种留恋、依赖,达到了人在平原却还在思念平原的程度:“夜深人静之时/开始想念平原。真的/我十分想念平原上/那些终年面孔如一/长期生活在乡下的亲人们/秋天使你们的手忙碌起来/盈盈的心,盈盈的水/盛满盈盈的爱情。”“远离尘世的尖嚣/在乡下,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你开始心情明朗。”
      相比大山,平原可能缺少一点层次,一点威严,一点神秘和崇高。但平原是开阔的,坦荡的,平和的,目光可以远望,也更切近生存的希盼。平原养成了人的目光平视的习惯。平原使人懂得了宽容、坦诚和谦和。当茂华看到大路一条,两行白杨或两行榆树或两行刺槐一直延伸,直到出现美术作品中的“灭点”时,他懂得了“天边”这个词的意思。许多年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他从海边一直往西走了数十里,走到了舅舅家。他就这样走着,平原不停地向他展开,就像无边的画卷。后来,他去过别的地方,他的心更是去了无数的地方,但平原的精神,才是他真正的精神。这些诗里,字里行间,都有着这种精神。
      茂华的诗是庄重的,这与时下许多诗人的诗形成对比。我一直不太喜欢不正经的文字。我接受幽默,但绝不喜欢漫无节制的嬉戏。在这方面,我对小说还能网开一面,小说与游戏精神本就有血缘关系,但对诗却是很苛刻地要求它在叙述上是庄重的。我的看法是一贯的,而这看法是诗的历史告诉我的:诗是一种庄重的文体。诗固然有幽默,但幽默一词始终不是诗学的关键词。有幽默的诗,还有打油诗,但它们不是诗的主体。这是由诗的性质决定的。当诗油嘴滑舌、油腔滑调时,它离诗的本性也就远了。茂华的诗,无论写历史,写游历,写童年,写当下,写他心中的人物和远方的风景,即使含有嘲讽,在总体语调上也是庄重的,甚至是严肃的。在诗这里,严肃总比不严肃好。
      无论是诗还是小说,都有一些基本品质,这些基本品质是不变的。比如说悲悯。诗可能是一种更具有悲悯精神的文体。它就是悲悯的产物。这悲悯表现在对一片叶子的飘零的感叹上,表现在“九月菊花黄满天下/又有姐妹们嫁到四面八方去了”的欣喜与惋惜上,表现在天下雨了想起邻居家的被子还晾在外面的担忧上……。《和外婆一起找童年》无疑是这一话题下的一首好诗:“今夜的梦里,落英缤纷/外婆,我已经与您失散三十年了/我在人间,您在阴间/逢到忌日,我在孙辈中总想抢先一步/多烧几张纸钱给您。因为我/想起自已的童年,您多给我的一份爱……”还有一首写海子的诗,读到“此时,夜深纸薄/我还能说什么呢/兄弟啊,我们后会有期”几句时,心不颤动,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了。从前的诗,那些经典性的诗,都是让人心弦颤动的。颤动是一个生理现象,但更是一种精神现象。颤动中,我们感受到了悲悯的温暖和纯净,对世界改变了看法,我们有了一种向善向美的愿望。这种颤动并不那么容易产生,只有当诗捕捉到最微妙的可与人心最隐秘的感应点相通的细节时,它才能产生。可惜的是,现在的诗似乎不太讲究这些了,现代诗在一大串现代理念的牵引下,心思都用在了对某种思想观念的阐释方面。现代诗是让人思考的,除了让人思考,它也就没有其他功能了。但我以为,所有这些思考,都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成为常识,而颤动的需要和意义却是永恒的,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永远需要颤动。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这样的颤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我再来说一首茂华的诗。它名叫《今晚,跟谁借一点月光》,说的是一个人打柴,现在他要背着柴回家了,但已天黑:“今晚,跟谁借一点月光/好让我把打了一下午的柴/背回家。”
      事情的分量很轻,但我发现,那持久的,让人心颤动的悲悯,却总在这些看似很轻的事情中藏匿着。茂华的许多诗,写的就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他看出来了,诗就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里头,而那些看来惊天动地的事情,却也许是空洞的。惊天动地的事情容易看到,而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很不容易看到,只有那些满怀悲悯的心灵才能看到。
      一个诗人的诗到底写得怎么样,我以为须一本诗集里头总有几首诗让你特别难以忘怀。我读过不少诗集,看时总糊糊涂涂,既不得要领,也无莫名的冲动,更不见奇峰突起的惊叹。合上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了,用心回忆也还是说不出什么,时间一久,就什么也没有了,像大风过后的场地,空空如也。看茂华的这本诗集,总会相遇一些难以忘怀的诗。只举一首——
      锄头向下
      抬头向上
      秋天的雨
      洗亮了人的灵魂
      灵魂飘逸
      时光飞翔
      时光易逝
      秋啊,你坐在宁静的巢里
      狠扫最后一片叶子
      尖锐的声音划破天空
      使光亮沾满寒意
      火也失去温暖
      华发早生
      向白茫茫的雪原转移
      水变得坚硬起来
      犹如就要来到的冬季河流里
      从上游飘下来的冰块
      若干年后
      你才知道什么叫
      ——饱经风霜
      
      至于说一些让人难以忘怀的诗句,就又要多一些:“祖母摇着纺车/织着一块布/或者是另一块布/夜,那么黑/手中的布也白不起来。” “河边割草的妹妹,回家吧/你提步趟水。轻盈若蝶/后面的天,属于秋天了。”“ 一只鸟在飞行中认识了另一只鸟。”……
      我坚信“难以忘怀”是衡量诗是否是一首好诗的一个最朴素也最可靠的标准。
      愿我弟茂华也有写小说的心境,并愿他的小说写得与他的诗一样的好。
             ——转自《爱思想》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大王书》等。主要学术性著作《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小说艺术、文学创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21:00:30 | 只看该作者
    不飘红,不置顶。转来供大家欣赏,品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6-6 10:49
  • 签到天数: 875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板凳
    发表于 2018-2-22 11:24:3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22
  •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地板
    发表于 2018-2-22 19:52:28 | 只看该作者
    “我坚信“难以忘怀”是衡量诗是否是一首好诗的一个最朴素也最可靠的标准。”——我也坚信。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5#
    发表于 2018-2-22 21:23:01 | 只看该作者
    “那持久的,让人心颤动的悲悯,却总在这些看似很轻的事情中藏匿着。”
    “惊天动地的事情容易看到,而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很不容易看到,只有那些满怀悲悯的心灵才能看到。”
    朴素而又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文字,照亮了所有文字爱好者的心灵。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3-6 16:44
  • 签到天数: 13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6#
    发表于 2018-2-25 18:56:43 | 只看该作者
    坚持,本身就是成功的基础。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7-26 23:57
  • 签到天数: 268 天

    [LV.8]以坛为家I

    7#
    发表于 2018-4-5 23:17:37 | 只看该作者
    他在诗的世界中找到了平衡,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安宁,找到了灵魂的落脚之地。
    微不足道的事情,藏着生命的厚重,让平凡的生活,在简单的文字间,显现出深沉的哲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4-25 07:57 , Processed in 0.0865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